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蘇琳

《大連大學報》責任編輯、專職記者、指導老師,筆名曉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蘇琳
  • 別名:曉晨
  • 職業:《大連大學報》責任編輯、專職記者、指導老師
  • 性別:女
個人資料,相關報導,

個人資料

通訊《以勵志創業項目為學生成長搭建新平台》榮獲(通訊類)二等獎。(另外三位校報老師分別是李維民、於黎龍和王楠,在大連大學黨委宣傳統戰部的領導下,在校報編輯部老師和步行人工作室的同學們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大連大學報》在由教育部社科司指導、中國高校校報協會組織的首次全國高校校報評比中,榮獲“全國高校優秀校報”稱號。

相關報導

因為校報工作的性質,陳蘇琳同志把自己的育人工作定位在以報紙為載體,通過指導采寫和編輯稿件來培育和影響學生;以工作室為平台,通過工作室的管理直接培育學生。
培養學生基本的新聞從業素質,尤其是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合理的判斷能力;培育其美好感情,培養良好心態,成為陳蘇琳育人工作的主要關注點。
第一部分 以采寫稿件鼓勵思考 培養良好心態
善於思考的頭腦和對待生活的態度,是通過新聞采寫、編輯的方方面面和每一個環節來滲透的。以陳蘇琳老師指導的學生記者的4偏作品來對此進行說明。
一、給予每個人鼓勵和發展的機會,幫助新成員——《陽光灑滿50步》
學生記者周芳同學的這篇稿件發表在《大連大學報》第332期,在校報07年年會上,獲“好訊息”獎。
這篇文章的獲獎有點出人意外,作者周芳同學把大量的精力用在了校學生會的工作上,所以在指導教師眼裡,她並不是工作室的活躍分子,也算不上優秀的學生記者,在工作室的表現只能說是平平,對這篇稿件,幾位指導教師印象一般。
但也是在意料之內的,每年評獎時都會出現幾匹這樣的黑馬,同學們在討論評獎時,對於一篇稿件的質量、一個人的表現,自有他們獨特的判斷角度。所以,老師接受了學生的評獎結果。在年會上,作為指導教師,陳蘇琳老師對這篇稿件給予了客觀的評價,並表達了對作者的祝賀。
果然,發表獲獎感言時,周芳同學說:“我覺得自己不配獲得這個獎項。這篇文章大部分是老師修改出來的,而我參與工作室的活動和例會都太少,沒有為工作室做過什麼。所以,我把獲獎證書放在老師這裡,等我真正寫出了好的稿件、真正為校報和工作室做了一些的時候,再來領這個獎項!”
周芳同學的真誠獲得了大家的掌聲。此後,周芳同學確實與過去不同,現在,她已經成為學生記者中的佼佼者。今年3月份任校學生會副主席,工作非常繁忙,但她說:“無論如何也不會放棄做學生記者,因為步行人工作室和學生記者團時時給我一種動力,給我一種求索的精神。”周芳只是其中一例。陳蘇琳老師在工作中,儘可能為學生創造機會,給與每個學生鼓勵和發展的空間。
、著眼平凡的生活,關注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媽媽,請讓我背你上學》
學生記者王林同學的這篇文章發表在《大連大學報》第318期,獲省高校報協會06年好新聞評比通訊類學生組一等獎。
校報的辦報宗旨一直是引導學生從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中發現和挖掘能夠反映學校文化理念、反映人性閃光點的素材,因此陳蘇琳老師也著力通過挖掘、採訪、成稿、編輯等一系列環節促進學生記者的成長,進而影響更多的讀者。如《媽媽,請讓我背你上學》,從主人公姚立文的自立、自強、孝順本身,挖掘出學校文化理念的大氛圍影響下,舍辦、學院、同學們對她們母女的幫助及感恩的主題。採訪過程,許多真實的細節,讓作者王林同學感受很深。後來,這篇文章,又發表在《大連晚報》上,感動著大連市的市民。因為這篇文章,這件事也感動了連大,成為2006年大連大學十大亮點之一,姚立文同學還因此當選2007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
