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洪王國(阿豪姆王國)

阿洪王國

阿豪姆王國一般指本詞條

阿洪王國(1251-1838),又稱“阿豪姆王國”,傣語稱“勐頓順罕”,是傣族在布拉馬普特拉河谷流域建立的封建王國,曾統治印度東北部長達六百多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阿洪王國(阿薩姆王國)
  • 英文名稱:The Ahom Kingdom(The kingdom of Asam)
  • 首都:古瓦哈蒂
  • 官方語言:阿洪語(傣語)
  • 政治體制:君主專制政體
  • 國家領袖:蘇卡法、蘇黨法等
  • 主要民族:阿洪族(傣族)
  • 主要宗教:佛教、印度教
歷史,傣族西遷,阿洪立國,臣服麓川,印度化,戰爭與衝突,英緬角逐,王國系譜,

歷史

傣族西遷

13世紀初,生活在伊洛瓦底江流域、薩爾溫江(怒江)流域的傣族,因人口增長,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開始向周邊尋求宜居的土地移民。此時,南面的緬人已經興起,東面也有大理強權,只能向西面尋找新的領土。
1215年,勐雅、勐卡(今保山昌寧)一帶的傣族頭人蘇卡法,帶著象徵傣族王權的“梭陀”,帶領9000人的男女,兩頭大象,三百多匹馬,經勐卯(今瑞麗)、戶拱(今緬甸北部)等地,花了十三年時間從胡貢(Hukawng)河谷越過帕凱(Patkai)山脈,進入到布拉馬普特拉河谷地區。
1228年,蘇卡法在布拉馬普特拉河谷地區的迪潘(Tipam)建立城邦,開墾稻田,修建水利系統,與布拉馬普特拉河谷的原住民摩蘭人(Morans)、那加人(Noga)、勃拉人(Borahis)交好,並鼓勵傣族與當地民族通婚,擴充人口,逐漸壯大起來。

阿洪立國

1251年,蘇卡法將城邦遷至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北岸的查萊碉(Charaideo),建立“勐頓順罕”(即“頓順罕國”),又譯“阿洪王國”或”阿薩姆王國“。
阿洪王國
“勐頓孫罕”國王自稱“詔法”(Chao-pha),“詔法”以下有 “邦勐”(Phang Mong)、“陶勐”(Thao Mong)、“陶”(Thao)、“錄令”(Ru Ring)、“錄百”(Ru Pak)、“錄少”(Ru Sao)、“普坎”(Phu Kan)、“普克”(Phu Ke)、“普津勐”(Phu Kin Mong)、“紐勐”(Niu Mong)等各級官員。“勐頓孫罕”複製了祖地“勐雅勐哈”的制度,加強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建設,對外征服周邊各部族,到第四代王蘇康法時,已經控制了整個布拉馬普特拉河谷地區。

臣服麓川

14世紀初,“勐頓孫罕”東部的“勐卯弄”(即“大卯國”、漢譯“麓川國”)興起,企圖建立統一的傣族帝國,吞併周邊各國,起兵西征“勐頓孫罕”。1316年,“勐卯弄”集結90萬兵力,以國王胞弟混三弄為總兵,刀思雲,刀帕洛、刀思漢蓋等為大將,率兵西征“勐頓孫罕”,“勐頓孫罕”舉國歸附,混三弄大軍大部分留在“勐頓順罕”,“勐頓孫罕”派“混乾”、“波勐”組成使團隨部分“勐卯弄”軍隊,攜金銀貢品到“勐卯弄”(麓川國)王都“允姐蘭”稱臣納貢。
“勐頓孫罕”臣服“勐卯弄”後,年年到“允姐蘭”朝貢,與“勐卯弄”所屬各“勐”的泰族交往漸增,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區不少泰族開始移民到土地肥沃的“勐頓孫罕”,增強了“勐頓孫罕”的實力。

印度化

1397年,深受印度婆羅門教思想影響的蘇黨法王繼承“勐頓孫罕”王位,婆羅門教在“勐頓孫罕”的地位得到提高。蘇黨法執政期間,逐漸疏遠“勐卯弄”向印度靠攏,“勐卯弄”也忙於應付中原漢族的入侵,無暇顧及遙遠的西方,“勐頓孫罕”開始印度化。
此後,“勐頓孫罕”國王開始用印度教的頭銜來作為自己的稱號,“詔法”、“陶勐”等傣語稱謂,逐漸被“布拉哥·哈因”(Burago hain)、“巴爾哥·哈因”(Bargo hain)、“巴帕特拉·哥哈因”(Barpatra Gohain)以及“拉吉科·瓦斯”(Rajkho was)、“巴魯阿”(Barua)、“哈扎利卡”(Hazarika)、“塞基亞”(Saikia)、“博拉”(Bora)等帶有印度色彩的頭銜所取代。傣語裡融入了大量的外來辭彙,“勐頓順罕”也慢慢被稱作“阿薩姆(Assam)”。

