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應對氣候變化方案

2008年6月11日,陝西省人民政府以陝政發〔2008〕23號印發《陝西省應對氣候變化方案》。該《方案》分氣候變化對陝西的影響與挑戰;應對氣候變化的指導思想、原則與目標;應對氣候變化的重點領域及主要任務;保障措施4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陝西省應對氣候變化方案
  • 印發機關陝西省人民政府
  • 文號:陝政發〔2008〕23號
  • 印發時間:2008年6月11日
通知,方案,

通知

陝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陝西省應對氣候變化方案的通知
陝政發〔2008〕23號
各設區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陝西省應對氣候變化方案》已經2008年第15次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印發,請認真貫徹執行。
陝西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六月十一日

方案

陝西省應對氣候變化方案
目 錄 
第一部分 氣候變化對陝西的影響與挑戰
一、陝西氣候變化觀測事實與趨勢
二、陝西溫室氣體排放現狀
三、氣候變化對陝西的影響
四、陝西應對氣候變化面臨的挑戰
第二部分 應對氣候變化的指導思想、原則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
二、原則
三、目標
第三部分 應對氣候變化的重點領域及主要任務
一、最佳化能源結構,減緩溫室氣體排放
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生態省建設
三、強化水資源管理,加大綜合節水技術研發與推廣力度
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重點行業節能技術開發和推廣
五、增強環境監測和預警能力,推動垃圾處理產業化發展
六、健全和完善防災減災體系,提高綜合防災減災能力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認真實施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及政策
二、加大政府財政支持力度,引導社會投資研發相關技術
三、加強宣傳教育和培訓,提高公眾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
四、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有效利用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
五、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管理體制,加強組織領導
全球氣候變暖已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事實。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異常氣候事件給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日益嚴重的影響,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和高度重視。為了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根據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結合我省實際,特制訂本方案。
第一部分 氣候變化對陝西的影響與挑戰
一、陝西氣候變化的觀測事實與趨勢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我國近百年的氣候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大部分地區都呈現變暖趨勢。我省的氣候變化同全球、全國的總趨勢基本一致,特別是近十年來的主要觀測事實表明:
平均氣溫不斷升高。以1971—2000 年年平均氣溫為例, 80年代全省年平均氣溫為11.5℃,90年代為12.1℃,升高0.6度。2000—2006年年平均氣溫為12.5℃,比80年代升高1.0℃,比90年代升高0.4度。2006年年平均氣溫高達13.1℃ ,成為我省近50年來的最高值。從季節分布看,冬季增溫最明顯,從1986年以來連續出現暖冬;從地域分布看,陝北、關中的暖冬特徵尤為突出,增溫趨勢形成北強南弱的特點。
降水大幅度減少。1951—2006年,全省年降水量的變化呈減少趨勢,90年代減少幅度最大。1991—1999 年平均降水量比1961—1990年減少10%—20%。目前,陝西仍處於相對少雨時段。
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增多。一是夏季反常高溫。2002年、2005年6、7月關中地區出現35℃以上的持續高溫天氣,多數縣最高氣溫≥40℃,突破歷史極值。2006年6月局部出現40℃以上的高溫天氣,西安市最高氣溫達42.9℃。二是旱災頻繁。近50年來,陝北、關中、陝南旱災的重現期分別為1.1年、1.2年、1.6年。三是洪澇災害加重。1998年-2005年間多次出現大範圍區域性暴雨、大暴雨和持續降雨過程。據不完全統計,僅丹鳳、紫陽、佛坪、寧陝、子長等縣遭遇特大暴雨襲擊,造成經濟損失達90億元,死亡364人。
未來氣候變暖趨勢將進一步加劇。根據全球氣候模式預測結果,陝西未來50年平均氣溫將升高1.15℃—2.10℃。2007年—2010年平均降水量為正常期,2011年—2035年為相對濕潤期,2036年—2050年將轉為偏旱期。在這三個時段中,關中、陝北、陝南差異較大,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可能增大,關中的乾旱與陝北、陝南多雨並存,荒漠化仍有加重之勢,將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的生活產生較大影響。
二、陝西溫室氣體排放現狀