這只是一個例子,工作室里這樣的作品還有很多,如《他們,我們》、《董清清:坦然面對生活》、《我的杯子掉到了草地上》等文章。
三、養成獨立的思維、合理的判斷——《積累文明、積澱文化——寫在後評估時代》
學生記者潘瑤同學的這篇文章發表在《大連大學報》第318期,獲省高校報協會06年好新聞評比評論類學生組一等獎。
評估過後,學校里的學習氛圍和文明狀況都出現回落現象,同學們議論紛紛,這也成為學生記者們的熱門話題。那么,光發現現象,提醒同學們注意或對同學們的素質提出疑問就可以了嗎?陳蘇琳老師肯定學生記者的熱情,引導同學對此現象進行評論,於317期發表彭吳霞同學的文章《文明也要隨專家一起走嗎?》,同時,同期發錶王涵同學的文章《都是評估“惹的禍”》引導大家注意到在表面學習風氣和文明程度下滑的同時,一些好的習慣和做法被學校、老師、同學們保持下來了,成為校園的一部分,只不過同學們忽略了這些。在此鋪墊下,於校報第318期三版頭條推出潘瑤同學的文章《積累文明、積澱文化——寫在後評估時代》,表明文明需要積累、文化需要積澱的觀點,說明學校和同學們都在螺旋式的上升和成長。這種做法雖然對陳蘇琳老師作為指導教師來說比較麻煩,但對學生記者的思維方式的形成、判斷力的鍛鍊都是一種很好的方式,這三位作者也都因這次話題的討論和寫作而收穫、成長,現在,他們都已經成為學生記者團中的骨幹力量。
類似的話題討論還有第317期關於《形勢與政策課》的討論,第321期關於打開水問題的討論等,深入分析、提出建議,促進了事情的進展。
四、仰望星空、尊重生命——《為“艾芳的孩子們”捐款》
學生記者張楠同學的這篇文章發表在《大連大學報》第318期,06年11月20日,獲省高校報協會06年好新聞評比通訊類學生組一等獎。
對於每一個新聞素材,陳蘇琳老師都不僅限於對事實本身的報導,而是引導學生深入採訪、調查、挖掘,並思考生命的意義等問題。艾芳是我校經管學院畢業生,在貴州省做志願支教工作。校報對其一直予以關註:06年11月15日經管學院主題為《為“艾芳的孩子們”捐款》的“燭光行動”, 以及07年5月22日的主題為《當CEO與“艾”相遇——街舞組合專場義演 圓千里之外學子夢》的兩次捐款活動,步行人工作室的指導教師都專門挑選綜合能力比較強的老記者,濃墨重彩進行報導。此後《“艾”在行走》、《連大人亮起的燭光——艾芳》、《她是連大的驕傲》等,每一次有關艾芳的採訪,步行人工作室的同學們都作為一項非常光榮的任務,搶著去報導,一次次的被艾芳感動,也一次次的用自己的筆感動、感召著連大的學子。這種做法,既是對學生記者挑選素材的一種引導,也是對全校同學對於應該追求什麼的一種引導。艾芳後來被當胡平老師譽為連大的一位“仰望天空的人”,連大也有了幾位艾芳的追隨者。
最近一次是關於汶川地震賑災的報導。連續三期,陳蘇琳老師負責編輯的校報第三版都在引導學生記者逐漸深入的報導這件事。373期,地震剛發生不久,三版發表學生記者文章《面對災難,我們一起走過》,主要表現地震之後捐款過程中感人的人和事;374期則發表了一期作者以學生記者為主的組稿,題目為《因為我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主題已經從樸素的人道主義情感,上升到民族感情和愛國情操。375期則是關於汶川地震的專題,分兩部分,一部分為《理性抒發情感,合理承擔責任,促進自身成長》把學校在特殊時期的教育與平時教育結合起來,另一部分是一組評論稿《追問與反思》,是在此過程中同學們的反省,把主題引向促進同學們自身的成長。這是對學生記者,更是對全體學生如何看待這樣的事件,如何看待自身與他人,民族和國家,並深入思考,使自己成長的一個引導。第二部分 通過工作室的管理培育美好情感,培養良好心態
五、致力於工作室文化氛圍的建設
校報步行人工作室多次被評為校優秀工作室。陳蘇琳老師作為這個工作室的四位指導教師之一,致力於工作室文化氛圍的建設。
1、最珍貴的是一種平等的氛圍
