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扶軍

陳扶軍

書法家陳扶軍,1963年8月生於陝西扶風,先後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首都師範大學,研究生學歷。現為蘭州軍區政治部科學文化教育辦公室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發展委員會委員、甘肅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發展委員會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扶軍
  • 出生地:陝西扶風
  • 出生日期:1963年8月
  • 畢業院校:解放軍藝術學院、首都師範大學
個人簡介,榮譽歷程,藝術評論,藝術隨筆,

個人簡介

陳扶軍
書法家陳扶軍自幼研習書法,解放軍藝術學院畢業後,又入首都師範大學讀研,近年來在我國書壇取得了喜人成就,其作品雄強、大氣、奇崛、生動,虛幻中見真實、平淡中見蒼辣、樸拙中見空靈。
書法家陳扶軍還先後在日本和國內多個省市舉辦書法作品展。

榮譽歷程

1963年8月書法家陳扶軍出生於陝西扶風。
1981年12月書法家陳扶軍應邀赴土耳其參加《世界民族風情展》。
1993年3月書法家陳扶軍赴日本東京講學並在成田山書道美術館舉辦《個人書法作品展》。
1993年10月書法家陳扶軍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書法作品展》。
1994年8月書法家陳扶軍赴西安參加《94中國文物古蹟第四屆長安國際書法年會》;1994年9月赴韓國參加《韓日書藝文化交流會》;1994年10月應邀赴新加坡參加《獅城書法篆刻會成立大會》。
1998年8月書法家陳扶軍入展《全軍第二屆書法篆刻展》。
陳扶軍
2001年11月書法家陳扶軍參加《新加坡·中國書法交流展》。
2002年9月書法家陳扶軍獲《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奧會書畫展書法特奧金質獎章》。
2003年9月書法家陳扶軍入展《第二屆全國行草書展》;2003年11月入展《全國第二屆“流行書風”展》。
2004年2月書法家陳扶軍入展《第八屆全國書法篆刻展》。
2005年7月書法家陳扶軍參加《全國第三屆“流行書風”提名展》;2005年8月入選《全軍中國書協會員優秀作品展》;2005年9月入選《全國第二屆扇面展》;2005年11月獲《全軍軍營廉政文化優秀書畫作品展二等獎》;2005年12月參加2005《全國中青年名家百人藝術書法展》;2005年12月赴韓國首爾參加《國際名家書法展》,並當選為國際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
2007年9月16日至9月22日蒙子軍、邵靈、董吉泉、陳扶軍四人書畫展在蘭州市博物館北一展廳舉辦;出版《中國當代書法名家新作·陳扶軍》。
2008年陳扶軍作品集首發式在天水舉行
由中國書法家協會支持,甘肅省書法家協會、甘肅畫院、榮寶齋出版社、中國書畫藝術網聯合主辦的《中國當代書法名家新作·陳扶軍》首發式暨作品研討會於6月21日在甘肅省天水市隆重舉行。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鐘明善,中國書法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趙長青,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申萬勝、林岫等書法家近100人參加了首發式和研討會。他們從不同角度對陳扶軍的書法作品給予了充分肯定。
陳扶軍是從蘭州軍區成長起來的在當代書壇具有較高知名度的一位實力派書法家。《中國當代書法名家新作·陳扶軍》共收錄了陳扶軍近一、兩年創作的作品54幅。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陳扶軍近年來書法的審美取向和書風變化,可以看到他書法日趨成熟的脈絡和發展軌跡。
研討會上,與會40多位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對陳扶軍這兩年來的創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陳扶軍的書法作品野逸蒼茫,氣勢宏大,其線條語言獨具個人表達方式,他的這種追求和表達方式是諸多書法家一直努力的目標。
2011年書法家陳扶軍當選中書協理事
日前,從剛剛結束的中國書法家協會第六屆全國代表大會上傳來好訊息,我市扶風籍書法家陳扶軍當選中國書協理事,同時,他還再次當選甘肅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由此,他也成為我市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位擔任中國書協理事的書法家。
陳扶軍 1963年出生於扶風,自幼研習書法,他還先後在日本和國內多個省市舉辦書法作品展,多次應邀參加中國文聯、中國書協組織的藝術家採訪活動,2006年應邀參加“首屆全國著名書法家邀請展”, 2007年曾獲地域書風“最受關注大獎”,先後出版有《陳扶軍書法》、《中國當代書法名家新作·陳扶軍》。
作為一名軍旅書法家,陳扶軍雖在外地工作,但一直非常關注家鄉發展,多次受邀來我市參加書法活動,這幾年他將自己扶風午井老家的宅院起名為柳葉堂和澤園,將自己及書友們創作的百幅書法作品,製作成石壁屹立於園內,使其成為家鄉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