根據統計資料分析,在2005年全省能源消費總量中,原煤占77.61%,原油占15.11%,天然氣占4.20%,水電占3.08%。在一次能源消費構成中,我省煤炭所占比重高於全國68.9%水平8.7個百分點。經測算,2005年我省因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為1.35億噸CO2,人均3.63噸。預計到2010年單位GDP的能耗和CO2排放量將有所下降,但CO2排放總量將由1.35億噸上升到1.75億噸,人均CO2排放量由3.63噸上升到4.57噸。因此,要實現CO2排放總量和人均CO2排放量“雙降低”,任務相當艱巨。
三、氣候變化對陝西的影響
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已經對我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我省南北狹長,氣候差異大,自然災害較多,生態環境脆弱,加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經濟發展水平又比較低,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還不強。可以預見,隨著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繼續加快以及居民用能水平的提高,未來氣候變化對陝西的影響度會隨之增大。
(一)對農業的影響。
氣候變化必將增加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加劇農產品產量波動。事實表明,已經發生的氣候變化使春季物候期普遍提前。近十多年來,因受暖冬影響,渭北果樹開花期提前半個月左右。由於花期提前,增加了果樹遭遇春寒、低溫凍害的機率,而夏季的高溫又使果實普遍小於常年。小麥發生冬旺,甚至反季節拔節,而夏初的乾熱風又使小麥青乾,造成嚴重減產。氣候變暖導致的病蟲害暴發和蔓延,使微生物分解加快導致地力下降,連續陰雨導致野草漫地,需要增加施肥量、用藥量和農事勞動量,大幅度增加了農業成本和投資需求。
(二)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我省地貌和地質類型多,生態系統相當脆弱。一是水文地質方面。持續乾旱、持續陰雨,或者暴雨與乾旱交替發作,陝北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可能加劇,殃及梯田、壩地和水利工程;陝南山區和半山區耕地少,如遇暴雨衝擊,將降低對人口和經濟的承載能力;毛烏素半沙漠區,可能出現沙塵暴頻發,會造成大面積土壤風蝕沙化、石礫化、次生鹽鹼化。二是生物群落方面。氣候變化可能改變植被的組成、結構及生物量,將使森林火險等級提高,防火壓力加大;森林病蟲害分布、生物學特性發生變化,大面積森林有害生物爆發的危險性提高;植物地理分布、生理、生活周期、遷徙習性和棲息地發生改變,生存能力降低,生物多樣性保護難度增大。
(三)對水資源的影響。
水資源變化是氣候變化的晴雨表。由於乾旱少雨,渭河來水量連年減少,建國以來到80年代年均入境水量為25億m3,90年代年均只有11億m3,1997年僅為4億m3。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生產生活用水量剛性增加,關中地區不得不靠超采地下水維繫運轉,造成西安地裂縫、地面下沉等嚴重問題。著眼未來,氣候變化將對我省水資源產生較大的影響:一是水資源總量嚴重不足。目前,全省年需水總量112 億m3,可供量92億m3,缺水20億m3。其中關中缺水13億m3,陝北缺水2億m3。據預測,到 2020年缺水量將增加到83億m3。如遇持續乾旱,水資源供需矛盾可能進一步加大。二是水污染嚴重。約80%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進江河湖庫,已使關中、陝北大部分河道水體喪失了使用功能。而農村面源污染與地表水污染,通過灌溉系統形成往復循環,致使地下水體污染也日趨嚴重,更加劇了缺水地區的供需矛盾。三是水資源消耗大。我省萬元GDP用水量是東部發達省區的1.5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加之涉水部門多,形成多頭管理,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矛盾。
四、陝西應對氣候變化面臨的挑戰
(一)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面臨嚴峻的挑戰。
我省能源消費構成中原煤比重高出全國68.9%水平8,71個百分點,近年來雖有變化但以煤炭為主的消費方式並未得到根本改變。與石油、天然氣相比,單位熱量燃煤引起的CO2排放比使用石油、天然氣分別高出約36%和61%。2005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0%以上,而電和天然氣消費之和僅占 7.7%。隨著電力等耗煤行業的快速發展,2007年上半年全省CO2排放量比上年同期增長3.39%。由於調整能源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資源結構的制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又面臨技術和資金上的障礙,以煤為主的能源資源結構和消費結構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將不會發生大的改變。因此,我省在降低單位能源的CO2排放強度方面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
(二)對調整產業結構和能源技術創新提出了新的挑戰。
我省高耗能工業比重較大,單位產品能耗高,目前的能源開採、供應與轉換、輸配技術、工業生產技術和其它能源終端使用技術與已開發國家相比差距較大。2005年,全省重工業實現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高達83.4%,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4.8個百分點。年耗標煤5000噸以上的重點耗能企業565家,實現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74.5%,而消耗的能源所占比重則高達97.8%。高耗能產品單位能耗高,如火電供電煤耗比國內先進水平每千瓦時高出55克標準煤,水泥每萬噸綜合能耗比國內先進水平高出 700噸標準煤,合成氨每噸綜合能耗比國內先進水平高出475千克標準煤。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要依靠科技創新和結構調整。如果不能及時獲得先進的、有益於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改變高耗能產品生產過程和能源、交通、建築等的高排放特徵需要持續很長時間。
