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康白

陳康白

陳康白(1898-1981) 中國教育家。原名運煌。湖南長沙人。

1951年-1953年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秘書長,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室副主任,中共中央華北局文化教育辦公室副主任,國務院參事等。

1981年7月31日在北京去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康白
  • 別名:原名運煌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南長沙
  • 出生日期:1898年
  • 逝世日期:1981年7月31日
  • 職業:大學校長
  • 畢業院校:廈門大學、哥廷根大學
  • 信仰:共產主義
人物生平,人物軼事,病逝,

人物生平

陳康白(1898-1981) 中國教育家。原名運煌。湖南長沙人。
1927 年畢業於廈門大學。後任廈門大學浙江大學教員,北京大學理學院研究員。1932 年赴德國哥廷根大學研究院研究有機化學。
1937 年回國赴延安。曾任中央軍事委員會軍工局技術處處長,延安自然科學院副院長,1943年11月--1944年6月任延安大學自然科學院院長,中原軍區軍工部部長,東北軍區軍工部總工程師,東北人民政府計委常委、重工業處處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東北人民政府文化部副部長,
1951年-1953年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秘書長,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室副主任,中共中央華北局文化教育辦公室副主任,國務院參事等。
陳康白
1950年當選為全國科聯副主席。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至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副主席。
1981年7月31日在北京去世。