藝術評論

陳扶軍書法印象
□ 林經文
陳扶軍,六十年代初期出生於陝西法門寺近郊,現為中國書協會員,甘肅省書協事業發展委員會主任,蘭州軍區政治部科學文化教育辦公室主任。
最近一段時間,因為全國第二屆行草書大展及“敦煌杯全國書法大展”都在蘭州舉辦,又因陳扶軍作品將赴外地展出,有幸觀摩扶軍先生的大量書作,使我對他獨特的行草書風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每觀扶軍先生的書作,總有一股激越的情緒,如秦人之“秦腔”,高亢激昂,有響遏行雲之感。如清風拂面,似山崩海立,頓時身心俱有清爽之感,靜心體味,方悟出這是其書作筆墨與人同化,意境高古閒淡的審美效果使然。
所謂高古,相對於低俗而言。竇蒙《語例字格》稱:“超然出眾曰高,除去常俗曰古”。扶軍先生的行草不諧流俗,不隨時尚,取法乎上,以“二王”晉唐書風為皈依,他學王不拘於形似,更兼其碑帖兼取,長時間浸淫於北碑與南帖的交溶之中。他對於右任以及近當代大家深研有自,所以能遺貌取神,力追沖淡簡遠的魏晉風尚,這就決定其格調出時風一籌。他不重蘭亭的妍美,而取法《聖教》的結構骨力之美,這從其書作中看的很清楚,即使所臨《聖教》也以生拙之筆出之,約略形跡,更多施以己意,方圓兼用,舍柔取勁,加以行距的拓寬,全篇便體現出自己的古質,瀟散的獨特追求。在章法變化上,他又汲取明人董其昌的行間寬綽,追求疏朗簡略的一種特色。“二王”而外,他又每於六朝碑版汲取養分,如《崔敬邕》的峻健,《鄭文公》的雄強,《張黑女》的蘊藉,都能融入筆下,為我所用。
扶軍行草書呈現出一種跡簡形美之狀。所謂簡淡,即去其繁茂,不尚纖濃,而這簡約沖淡又絕非單薄凋疏,而是由博返約,似簡而實豐;外淡內蘊,所謂“精能之至,反造疏淡”。觀扶軍作書,痛快淋漓,而不忸怩作態以媚俗,不鼓努為力以驚世,而是力求洗盡鉛華,不激不厲,線條質感與造型耐人品味。這種境界看似輕易,做卻艱難。近些年他也對一些中青年書家作過考察研究,對待“時風”他如蜜蜂採花一樣,廣采博納,而結出的果卻是自家的。
扶軍先生大約有很長一段時間,或工作,或治學的需要,他沉潛了下來,很少拋頭於書壇友朋間。這期間,他閉戶精研,泛攬古籍經典,以作內養功。在蘭州中青年一輩中間,扶軍的藏書可謂首屈一指,書齋與會客室幾乎都是書的世界。內涵不足必然表現於紙面上,而學養的根柢是糾治的良方。
扶軍的行草結體,就各字特定的字形,字勢作整體的變形和局部的錯位,以破除一般化的處理,從而富有清新、生動的美感意趣,體現了他敏銳的現代審美意識。如果將現在扶軍的行草水平與數年前相比較,的確是天壤之別,而其內蘊之豐富,變化線條之含量均屬一流之列。難得的是,這些變型與錯位,有一種度的把握,因而奇而不怪,新而又美。並能與其基調協調地溶合在一起。再者,扶軍書作的結字法多呈縱勢,以求氣息溶貫,沉實與典雅、相融以暢其氣韻,如此寬寬容容,錯落參差,由每行至全篇,便極自然地呈現“變而通”的整體局面。加之字形疏朗,字距加大,行距拓寬,少數筆墨稍重的字散布各行,如明星之列河漢,如眾星搖落天空,使得整幅書作瀟散自然,令人賞心悅目。
扶軍先生書作又一特點是筆墨洗鍊。由於他早年曾專攻過一段時間于右任先生草書,使其線條重質感,重簡潔明快,純淨精煉。所謂“不洗不淨,不煉不純”。扶軍書作多用鋒穎,而其雞毫揮灑更見功力,使當下書壇腕力弱者望而卻步,他卻已有多年功夫。運筆自有一種熟中熟之感覺,乾淨利索,不拖泥帶水,致其點劃明快凝鍊,峻爽勁利。而其運水之法,深得黃賓虹“五筆七墨”之蘸水法,整幅作品華滋峻發,水墨洇蘊。
“風格即人”,扶軍先生書作之卓異風格與其人的精神品格極其相近。大凡接觸扶軍的人,都感到他近年老到,沉穩內涵,不事張揚。二十多年來,潛心於書學研究,致力於書藝探索,在書法創作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他齋室名曰“柳葉堂”,取其自然屬性之意,這使我想起蘇東坡在陝西鳳翔縣稱“鳳翔三寶”一樣,即謙抑退讓,耐住寂寞。這是一種很高境界,但願他在書道上走的更遠,走的更輝煌。
林經文:中國書協創作藝委會委員