(三)對自然生態保護和修復帶來巨大的挑戰。
我省生態環境脆弱,乾旱、水土流失、荒漠化、濕地退化等依然較為嚴重,森林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保護自然生態的任務更重,壓力更大。特別是在能源工業大發展中,粗放型的煤炭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造成一些煤礦採空區山體滑坡、地表塌陷,局部地下蓄水層、防水層破壞,給礦區生態環境帶來災難性後果。應對氣候變化,既要不斷加強植樹造林和濕地恢復工作,提高森林碳吸收匯的能力,更要重視從源頭上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強化生態修復的責任。
(四)對農業領域適應氣候變化提出了長期的挑戰。
我省旱、澇、冰雹、高溫熱浪、低溫凍害等自然災害頻繁,農業生產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非常有限。在氣候變暖、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增加的情況下,合理調整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有效減少病蟲害,降低生產成本,遏制荒漠化增大趨勢,將是確保全省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的長期任務。
(五)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提出了現實的挑戰。
水資源短缺是制約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瓶頸”。尤其是占全省經濟總量70%左右的關中地區,水資源僅占18%;陝北能源化工基地缺水問題更加突出,僅占12%。但我省水資源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比較差,而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強度將繼續增大。因此,如何保護和管理水資源、最佳化水資源配置,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保障人民民眾的用水安全,確保經濟社會正常運行,對提高水資源開發和保護領域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提出了更加現實的挑戰。
第二部分 應對氣候變化的指導思想、原則與目標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作出新貢獻。關注氣候變化問題,積極採取適應和減緩措施,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促進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是我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對人類、對未來高度負責的重要行動。
一、指導思想
我省應對氣候變化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目標,以保障經濟發展為核心,以節約能源、最佳化能源結構、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為重點,以科學技術進步為支撐,不斷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為保護我國和全球的氣候作出新的貢獻。
二、原則
——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要遵循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尊重自然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立足陝西,著眼全球,突出重點行業,採取積極措施,應對氣候變暖帶來的長期挑戰。
——堅持減緩與適應並重的原則。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是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要在繼續堅持節約能源、最佳化結構、努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時,實施生態保護重點工程以及防災、減災等重大基礎工程建設,切實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
——堅持統籌兼顧、協調推進的原則。應對氣候變化涉及經濟社會的許多領域,只有把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統籌考慮,統一部署,協同動作,整體推進,才能使這些政策措施有機結合起來,取得更好的效果。
——堅持科技創新的原則。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是減緩溫室氣體排放、提高氣候變化適應能力的有效途徑。要大力發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節能技術,引進和利用碳吸收技術,積極推進在清潔發展機制、技術轉讓等方面的國際合作,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三、目標
我省應對氣候變化的總體目標是: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取得明顯成效,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不斷增強,相關技術研發和推廣套用有新的進展,公眾的氣候變化意識得到較大提高。
根據以上總體目標,提出以下七項具體要求:
——強化能源節約,降低能源消耗。依法實施節能管理,加快節能技術開發、示範和推廣。到2010年,萬元GDP能耗從2005年的1.48噸標準煤降到1.18噸標準煤,降低20%左右,年節能總量約1800萬噸標準煤。
