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台克錐尾鸚鵡

阿茲台克錐尾鸚鵡

阿茲台克錐尾鸚鵡(學名:Eupsittula astec):是鳥綱、鸚鵡科的典型攀禽,體長21·5–25厘米,翼展60厘米,體重85克。鳥體羽毛為綠色,喉嚨以及胸部上方為橄欖棕色,胸部下方和下腹部的橄欖色漸漸變深。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

主要棲息於潮濕的熱帶低緯度林區、開闊的地區、灌木從林地、沿著森林邊緣高達800米的地區。以種子、水果、堅果、漿果以及當地植被為主食。通常成對活動,繁殖期聚小群。分布於墨西哥東北部,尤卡坦半島和中美洲的加勒比地區,南至巴拿馬西北部。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阿茲台克錐尾鸚鵡
  • 拉丁學名:Eupsittula astec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鸚形目
  • 鸚鵡科
  • :錐尾鸚鵡族
  • :錐尾鸚哥屬
  • :阿茲台克錐尾鸚鵡
  • 亞種:2亞種 
  • 命名者與年代:Souancé, 1857
  • 同義學名:Aratinga nana astec
  • 英文名稱:Aztec Parakeet
  • 保護級別:無危(LC) IUCN標準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

物種學史

阿茲台克錐尾鸚鵡和牙買加錐尾鸚鵡2014年以前被放在“Aratinga”屬中,並且阿茲台克錐尾鸚鵡1990之後被認為是牙買加錐尾鸚鵡的一個亞種。2019年劃分為獨立物種。

形態特徵

阿茲台克錐尾鸚鵡體長21·5–25厘米,翼展60厘米,體重85克,鸚鵡鳥體羽色主要為深綠色,喉嚨以及胸部上方為褐色和橄欖棕色,胸部下方和下腹部的橄欖色漸漸變深;有些鳥的鼻孔附近會有零星的桔色羽毛分布;翅膀外側的飛行羽為深藍色,翅膀內側的覆羽為暗綠色;飛行羽內側為灰色;尾羽內側橄欖黃;眼睛周圍有一圈白色的裸皮,鳥喙為棕牛角色,虹膜為桔色。幼鳥的虹膜顏色比較深。
指名亞種雌雄均小於牙買加錐尾鸚鵡,但翅膀較長;顏色較淺,較黃/綠色;喉嚨至腹部呈淺棕色;較小的帳單。墨西哥亞種總體上呈綠色。底色較少棕色。
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潮濕的熱帶低緯度林區、開闊的地區、灌木從林地、沿著森林邊緣高達800米的地區;熱帶雨林一年四季都是綠色的,熱帶地區綠色羽毛的出現越來越多,這表明這種顏色起到了反捕食的作用。 綠色使它們能夠在不被察覺的情況下穿過雨林。有時候也會造訪農耕區和果園等地,而被當地農民當作害鳥

生活習性

在繁殖季通常是以4-30隻的小群體活動,以前數量多的時候偶爾會高達800隻群聚,它們的個性活潑,喜歡精力充沛的活躍於樹林間,會用腳爪配合鳥喙靈活的在林間攀爬,偏好在樹木靠近內側的地方以及頂端休憩,平常由於羽色和周圍的樹林融為一體,因此很不容易察覺,但由於整群的叫聲相當尖銳刺耳,因此老遠就可以發現它們的蹤跡。
儘管沒有關於阿茲台克錐尾鸚鵡交流行為的具體數據,但可以推斷出它們將聲音用作彼此交流的主要工具。 相關鳴唱的聯繫方式是持續時間大約為200毫秒的單個連續音符,其信號能量主要位於500Hz-8kHz的頻率範圍內。雄鳥使用聲音聯繫進行交配。每隻鳥都有自己獨特的鳴叫聯繫聲音。 鸚鵡也會飛行呼叫,這使得可以交換有關食物和庇護所等資源位置的信息。
平常以種子、水果、堅果、漿果以及當地植被為主食。有時候也會到農耕區覓食穀類或是到果園中覓食水果,尤其喜好造訪玉米田,也常常造成農作物的損壞。
阿茲台克錐尾鸚鵡主要以水果和蔬菜為食。它們是節食動物和食肉動物。吃許多樹木的芽和果實,例如紅樺、刺桐屬、火焰樹屬和栽培農作物。由於它們結實的鳥喙和強壯的舌頭,它們能夠尋找果實並弄碎種子。它們成群結隊分享食物信息;例如飛行中的通話以及飛行鳥類與果樹中的鳥類之間的信息交流。覓食時,鸚鵡循序漸進,動作緩慢,在尋找成熟果實時將它們的鳥喙當作額外的“手”。
許多植物已經建立起化學和機械防禦能力,以抵禦任何可能的食草動物。但是,鸚鵡實際上已經不受這些植物防禦的影響。為了避免機械障礙,鸚鵡的鳥喙已經發展了粉碎最大種子並破壞它們攝入的大多數種子的能力。為了對抗植物的化學防禦作用,它們從河岸消化黏土以解毒種子或果實中的有毒化學物質。或者,通過吃少量有毒種子並將其與大量無害種子結合來避免自我傷害,因此可大大降低潛在危害。
這種鳥類的飲食習慣包括吃芽,多種樹的果實和耕種的農作物,常常成為害鳥。 鸚鵡是雨林中最持久的未成熟種子捕食者,這使農民很難徹底收穫農作物。它們也是植物和果樹的掠食者,它們會干擾和破壞樹木的擴散策略並阻礙其發芽。 但是,鸚鵡使生態群落中的其他生物得以進食。當潛伏在熱帶雨林的樹冠中時,它們會避開捕食者,它們通常會掉落一些自己正在收集的水果和種子。 這允許不在冠層中的較小生物(如白蟻)進食。 它們還分散了許多植物的種子。

分布範圍

指名亞種分布於墨西哥,從墨西哥灣至巴拿馬西端的加勒比海斜坡。
墨西哥亞種分布於墨西哥東北部,包括塔馬利帕斯至韋拉克魯斯州。
阿茲台克錐尾鸚鵡分布圖阿茲台克錐尾鸚鵡分布圖

繁殖方式

尚無有關阿茲台克錐尾鸚鵡的交配行為的信息,但根據鸚鵡科鳥類的其他研究,這些鳥確實有雄性發出的交配叫聲,以使雌性意識到它已準備好交配。
一夫一妻制。繁殖期間在4-5月的春季,每年繁殖一窩。 此時,它們在白蟻洞中尋找巢穴,並產下3-5枚卵,在26-27天內孵化。 孵化後,大約需要50天雛鳥才能獨立生活。

亞種分化

阿茲台克錐尾鸚鵡(2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與年代
1
阿茲台克錐尾鸚鵡指名亞種
Eupsittula astec astec
Souance, 1857
2
阿茲台克錐尾鸚鵡墨西哥亞種
Eupsittula astec vicinalis
Bangs & T. E. Penard, 1919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