藝術隨筆

學書感言
從少年算起,我學書法已經三十餘年了。這期間,先後10多次舉辦個人書法作品展,作品多次獲獎,並被中國美術館、中國畫研究院、軍事博物館等單位收藏。這么多年,自己主要從事書法創作,對書法理論研究不夠,對走過的路也未進行總結,今天只能談點零碎的感受,與大家交流,求得大家的幫助。
(一)我的第一點感受是,乾一行要愛一行,這個是很重要的。唯有,痴迷的愛,才有不竭的動力,才有奮鬥的激情。
我出生於陝西扶風,父親是晚清的秀才,文章寫得好,字也寫得好。由於受家庭的影響,我從小就對寫字產生了興趣,父親看我有點靈氣,便教給一些寫字的常識,並讓我日練百字。15歲那年,新疆軍區邊防部隊在我們縣徵兵,聽說我的字寫得好,便破格將我接到部隊。到部隊後,連隊幹部見我瘦小身子單,怕訓練吃不消,就讓我去做飯、餵豬。連隊整天訓練、執勤,沒有練字的條件,我幾天不寫字手就發癢。沒辦法,我就把豬餵好後,端一盆水,在豬圈外的空地上,用樹枝、秸桿蘸上水寫寫畫畫。一次,我幫炊事班殺雞,無意間抓了一把拔下的雞毛,蘸上水寫了幾個字,感覺不一樣。於是,我把雞毛收集起來,按長短、軟硬做了五六種雞毛筆。連里的同志見我這么痴情,特意給我買了幾瓶墨,又把各個班看過的報紙收起來,讓我練字。有了大家的支持,我寫字的勁頭更大了。為了報答連隊幹部的關懷,我除了養好豬,把連隊黑板報、牆報的活兒都包了下來,連里的同志都很高興。當兵幾年,我省吃儉用,把津貼費儘可能地攢起來,買點紙墨。別人的牙膏常常一個月半個月就能用一瓶,我可以用兩個月,實在擠不出來了,我還要用剪刀把牙膏剪開,刮著用,一點也不浪費。我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起步的。有人說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我對這句話深信不疑。人的一生要成一件事,不可能順順噹噹。要戰勝困難,最重要的是對你想辦的事,有著始終不愈的愛。有了愛,就會苦中不知苦,難中不知難。
(二)我的第二點感受是,書法藝術是綜合性的藝術。字里有乾坤,書外有功夫。一個人的學識、見聞、情趣,也就是綜合素質,決定著書作品位的高下。學書的過程,是多多求知,涵養自身的過程。在這方面,我堅持做到三學
一是向書法大家學。書法界的前輩,學識淵博,造詣深厚,向他們求教,想辦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可說是學習書法的一個捷徑。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就用一個白床單,背上幾年創作的50幅作品,來到書壇泰斗啟功家。當時真是天不怕地不怕,誰都敢找。啟功聽說我來自西北,又是一個喜好書法的年輕人,欣然在家裡接見了我。他放下手中正忙的活兒,把我的作品一一過目、品評,講了許多書法創作的知識,談了40多分鐘。他老人家的指點,讓我很受鼓舞。多年來,我以這種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先後拜訪了舒同、沈鵬、李鋒、玄賢、何俊霞、尹病石、歐陽中石、劉藝、夏湘軍等一批名家。可以說,我的書法技藝的提高,與他們的指點有極大的關係。從與名家的接觸中,我深感他們和藹可親,真是越有學問的人,越沒架子,越平易近人。從他們身上,我不僅學到了書藝,更重要的是學到了怎樣做人。
