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魯特姓

阿魯特,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阿爾剌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魯特姓
  • 外文名:Alute surname
  • 拼音:ā lǔ tè
  • 注音:ㄚ ㄌㄨˇ ㄊㄜˋ
  • 滿語為:Arute Hala]
  • 起源:蒙古族
姓氏淵源,郡望堂號,歷史名人,

姓氏淵源

阿魯特[阿魯特、阿勒特、阿勒坦,讀音作ā lǔ tè(ㄚ ㄌㄨˇ ㄊㄜˋ),滿語為Arute Hala]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阿爾剌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阿魯特氏,亦稱阿勒坦氏、阿勒特氏,世居察哈爾,源於元朝時期蒙古阿兒剌部,其始祖為孛端察兒,與成吉思汗鐵木真同宗,以部為氏,為阿兒剌部的一個分支,世居察哈爾地區(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鄂溫克族、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lte Hala、Arute Hala。
蒙古族、鄂溫克族、滿族阿魯特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金氏、元氏、何氏等。

郡望堂號

察哈爾:中國舊省級行政區,簡稱“察”,以察哈爾蒙古族命名,宋、元兩朝時期稱察哈爾路,歸屬察哈爾萬戶所轄,其時地域包括河北、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和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等地部分地區,主體地域為內蒙古錫林郭勒盟
察哈爾建省於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治所在張家口(時稱張家口廳,原名張垣)。張自忠將軍曾任察哈爾省主席。
在清朝時期,察哈爾不是一個省,而是叫“張垣特區”。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察哈爾改為察哈爾特別區,有六個旗和十一個縣,即張北、多倫、沽源、商都、寶昌、康保、興和、陶林、集寧、豐鎮和涼城。
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 察哈爾成為一個省,興和、陶林、集寧、豐鎮和涼城劃入綏遠省,並自河北省口北道宣化府劃入以下十縣:宣化、赤城、萬全、懷來、蔚縣、陽原、龍關、延慶、懷安、涿鹿,全部的旗隸屬於錫林郭勒盟。
察哈爾省自1937~1945年被日寇占領並成為德穆楚克棟魯普領導的日控制區蒙疆的一部分。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由馮玉祥將軍和吉鴻昌將軍在張家口成立於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3月26日。