人物軼事

求學與回國經歷
廈門大學校友錄資料顯示,陳康白1925年以“陳運煌,男,籍貫湖南長沙”登記註冊,進入廈門大學理科化學系學習。1927年大學畢業後曾留校任教。之後先後到浙江大學化學系、北京大學理學院任教,任北京大學研究員。1932年秋赴哥本哈根大學研究院攻讀化學博士學位。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一心報效祖國的陳康白在回國前夕,特地諮詢了他在國內的老師徐特立先生(另一說為董必武)。最後,陳康白帶著成箱的化學資料從德國直奔紅色蘇區延安。一下子,延安來了個大科學家,一個留洋的博士,一個在延安學位最高的科學家。這樣的人才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毛澤東、朱德先後接見了陳康白,歡迎陳康白博士到延安參加解放事業。
延安自然科學院
到延安不久,陳康白就被任命為延安自然科學研究院副院長。1940年初,中共中央決定:在延安自然科學研究院的基礎上,創建延安自然科學院,培養抗戰建國的技術幹部和專門技術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才。籌建工作1由,副院長陳康白掛帥、,教育處長屈伯川、幹部處長衛之、總務處長陳寶誠、楊作材等開始籌建延安自然科學院。創辦延安自然科學院,當時為抗戰,長遠為建設新中國。1940年9月,在50餘個窯洞、30餘間平房的辦學條件下,由100餘位師生員工組成的延安自然科學院在延安南門外杜甫川開辦起來。從此,中國共產黨開始了經辦理工科高等教育歷史征程。李富春任第一任院長,陳康白任副院長。後由老教育家徐特立到校接任院長。1943年4月至1944年5月,由陳康白副院長主持工作,1944年5月,陳康白被任命為院長。 延安自然科學院下設大學部、大學預科和國中部,其中大學部注重精研學理與實際技術相配合,最初設化學工程科、土木工程科、農業科、林木科;在校人數曾達300多名,學制先是2年,1941年改為3年;選用當時國內著名大學使用的中、英文版教材和參考書,有的課程由教師自編教材;建立物理、化學、生物、地質等實驗室,辦起機械、化工實習工廠,與邊區的主要農場、工廠有密切聯繫。學院師生們在教育、科研、經濟“三位一體”的辦學思想指導下,因陋就簡、因地制宜,和有關經濟建設部門加強聯繫,他們能生產多種實驗用具,用西北的野生馬蘭草成功造紙並研製生產了邊區的鈔票紙,用沙灘築鹽田的方法製鹽,發現並墾殖了南泥灣,製造了“豐足牌”火柴、玻璃、肥皂和幾百萬枚軍裝用銅鈕扣,指導煉鐵廠、火藥廠的生產,探明開採油井、氣井,提供生產玻璃、肥皂、酒精、制鹼所用的設備,設計修建了邊區水壩、安裝了水輪機,設計建設了楊家嶺“七大”會議大禮堂,等等,為打破日、汪、蔣三方勢力對邊區經濟軍事封鎖,為陝甘寧邊區等抗日根據地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馬蘭草造紙、新方法製鹽、發現南泥灣,是學院為邊區經濟建設建樹奇功的三個事例。陳康白同志在延安自然科學院建設發展過程中,用自己比較熟悉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經驗和掌握的科學技術做了大量工作。 1945年8月,中共中央決定學院的一部分師生參加工作,另一部分工科方面的師生,攜帶重要教學資料,向華北和東北遷移。後學院改名為晉察冀魯豫邊區工業專門學校。1948年,工業專門學校又與北方大學工學院合併,成立華北大學工學院。1949年遷入北京,後改名為北京工業學院。
誓與馬列共生死
從1944年開始,國內革命形勢迅猛發展。1944年10月,中共中央決定開闢新的抗日根據地,讓陳康白到下面去接受鍛鍊,分派他參加王震率領的三五九旅主力組成南下支隊,由延安出征南下革命。在這支南征的隊伍中,除陳康白外,還有不少作家和學者,如作家周立波、經濟學家丁冬放等。 陳康白曾說起他在軍旅生活中的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們在行軍途中遇見一個地主碉堡,敵人在碉堡里向我軍展開火力攻擊,部隊一時攻不上去。王震旅長找來陳康白說:“你是最大的知識分子了,你給咱們想個辦法吧!”陳康白認真想了想,提出了一個“土坦克”的辦法,在八仙桌上蒙上幾床棉被,用水給澆透了,大概能夠抵擋當時土槍的火力。在“土坦克”的掩護下,部隊很快拿下了這個碉堡。 陳康白當時是延安自然科學院院長,由於缺乏行軍經驗,他在經過汾河冰灘時,帶的騾子行至冰上不慎滑倒落水,騾子馱的是他心愛的書籍和儀器。為了抓緊時間行軍,他不得不放棄騾子,自己和飼養員一起抱著書追趕上了部隊。王震對陳康白的這種戰鬥精神十分讚賞,為他賦詩一首:“呂梁山上剃鬍子,汾河岸邊丟騾子。死也不丟竹桿子,誓與馬列共生死。”
主持哈工大建設
1951年4月,陳康白到哈爾濱工業大學主持工作。成為當時整箇中國高等教育界關注的焦點。1951年6月25日,中央正式任命陳康白為哈工大校長。在陳康白任哈工大校長時期,也正是哈工大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進行改建擴建的重要時期。為了更大程度地發揮蘇聯專家的作用,陳康白校長結合當時哈工大承擔全國第一批研究生培養工作,大力選拔青年研究生到各個科系部處擔任領導和管理工作,並請蘇聯專家進行指導,有些優秀的研究生還被任命為教研室負責人。就這樣一批年輕的熟悉高等教育的管理幹部和教師被陳康白校長培養出來了,他們也成為後來哈工大第一代“八百壯士”的重要力量。 陳康白校長注重吸收海外優秀留學人才,並讓他們擔任各個系的領導,參與教學管理和科研管理。當時擔任機械系一把手助理主任的李家寶教授回憶說:“陳康白校長本人既是專家,又是幹部,不怕別人戴帽子。”在陳康白校長擔任校長期間,從美國留學歸國的李德茲等先後出任了土木系系主任等職務。他們都是黨外人士擔任重要職務,這在建國初期是需要有很大勇氣的。陳康白校長還直接請求中央派一批留學歸國人員到哈工大。為了吸納當時國內的優秀人才,學校還組織了招聘團,到全國各地區招人。招聘團先後到北京、上海等優秀人才“集散地”,面向社會各個層面招聘優秀人才,在全國引起了轟動,也吸引了一些優秀人才的加盟。 到1953年,哈工大已經形成了多種師資引進和培養模式,已經初具“五湖四海”的人才景象。一批來自五湖四海、飽含熱情的青年才俊,懷著建設重工業基地、為重工業基地培育英才的目的,在哈工大匯聚成一條浩蕩的長江,為哈工大的發展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化學博士出身的陳康白十分重視儀器設備的購置和使用,重視實驗室等科研基地的建設。在任時,陳康白校長曾提出:“設備很要緊,要購買現在最先進的設備。”哈工大從蘇聯購進了一大批先進儀器設備,一批一流的實驗室也因此建立起來了。當時在全國最大、也是全國第一的結構實驗室正是那時候建起的。後來,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學校的結構實驗室都是仿造這個實驗室建起來的。 陳康白注重從國家建設需要找準大學的定位,要求哈工大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做出更大貢獻。依據這一辦學理念,他主持制訂哈工大發展規劃和校園基建規劃,重視和發展科學研究與教學工作,形成了鮮明的哈工大辦學特色,對全國高等教育特別是高等工業學校辦學提供了經驗,得到當時高教部和一機部黨組、東北局、哈爾濱市委的高度評價。1953年10月,陳康白校長調離哈工大。
陳康白

病逝

1981年7月31日,陳康白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3歲。陳康白同志追悼會8月21日下午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追悼會由國務院副秘書長鄭思遠主持,全國政協副主席王首道致悼詞。李先念、陳雲、王震、習仲勛、宋任窮、康克清等同志及中央有關單位送了花圈。國務院副總理方毅、全國政協副主席周培源、國務院秘書長杜星垣等同志參加了追悼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