陳觀滄

陳觀滄

陳觀滄,制茶與茶葉審評專家。1918年10月5日生於浙江省諸暨市店口鎮一個經營中藥店鋪的家庭。1932年就讀浙江奉化縣武嶺高級農業職業學校,1936年由校方派往南京全國稻麥改進所及安徽宣城稻麥試驗場實習。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他在宣城淪陷前夕,離皖重返武嶺農校學習。1939年6月農校畢業,投考浙江省油茶棉絲管理處茶葉部,擔任駐廠檢驗員,從此開始了他的茶葉生涯。

長期從事茶葉加工和出口貿易工作,在紅茶分級、紅碎茶加工、眉茶精製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績,為浙江茶業發展作出了顯著貢獻。晚年潛心茶文化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觀滄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浙江省諸暨市
  • 出生日期:1918年10月5日
  • 職業:制茶與茶葉審評專家
  • 畢業院校:浙江奉化縣武嶺高級農業職業學校
個人經歷,生平簡介,主要論著,科技研究,

個人經歷

1918年10月5日 出生於浙江省諸暨市店口鎮。
1932-1939年 在浙江奉化武嶺高級農業職業學校求學。期間派去南京全國稻麥改進所及安徽宣城稻麥試驗場實習。1939年6月畢業。
1939-1940年 浙江省油茶棉絲管理處茶葉部技術員。
1941-1944年 福建崇安中國茶葉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44-1945年 中茶公司福州辦事處評茶室技士。中茶公司屯溪辦事處派往祁門歷口及鳧溪口兩實驗茶廠任副廠長和廠長。
1946-1948年 大中國茶葉公司屯溪茶廠廠長。
1948年9月-1949年5月 台灣省台北商品檢驗局茶檢室技士。
1949年6月-1987年 歷任浙江省土產公司茶葉部國營杭州茶廠廠長;浙江省茶葉公司、特產公司、茶葉進出口公司科長、副經理、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等職務。
1987年 退休。

生平簡介

制茶與茶葉審評專家。長期從事茶葉加工和出口貿易工作,在紅茶分級、紅碎茶加工、眉茶精製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績,為浙江茶業發展作出了顯著貢獻。晚年潛心茶文化活動。
中華人民共國成立後,陳觀滄在浙江省茶葉公司工作,長期負責茶葉收購、加工及出口等業務技術工作,為發展浙江茶業作出了顯著的貢獻,特別是建設浙江茶葉精製加工基地方面成績斐然。他先後主持籌辦國營精製茶廠18所,初制茶廠2所,茶葉年加工能力達5萬噸以上。同時還負責建立了毛茶收購和精製茶加工、出口的實物標準樣和評茶檢驗制度,並舉辦相應的技術人員培訓班。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實施茶葉初、精製從手工操作向全程機械化過渡,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減輕工人勞動強度。同時,在茶廠內建立完整的茶葉精製技術規程、全面質量管理、車間管理等一系列規章制度,不斷提高茶廠企業管理水平,為企業產品創優質、樹品牌,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另外,他還積極想辦法,採取茶廠、茶場之間的加工經驗交流、評茶檢驗統一目光、花茶窨制現場比武和茶葉出品質量評比多種方式,獎勵先進,共同提高茶葉的加工和檢驗水平。1980年12月,他帶領技術人員,吸收上海出口茶葉拼配交貨的經驗,結合浙江實際,經過一個多月的評茶、選樣分析,配製出一套適用於浙江產品的出口珠茶、眉茶貿易樣品,為推動浙江自營出口茶葉貿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82年,浙江茶葉產大於銷,年產茶葉12萬噸,庫存積壓5萬噸之多,發生嚴重滯銷現象。省茶葉公司決定由陳觀滄主持,開辦杭州茶葉交易中心,組建滬浙茶葉聯營處,在上海開設“浙江茶葉商店”,在天津、杭州等地舉辦茶葉展銷會等活動。根據浙江綠茶產量大,國內市場上花茶供應奇缺的實際情況,他又主持規劃增加花茶產量,從籌辦茉莉花苗木到擴大引種、選擇產區、增設花茶加工廠等,並先後去北京、天津、石家莊、濟南以及太原、西安、成都等地調查花茶市場情況,謀求產銷結合。至1985年,全省花茶產量增至1800萬千克(36萬餘擔),比1980年的450萬千克(9萬餘擔)翻了兩番。這對緩解浙江茶葉滯銷現象,起到一定的作用。
1983年,陳觀滄改任公司總工程師,除繼續負責茶葉加工業務技術外,重點轉入抓好出口茶質量與培訓技術人員等方面工作,同時兼辦省供銷社系統的工程技術職稱評定工作。1987年,他辦理了退休,時年69歲。陳觀滄年近古稀,仍為多種茶葉書籍和刊物寫稿,並擔任中國茶葉進出口公司與中華茶人聯誼會主編的《中茶公司經營史錄》、《五千年中華茶業大事紀年》、《中國——茶的故鄉》等茶書和大型畫冊的編委、顧問等工作。他主持撰寫了《浙江省供銷社志》的茶葉章節,他在浙江省人民政府組織編纂的地方志叢書《浙江省茶葉志》中擔任編委會副主任委員及有關編寫、審稿等工作,他還參加浙江農業大學茶學系主編的《中國茶學辭典》的有關章節編寫與編委等工作。他雖已年屆八旬,仍樂於寫好這些有歷史價值的茶書。他撰寫的《五十年茶葉研究錄》,是他一生從事茶葉研究工作的實錄,全書25萬字,1993年出版。陳觀滄十分重視弘揚祖國茶文化事業,1982年,在浙江農業大學茶學系莊晚芳教授的倡導下,由他具體負責籌辦“茶人之家”,經過幾年的努力,1985年“茶人之家”新居落成於杭州西子湖畔洪春橋。10多年來,陳觀滄積極組織開展國際國內間的茶文化學術研討、茶道茶藝交流,以及舉辦“吳覺農獎學金”等多項茶文化活動。他還主編出版了《茶人之家》刊物(內部刊物,後改為公開發行的《茶博覽》),大力傳播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蘊藏豐富的祖國茶文化。在國內國際間茶文化熱潮到來之前,他已悄悄地掀起了茶文化的浪花,為促進祖國茶文化事業蓬勃發展作出了貢獻。

