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華(總裝備部指揮技術學院基礎部主任)

陳慶華(總裝備部指揮技術學院基礎部主任)

陳慶華 1945年生,山東平邑人。總裝備部指揮技術學院基礎部主任,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慶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山東平邑
  • 出生日期:1945年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山東大學
  • 代表作品:《組合最最佳化》、《圖論》、《對策論》
個人履歷,人物軼事,人物評價,

個人履歷

陳慶華 1945年生,山東平邑人。總裝備部指揮技術學院基礎部主任,教授。1968年畢業於山東大學數學系,1981年山東大學運籌學專業研究生畢業。曾任國防科技大學系統工程系教授,國防科技大學研究生院處長,國防科工委指揮技術學院系主任等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主辦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雜誌編委。他從1982年開始運用系統工程與運籌學方法解決經濟中的多項實際問題,他參加了解放軍總部下達的《系統工程教學模擬系統》的課題研製任務,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軍隊級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他所牽頭研製的《運籌學通用軟體》獲國家三委一部聯合頒發的高技術產品銀獎。他與人合作完成《系統工程方法論》、《組合最最佳化》、《整數規劃》、《擬陣》等4部學術專著,在國內外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有2篇收入美國《數學評論》。他作為導師指導了國防科技大學首批運籌學專業與首批軍事技術運籌學專業以及國防科工委指揮技術學院首批軍事運籌學專業的研究生工作,現已指導40多名研究生獲得碩士學位,1984年起倡導並參加籌建全軍性的軍事運籌學會,先後到部隊與院校推廣軍事運籌學,多次參與組織了學術年會,推動了全軍軍事運籌學學術活動的開展。1986年起他積極向有關部門建議將軍事運籌學作為2級學科列入軍事學門類中,得到批准並正式列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下發的軍事學目錄中。他指導瀋陽軍區某炮兵團參謀長蘇寧開展軍事運籌學研究的事跡,在蘇寧犧牲後,先後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國教育報》等作過報導。他擔任主編的全軍院校通用教材"高等數學"被國家教委評為國家級重點教材。由於他工作業績突出,1991年被國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國碩士"稱號,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2年被評為"湖南省優秀科技工作者",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人物軼事

