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洸

陳洸,字世傑,號東石,民間稱為陳國舅,潮陽縣貴山都貴嶼(今貴嶼鎮華美社區)人,貴嶼陳氏十二世。

陳北科是潮汕人的傑出代表,他於明正德二年中舉人,明正德六年辛未(1511年)中二甲進士,初授戶科給事中,後任大理寺少卿、黃門侍郎等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洸
  • 別名:陳世傑
  • 國籍:中國明代
  • 出生地:汕頭市潮陽區的貴嶼鎮華美村
  • 出生日期: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
  • 逝世日期: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
  • 職業:官員
  • 信仰:儒學
人物簡介,相關事件,家庭出身,平生經歷,典故軼事,假國舅,巧拒貢品,陳北科與周不錯,雲遊田野,

人物簡介

陳北科與林大欽翁萬達並稱潮汕三傑
陳洸,字世傑,號東石先生,民間稱陳北科,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出生於潮陽縣桂山都貴嶼,明正德二年(1507年)中舉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中二甲進士,授戶科給事中,正德八年(1513年)任吏科左給事中,奉旨管理全國官員升降,正德十一年(1516年)奉旨按查湖廣地方官員,嘉靖元年(1522年)御封“紫閣名臣”,嘉靖三年(1524年)任大理寺少卿,嘉靖六年(1527年)任黃門侍郎、御賜“黃門第”,嘉靖十年(1531年)因宦官專政,辭官還鄉,嘉靖十三年(1534年)在家中抑鬱而終。
陳北科為人機智、樂善好施,他與從兄陳江先後官任給事因而有“雙鳳鳴陽”之美譽。陳家兄弟又同時官任黃門侍郎,一時震驚朝野,世稱“一門雙進士,兄弟同黃門”。

相關事件

家庭出身

陳北科是潮陽貴嶼陳氏始祖陳仲徽的第十一世孫,其始祖曾為福建漳州府莆田知縣,其兄陳南科也同是正德朝進士,陳家至陳北科之祖、父輩,陳家已是貴嶼屈指可數的書香門第。陳北科沐浴文風,通五經,熟史籍,學老蘇之學,陳北科更是在中進士之後,為更好學習,拜在王守仁門下,成為王守仁首批潮籍弟子。

平生經歷

陳洸於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出生於潮陽縣桂山都(今潮陽區貴嶼鎮),明正德二年(1507年)鄉試中舉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中二甲進士,初授戶科給事中,同年拜在王守仁門下;正德八年(1513年)改任吏科左給事中,同年同朝好友鄭一初在杭州病逝,陳洸扶其靈柩還鄉;正德九年(1514年)陳洸母親逝世,陳洸回鄉丁憂;正德十一年(1516年)任湖廣按察司僉事;正德十四年(1519年)陪明武宗游江南,武宗要求嶺南進貢佳果荔枝和名鮮膏蟹陳洸都一一拒絕;嘉靖元年(1522年)御封“紫閣名臣”;嘉靖三年(1524年)任大理寺少卿;嘉靖六年(1527年)任黃門侍郎,御賜“黃門第”;嘉靖十年(1531年)因宦官當政,辭官還鄉;嘉靖十一年(1532年)陳洸將其收藏的字畫搭木棚掛在沿街商戶的棚上讓鄉親欣賞,貴嶼街路棚由此誕生了;嘉靖十二年(1533年)朝廷派欽差視察潮州府,欽差特地前往貴嶼拜訪陳洸,陳洸陪同欽差一起視察;嘉靖十三年(1534年)在家鄉抑鬱而終。

典故軼事

假國舅

話說陳洸中了鄉舉之後,即上京赴試。路上遇著一位姓陳的書生,兩人結伴同行。
半途,那陳生突患急病,臥床不起。陳生對陳洸吐露真情,這次是奉皇命入宮認親的。自己命薄無福,只好拜託陳洸上京後想辦法見到他的姐姐,把將此事稟明。他把各種信物交給陳洸,吩咐完便斷了氣。
陳洸進京後,便頂冒死者的身份,通過潮州在京的朝官,奏知了皇帝。
正德皇帝派人對陳洸進行詢問,校對信物,認為確實無疑,親自召見陳洸,決定讓陳洸進後宮認親。
認親那天,陳洸進入後宮,長跪於地。只見從內宮走出一隊同樣裝扮的宮娥、美女,陳洸從未見過皇后,實在無從識別,一時間被難住了。這時,他急中生智,對著眾宮人用潮州方言大聲說:“潮州阿姐,你的頭釵要掉下來了!”只見一位宮人用手去摸頭釵。陳洗立即上前跪下,口稱:“娘娘千秋”!這女人正是當今皇后。她連忙伸出雙手把陳洸扶起來,連稱:“國舅免禮”。
事後,陳洸將實情密奏了娘娘。皇后一來因當眾認了親,二來陳洸是家鄉人,他敢將事情披露也就算了。陳洸也就假戲真做了。
當然,皇帝也知道了這件事,但為培植自己的勢力,也就將差就錯。

