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芳(景德鎮陶瓷工藝美術老藝人)

陳義芳(景德鎮陶瓷工藝美術老藝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陳義芳(1937-),男,江西豐城人。別名陳鐸、陳劍。景德鎮陶瓷工藝美術老藝人,擅長陶瓷粉彩人物。生於陶瓷世家,自幼從父陳普生學畫粉彩人物,亦受父輩王步點撥青花工藝,親歷畫瓷工會、合作社,出口瓷廠、藝術瓷廠的建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義芳
  • 別名:陳鐸,陳劍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西省景德鎮
  • 出生日期:1937年
  • 職業:藝術家,陶瓷美術家
  • 主要成就:《絲綢之路》掛盤
    《水滸英雄108將》大盤
    粉彩100件瓶《貼大字報》
    粉彩瓷板《還我山河》
人物簡介,藝術人生,個人成就,藝術特點,作品欣賞,

人物簡介

陳義芳(1937-),男,江西豐城人。別名陳鐸、陳劍。景德鎮陶瓷工藝美術老藝人,擅長陶瓷粉彩人物。生於陶瓷世家,自幼從父陳普生學畫粉彩人物,亦受父輩王步點撥青花工藝,親歷畫瓷工會、合作社,出口瓷廠、藝術瓷廠的建立。1956年經遴選進入於景德鎮第一屆陶瓷美術學校,師承“珠山八友”之王大凡;亦受受中央美術學院梅健鷹教授親授深造。1957年在藝術瓷廠繼王小凡(王大凡之子)後專職“打圖”。 1961年獲全國首批“陶瓷設計員”資格,1956年被評為景德鎮市勞模(“一級青年突擊手”)、省勞模(“江西省手工業先進生產者”),自此各類先進稱號不計其數,1956年之後、其作品見諸報刊雜誌的亦不計其數。尤其50—60年代之《陶瓷美術》雜誌。如“高舉總路線的旗幟奮勇前進”見於《陶瓷美術》1959年第三期,“公堂上的鬥爭”見於《陶瓷美術》1964年第二期等,1977其作品青花“纏枝梅”馬蹄花缽年入選毛主席紀念堂用瓷並獲嘉獎令,粉彩皮燈“絲綢之路”1978年獲全國赴京展瓷二等獎。“兩個戰士洗裳”燈罩、“還我山河”粉彩瓷板、“識字”粉彩花瓶、青花玲瓏大麗菊八頭茶具等為景德鎮陶瓷博物館藏、“夜戰馬超”掛盤、粉彩“三星人物”300件瓶等為江西省博物館藏並在日本高島屋雜誌發表。粉彩“貼大字報”100件瓶為廣東省博物館藏。80年代創作的“八仙”、“十八羅漢” 畫面瓷器享譽港、台、東南亞。晚年多次被景德鎮電視台,浙江電視台採訪,佳士得主辦的《收藏-拍賣》多期刊登過其作品,其作品亦為許多收藏家青睞。不慕功名,藝路流芳,是陳義芳的真實寫照。
陳義芳創作中陳義芳創作中

藝術人生

在陶瓷藝術領域耕耘半個多世紀,自然經歷了一番苦學歲月。由於家世淵源,13歲就跟隨擅長粉彩人物的父親陳普生學畫瓷。他天資聰慧接受能力很快,畫的瓷器很受顧客的喜愛,上個世紀50年代初加入畫瓷工會、合作社。由於自幼接受嚴格的訓練、傳統薰陶為他奠定了深厚的古典藝術功底,也給他的作品打下了終身不褪的印跡。1956年經組織選撥他進入景德鎮陶瓷美術學校學習,師承“珠山八友”之一的王大凡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梅健鷹教授。在校期間,系統學習了美術理論。他深深懂得了藝術來自於生活,生活是藝術的源泉,要創作好現代題材作品就要深入生活,要反映真實自然的道理。
藝術瓷廠美研室赴外體驗生活於廬山合影藝術瓷廠美研室赴外體驗生活於廬山合影
酷愛學習的陳義芳,一方面苦練創作基本功,經常外出寫生採風,學習素描、人體解剖結構,尤其注重寫生,一有空就到市郊區、農村的大自然中寫生、畫速寫,甚至步行到鄱陽、婺源,數九寒天,耳朵凍壞了依然痴迷採風寫生,這種經歷也使他具有很強的造型功底和創作能力;同時另一方面,陳義芳認真學習文學、歷史知識,充實提高自己內在的修養。
陳義芳他不僅擅長古典山水、人物,現代山水、人物更是生動逼真。他創作的寫生山水畫《蓮花塘》獲得景德鎮市美展三等獎,並被評為第四瓷業社先進生產者、景德鎮市青年突擊手、江西省手工業系統先進生產者。作品自50年代起就活躍於省市報紙、雜誌,所設計的青花“纏枝梅”馬蹄花缽1977年入選毛主席紀念堂用瓷並獲嘉獎令,粉彩皮燈“絲綢之路”1978年獲全國赴京展瓷二等獎------ 長達60年的創作生涯為他帶來無數的榮譽,作品在景德鎮陶瓷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甚至海外等均有珍藏,晚年多次被電視台採訪,佳士得主辦的《收藏-拍賣》多期刊登過其作品,其作品更為眾多的收藏家青睞。
陶瓷彩繪是一門工藝性極強的情趣細活,除了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超強的寫實的功力外,沒有一種對藝術的純真虔誠和持久的嚴謹及精熟的專業技巧,而是拿一種其實是“江郎才盡”的輕漫胡弄來對待,無論是鑑賞者還是市場,決不會給他以大的僥倖。時光荏苒,憑著這種執著嚴謹的精神,半個多世紀的繪瓷創作使陳義芳的筆底功夫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剩下的只是如何將這些功夫隨心所欲地在陶瓷上實現,但他仍猶恐不足,與夫人陳銀銑一道於繪瓷設色在更高層次上要求自己,開始研究突破陶瓷專用顏料特別是粉彩顏料的不足之局限,立足傳統又不囿於傳統,逐一細細揣摩,精益求精並扎紮實實,始終不忘將這一脈相傳的文化主線貫穿於所有藝術活動的始終。細考陳義芳的工筆粉彩,無論古代、現代、山水花鳥、小品或巨製,已經到了駕馭自如的脫灑,獨具個性卻又不失宗法,寫實唯真,盡致纖毫。無論是渾厚沉重的歷史大畫題,或捕捉的生活一瞬。都傾灑熱情,凝重功力,精描細染,反覆鋪陳。聚集、輕重、虛實、層次都進行全盤的苦心經營,無論粉彩、新彩給人看來每每有融入時代旋律,貼近生活現實的大手筆的感受。至此,可以說,於近代和當代陶瓷藝人中,在守法和創新上的統一協調方面,陳義芳是最大的成功者之一。同許多的陶瓷老藝人一樣,陳義芳見證了火熱的時代,他的榮譽屬於那個年代,但他的榮譽卻也淹沒在只重集體不重個人的那個火熱年代中,正如陳義芳作品裡的題詩 “槐花叢中忙如燕,平生不悔只痴瓷”。不慕功名,藝路流芳,是陳義芳藝術人生的真實寫照。
割發代首割發代首