主要論著

1 陳觀滄.眉茶精製的原理.茶葉研究所《萬川通訊》,1941(4)
2 陳觀滄.紅茶分級之研討.福建農業,1943.8(7、8、9):55~65
3 陳觀滄.紅茶分級試驗.財政部貿易委員會茶葉研究所與中國茶業總公司合作試驗報告書,1944
4 陳觀滄.祁紅拼和分級試驗報告.茶葉研究,財政部貿易委員會茶葉研究所編,1944,1(2、3):12~14,64~87
5 陳觀滄.紅茶碎切製造的研究.茶葉研究,財政部貿易委員會茶葉研究所編,1944,2(4):12~14
6 陳觀滄.眉茶質量問題的探討.茶葉,1979(4):4~7
7 陳觀滄.談浙江出口綠茶的質量問題.中國茶葉,1983(1):12~14
8 陳觀滄.客來敬茶之茶禮.茶葉,1989(4):49~51
9 陳觀滄.淺議出口茶“貿—工—農”型產業結構.茶人之家,1985(3):42~45
10 陳觀滄.五十年茶葉研究錄.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93

科技研究

茶葉分級技術的研究
20世紀40年代初,陳觀滄在福建崇安茶葉研究所工作時主持了“紅茶分級”等科研工作。依照吳覺農所長關於“茶葉科研要迎頭趕上國際水平,並應直接與茶葉貿易經濟相結合,為振興華茶事業負起責任”的指導思想,他潛心於“紅茶分級”課題的研究。該課題的目的是為了戰後中國出口茶葉創立品牌提供努力方向。他在《紅茶分級試驗報告》中提到:“欲求我國紅茶之復興,務使產制集中,利用機械,統一出口,廢棄以往茶葉大面制,針對國外需要,確定合理等級之拼和茶,由‘地方性’推及‘全國性’與‘世界性’,庶可掃除滯積多年之外銷障礙”。
經過兩年的試驗工作(1942年在安徽祁門,1943年在福建崇安與福安兩地)陳觀滄對紅茶的分級技術研究,取得了研究成果,主要內容有:①重視分級茶葉的原料選取,這是直接影響到以後商品茶各等級的質量基礎,其毛茶原料之選取效果,大於精製成品茶的選取效益。②商品茶的特性,不論內外銷茶,均可利用茶葉的外形、內質上的差異,加以品質拼和,互相調劑利用。這是一項具有很大實踐意義和價值的茶葉拼和技術。對以上兩個技術關鍵問題,他分別撰寫了《祁紅分級拼和試驗報告》和《紅茶分級之研究》兩篇論文,作了周詳的論述。提出了“地方性”的拼和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上海、廣州等口岸公司,依據國內茶葉生產可能以及國外市場客戶訂貨的要求,設立分級茶廠(出口拼配茶廠),累積多年經驗,創立了許多品牌的拼配出口茶。這證明20世紀40年代“紅茶分級”研究課題提出的方向和目的是正確的。現代的紅、綠茶和特種茶的內、外銷商品茶,均採取了“地方性”和“全國性”的分級拼和茶方式。
創製“紅碎茶”新產品
1942年,茶葉研究所派陳觀滄去安徽祁門茶業改良場進行紅茶新產品“紅碎茶”的試製,這是我國最早進行的開創性試驗。他在試驗報告的“序言”中說:“中國現在的茶葉,就是從市場上競爭而敗退下來了。但是,中國的茶葉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後,要重新抬頭,並非不可能。從茶葉製造來說,我們先要從手工業的圈子裡跳出來,追求一種新的方式和製造,這些還待我們在目前以及將來的困苦環境中,去作不斷的研究和探求,始能獲得的”。