一門嶄新學科的誕生
在運籌學界,有一個流傳廣泛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1981年,36歲的陳慶華從山東大學數學系畢業,在運籌學研究中嶄露頭角的他,被山東大學安排公費出國,繼續深造。
聞此訊息,中科院院士、著名數學家許國志馬上來到濟南,動員陳慶華去長沙的國防科技大學做教員,教運籌學。當年,國防科大招收了全軍第一批運籌學研究生,高水平教員極其缺乏。許國志沒有想到,他的挽留和邀請,促成了一門意義非凡的學科——軍事運籌學的誕生。
“能否創建一個軍事運籌學學科,專門培養軍事運籌學研究生?”到國防科大後即轉為軍人的陳慶華萌生了這樣的念頭。這個想法得到總部機關和學校的大力支持。
陳慶華馬不停蹄地登門向國內著名專家請教,勾畫出軍事運籌學的課程體系:一是軍事學基礎知識,二是運籌決策的基本理論方法,三是作戰與裝備建設的建模仿真能力,並和同事一起完成了研究生培養方案。
1984年,軍事運籌學學科得到了國務院學位辦的批准,全國第一個軍事運籌學碩士授權點在國防科大建立。
精明人的“傻瓜軟體”
陳慶華始終認為,軍事運籌學應把目標瞄向戰場和軍隊套用。“不能僅在一個學校里播種發芽,更要在全軍開花結果。”陳慶華說。
1986年,陳慶華作為專家觀摩廣州軍區某摩步師演習,部隊剛拉動半小時,就出現機動速度下降、指揮意圖難以實施等困難。陳慶華帶領課題組用兩個月時間,利用運籌學理論最佳化出最佳行軍路線。該師作訓科長向陳慶華提出:“能不能教給我們一種方法或者研製一個軟體,像傻瓜相機那樣,可以通過簡單操作,就告訴我們最優路線?”
作訓科長的問題,讓陳慶華上了心。一回到學校,他就帶著研究生,深入部隊院校,對部隊戰備等級轉換、戰鬥開進等各種課題進行研究,之後,又一頭扎進實驗室,確認每個數據、每個算法。
“有一次,為解決一個優算法問題,他連續3天沒出實驗樓,餓了吃便當,渴了喝白開水,困了就趴在桌上睡會兒。”陳慶華的研究生周經綸說。
1989年,陳慶華的軍事運籌通用工具軟體通過成果鑑定,與當時美國最新提出的運籌管理軟體進行對比測試,同一個問題,美國的軟體需26秒完成,而陳慶華的軟體只用了4秒。陳慶華專門為部隊研製的這套軟體,被官兵們稱為“傻瓜軟體”。
至今,陳慶華光是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和軍隊科技進步獎的科研課題就有20餘項。
教學上的“拚命三郎”
“憑你在運籌學領域的名氣,抓幾個課題就能出大成果,根本不必站在講台上吃粉筆灰。”1981年開始在國防科大任教;1993年,因工作需要,調到了位於北京懷柔的裝備指揮技術學院做教員,在這28年的從教生涯里,常有人這樣勸他。而陳慶華卻說:“教學是‘1’,科研是‘0’,沒有前面這個‘1’,後面再多‘0’都毫無意義。”
拚命三郎陳慶華拚命三郎陳慶華
2008年,陳慶華的妻子被確診為肝硬化,需要進行肝移植。而這個時期,陳慶華每天都有課,他沒把家裡情況告訴學院任何人。
“深更半夜,一個頭髮花白的老教授在病床邊,聚精會神地備課,困了就在病床邊睡會兒,真讓人感動。”值班護士說。
“60多歲的人了,連續10多天,天天晚上陪護,白天上課,我怎么就是沒發現呢?”陳慶華所在的教研室主任說,“這個‘拚命三郎’,就是捨不得課堂,捨不得學生。”
如今,陳慶華指導的研究生已達100多名,成為全軍培養研究生最多的導師之一。“教學是一個教員的本職工作和責任。這個講台,我還要繼續站下去。”今年64歲,已經兩次推遲退休時間的陳慶華說。
不署導師之名的規矩
曾經有一名研究生,在陳慶華的指導下完成一項科研成果,並形成了論文準備發表。為增加投稿“命中率”,他把導師名字放在了第一,自己署名第二。陳慶華發現後馬上批評了他:“論文要靠質量取勝,我的名字不能署。”但同時,他又精心指導學生修改論文,直至發表。從此以後,所有學生都知道了這個規矩,再沒有人敢破例。
對於這樣“嚴厲”的導師,學生們卻是發自內心地敬重。侯妍2002年報考陳慶華的博士研究生,當時,她已是副教授。在做一項課題研究的時候,侯妍交上的研究報告中引用的200多篇參考文獻,有100篇左右沒有標註出處。“我認為這100篇都是一般性文獻,而且這種不標註現象在當時也很普遍,誰知陳教授給我退回來了。”當時,侯妍很不理解,第二天到陳慶華辦公室時,陳慶華拿出兩大摞論文讓她看,一摞標註完整,一摞沒怎么標註。看完後她發現,標註完整的那一摞論文水平明顯更高。“別看標註是小事,主要是讓你養成良好的做學問的習慣,這會讓你今後做學問更加嚴謹。”一番話讓侯妍體會到了導師的良苦用心。
帶起學生來沒有絲毫門戶之見,下去調研時不顧年邁活躍在第一線,讓他作事跡報告的時候,他卻說:“我已經64歲了,就讓年輕人踏著我的肩膀,向著軍事運籌學的更高目標攀登。”這就是人們眼裡的陳慶華。[1][2]