自工作室成立以來,每周二,陳蘇琳老師都帶著學生記者召開工作室例會,並鼓勵學生記者發言,形成討論的氛圍。這種形式很受學生記者的歡迎。信息學院07級宋明傑同學最近發表了一篇稿件《為什麼我們眼裡常含淚水》,之後他說:“我在工作室近一年的時間,才發表了一篇稿件。其實,在這之前,我想到過放棄,之所以一直堅持下來,是因為我捨不得咱們工作室。一方面,我特別喜歡例會時的氣氛,雖然我不怎么說話,但其他學生記者的發言,總是給我很大啟發,有種頭腦風暴的感覺。另一方面,我在工作室感到一種平等、受尊重的氛圍,不管你學習成績如何,是否擔任什麼學生幹部,在這裡,都是平等的。你有獨到見解,大家就欣賞你,你寫出好稿子,大家就承認你,對我來說,這是最珍貴的。”這種平等、尊重的氛圍讓學生也懂得了如何對待別人,如何評價別人。
2、鼓勵學生以團隊的形式開展工作
在近一年的時間裡,陳蘇琳老師鼓勵學生記者進行新的嘗試——獨立組稿、編輯,並以此為基礎發表了一系列話題稿件,如《說說回家,侃侃返校》、《昨天的狀元,今天的他(他)》、《幫助新生、成長自己、塑造品格、傳承文化——助理輔導員的故事》(360期)、《轉專業——轉?還是不轉?》(366期)《士兵講述:我與軍營有個約會》(371期)、《合理抒發感情、理性承擔責任 促進自身成長》(375期)、《讓思辨成為連大的風氣》(376期)等,都是學生獨立選題、組稿完成的。
與獨立采寫,要求個人素質、能力不同,組稿工作需要5、6個人甚至10來個人的團隊進行合作,經驗豐富的老記者擔任主要負責人,在陳老師的指導下,組織話題的討論、篩選、策劃、分工,並指導採訪、寫作,最後再把幾個人的稿子調整、組合成一篇完整的話題稿。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記者們要互相了解、磨合、交流想法、做出判斷、互相啟發。美好的感情最容易在並肩奮鬥的過程中產生,做話題組稿最多的第二組,現在是記者團5個組中凝聚力最強、實力最強的一個組。
3、設計多種工作制度,為學生髮展提供平台
工作室有一位叫龔國金的學生記者,他是美術學院05級的,新聞采寫能力相對比較弱,但對工作室的工作特別熱心,參與並策劃了許多活動,在同學中口碑很好。怎么評價他呢? 這讓陳蘇琳老師重新思考“讓每個人都成功”,結合自己的工作,陳蘇琳老師將其理解為設計多種制度,更好的幫助更多的學生記者成長。 如:在評價制度上,增設策劃部,一改以往以稿件寫得好的同學作組長的傳統,讓龔國金同學擔任組長,專門策劃記者團的專題活動,讓和他類似情況的學生得到肯定,增強信心;如在組長負責制外又增加組稿工作制,讓雖不擔任組長但很多方面都比較優秀的學生記者得到更大的鍛鍊,並能夠指導、帶動更多的新記者,讓工作室特有的能力、品質作為傳統傳承下來;有的學生記者經過了一年多時間仍無多大成績要退出時,都要求他們一定要寫出一篇優秀的稿件再退出,並為其多次提供專門指導,以起到激勵作用。這些制度有的成效顯著,有的還不夠完善,有的還沒有開始實施,但這是陳蘇琳老師為自己的工作設計的發展方向。
4、以思想的溝通引導情感的走向
陳蘇琳老師經常和學生記者談話。從稿件的修改到怎樣看問題,怎樣看別人,怎樣建立自己的價值判斷,慢慢的,彼此的信任就在這樣的過程中間建立起來。一位學生記者這么對她說:“其實一開始對你也沒什麼感覺,但後來我覺得有些話不說,你也特明白,而且你說出來的就是我想的,我要表達的。”這種默契和信任來自於思想上的尊重、溝通和引導。
“我轉變的基礎是校報……我對校報的感情,真的是它給我的改變帶來的,雖然我在校報成長的過程比較難,那為什麼那么難我還是堅持下來了?因為那個團體給我的感覺就是我有個落腳的地兒了,可能別人都無法理解,但當時的感覺就是那樣,離開校報,沒去處了,後來發的稿漸漸多了,認識我的人也多了,誇獎我的人也多了,我的目標理想漸漸清楚了,我就不自卑了…… 現在我不買衣服,也感覺很自然,我不需要外表的東西給我自信了。”
“我一路走來,遇到了幾個很不錯的老師,可能等我畢業以後,我會很少來看望你們,也很少聯繫,但你們確實都是我成長路上非常非常重要的幾個人!”
其實,對陳蘇琳老師來說,學生記者們的這份信任,也是一種美好而珍貴的情感,也是她在連大乃至人生路上奮力向前的動力。
這些對學生培養方式逐步深入的舉措,支持服務於學生的成長、成功,對陳蘇琳老師自身而言,同樣具有著使自己對人的寬容和理解不斷加深的重要意義。這些收穫讓她感到欣喜,感到自身的不斷充實和自信,不斷成長和豐富,讓她覺得自己的付出有價值,自己的工作充滿了動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