——積極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最佳化能源消費結構。到2010年,全省能源消費總量中,煤炭比重下降3—5個百分點,天然氣、水電、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比重提升5—8個百分點;煤層氣抽采總量達到7.8億立方米,其中利用量6億立方米;農村戶用沼氣普及率超過30%,50%以上的大中型畜禽養殖場建成沼氣工程。力爭使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總量在一次能源供應結構中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嚴格控制工業生產過程的溫室氣體排放。建立淘汰落後產能退出機制,加快節能環保技術的自主創新和引進吸收,提高資源利用率。到2010年,力爭使工業生產過程的氧化亞氮排放穩定在2005年的水平上。
——繼續實施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資源保護、水土流失治理、農田基本建設等重點工程,大幅度增加碳匯能力。到2010年,全省完成水土流失治理3萬km2,新增造林面積100萬公頃,建設牧草原種基地5000畝、擴繁基地3萬畝,森林覆蓋率由現在的372%提高到42%,年均吸收CO21600萬噸。
——合理開發和最佳化配置水資源,完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新機制。到2010年,全省水功能區達標率提高到80%,流域面積1000km2以上的河流保持基本生態流量,沿渭大中城市的地下水開採量減少10%。西安等13個城市新增供水能力9.18億m3,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達到65%。力爭將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55。
——選育抗逆品種,改進栽培技術,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加大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套用力度,大力開發適應氣候變化的新品種,適時調整種植結構和布局,提升病蟲害防治技術水平。
——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加強抗災能力建設。基本普及氣候變化方面的相關知識,進一步提高全社會對氣候變化的科學理解和認識。增強監測能力,提高預報預警水平,強化主要災種的抗災工程建設,有效遏制人為致災因素。
第三部分 應對氣候變化的重點領域及主要任務
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減緩氣候變化,需要進一步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針對我省近幾十年來的氣候變化和氣象災害特點,確定應對氣候變化的重點領域及主要任務如下。
一、 最佳化能源結構,減緩溫室氣體排放
制定能源發展戰略,最佳化能源結構,強化清潔、低碳能源開發和利用的鼓勵政策,減緩由能源生產和轉換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加工製造業,控制高耗能行業的發展,強化重污染行業的技術改造和污染治理力度。有計畫地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落後生產力,包括電解鋁、鐵合金、電石、燒鹼、水泥、鋼材等高耗能產業。實行差別電價,制定明確的關、停、轉計畫,執行生產許可證和排污許可證制度,強制淘汰資源利用率低、能耗高的企業和工藝設備。實行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核制度,對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在3000噸標準煤以上的投資項目,要經縣級以上政府審查批准,達不到節能減排要求的,不得建設、不得使用。
第一,加快煤電化和煤的汽化、液化項目建設,逐步把化石能源轉化為清潔能源。一是按照煤電一體化的模式,發展大型坑口電廠,加快陝北煤電基地建設。重點建設神木錦界、府谷廟溝門、榆橫、彬長馬尾等煤電一體化項目,力爭到2010火電裝機達到2700萬千瓦。二是加快火力發電的技術升級。新建常規火電全部採用單機60萬千瓦以上超(超)臨界發電機組,逐步淘汰現存10萬千瓦以下的發電機組;大力發展大型聯合循環機組等高效、潔淨髮電技術。三是加快推廣熱電聯產、熱電冷聯產和熱電煤氣多聯供技術。四是加快煤油一體化、煤氣一體化進程。重點抓好榆神、榆橫和彬長煤化工區建設,力爭2010年前建成1—2套MTO等大型煤化工項目。
第二,加快開發水電資源,積極開發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水力發電是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主體。要圍繞漢江梯級開發,加快建設喜河、蜀河、旬陽、黃金峽等梯級電站。在陝南偏僻山區,要充分利用河谷溪流支持發展小水電。抓緊開展黃河北幹流水能利用前期調研準備工作。加快開發利用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積極推進核電建設。到2010年,全省水電裝機容量擴大到220萬千瓦,爭取建成2—3個風力發電廠,太陽能發電、採暖、製冷、集中供熱和地熱能發電等開發利用實現新突破;生物質能源和垃圾的資源化利用要有新進展;結合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在陝南山區、陝北沙區等邊際土地建設能源林示範基地100萬畝,到2020年發展到1000萬畝,以滿足生產50萬噸生物柴油的原料需求;在關中地區開發秸稈發電,在西安、寶雞、鹹陽等大中城市開發垃圾發電,推進“低碳經濟”的發展。
第三,擴大地下燃氣的工業利用規模,發展居民用氣,推進城鎮燃氣化。一是在榆陽、靖邊等天然氣採區,適度發展天然氣化工業,彌補國家短缺的化工原料生產;二是在保證大中城市生活用氣的前提下,儘量擴大輸氣主管道附近的縣城和大集鎮居民用氣;三是加快煤層氣的開發利用,發展煤層氣產業,最大限度地減少煤炭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浪費和甲烷排放。優先利用瓦斯發電,適當考慮瓦斯化工,鼓勵瓦斯利用項目進入清潔發展機制合作領域。2010年前,重點在彬長、銅川、韓城等煤礦建瓦斯發電站,鋪設象山礦到韓城市的輸氣管線和CNG壓縮氣站;四是石油采煉企業要加快伴生氣的回收利用,儘快解決“火炬放空”問題。
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生態省建設