歷史名人

阿魯特·崇綺:(公元~1900年待考),蒙古族,字文山;滿洲鑲黃旗人,初為蒙古正藍旗。
阿魯特·崇綺是大學士賽尚阿之子,歷任工部主事,清同治三年狀元(公元1864年),累官至戶部尚書。
阿魯特·崇綺的一妹一女同為清同治皇帝的后妃,妹妹即恭肅皇貴妃,女兒即孝哲毅皇后。阿魯特·崇綺是國學大師啟功先生的“三外曾祖”,他是整個清朝時期唯一的一位蒙古族狀元。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在慈禧太后離開北京之前,任命阿魯特·崇綺為留京辦事大臣。
阿魯特·崇綺是被兩宮太后欽點的狀元,女兒進宮是在他做了狀元之後。慈禧太后雖然對阿魯特·崇綺的女兒百般刁難,但是對他這個國丈卻一直重用。
清同治皇帝逝世後,阿魯特·崇綺探明了慈禧太后對皇后的意思,知道天命難為,就幫助女兒自殺。後來的啟功在提到這一段悲涼往事,說皇后死志已定,叫來阿魯特·崇綺,問該怎么死。阿魯特·崇綺跪在外面,問“不吃行不行”,皇后說行,於是絕食而死。皇后即死,慈禧太后去了心頭大患,就過往不咎,命令厚葬,諡號孝哲。
皇后死後,阿魯特·崇綺仍舊做他的官,幾次升遷,最高做到戶部尚書。阿魯特·崇綺對慈禧太后一直很忠心,後來清光緒皇帝搞戊戌政變失敗,遭慈禧太后軟禁,已經歸隱的阿魯特·崇綺被慈禧太后重新啟用。當時,他和大學士徐桐都主張廢了光緒皇帝,甚得慈禧太后心意。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慈禧太后愛新覺羅·溥俊大阿哥,也就是皇太子,準備逐漸取代光緒皇帝。阿魯特·崇綺則被指定為愛新覺羅·溥俊的老師,這足以看出慈禧太后對阿魯特·崇綺的重用。
阿魯特·崇綺是個非常傳統的人,對“忠孝節烈”深信不疑,由此可以解釋為何慈禧太后逼死他女兒後,他卻仍然效忠慈禧太后。阿魯特·崇綺不但反對康有為的維新變法、而且相信義和團。怎奈義和神功擋不住列強的洋槍洋炮,妄想利用義和團來教訓洋人的慈禧朝廷,也在八國聯軍的炮聲中蒼狂西逃。阿魯特·崇綺崇綺起先是受命留守北京,但不久就跟著文淵閣大學士瓜爾佳·榮祿一起西逃,沒有帶家眷。他逃到保定,就沒有再走了。
庚子之亂,以中國大敗而告終,一大批當時支持義和團的大臣都丟了性命。在北京城抵擋了一段時間,阿魯特·崇綺終因實力不濟,敗退到保定,洋人的殘酷殺戮讓他覺得光復失地無望,自己最終難逃其咎,於是留下“聖駕西幸,未敢即死,恢復無力,以身殉之”的遺書自盡身亡。
其後,阿魯特·崇綺在北京的家人全部自盡殉節。至於大阿哥愛新覺羅·溥俊,因為洋人的反對,而終究沒能做成皇帝。
阿魯特氏:(公元?~1908年待考),蒙古族,大學士阿魯特·賽尚阿之女,狀元阿魯特·崇綺之妹;蒙古正蘭旗人。清同治皇帝莊和皇貴妃。
她是孝哲毅皇后的姑母,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的珣妃。清光緒年間晉為貴妃。清宣統初年(公元1908年)崩,謚“莊和皇貴妃”。
阿魯特·寶音:(公元1857~1875年),女,蒙古族,阿魯特·崇綺之女;蒙古正蘭旗人。著名清朝同治皇帝孝哲毅皇后。
阿魯特·寶音在十四歲時,由慈禧太后選定進宮,大婚後,阿魯特·寶音與同治皇帝的感情很深,夫妻恩愛,為人也不錯。從立後的那一天起,慈禧就不喜歡阿魯特·寶音。後來又見載淳與皇后感情甚密,相敬如賓,而被封為慧妃的鳳秀之女常被冷落,慈禧更加憤怒,經常干預帝後的私生活。由於阿魯特·寶音不隨流合污,不善討好,更看不慣慈禧的獨裁霸道,因此受到慈禧太后的冷落。
清朝皇后中有好幾個出身蒙古族,因為滿族統治者從來沒有信任過漢人,他們像防黑客一樣防了漢人二百多年直至滅亡。但是面對這么大一個國家,單憑滿族的實力是不夠的,於是,蒙古族就成了他們所一直信賴的左膀右臂。有清一朝,滿人是皇帝,蒙古人就是親王,滿人是皇后的老公,蒙古人就是皇帝的老婆,這種關係就像滿人是東家,蒙古人是管家。
阿魯特氏鹹豐四年甲寅農曆7月1日(公元1854年7月25日)生,清同治十一年農曆2月3日(公元1872年3月11日)冊立為皇后,農曆9月14日(10月15日)子時迎娶,年十九歲,比載淳大兩歲。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農曆12月,清德宗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即位,奉兩宮皇太后命,封阿魯特·寶音為嘉順皇后。
同治皇帝崩後,阿魯特·寶音對自己前程感到絕望“以寡嫂居中宮不成體統”,又對慈禧專橫、陰毒、暴虐充滿怨恨,收到其父無字書信後吞金屑求死,搶救暫緩,又絕食。時距清穆宗崩才七十餘日,農曆5月上謚曰孝哲嘉順淑慎賢明憲天彰聖毅皇后。農曆9月,暫安梓宮於隆福寺。清光緒五年農曆3月26日(公元1879年4月17日),合葬惠陵,升祔太廟。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農曆10月,清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入嗣清穆宗,於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農曆4月加上尊謚“恭端”二字,因此孝哲毅皇后的全謚為“孝哲嘉順淑慎賢明恭端憲天彰聖毅皇后”。
阿魯特·寶音出身蒙古正藍旗,父親是大狀元,戶部尚書崇綺。自從她嫁給同治帝的那天起,她就與慈禧結下了深怨:第一,她是慈安皇太后提出的候選人;第二,她是“辛酉政變”中被賜死的鄭親王端華的外孫女;第三,她很不聽慈禧的話。所以慈禧視之若仇人,經常沒事找茬欺負她,同治皇帝死後不滿百日,她憤然自殺於儲秀宮,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與同治皇帝同葬於惠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