戰爭與衝突

17世紀開始,逐漸印度化的“勐頓順罕”開始被印度的王朝視為勢力範圍。1615年,印度莫臥兒王朝派塞克瓦希姆(Sekwashim)將軍率兵入侵“勐頓順罕”,經過多次戰役後,“勐頓順罕”漸漸處於下風,只好提出和解,劃定國境線,以布拉馬普特拉河北岸的支流巴那底河(Bamati)到南岸的阿蘇里亞里(Asuleoari)作為兩國的邊界。
此後,“勐頓順罕”不斷被周邊的達夫拉(Dafra)、坎騰那加(Khamten Naga)等山地民族的入侵。1662年,印度莫臥兒王朝的孟加拉副王米爾·朱姆拉赫(Mir Jumlah)又遠征“勐頓順罕”,從高哈蒂、森拉加爾(Simragar)和科利亞巴爾三處進軍,占領了當時的“勐頓順罕”首都噶爾貢(Garhgaon),“勐頓順罕”軍退到了查萊雕。莫臥兒軍攻勢正猛時,恰逢雨季來臨,補給困難,不得不後退,“勐頓順罕”軍才得以喘息,重新組織進攻並奪回首都噶爾貢。莫臥兒軍和“勐頓順罕”軍最後締結和約,退到孟加拉。
1671年,莫臥兒王朝再次入侵“勐頓順罕”,傣族將軍臘西特·波甫坎(Lacit Borphukan)率領傣族軍民在高哈蒂郊外大敗莫臥兒軍隊,成功遏制了莫臥兒王朝勢力的擴張。莫臥兒軍撤退後,“勐頓順罕”恢復元氣,開始整肅周邊民族,征討戰爭期間侵擾“勐頓順罕”的山地民族,疆域反而有所擴大,地位也得到加強。
1672年,第三十代王蘇牙法被鴆殺,之後登基的國王不斷被廢黜或弒殺,陰謀、反叛、暗殺、內亂使“勐頓順罕”陷入混亂。高哈蒂再次落人印度莫臥兒軍隊之手,周邊山地各族又反覆入侵。
1681年,賈達達爾·辛格國王即位,定都於帕爾科拉(Palkora),平息了內亂,驅逐占據高哈蒂的莫臥兒軍隊,把“勐頓順罕”與印度莫臥兒王朝的國境線劃定在瑪納斯(Manas)河。
賈達達爾·辛格國王執政期間,擁護薩克塔教派迫害瓦斯納瓦教派,導致兩個教派之間衝突不斷。到1769年,拉克什米·辛格國王即位時,教派衝突越來越嚴重,印度教的摩亞馬里亞(Moamaria)派反叛,境內各部族紛紛自立,“勐頓順罕”再次走向衰弱。
1792年,時任國王高利納特·辛格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求助於英國,威爾什(Walsh)大尉率部進入“勐頓順罕”,幫助“勐頓順罕”平叛,混亂的局面暫時得以平息。英軍的撤退後,高利納特·辛格國王放棄了朗普爾,遷都於約哈特(Jorhat)。不久,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勐頓順罕”駐紮軍隊,開始介入“勐頓順罕”的內部事務。

英緬角逐

1822年,緬甸趁“勐頓順罕”衰敗之際,出兵攻占“勐頓順罕”,並扶持約郭什瓦爾·辛格擔任傀儡國王。1824年,早就將“勐頓順罕”納為勢力範圍的英國以協助“勐頓順罕”驅逐入侵的緬甸軍隊為名,趁機控制了“勐頓順罕”,廢除了由緬甸扶持的傀儡國王約郭什瓦爾·辛格。
1826年2月24日,英國與緬甸簽訂了楊達波條約(Yandabo Treaty),確立了英國對“勐頓順罕”的實際支配權,“勐頓順罕”淪為英國的附庸。1833年,英國在“勐頓順罕”另外劃出一塊土地,讓前國王普蘭達爾· 辛格(Purandar Singh,1818—1819年在位)直接管理。1836年,英國以不交稅為由,突然罷免了普蘭達爾·辛格。
1838年,英國正式宣布將“勐頓順罕”納入英國版圖。從此,傣族結束了對布拉馬普特拉河谷地區長達600年的統治,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為了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傣族人不斷反抗,但屢屢以失敗告終。
1947年,印度宣告獨立後,印度從英國手中繼承了“勐頓順罕”的統治權,之後將“勐頓順罕”拆分為阿薩姆、梅加拉亞、特里普拉、米佐拉姆、曼尼普爾、那加蘭等六個邦,2015年又劃出部分地區與占領的藏南地區成立了阿魯納恰爾邦,“傣阿洪”、“傣罕底”、“傣皚短”、“傣罕章”、“傣都弄”等傣泰群體主要生活在阿薩姆邦和阿魯納恰爾邦。

王國系譜

蘇卡法至普蘭達爾·辛格,傳王三十八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