二是向豐厚的歷史學。為了追求藝術的真諦,我除了拜師臨帖、刻苦練習外,利用出差、下部隊的機會,飽覽西北的高天厚土,人文景觀。每到一地,我都悉心研究臨摹殘存在各個年代古物上的文字。大漠中出土的漢簡彩陶,博物館收藏的甲骨、鐘鼎、磚銘,藏於絲綢古道的佛窟、廟宇中的佛教經典,以及殘破的墓誌碑石,都成了我探索的寶典。這些年,一些書法大家看了我的作品,評價說我的作品“可以明顯地看出借鑑古人,學習經驗”,“書法上的造詣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大西北豐厚的文化積澱的薰陶、感染”。可見,我在這方面的功夫沒有白費。
三是向書寫內容學。書法作品,常常書寫些古詩文。這些年,我堅持每寫一幅作品,都對書寫內容有一個比較透徹的了解,寫好創作手記,不斷增強自己的文學修養和文字表達能力。如書寫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我讀出了“本色”二字。在創作手記中,我寫道:“野草野花,自然本色。尋常百姓,人生本色。王侯將相無種,芸芸眾生有根。”堅持這樣邊讀邊寫,邊寫邊讀,不僅增長了知識,還提高了作品的表現力。我感到,練習書法的過程,也是提高自身學識修養的過程。只要用心,可以一舉兩得,在書藝上有提高,在學識上有長進。
(三)我的第三點感受是,學書是學做人。書法是人格的外化。寫字就是寫思想、寫素質、寫修養。一個人只有在提高學識的同時,加強自身的品格修養,才能不斷攀登藝術的高峰。這些年,自己在學書的同時,產生了一些感悟,覺得對警示自己,激勵自己很有好處。這裡,我列舉幾條,求教於大家:
一、“回首中國書法史,真正成‘家’的有幾人?自稱為‘家’不難,真正成家不易。書者得有這份清醒。別盡想著‘家’,要緊的是埋頭耕耘。”我常以這句話鞭策自己,耐住寂寞,打牢基礎。一個人要想乾點事、乾成事,不能不與寂寞為伍。人世間最不能免俗的是名利二字,最有害的也在於名利二字。遠離熱鬧,遠離浮躁,才能有所作為。
二、“好的書法作品,如山之峰,塔之尖,斧之刃,都是厚積而薄發的結果。”我認為,蘇軾提出的“厚積而薄發”,揭示了歷代名家大師的成功之道。薄發,不是不寫不練,而是埋下頭來苦寫苦練。薄發之“薄”,是建立在苦學苦練的厚積基礎之上的。換句話說,就是輕易不出手,出手的東西是經過反覆揣摩的,是爛熟於心的,是非寫不可的。有這樣的追求,作品才能記得住,留得下。
三、“寫字,像古人不難,有個性不難,難的是‘無一筆無來歷,無一筆屬他人’。”我理解,創新,是在掌握前人精華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文化,貴在一個化字。也就是說,把吃進去的東西,經過思考、理解、把握,又吐出來,才能形成自己的風格。推陳出新,實質上是知陳而出新。不懂“陳”,出新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與胡來無異。
