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蟬

附蟬

附蟬,讀音fù chán,漢語詞語,指冠飾,也指尊官,還指馬腿部內側的角質胼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附蟬
  • 外文名:chestnut/night eye 
  • 出處:《漢書·燕剌王劉旦傳》
  • 寓意:堅剛高飲
  • 本意:一種裝飾,也借指尊官
  • 讀音:fù chán
解釋,出處,

解釋

1、冠飾。金質,蟬形,金取“堅剛”,蟬取“居高飲潔”義。
2、尊官。
3、指馬腿部內側的角質胼胝。

出處

1. 漢代侍中、中常侍, 唐代散騎常侍冠飾。金質,蟬形。金取“堅剛”,蟬取“居高飲潔”義。
《漢書·燕剌王劉旦傳》:“郎中侍從者著貂羽,黃金附蟬,皆號侍中。” 顏師古註:“附蟬,為金蟬以附冠前也……而貂羽附蟬,又天子侍中之飾。”
南朝梁·任昉 《范尚書讓吏部表》:“附蟬之飾,空成寵章。”
2. 借指尊官。
唐·羊士諤 《都成從事蕭員外寄海梨花詩盡綺麗至惠然遠及》詩:“珠履行台擁附蟬,外郎高步似神仙。”
3.馬四肢內側近似圓形的角質物。前肢在脯內側與前膝上方,後肢則在後飛節內側。
要找到兩匹附蟬長得一模一樣的馬,幾乎不可能,馬只要成年後長出來的附蟬,一輩子都是同樣的形狀,所以,就識別馬匹的角度來看,附蟬是很重要的參考資料。
地區對應詞:台灣-栗狀物;大陸-夜眼;英文(或原文):chestnut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