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綜合防災減災規劃

為切實加強全省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最大限度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16—2020年)》,制定本規劃。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防災減災的戰略決策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立足追趕超越定位和“五個紮實”要求,堅持以人民民眾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注重從災後救助向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全面提升自然災害綜合防範能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保障。
(二)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協調發展。堅持以人為本,把確保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遵循自然規律,通過減輕災害風險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預防為主,綜合減災。加強自然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風險評估、工程防禦、宣傳教育等預防工作,堅持防災抗災救災過程有機統一,綜合運用各類資源和多種手段,統籌推進各領域、全過程災害管理工作。
依法應對,科學減災。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不斷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法治化、規範化、現代化水平。強化科技創新,有效提高防災減災工作科技支撐能力。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堅持政府的主導地位,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社會力量的重要作用,加強協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分級管理,屬地為主。堅持分級負責、屬地為主、協同反應的應急機制,強化市、縣、鄉三級政府在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中的主體責任,不斷提高抵禦各類自然災害的能力。
(三)主要目標。
1.建立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統籌災害管理和綜合減災措施,全面提高監測預警、風險管理、應急處置、災後重建工作水平,到2020年構建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體系。
2.年均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占全省生產總值比例控制在1.3%以內,年均每百萬人口因災死亡率控制在1.3以內。
3.建立多災種綜合監測預報預警信息發布平台,信息發布的準確性、時效性和社會公眾覆蓋率顯著提高。
4.對居住在偏遠地區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民眾全部實施搬遷,加強危重隱患點工程治理,現有隱患點減少20%~30%,有效減少重大地質災害發生。
5.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防汛抗旱體系,以工程措施為主導、非工程措施為支撐,形成人水和諧的綜合防洪抗旱減災體系。
6.建成分級管理、反應迅速、布局合理、規模適度、種類齊全、功能完備、保障有力的省、市、縣、鄉四級救災物資儲備網路,確保自然災害發生12小時內受災民眾基本生活得到救助。增加自然災害救助項目,提高災害救助水平。
7.推進應急保障精細化管理,健全救災物資儲備管理機制。全面提升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創建水平,每年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30個,省級綜合減災示範社區70個。
二、主要任務
(一)完善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強化省減災委員會統籌指導和綜合協調職能,發揮好災害防範部署與應急指揮作用。加強部門協作,定期召開災情會商評估會議,提高災情信息精細化管理水平。完善基層災情處置會商協作機制,確保災情報送及時、規範、準確。完善資金投入機制,合理安排預算,有效保障救災資金和物資。建立省、市、縣三級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健全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體系。完善“政府領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災害防禦工作機制,形成結構合理、功能齊全、科學高效、覆蓋城鄉的防災減災體系。完善應急保障物資儲備管理調配機制。
(二)強化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風險管理。加強水利、國土資源、地震、氣象等單位預警機制建設,整合預警資源,強化多險種、跨領域、全區域預警信息匯總、分析、研判、處置,不斷最佳化災害救助方案。完善省、市、縣三級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體系,開發建設山洪地質災害風險預警一體化平台。建立以鎮(鄉)、村(社區)為基礎的氣象災害風險調查網路,分災種編制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圖,完善災害風險信息報送系統,做好氣象災害風險信息綜合分析、處理和套用。
(三)加強應急處置和恢復重建。建立健全涉災部門應急指揮平台,完善軍地防災救災協作機制,構建駐軍部隊、地方應急救援隊伍和社會救援力量參與的應急救援隊伍體系,到2020年新建1支省級武警搶險隊、1支省級地方搶險隊和7支市級防汛機動搶險隊,縣級防汛抗旱機動搶險隊伍進一步加強。推進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實現市級和災害多發易發區縣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全覆蓋。建立健全應急物資保障調度平台,做到按需快捷調度。統籌做好恢復重建需求評估、規劃建設和政策支持,大力推廣綠色建築標準和節能節材環保技術,提升災後恢復重建水平。
(四)加快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加強防汛抗旱、防震減災、防沙治沙、生態環境治理等工程建設,完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一批基礎性、關鍵性氣象災害防禦工程,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評估、發布、防禦能力,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加快實施江河治理工程,全面完成渭河、漢江及重要支流防洪工程建設和84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治理任務。加強城市防洪排澇工程建設,全面提升城市防洪水平,漢中、安康等市城區設防標準達到100年一遇。繼續實施公共基礎設施安全加固工程,重點提升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設防水平。實施交通設施災害防治工程,提升重大交通基礎設施抗災能力。