農業及生態系統是適應氣候變化的重點和優先領域。隨著氣候變暖,我省一些乾旱和半乾旱地區降水可能更不穩定,或者形成淤澇,或者更加乾旱,對農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因此,要以加強農田基本建設為中心,改土與治水並舉,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第一,繼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質量不下降、用途不改變;要實施以節水改造為中心的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建立和完善農業高效灌溉體系,加快丘陵山區和乾旱缺水地區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設,積極推廣旱作農業品種和旱作節水技術,提高農業用水效率;要狠抓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建立科學的用水管理制度,改革農業用水價格機制,加強灌區運行管理信息化和聯網調度系統建設,形成高效利用機制。
第二,優選抗逆品種,推進農業結構和種植制度調整。培育品質優良、增產潛力大、適應性廣的優良動植物新品種。有計畫地培育和選用抗旱、抗澇、抗高溫、抗病蟲害等抗逆品種。最佳化農業區域布局,促進優勢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採用新技術,發展多熟制,提高複種指數。增加農膜、農機使用範圍,適度發展獨立的飼料農業,減緩農牧業的脆弱性。
第三,強化農業技術推廣,發展生態農業。實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推廣化肥、農藥合理使用技術,引導增施有機肥,減少農田氧化亞氮排放。大力推廣秸稈還田和少(免)耕技術,增加農田土壤碳貯存。加快戶用沼氣工程建設,有效控制甲烷排放。進一步加大技術開發和推廣利用力度,發展包括生物技術在內的新技術,力爭在光合作用、生物固氮、抗禦逆境、設施農業、精準農業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第四,抓好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加強對現有森林資源和其他自然生態系統的有效保護。繼續完善各級政府造林綠化目標管理責任制和部門綠化責任制,推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深入發展,增加森林資源和林業碳匯。繼續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長江防護林和“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全面加強生態綜合治理。繼續實施可持續的經營方針和資源管理政策,以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為目標,調整林地結構,落實林權,形成造林、營林的長效機制,實現森林經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繼續發展平原林業,加快綠色通道、城鎮綠化和綠色家園建設,加強農田防護林網、河流護岸林和森林公園建設,提高城鄉森林覆蓋率。
三、強化水資源管理,加大綜合節水技術研發與推廣力度
堅持開發利用、節約保護和應對災變三項措施並重,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水資源特別是生活用水安全的統一調度管理,大幅度提高應對長期乾旱、洪澇災害和水資源突發事件的能力。
第一,發展區域水利,保障供水安全。關中地區要在加強節水治污的基礎上,利用溝壕開發地表蓄水兼泄洪,積極尋找地下水採補平衡的途徑;抓緊省內南水北調工程建設,解決關中供水缺口。陝北地區要以保證能源化工基地供水為重點,加快以蓄水為主的水源工程建設和黃河引水工程前期工作,確保當地生產和生活用水安全。陝南地區要以水資源保護和水源地涵養為重點,實施好漢江、丹江水源區水土保持和水污染治理項目。
第二,強化水資源管理,加強防洪工程建設。在加強堤防和控制性工程建設的同時,對於生態嚴重惡化的河流,抓緊修復和保護,儘快恢復水體功能。要以流域為單元實行水資源統一管理,統一規劃,統一調度。關中要儘早啟動控制性骨幹工程東莊水庫建設,加強渭河幹流及重要支流堤防加固;陝北要以庫壩群的除險加固和城市、縣城防洪為主,建設能蓄能泄能攔沙的控制性樞紐工程;陝南要以漢江漢中平川段、安康重點段、丹江幹流段為防洪重點,兼顧月河幹流、嘉陵江沿岸縣城段防洪,抓好山洪災害防治區工程及非工程措施建設。
第三,大力開發和推廣綜合節水技術,促進水資源合理配置。重點研究開發大氣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的轉化機制和最佳化配置技術等,開發人工增雨技術、精量灌溉技術、智慧型化農業用水管理技術及設備、生活節水技術及器具。逐步建立健全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和排污繳費、超標預警、過量懲罰的水資源保護制度,鼓勵企業實現污水資源化。探索完善與市場體制相適應的水利工程投融資體制和水利工程管理體制,廣泛吸引社會資金進入水利建設領域。
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重點行業節能技術開發和推廣
鋼鐵及有色金屬冶煉業、石油化工工業、煤炭等能源開採業、建材工業、建築業以及交通運輸業是我省節能的重點行業;《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提出的十大重點節能工程是全省節能工作的主要任務,必須確保工程實施的進度和效果,儘快形成穩定的節能能力。
第一,嚴格控制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產業的發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積極促進工業領域的清潔生產,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和節能環保產業。鼓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優先發展對經濟成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低耗能的信息產業。在基本滿足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對工業產品基本需求的同時,儘可能減少水泥、石灰、鋼鐵、電石等產品的使用量,最大限度地減少這些產品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產生的CO2等溫室氣體排放。