四、“學無止境,藝無止境。一天天滿足著,只能是一天天墮落著。”有人講,書法藝術是一部人生和藝術的綜合性“巨著”,它沒有頁碼,沒有盡頭,是幾代人、幾十代人都鑽研不透的“無底洞”。我贊成這句話。有個故事,說一個徒弟以為自己學夠了,可以出師了,去向師傅道別。師傅讓他裝了一大碗石子來,問:“滿了嗎?”徒弟答:“滿了!”師傅抓來一把沙,摻入碗中,沒有溢出來,問:“滿了嗎?”“滿了!”徒弟答。師傅又抓起一把石灰,摻入碗中,問:“滿了嗎?”徒弟又答:“滿了!”師傅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沒有溢出來……這師徒二人的問答耐人尋味。書法藝術沒有滿足的時候,沒有到頭的時候。我們就是用一生的精力,苦學苦練,也不知道能不能在歷史上留下一幅字?
(四)最後,我想說說學習書法的幾個技術性問題:
一是別把書法看得過於神秘。有人把書法吹得神乎其神,似乎一般人掌握不了,這其實是對書法不了解。啟功先生就反對把書法神秘化。他說,“有些人把書法說得過分神秘,什麼晉法,唐法,什麼神品、逸品,以及許多奇怪的比喻”,弄得人云里霧裡。在人才學上,有一個觀點是人人都可以成才。把這一觀點用在書法藝術上,也可以說人人都可以成為書法家。書法作為一種書寫的藝術,有規律可尋。只要用功,善於琢磨,就能掌握。當然,書法和其他藝術一樣,入門容易學精難。書法學到一定的程度,要有所創新,形成風格,是不容易的。
二是要下刻苦研習的工夫。有人說,書法是寫出來。這個“寫”,有幾個方面的涵義:一則要有決心,乾一件事就要成一件事,不三心二意,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到頭來一事無成;二則要有恆心,下幾年甚至幾十年臨池的工夫,不投機取巧,不一曝十寒;三則要有苦心,也就是說要善於思考,邊寫邊讀邊想,不斷總結,不斷提高。學習書法,不只是動手,還要動腦,用心琢磨古人、高人的一筆一划。帶上腦袋苦練,才能練出名堂。
三是要選好貼、用好帖。《孫子兵法》中講:“取法其上,得其中;取法其中,得其下;取法其下,得其下下。”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書法。在選帖上,不可盲目,不可隨意,要注意選一流的、大家的作品。選好帖後,要用功讀帖,揣摩其整體布局、結構特點、用筆方法,並反覆臨寫,做到心領神會,得其真諦。還要注意一點,就是不要隨意換帖,今天學顏,明天學柳,東一榔頭西一棒棰,什麼都學不到手。
四是要寫出感情來。“書為心畫”。書法作品是作者真情的表露。我常想藏克家紀念魯迅的那首詩:“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用字是多么的普通,然而,這普普通通的字,因為有飽滿的情感,使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書法作品,也只有傾注感情,一筆一划才有生命力。讀岳飛的“還我河山”,我們不難感受作者那澎湃的愛國激情。因此,我主張寫字就是寫思想,寫情感。面對要寫的東西,一定要深刻領會,心中有感悟,筆下才出神。
五是不要為求異而求異。有人對求異、創新有不正確的理解,功夫不到家,一味地求變、求新,寫出的東西東倒西歪,以為很美。書法是美書,絕不是醜書。“寧醜毋媚”,是針對媚俗而言的,絲毫沒有醜比美好的意思。還有我們平常所說的“拙”,也不是醜。拙,是水到渠成之美,是爐火純青之功。為拙而拙,只能暴露淺薄和空虛。學習書法,還是要下老老實實的功夫,追求功到自然成。
文/陳扶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