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建設,以現有的12229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為重點,動態更新群測群防網路體系,實現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全覆蓋。持續深入推進避災移民搬遷工程,確保受威脅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五)提升科技防災減災能力。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防災減災科技資源統籌套用。針對不同地質地貌開展地質災害成因機理及防治技術研究,在突發性地質災害形成機理與預測預報理論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推進礦山地質災害防治關鍵技術研究,提升災害防範水平。防震減災治理體系基本形成,建成秒級地震預警服務系統,震後1小時內提供災情快速評估,2小時內提供輔助決策建議,2小時內救援隊伍趕赴災區開展救援,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社會公眾普及率達到80%,防震減災能力基本適應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強化各類氣象災害成因及影響、防禦措施等研究,開展跨區域氣象減災政策和合作機制研究,制定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氣象災害應對戰略和管理政策。提升測繪服務保障能力,到2020年,獲得現場影像數據後,2小時內提供現場影像快速鑲嵌圖像,12小時內提供第一批現場應急測繪成果,24小時內提供重點區域地理空間災情信息分布圖。
(六)加強城鄉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積極開展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創建活動,加快社區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努力提升社區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城鎮新建及改擴建工程全部達到抗震標準。加固改造農村危舊房屋,提高抗震設防能力。將防災減災培訓納入各級黨校或行政學院培訓體系,提高領導幹部災害風險管理水平和決策能力。
(七)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減災救災。堅持自願參與、社會互助、協調配合、規範有序的原則,建立社會力量參與減災救災工作機制,研究制定具體政策措施,支持社會力量有序參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進一步提高全社會共同抵禦自然災害風險的能力。
(八)加強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完善政府部門、社會力量和新聞媒體等合作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工作機制。將防災減災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以開展“防災減災日”活動為契機,面向城鄉社區,全方位、多角度做好宣傳教育培訓工作。
三、重點項目
(一)自然災害救助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工程。持續推進市、縣兩級生活類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建成省、市、縣三級救災物資儲備管理系統,提高物資快速調度能力。推進市、縣防汛抗旱物資專用倉庫建設,形成布局合理、分級儲備、各有側重的防汛抗旱物資保障體系。
(二)氣象防災減災工程。組織實施現代農業氣象保障工程、水源涵養地人工影響天氣保障工程,加強城鄉氣象災害防禦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氣象災害綜合觀測系統和信息傳輸體系,建立健全精細化預測預報系統,完善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
(三)避災移民搬遷工程。按照避災移民搬遷“十三五”規劃,對在地質災害隱患點居住的民眾優先實施移民搬遷。對人口較多,搬遷安置難度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納入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逐步開展工程治理。
(四)水利綜合治理工程。推進黃河北幹流及嘉陵江、千河、無定河等23條主要河流防洪治理,完成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設,基本建成防洪抗旱減災工程體系。持續推進渭河乾支流工程維修養護工作,構建渭河生態保護帶。加快實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加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力度,恢復水庫防洪功能,確保下游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五)防震預警服務工程。實施地震安全與公共服務能力提升工程,通過建設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系統、區域分析預報中心、立體觀測系統、地球物理場觀測系統等,提升城市群地震監測預警能力。持續開展城市地震小區劃和活斷層探測、地震災害風險評估,實施地震應急救援與地震災情快速獲取系統建設,推進防震減災信息化服務平台建設,努力提升地震災害防禦能力。
(六)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工程。加強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控,落實“雙線”目標責任,強化預防監測,推廣航空作業防治、誘捕器誘殺等先進技術,著力抓好松材線蟲病、美國白蛾、松褐天牛、華山松大小蠹、林地鼠(兔)害等防治,努力遏制疫病擴散蔓延。加大監測預警和宣傳預防,減少胡峰襲人事件發生。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48‰以下,無公害防治率達到85%以上,災害測報準確率達到90%以上。
(七)防災減災科普工程。推進科普宣傳教育基地建設,開展集宣傳教育、展覽體驗、演練實訓等功能於一體,有特色的防災減災科普活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工作合力。省減災委員會負責統籌防災減災救災資源,健全組織協調和保障機制。省減災委員會各成員單位按照規劃目標,抓好主要任務和重點項目落實。各市、縣(市、區)政府要將防災減災工作納入各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定本級綜合防災減災規劃。
(二)加大投入力度,強化資金保障。各市、縣(市、區)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建立多元投入機制,統籌使用政府資金、捐助資金、公益基金等。完善防災減災救災資金多級分擔機制,明確補助標準,加強資金監督管理。在積極爭取中央財政支持的同時,重點工程項目實行省級財政補助、地方財政負擔的原則,確保項目按時限、高標準完成。
(三)抓好人才培養,提升隊伍素質。落實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不斷加強人才培養,形成以防災減災救災專業人才隊伍為骨幹力量,以各類災害應急救援專業隊伍為突擊力量,以基層社區災害管理者和災害信息員為基礎力量,以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隊伍為輔助力量的防災減災工作隊伍。
(四)做好跟蹤評估,強化監督管理。建立規劃實施跟蹤評估制度,強化監督檢查,完善考核激勵機制,確保規劃建設任務全面完成。省減災委員會辦公室負責規劃實施評估工作,及時向省減災委員會提交規劃實施中期和末期進展情況報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