人物評價

大智慧
“統籌學”是門古老的學問,春秋時兵法即為其雛形。上世紀80年代還因“燒水”事例而聞名全國。如今已建樹頗豐的陳慶華,當年和統籌學的結緣竟因趕鴨子,而他此後的生活,也似乎因為統籌學比常人有了更高的“性價比”。
上高小那年,雨季的時候小溝變成小河,水深快兩米,眼看過不去。父親將書包扔過河,說,你去吧,你想辦法去!不滿十歲的陳慶華看著,生出一招,他脫下穿的粗布褲子,拔了幾根河邊的狼草紮緊褲腳,將褲子蘸濕後往裡面吹氣。褲子變成了橡皮筏子,陳慶華扒著“筏頭”,狗刨著過了河上學。
這就是兵法大家的人生第一堂啟蒙課。從此他知道,用心總能得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文革下放時,二十多歲的陳慶華被分配同時放豬和趕鴨子,卻常遇上丟豬棄鴨的境況,他觀察、琢磨,設計出一套豬和鴨子的“最佳行進路線”,自此他從痴迷哥德巴赫猜想轉而愛上統籌學。
六十歲那年,陳慶華分配到了一套經濟適用房,他平時忙於教學科研,老伴身體不好,幾乎沒花多少時間和精力,他用不到10萬的錢裝修出了同事家15萬元的材料和水準。
在有“首堵”之稱的北京,陳慶華帶著北京市交通地圖,用了一天時間調研走訪了駐京的海軍、空軍、二炮和軍事科學院四個單位。連他的司機都感慨說:“每次跟陳教授出車,他辦的事都是最多的,跑的路是最短的,花的時間是最少的。”
連他的學生都說,跟陳教授學習了軍事統籌法,耳濡目染,現在買菜的時間都只要原來的一半了。
大學問
他創建了中國的軍事運籌學學科,主持編寫了《組合最最佳化》、《圖論》、《對策論》等六部教材;
他開發出一套《軍事運籌學通用工具軟體》,軟體通俗易懂、操作簡單,解決了涉及部隊施訓中常有的12類問題,並獲國家四部委聯合頒發的“高技術產品獎”;
他開發出《計算機自動生成航天發射試驗計畫網路圖》軟體,被成功運用到我國載人航天飛行試驗任務中;
他將這一成果向作戰部隊軍事演習延伸,在參加北京軍區某裝甲師、濟南軍區某旅軍事演習時,幫助部隊研製出“計畫網路管理系統”,使裝備的戰鬥力生成周期大幅縮短;
他研究“準確預測戰時裝備損耗”課題,通過對世界上典型戰役裝備損耗情況進行分析,創造性提出了著名的“Ω型曲線”假設。採用這一方法,2003年4月,他對北京地區“非典”病死率做出了預測,預測的結果與3個月後衛生部公布的北京“非典”實際死亡人數驚人的吻合。
陳慶華說,軍事運籌學與普通統籌學不同之初就在於更重“決策”。科學的決策,光有定性分析是不夠的,一定要有定量分析。軍事運籌學將極大提高作戰部隊、決策部門等的決策水平。
集大成
陳慶華的生活、科研被一一“統籌”齊備,他的人生在別人看來也似乎帶有“統籌”意味的人生悖論。
同事和學生們都說,陳教授太神了,別人辦不到的事,他能辦到;別人取得不了的成功,他能獲得。
2001年初,陳慶華教授在部隊調研,發現新型武器裝備下發部隊後需要經過人和武器的訓練才能形成戰鬥力與保障力,但是裝備人才缺乏和裝備訓練經費不足卻成為制約難題,他立即著手展開預先研究,申報了一項名為《武器裝備發展與裝備人才培養研究》的課題。但按規定,此類經費只有4萬元,刨去立項僅剩2萬。課題組的兩名研究生按捺不住,訴苦道:“這點經費能幹成什麼事?僅調研也不夠啊!”
調研費時費錢,是科研的“卡脖子”工程。陳慶華用運籌學理論,把調研分為三步驟:第一步是“居家調研”,向到學院參訓的營、團、師職的培訓班學員了解情況,很快了掌握全軍幹部的“知識結構、學歷水平、崗位需求”三項指標的關鍵數據;第二步是“隨團調研”,利用出訪出差機會隨團調研,對所需要數據補充、完善;第三步是“捎帶調研”,抓住各大軍區邀請他講課、參與演習等時機完成調研,如此一年間便完成了對一線部隊的調研。四萬元經費的項目最後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並在全軍推廣實行。在別人看來是不可能的事,在陳慶華的“運籌”下卻成為現實。
做科研是這樣,人生也是如此。陳慶華經常對學生和年輕同事講“統籌人生哲學”,規劃人生,誰都想追求完美。但是往往越是完美的,越是難以實現的。因此首要的,是怎樣避免最差。
2007年,有位研究生畢業時得知自己被分配到某邊遠基地工作,心裡很不平衡。他找到陳教授傾訴,覺得好些成績不如自己的學生,或留在北京工作,或進了機關。陳慶華詳細了解情況後說:“成功取決於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取決於奮鬥過程,而不是取決於起點”。研究生愉快地接受了分配。一年後作為優秀基層主官,又來到學院參加培訓,原來一起的同學都羨慕不已。
提及這些“著名”的往事,陳慶華說,統籌學可以幫你做出決策,像貼錢做科研、“發配”邊遠基站的行為看似吃了虧,但確是做科研應有的價值觀。每個決定和決策的背後,依據是個人和組織的價值體系。
正可謂“誰說淡泊名利痴,統籌哲學斯證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