巧拒貢品

正德十四年(1519年)陳洸陪明武宗游江南,正德皇帝因聽說嶺南盛產荔枝,還有潮陽名產膏蟹,便命他歸京時要多帶一些荔枝、膏蟹,作為貢品。陳北科心想:如果給正德皇帝嘗到了甜頭,那以後每年得為朝廷進貢這類食物,這必將加重潮州百姓的負擔。
他口頭上答應了,但回家鄉後一直擱下不予辦理,還故意拖延時間,等到超過假期好久才遲遲上京去。
進獻貢物那天,他懷藏一盤松果,用紅絲線縛了二隻田蟹,從午門外邊牽邊趕,鬧了半天才到達殿前。正德皇帝見他這副模樣,問道:“國舅為何來遲?”陳北科說:“啟奏萬歲,膏蟹此物必須鮮活的才可烹食,如果死了就不可食用。臣為了保住活膏蟹,一路是趕蟹上京,致誤了期限。且路途遙遠,膏蟹經不住跋涉,幾百隻只存下這二隻,也越走越瘦小了。乞望我主恕罪、恕罪。”又奉上一盤松果,奏道:“這荔枝乃嶺南名產,玉液多津,香甜可口。然臣聞晏子有‘桔生淮南,枳生淮北’之說,故荔枝到了北方便變得又硬又澀,難以入口。”嘉靖皇帝拿起楊梅,剛咬了一口,不僅硬、澀、苦,又帶松香的臭味,一連吐了好幾口唾液;又望著那兩隻小得可憐的田蟹,很不滿意地說:“潮州的荔枝、膏蟹,從此免了。”陳北科立即跪下叩頭道:“謝主隆恩!”

陳北科與周不錯

陳北科告老回家,終日吟詩作賦,力所能及為人解厄。一天,原三邊總制已故翁萬達的夫人,哭哭啼啼來求見,說是翁萬達在官時與新任潮州知府侯天來有讎隙,現在侯天來要殺戮翁家,請求陳北科消災解圍。陳北科同情翁家,但苦無良策,整天在家中悶坐,恰好瞎子周不錯在府外敲鈴招卜,陳北科本是不信命卜,聽到周不錯招搖過市,就命人呼喚他進來,以求開心。周不錯不知此家是陳北科府第,信口開說陳北科有鐵鎖之厄。陳北科大怒反問周不錯:“那你自己有什麼厄運?”周不錯知道自己失口,忙說:“小人也有厄,幸有貴人相救。”陳北科覺得好笑。命家人將周不錯鎖於貴嶼大橋下,看看當潮汛漲起時,有誰人去救他。眼看水位漸漲,周不錯大聲呼救,正好陳北科的家兄陳南科路過,不知是誰惡作劇,忙將周不錯救起。
陳北科原想戲弄周不錯,卻觸悟起解救翁家的對策。第二天,他喬裝到潮州府,在大街上故意衝撞新任知府侯天來,侯天來不認識陳北科,命差役用鐵索將陳北科捆縛,按當時朝廷慣例,當朝要人被緝,龍頭炮便連天響至京城。龍頭炮一響,侯天來大驚,一打聽,才知原是鎖了國舅爺,連忙哀求陳北科諒情。陳北科不允,堅持要同上金鑾,侯天來知道事情弄大了對自己不利,苦苦請求陳北科相救。陳北科大聲說:“小子有眼不識泰山,若依我三件事,此案不究”。侯天來滿口答應。陳北科提出三個條件:一是立碑向潮州父老反省,二是不私報翁家前仇,三是贈送一塊牌匾給周不錯,牌匾要大書“潮州名卜”四個大字。鑒於陳北科的威望和聲名,侯天來只得照辦這三件事。一場風波平息了。

雲遊田野

陳洸因在朝為官二十載一直剛正不阿,在朝內得罪宦官眾多,在先前就有宦官搞鬼導致他的“黃門第”無法建完,而宦官當政後,陳洸被迫告老還鄉,宦官仍然想置陳洸於死地,曾向嘉靖帝提出要對陳洸實施絞刑,雖嘉靖帝沒有採納,不過宦官也沒有放棄,一直誣陷他居鄉不法,以致後世的各類文獻的陳洸的記載都是一個不法小人,而他的真實面目則不在存在,在嘉靖十二年欽差來潮州視察,順便到貴嶼拜訪陳洸,據說在與陳洸交談中有說到朝內官員要滅陳洸全家,要陳洸小心應對,陳洸則在第二年選擇“詐死”,後隱名去了海陸豐。現如今在海陸豐大約有陳洸子孫後代四五萬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