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壁初

陳壁初

陳壁初,1935年出生於廣東省普寧市洪陽,現為中國書畫協會常務副主席、高級工藝美術師、揭陽市園藝家協會副主席、揭陽市佛教協會副秘書長。他精通書法、園藝和佛學,是一位德高望重、博學多才、富有愛心的老人。在他創建的“綜藝園”之一隅,有一副對聯:“壁立千仞金剛骨,初衷不改濟世心”。這是對陳壁初先生的人生寫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璧初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省普寧市洪陽鎮
  • 職業:書畫家
  • 信仰:佛教
  • 職務:中國書畫協會常務副主席
  • 籍貫:廣東普寧
人物軼事,綜合評價,

人物軼事

嘔心瀝血創建名園
陳壁初歷經“文革”洗劫,一貧如洗,在窮途窘境之中不甘沉寂,想儘自己所能幹一番事業,為社會、為民眾做一些有益的好事實事,毅然於1983年租賃了昆安村位於膠州河畔1畝多地,親自設計,親自施工,一切從簡,以疏籬為牆、蓬寮為屋、柴扉篾壁、竹椅木床,儘管簡陋,卻充滿著自然之美、和諧之美。
1998年,“洽園”15年租賃期限將滿,陳壁初審時度勢,認為擴建、改建“洽園”的時機已經成熟,在當地黨政及上級國土部門的支持下,按照程式購下“洽園”原有面積地皮。次年,再次購買了與“洽園”相鄰的土地約5畝。隨後,陳壁初在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熱情支持下,籌集資金,拉開了擴建、改建洽園的序幕。初夏的蟬聲中,第一道建築物——“觀妙聞紹廬”拔地而起,為紀念陳壁初的師祖宋禪祖師及師尊寬豪和尚,首層佛廳命名為“報德精舍”。接著,以“觀妙聞紹廬”為中心,圍建碑材,自成一格,命名為“祗園”。不久,與“祗園”相配套的“齋堂”、“藏珍閣”及“祗園樂苑”相繼竣工。“林則徐紀念閣”也相繼落成,與“景賢橋”、“思源井”、“芳名榜”等互相映襯,相形益彰。2005年,“功德堂”、“藏書樓”一氣呵成。
經過近5年時間的辛勤營建,昔日簡陋的“洽園”變成了環境幽雅、格調清新、別具一格的園祗——“祗園”,陳壁初如燕子在春天裡築巢般,日夜奔波,額刻皺紋,兩鬢染霜。但經過此番磨練,使他像高山頂上的蒼松般,老而彌堅,綠意盎然。
近幾年,“祗園”又擴建了“大成先師紀念閣”、“三清道祖紀念閣”、“咀華閣”、“增慧閣”、“敬老堂”等,配建了“賞芳亭”、“初日亭”,修建了蓮池及“漪瀾橋”等,規模日臻宏大,環境日臻完美,風格日臻成熟,聞名前來遊覽者日益增多,聲望逐漸樹立起來。在各方友人的極力建議下,整個園苑被命名為“陳壁初綜藝園”。
遊覽過“陳壁初綜藝園”的各界人士深有感觸地說:“這是文化之園、和諧之園”。何謂“文化之園”?藏珍閣里,收藏玉琢、石刻、木雕、瓷塑,古今書畫,珍品羅列,翰墨噙香,藝術氣氛之濃郁,令人心曠神怡;碑林叢中,百餘方碑刻,上自各級領導手書,以至藝苑老宿、書壇精英墨金,書體各異,神采飛揚,名句格言、佳聯妙對,陶冶情操,弘揚國粹。何謂“和諧之園”?早在幾年前,這裡便是普寧市佛教協會、普寧市盆景協會、中國書畫協會揭陽辦事處等社團組織的駐地,在這裡,各界園藝精英切磋園藝技巧,塑造作品,展示才華;在這裡,陳壁初以文會友,以德結朋,斟酌書法,潛修墨藝;在這裡,宗教界人士從佛學禪理談到叢林趣聞,從禪宗六祖故事談到地理奧妙,從天文曆法談到世間百事;在這裡,每周末的“祗園樂苑”鼓琴和鳴,琴弦愛好者及潮劇演員相繼登台獻藝,餘音繞樑,清韻裊裊,陶醉了來自周邊鄉村的數百觀眾,掌聲、喝彩聲聲聲入耳……一杯清茶品天下,半曲琴弦彈古今,“綜藝園”的箇中底蘊,豈止“文化”、“和諧”之譽!
錚錚鐵骨 弘揚忠義
陳壁初先生青年時期在惠來縣城東山國小教書時,有緣結識了與東山國小相鄰的永福寺修持釋寬豪和尚。每有閒暇,陳壁初便到寺中,隨侍於寬豪和尚左右,誦讀經文,探研佛學禪理,攻習玄學、地理,研修書法、詩詞格律,學習杏林醫道……此後,陳壁初醫術大有長進,他在組織的批准下,離開教壇來到華隴衛生站從醫坐診,用“杏林妙術”醫治了眾多的農村病患民眾,受到惠城、華湖、東隴一帶民眾的嘖嘖稱讚。“文革”開始後,寬豪和尚被劃入“黑五類”,被捕入獄,有關方面脅逼陳壁初與其師傅劃清界限,並列舉其師傅的罪狀,陳壁初一身正氣,慷慨陳詞:“豪師一生以善為本,做的是善事,行的是善舉,造福鄉梓,這是民眾有目共睹的事實,難道這樣的人也該批判?”陳壁初剛剛錚骨,中華民族的“孝義”美德,淋漓盡致地在他身上體現。然而,正因為他“思想頑固”,故被判罪入獄,拘禁於梅州監獄。
