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埭丁氏祠堂

丁氏回族集中分布於晉江市陳埭鎮,有回民1.7萬餘人,回族村之一的岸兜,是丁氏遷居陳埭的肇基之地。丁氏宗祠就坐落在岸兜村之東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埭丁氏祠堂
  • 建立時間::明代
  • 所在地區::中國 晉江市
  • 淡季門票::0元/人
  • 旺季門票::0元/人
  • 交通信息::晉江市岸兜村之東南
  • 其他信息::丁氏回族集中分布於晉江市陳埭鎮,有回民1.7萬餘人,回族村之一的岸兜,是丁氏遷居陳埭的肇基之地。丁氏宗祠就坐落在岸兜村之東南。
簡介,歷史,

簡介

丁氏回族集中分布於晉江市陳埭鎮,有回民1.7萬餘人,回族村之一的岸兜,是丁氏遷居陳埭的肇基之地。丁氏宗祠就坐落在岸兜村之東南。  丁氏原系阿拉伯人,其先祖賽典赤瞻思丁(1222-1279)仕元,官拜平章政事。其後裔的一支於元代行商入泉。元明易朝,裔族避居陳埭,取其祖尾音“丁”字為姓。儘管陳埭丁氏回族在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已經漢化,但在其生活空間裡,至今還不難看到伊斯蘭教習俗的遺蹟和民族意識的反映。這種既顯現閩南漢文化的共性,又蘊涵伊斯蘭教之遺俗而構成的文化特點,在其宗祠及其祖先崇拜的表征中,可以有助於我們作較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  丁氏祠堂始肇於明代,作為祭祀祖先的場所,從丁善“拓基啟宇”,經歷代重建,擴築,修葺,到保存至今的規制,飽經滄桑,已有了近600年的歷史。  宗祠坐北朝南,由正門、前庭、中堂、後寢及廊廡構成。整座宗祠為磚木結構,寬21米,長42米,總占地面積842平方米,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回族祠堂。被列為晉江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祠堂建築形制十分特別,正中是一四方形石砌平台,台上建廳,即中堂,在門廳和後寢的兩側並建廂房和廊廡環護,將正廳圍繞中間,構成一個漢文“回”字形,且環廊之東北端出現一個削角,“回”字呈楷書形體,堪稱奇特。門廳系懸山頂,後寢作硬山頂,中堂亦然,硬山頂、燕尾脊、穿斗式木構架建築,保留了明代作風,中堂上懸“百代瞻依”、後寢上掛“綏我思成”大木匾亦暗示其宗族為賽典赤瞻思丁的後裔。  丁氏宗祠建築裝飾藝術則揉合了回漢風格,正門有許多木雕,表面裝飾了金箔,富麗堂皇。中堂前壁上的二堵青石雕是陰刻山水、人物、獸圖,畫法線條洗鍊流暢,雕刻線條亦保留了明代木雕斜刀痕,顯然是明代遺物。而門上及兩側的木、石構件上則雕有阿拉伯文字,亦在凸現其阿拉伯後裔這一血緣文化背景。

歷史

自丁善進入陳埭後,回族同胞即積極參加當地建設,且歷代名人輩出:丁善對圍海造田,建設家園作出了貢獻;丁儀,明弘治進士,官知縣,遷四川按察僉事;丁自申,嘉靖進士,累官至梧州知府,有政績,著有《三陵集》;丁啟▲,明萬曆進士,歷任寶慶、杭州二府推官、戶部主事、太僕正卿、刑部右侍郎、左侍郎、兼理刑部都察院正卿,逝後贈刑部尚書,顯赫一世,著有《平圃文集》、《詩集》等書;丁煒,清順治十二年以諸生身份,投軍濟度幕下,授漳平教諭,後累官升至湖廣按察使,煒以詩名傳,力追唐宋諸家,著有《紫雲詞》、《涉江詩》、《問山詩文集》等;丁拱辰,著名的《演炮圖說輯要》、《演炮圖說後編》、《增補則克錄》和《西洋軍大圖編》的作者,等等,他們不僅為丁氏一門贏得了聲譽,同時為國家、社會作出了貢獻。  陳埭丁氏祠堂峨立數百年,演繹著回漢民族融和,丁氏子孫投身家鄉建設,融入當地社會,報效國家的發展變遷,祠堂的建立,這本身就為伊斯蘭文化與漢文化的交融,同時也說明陳埭回族的興旺發達,成為古代泉州海外交通及外人籍華之重要歷史見證。  有明丁儀編就,泉州日抄本《丁氏族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