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式藤牌功班舞

陣式藤牌功班舞

陣式藤牌功班舞以藤牌為主,進行不同類型的陣勢轉換,突出舞蹈的顛排結構的藝術形式,一種集軍事訓練、武術對抗、打擊樂等於一體的綜合性民間武術表演藝術樣式,是古代軍事布防、戰場實戰技擊項目。

徐聞縣自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縣,曾經以南方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始發港而飲譽中外史冊,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氣候環境從而造就了獨特的人文環境,孕育了別具特色的民族民間舞蹈——陣式藤牌功班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陣式藤牌功班舞
  • 地理標誌:廣東省徐聞縣
明洪武廿七年(公元1394年),明朝廷委派安樂侯吳傑在徐聞一縣沿海建成海安、錦囊守御千戶所城,爾後又在東莞村附近的東場港設定了巡檢司。明代天順六年(1462年)由於西寇(安南與葡萄牙海盜)的騷擾作亂,徐聞縣土城被破,遷徙海安所城,至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才遷回故地,歷時達39年之久。這段時期,東莞墟也深受其害,百姓慘遭荼毒。面對強敵,鄉民奮起練功習武,強身壯膽,團結一致,共同抗擊敵寇,當時朝廷的地方駐軍也派出將官傳授藤牌舞,又稱盾牌舞,操演鄉民用於兩軍對壘破陣,兩人出陣對舞擊刺。從而狠狠地打擊了敵寇囂張氣焰,保衛了家鄉的安寧。
東莞村居鐘、鄭、黃、招等姓,鐘鄭兩姓的起水祖公都來自福建莆田,鐘姓始祖鐘宸湖,其後裔鐘震國,是位武略騎尉(正六品),還有武舉人鐘銘泰(曾任江西婺源知縣),武秀才鐘汝材、鐘山樓、鄭承賢、鄭承潔。明代鄭姓出了鄭昊(黎源知縣)、鄭敬(樂安知縣)、鄭時賓(徽州通判)、鄭時賢(隆安知縣)。這些歷史名人崇文尚武,“一文一武,一張一弛”,開館授徒,形成武功幫派,利用農閒時操練,在每年元宵節時集結巡迥表演,成為慣例,使陣式藤牌功班舞得以代代相傳。
陣式藤牌功班舞以藤牌為主,進行不同類型的陣勢轉換,突出舞蹈的顛排結構的藝術形式,一種集軍事訓練、武術對抗、打擊樂等於一體的綜合性民間武術表演藝術樣式,是古代軍事布防、戰場實戰技擊項目。和江西省永新縣的“盾牌舞”以及河北省沙河市的“藤牌陣”如出一轍,他們都得到了有效的挖掘、研究、弘揚和保護。自2000年以來,在國家的各級媒體上得到很好的宣傳。如北京《文明》雜誌,南方電視台。作為特色文化品牌,多次活躍在徐聞縣的文化藝術舞台上,獲得了公眾的好評。徐聞縣委、縣政府以及邁陳鎮政府、東莞村對藤牌功班舞進行包裝提升,促使其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傳承發展。
徐聞陣式藤牌功班舞,由軍事布陣、對抗演練逐漸演變為民間祭祀的民俗舞蹈活動,突出了它的舞蹈表演風格。反映了人民民眾自強不息,熱愛鄉土的精神情操和祈求、平安、和諧、歡樂、富足的純樸願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