個人成就

山水畫《蓮花塘》獲1956年景德鎮優秀作品大賽優秀獎。宣傳畫《高舉總路線的旗幟奮勇前進》刊於1959年第三期《陶瓷美術》,瓷板畫《還我山河》1961年在陶瓷美術新作鑑定評比中評定為乙級代表作品。粉墨畫《公堂上的鬥爭》刊於1964年第二期《陶瓷美術》。寫生作品《遵義會議紀念館》、《趕鬧市》見於1963年《景德鎮日報》。粉彩掛盤《夜戰馬超》,刊載於日本《高島屋》雜誌。皮燈《兩個戰士洗衣裳》、粉彩瓷板《還我山河》,粉彩花瓶《識字》、青花玲瓏“大麗菊”八頭茶具等為景德鎮陶瓷館收藏。粉彩300件瓶《三星人物》、粉彩掛盤《夜戰馬超》等為江西工藝館珍藏。粉彩100件瓶《貼大字報》為廣東省博物館收藏。1968年設計的花紙稿《江姐》、《女郵遞員》被化工廠大批量印製投產。粉彩皮燈《絲綢之路》獲1978年赴京展瓷二等獎、8寸盤《黛玉看“西廂”》、 8寸盤《琵琶行》、10寸盤《孔雀東南飛》獲三等獎。青花“纏枝梅”馬蹄花缽,1977年入選毛主席紀念堂用瓷,並獲毛主席紀念堂嘉獎令。粉彩筆筒《絲綢之路》獲1979年景德鎮市文藝創作評比一等獎及當年陶瓷工藝 美術創作優秀獎,同年又獲迎春作品優秀獎。在首屆、二屆、三屆陶瓷美術百花獎評比中獲二次三等獎、一次三等獎。粉彩大瓷盤《水滸英雄108將》刊載於2000年第三期《景德鎮陶瓷》,2001年被《當代景德鎮陶瓷藝術百家》收錄,2005年《收藏-拍賣》雜誌刊登文革瓷作品。2006年被景德鎮電視台《文化星空》採訪播出,2007年受浙江電視台專訪。
女郵遞員 68年市化工廠大批量生產女郵遞員 68年市化工廠大批量生產

藝術特點

陳義芳把自己一生的情趣傾注在陶瓷藝術上,他堅信藝術是相通的,所以對油畫、剪紙、年畫等藝術形式均有不同深度的研究,去吸取其中的養分。同時深入民間收集素材,投身各項社會活動以擴大視野。故在許多方面均有建樹。尤為見長的是的為粉彩人物作品,融合傳統藝術和現代審美意蘊,題材廣泛。作品工整細膩,設色鮮亮;取材、構圖一絲不苟;充分把握器形、材質、燒成的變化,巧於利用人物視角和陶瓷器型的變化特點,大膽誇張,精心布局;作品更善於運用透視、構圖注重遠近虛實、層次分明;人物突出神情的描寫,心態的刻畫;注重人文精神和感情寄託。特別是現代題材,安排情節,烘托人物,注重刻劃人物的內在精神氣質,以形傳神,以情動人;繪寫出特定環境下,特定時代中的特定人物的個性風采。時代特色鮮明,生活氣息濃郁。
四方瓶 農村生活四方瓶 農村生活

作品欣賞

陳義芳的作品欣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