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黃芪湯《普濟方》

附子黃芪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普濟方》卷二二六引《十便良方》。具有溫陽益氣,養血補虛之功效。主治諸虛不足,及大病後氣血不復,虛贏少氣,腹脅疼痛,精神倦怠,飲食不進。

基本介紹

  • 名稱:附子黃芪湯《普濟方》
  • 功用:溫陽益氣,養血補虛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文獻摘要,

組成

附子、黃芪、白朮、當歸、蓯蓉、厚朴各一兩(30g),人參、桂心各三分(9g),半夏、乾薑各半兩(15g),甘草一分(3g)。

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上為粗末。每服三錢,以水—盞半,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
2.現代用法:上藥搗篩為粗末,每服11g,以水一盞半,生薑3片,棗子1枚,同煎去滓,食前溫服。

功用

溫陽益氣,養血補虛。

主治

諸虛不足,及大病後氣血不復,虛贏少氣,腹脅疼痛,精神倦怠,飲食不進。

方義

方中黃芪、白朮、人參、甘草健脾益氣以補虛;配以附子、桂心、乾薑溫陽散寒,宣通氣血; 當歸養血和血,虛寒得除,血脈得通,腹脅得養,則少氣疼痛之症自愈; 厚朴、半夏、乾薑溫中理氣,助參、術健脾燥濕之功,可除中焦虛寒之納呆、腹瀉;蓯蓉溫腎壯陽,與桂、附相伍可治元陽虛損,腰膝疫軟之症。本方以溫補為主,適用於虛勞氣血不復,中焦陽虛之證。此條為女勞復,大病後正氣未復,加之素體陽虛,病後又未注意調護,房勞過度,損傷腎精,致正氣更虛。以方測證,此證虛多邪少,本方以桂技湯滋陰助陽,調和營衛,加附子溫經散寒、鎮痛,白朮、人參、黃芪補氣健脾,當歸養血活血,為桂枝湯之變法。

文獻摘要

1.方論選錄
《中醫珍本文庫影印點校 (珍藏版) 傷寒補亡論》:“又曰:婦人病未平復,因夫所動,少腹篡中急痛,腰胯痛,四肢不任舉動,無熱症者,宜附子黃芪湯。”
2.方論選錄
《朱肱、龐安時醫學全書 第2版》:“婦人病未平復,因夫所動,少腹篡中急痛,腰胯痛,四肢不任舉動,無熱症者,宜附子黃芪湯。附子、黃芪、白朮、當歸、蓯蓉、厚朴、人參、桂心、半夏、乾薑、甘草。上為粗末。每服三錢,以水—盞半,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
3.方論選錄
《有毒中藥附子》:“明清時期,醫家對附子的套用更加廣泛,《普濟方》卷二:六引《十便良方》附子黃芪湯,以附子、黃芪、白朮、當歸、蓯蓉、厚朴各一兩,人參、桂心各三分,半夏、乾薑各半兩,甘草一分,為粗末,每服三錢,以水一盞半,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主治諸虛不足,及大病後氣血不復,虛諏少氣,腹脅疼痛,精神倦怠,飲食不進。”
4.方論選錄
《溫法述藥》:“附子辛熱助陽,溫五臟之陽,黃芪甘溫益氣,補內外之氣,二味相須,益氣助陽固衛,可治陽虛氣弱之自汗、盜汗,使陽氣充旺,表固汗止。《魏氏家藏方》芪附湯即此意。黃芪又人脾,附子人腎,脾腎同治,補火生土。《普濟方》卷二二六引《十便良方》附子黃芪湯(附子、黃芪、白朮、當歸、蓯蓉、厚朴各一兩,人參、桂心各三分,半夏、乾薑各半兩,甘草一分。上為粗末。每服三錢,以水一盞半,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主治諸虛不足,及大病後氣血不復,虛諏少氣,腹脅疼痛,精神倦怠,飲食不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