當年,他憑藉這樣的思路,突破了中國紅茶禁區“工夫”制茶傳統模式,大膽進行了祁門紅茶的碎切製造試驗。經過1942年春、夏、秋三季紅碎茶試製,獲得了我國早期試製紅碎茶的科研成果。其紅碎茶試製的主要內容和結果是:①紅茶碎切製造。其青葉碎切後萎凋,產生香味青澀的不良影響;在揉捻之前或後進行碎切製造,能獲得可喜的良好效益。②從紅茶碎切製造過程中發現,可利用機械剔除部分茶梗和莖脈等,以提高品質純度。③紅碎茶製造的關鍵問題,是碎切製造專用機械的設備和創新。④試製報告中提出了一個碎切紅茶機械與工藝的方案。這個方案在當時看來是個遙遠的理想,但在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則已經實現。我國紅碎茶機械與製造工藝已日趨完善,紅碎茶正源源不斷地運往國際市場,成為我國主要茶葉出口產品之一。
制訂茶葉精製技術規程穩定茶葉品質
陳觀滄於1941年發表論文《眉茶精製的原理》(刊於茶葉研究所《萬川通訊》)。後來國內著名制茶專家陳椽教授吸取該篇論文的內容,編人上海復旦大學茶葉專科的教材《茶葉製造學》(1950年版本)。這篇論文提供了關於茶葉精製從手工向機械化過渡的理論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陳觀滄與省茶葉公司系統廣大茶葉技術人員密切配合,集思廣益,編寫並修訂了分為眉茶、珠茶、紅茶、花茶和磚茶等數冊的《茶葉精製技術規程》,至20世紀80年代,他年已65歲,仍奮起主持《技術規程》的新編增訂工作。在1983~1985年期間,他親自主持舉辦茶廠技術員工培訓班,貫徹實施新訂《精製技術規程》,取得了三項顯著效果:①實行規程,使茶葉精製操作工序規範化,加工的產品規格標準化;②在規程中建立茶葉的原料與成品的配方制度,穩定茶葉等級質量,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為企業創建優質、品牌提供必要的條件;③提高茶廠技術員工的技術水平和工作素質,使他們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思想。在綠改紅、紅改綠等茶類反覆改制中,在發展花茶和磚茶的生產過程中,在國內外茶葉市場需求有激烈變化的時候,抓好實施《茶葉精製技術規程》,穩定茶葉品質顯得尤為重要。
在與陳觀滄訪談時,曾問及:“您經歷了60年的茶葉生涯,最感興趣的事情是什麼?”他答道:“是不斷探索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並能為我們所把握運用。科技創新,造福於人類,這是一個科技工作者的畢生企求。我的《五十年茶葉研究錄》記錄了我探索茶葉自然奧秘的歷程與經驗,可算是貢獻給我國茶業界的一份禮物”。
陳觀滄是商業部茶畜局技術職稱評審會副主任和商業部茶葉高級技術職稱評審會委員、浙江省供銷社系統工程技術職稱評審會主任。在20世紀50年代曾榮獲華東區財貿部授予的貿易模範工作者獎章和浙江省人民委員會授予的先進工作者獎狀,被選為浙江省第一、第二、第三屆人大代表和浙江省第四、第五屆政協委員,歷任中國茶葉學會常務理事、浙江省茶葉學會副理事長等職。1989年加人中國共產黨。1997年榮獲中國農學會頒發的“從事農業科技工作逾半個世紀成績卓著”證書及獎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