第二,強化重點行業的節能技術開發和推廣,切實落實十大節能工程。一是能源開採業。要運用信息技術提升採掘設備、生產工藝和企業管理水平,使石油採收率由現在的20%提高到30%、煤炭回採率由現在的40%提高到55%。積極推進能源綠色開採和高效利用,減少開採、加工過程中的物料使用量和有害物質排放量,綜合利用共伴生資源和尾礦、廢渣等廢棄物。要對能源開採企業進行節能評估,不符合節能減排要求的應進行停產整頓。 二是鋼鐵及有色金屬工業。嚴格控制新增鋼鐵生產能力,加速淘汰落後工藝、裝備和產品,積極採用精料入爐、富氧噴煤等先進工藝技術和裝備。控制電解鋁總量,提高鋁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鉛熔煉要採用氧氣底吹煉鉛新工藝,鋅冶煉發展新興濕法工藝。三是建築節能。重點研究開發綠色建築設計技術、建築節能技術與設備,逐步建立建築節能技術標準。著力普及建築節能新技術和新材料,推廣可再生能源在建築中的套用。要嚴格執行《陝西省建築節能條例》,加快推進政府辦公用房、商場、賓館等既有建築的節能改造,新建和改建項目必須執行節能50%的設計要求。四是交通運輸。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舊汽車,推動《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國家標準的實施。加強重點公路工程建設項目和大型運輸企業的能耗管理和節能監測,鼓勵新購節能環保型汽車。加快建設交通信息系統,提高汽車運營的組織和管理水平,降低車輛空駛率。五是綜合節能。加快推進燃煤工業鍋爐(窯爐)改造、區域熱電聯產、餘熱余壓利用、節約和替代石油、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最佳化、建築節能、綠色照明、政府機構節能、節能監測和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十大節能重點工程的實施,切實抓好20個節能示範工程和200戶年耗萬噸標煤以上企業的節能工作。要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嚴格遵守節能和環保法律法規及標準,自覺節能減排。
第三,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民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意識。廣泛開展科普宣傳,加快形成健康文明、節約能源資源的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使每個公民、每個家庭、每個社區、每個單位都行動起來,從一點一滴做起,積極投身於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努力實現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的目標。
五、增強環境監測和預警能力,推動垃圾處理產業化發展
加強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完善監測手段和監測技術。抓緊完成全省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形成重點區域、重點流域自動監測網路,實現對重點污染企業排污濃度和總量線上控制。制訂強制性垃圾分類和回收標準,最大限度地規範垃圾產生者和處理者的行為。研究開發和推廣利用先進的垃圾焚燒技術,以及規模適宜的垃圾填埋氣回收利用技術和堆肥技術,減少填埋場的甲烷排放。鼓勵企業建設和使用填埋氣體收集利用系統,促進垃圾處理產業化發展。
六、健全和完善防災減災體系,提高綜合防災減災能力
建立協調統一的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強化主要災種的抗災工程設施。初步形成山洪災害重點防治區、地質災害、農林生物病蟲害、森林草原防火、人工影響天氣減災體系,增強監測能力,提高預報預警水平和抵禦災害性氣候事件的能力,努力降低災害損失。到2010年,使20%的需要治理或居民避讓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得到治理或避讓,人工消雹效果達到80%左右,冰雹災害損失減少50%以上,年人工增雨10—15億噸。力爭不發生重、特大火災,杜絕重大森林、草原火災發生。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應對氣候變化,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人民民眾的切身利益。全省上下一定要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充分認識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七大精神上來,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通知》和《國家方案》,採取有力措施,加以實施。
一、認真實施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及政策
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近多年來,國家已經制定並頒布了《節約能源法》、《農業法》、《森林法》、《可再生能源法》、《民用建築節能條例(草案)》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及政策。要根據國家的法律法規,加快制定地方性法規或實施細則,依法建立嚴格的監管制度,加大執法監督檢查力度。要著手研究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行業或部門的氣象災害防禦標準、監測預警標準和氣候影響評估標準,逐步建立政府部門和社會事業單位聯動防禦氣候災害機制。要從長遠著眼,制定以經濟手段為主的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法規政策,綜合運用行政與司法兩種手段,限制碳排放,為實施《方案》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體系。
