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英(北京大學高分子化學家)

陳慧英(北京大學高分子化學家)

陳慧英,高分子化學家。長期從事有機化學和高分子化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醫用高分子的合成及其結構與性能表征,尤其是抗凝血性能的研究,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關注。近年來,她又與北京大學物理系、電子學系開展合作,致力於具有光、電活性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以及開發研製超高密度信息功能材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慧英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28年4月15日
  • 職業高分子化學
人物生平,簡歷,主要論著,技術成就,

人物生平

陳慧英,1928年4月15日出生於上海。195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學系,留校任教。1952年10月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併入北京大學化學系,任教至今。曾於1984年3月至1985年6月在美國猶他大學生物工程系與材料科學系任訪問教授,合作進行有關醫用高分子表面性質的研究。
陳慧英長期從事有機化學和高分子化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1954年在著名高分子化學家馮新德教授指導下,建立了我國高校第一個高分子化學專門化實驗室,從頭合成多種單體供學生實驗。1978年起開設“生物醫用高分子化學”研究生課程。當時,這是一門嶄新的課程,不僅是融合了生物學、高分子化學、材料科學及生物醫學工程的交叉學科,而且內容新穎,代表了當代的科研前沿。陳慧英一向以治學嚴謹著稱,她對研究生不僅要求有堅實的基礎知識,而且更注重培養科學思維、實驗能力及技能的訓練,尤其是科研能力的培養。正如一位博士生臨畢業時說:“導師嚴謹的治學態度、廣博的學識、深厚的理論功底、大膽的創新精神、忘我的工作作風及寬以待人的高尚品德是我今後治學和為人的楷模。”

簡歷

1928年4月15日 出生於上海市。
1946-1950年 在清華大學化學系學習,獲理學學士學位。
1950-1952年 在清華大學化學系任助教。
1952-1987年 在北京大學化學系任助教(至1954年)、講師(至1979 年)、副教授。
1987年至今 在北京大學化學系任教授。
1989年至今 在北京大學化學系任博士生導師。

主要論著

1 郭海清,陳慧英,馮新德.甲基丙烯酸己磺酸鈉的電漿引發聚合與嵌段共聚合.高分子學報,1989,3:374
2陳慧英,馮士清,孫學慧.醫用含離子嵌段聚醚氨酯的合成、精細結構與性能的研究.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1993,12(2):79
3 趙雄燕,何元康,陳慧英等.具有超快光Kerr效應的線型共軛聚苯基腈的合成.材料研究學報,1997,11(3):

技術成就

陳慧英近20年來主要的科研方向是研究醫用高分子中新型抗凝血高分子的合成及其組成、結構,尤其是表面動態性能與抗凝血性能的關係,為尋找新的、有效抗凝血高分子材料提供理論基礎。她設計併合成的一系列抗凝血性能良好的(甲基)丙烯酸烷基磺酸鹽,以及帶有烷基磺酸基側鏈的聚醚氨酯,具有創新性。尤其是通過各種方法,研究、表征了它們的結構與性能、表面結構,包括表面動態性能、動態和靜態雷射光散射性質的研究,同時研究這些性質和抗凝血性能的關係,引起了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被邀請參加編寫有關專著,並於1988年度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鑒於陳慧英在生物醫用高分子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她被聘為《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生物醫學工程學雜誌》、《透析與人工器官》等學術刊物的編委。
與此同時,陳慧英還將電漿聚合技術用於製備高分子量線型聚合物和嵌段共聚物,發現了經電漿引發聚合能顯著提高聚合物分子鏈的規整性。
近年來,陳慧英又與北京大學物理系、電子學系等同事合作,進行光、電活性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開發、研製超高密度信息功能材料。她勇於探索,首次提出採用等離子輝光放電技術和離子束飛行質譜等手段,合成了一類具有C-N共軛體系的分子量較高的線型聚腈類高分子,並系統地從分子和超分子水平研究了其化學結構、膜形態與其光、電性能關係。發現此類聚合物不僅具有相當高的三階非線性光學性能,而且還具有電學雙穩態性能,是製備超高密度信息功能器件的最佳候選材料之一。因此,1994年她作為主要參加者獲北京大學第五屆科技成果一等獎。
陳慧英十分重視實驗工作,雖已至古稀之年,仍孜孜不倦地工作在科研第一線。有時,她還親手做實驗,嚴密觀察實驗現象,對學生所獲結果總要反覆驗證,一絲不苟,絕不放過一個疑點。她常說:“當前前沿課題大多是綜合性、邊緣性的,這就要求我們具有不計名利的奉獻精神。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求實、創新、探索”是她一生不息的追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