在壓抑、沉悶、枯燥的囚牢里,陳壁初並沒有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頑強地面對現實。獄方了解到他懂得醫學,有過從醫經歷,安排他到監獄衛生室,他憑藉岐黃之術,處處與人為善,不論是犯人或者幹警家屬前來診治,他都盡心盡力盡職診治,一時好評如潮……
1980年,隨著“文革”的結束,陳壁初被平反昭雪,回到故鄉洪陽昆安村。此時,他家徒四壁,一貧如洗,他上山砍柴自製了一副“眠床”作為晚上安身之所,次月聞知朋友的弟弟結婚,他毅然將眠床作為賀禮雙手拱讓,令朋友感激萬分。如今,那位朋友每當談起30年前陳壁初送眠床的義舉,仍然會萬分感嘆地說:“陳壁初心地之善及為人之慷慨,由此可見一斑。”
陳壁初為人處事,講究“忠”和“義”。他經常品讀朗誦文天祥的手書《正氣歌》,並時常向友人、後輩們講述文天祥的故事,他說:“文天祥的詩篇,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忠義美德。忠,就是要忠於國家,忠於民族;義,就是要保持民族氣節。作為青少年,我們一定要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於國、於民族一定要存忠,於人、於世事一定要守義。”
陳壁初在“綜藝園”中創建林則徐紀念閣的目的,就是為了教育子孫後代一定要學習林則徐的民族精神,弘揚民族大義,為中華民族之崛起而不懈努力。
扶貧濟困鑄大愛
從“洽園”到“祗園”再到“陳壁初綜藝園”,陳壁初以此為根據地,大興義舉善舉,助弱扶貧,撫孤濟困,美名遠揚。
連續10年來,每年暑假,陳壁初在“綜藝園”中舉辦“青少年書法培訓班”,邀請書法專家為青少年講授書法藝術,所有學員,免費聽課,免費食宿。慕名而來的青少年,不必為學費擔憂,更不用為一日三餐操勞,只需一心向學,喜歡書法的,臨池研墨;愛好園藝的,修枝、玩石、雕泥;對國畫情有獨鐘的,就臨描寫生。
在陳壁初的心裡,只有一個信念:“不管是誰家的孩子,不管是貧是富,是聰穎還是愚鈍,只要他來到這裡,我就有責任悉心調教,不僅啟發他們的藝術追求,而且啟迪他們為人處世的道德修養。”
陳壁初懷著慈善之心,滿腔熱情地感化、引導孤兒樹立生活信心,振奮精神走好人生道路。少年許濤,因父親病故,母親改嫁而成為孤兒,如一葉浮萍在社會中流浪。被陳壁初收養後,恢復了身心健康,學到了一技之長,後隨姑丈到外地修車,揚起了生活之帆。
此外,陳壁初對貧弱者,多次捐款相助。赤崗鎮西村有為農民撿到一名棄嬰,右肩生有一個大腫瘤,農民家貧,無錢為棄嬰治病。陳壁初聞之,送去醫療費,棄嬰經過20多天的治療後,平安出院。10多年前,一位有先天缺陷的女嬰被丟棄在廣太衛生院,一位好心的農民收養她,陳壁初獲悉此事後不僅自掏腰包,還動員有關慈善機構共同救助。經過一個多月的醫治,女嬰終於恢復了健康。
數年來,洪陽鎮有幾十戶特困戶,每月都得到“綜藝園”的救助,每戶每月一包大米、一瓶花生油,物質雖少,但卻蘊含著陳壁初的殷殷心意。
陳壁初倡導和施行的善舉遠近聞名。連續22年來,他每年夏季在“綜藝園”門口免費供應24味涼茶,供過往路人解暑;連續10多年來,每年7月和12月購買大米等物資,到洪陽、葵潭等地村莊慰問貧困戶。此外,他還在“綜藝園”里創辦醫寓,長期為前來看病尋醫的病人免費診療,免費提供藥品。
諸如此類的善舉,陳壁初究竟做了多少件?連他自己也記不清了,若有問及,他僅僅是十分平淡地說:“在人家需要幫助時,只有盡力而為才能對得起天地良心,至於幫助了什麼人,做了多少事,我從來沒有去記住它。”

綜合評價

熟悉陳壁初的各界人士,無不稱讚他“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為神”,從“文革”受迫害入獄10年,到平反昭雪後的30餘年,陳壁初無不以惠澤社會、造福百姓為追求目標,其高風亮節之情操與虛懷若谷的思想境界,讓人們肅然起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