二、加大政府財政支持力度,引導社會投資研發相關技術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大量的投入,且大多具有社會公益性的特點,應納入各級政府公共財政預算。對以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主的應對項目,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社會投資輔助;以經濟效益為主的應對項目,以受益單位投入為主,公共財政投資輔助;以地區受益為主的應對項目,以地方政府投入為主,省級財政投資輔助。要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鼓勵社會各界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共同事業,通過建立基金、加強國際技術合作與轉讓、幫助企業參與“清潔發展機制”方面的國際互惠交易活動,爭取國外機構投資。要嚴把土地、信貸兩個閘門,提高企業節能環保的市場準入門檻,促進企業自覺減緩溫室氣體排放。要整合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的研發力量,開展與氣候變化有關的重大科技項目研究,開發溫室氣體減排技術和氣候變化適應技術。重點研究提高能效和清潔能源技術,可再生能源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主要行業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控制與處置利用技術、生物固碳技術。加強對氣候變化對我省水資源和土壤、病蟲鼠害的影響研究,為農業生產順應氣候變化提供決策支持。要加大對氣候變化相關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應對和解決氣候變化方面的基礎和支撐作用。
三、加強宣傳教育和培訓,提高公眾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
各級政府要把提高公眾意識作為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一項重要工作抓緊抓好。充分利用電視台、廣播電台、網際網路和報紙等傳媒手段,進行氣候變化方面的宣傳活動,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利用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種社會力量,開展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有關知識和技術的培訓,在大中國小教學中,引入應對氣候變化的知識內容;在社區街道和農村鄉鎮,開展科普教育。鼓勵和倡導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倡導節約用電、用水,增強垃圾循環利用和垃圾分類的自覺意識,建立有助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消費模式。發揮企業參與和公眾監督的作用,開設節能環保事件舉報電話和網站,促進廣大公眾和社會各界參與減緩全球氣候變化的行動。
四、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有效利用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
積極開展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擴大國際交往範圍與合作領域,建立氣候變化信息資料庫,引進更多的資金和技術。要加強開展清潔發展機制合作項目的能力建設,提高CDM項目包裝水平,積極推進在清潔發展機制、技術轉讓等方面的國際合作;有效利用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緩解我省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壓力。履行《氣候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的有關承諾,積極向其他開發中國家提供科研資料與技術。通過開展國際合作,調整和完善應對方案,不斷提升我省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五、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管理體制,加強組織領導
應對氣候變化涉及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各級政府要加強對本地區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組織領導,抓緊制訂本地區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案,並認真組織實施。省政府根據《國家方案》要求,成立陝西省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負責貫徹落實《國家方案》的相關內容,組織協調全省減緩氣候變化和適應氣候變化的各項工作,督促有關部門認真履行職責,密切配合,形成應對氣候變化的合力。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發展改革委,負責建立地方應對氣候變化專家隊伍,因地制宜地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政策措施;開展對外聯絡,組織有關方面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活動,協調解決國際交流與合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加強與國家氣候變化領導小組和兄弟省(區、市)的工作溝通與信息交流,促進相關政策措施的順利實施;組織有關專家對涉及氣候變化的建設規劃和重大項目進行評估和論證,減少和避免氣象災害、氣候變化對重要設施和工程項目的影響;建立節能減排指標體系和監測考核體系,推行節能減排工作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推動本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