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卡拉之門

1778年卡洛斯三世(Carlos III)下令修建的阿爾卡拉之門(Puerta de Alcalá)已成為馬德里的標誌性建築。 卡洛斯三世(Carlos III)選中了薩巴蒂尼(Sabatini)的設計,委任他主持修建一座匯集各條大街、 且更為奢華的建築以替代原先破敗的大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阿爾卡拉之門
  • 外文名稱:Puerta de Alcalá
  • 地理位置:西班牙,馬德里獨立廣場
  • 設計者:Sabatini
建築簡介,歷史沿革,建築風格,地址,

建築簡介

阿爾卡拉之門矗立在市中心的獨立廣場(Plaza de Independencia),位於阿爾卡拉大街的起點, 離萊蒂羅(Retiro)花園僅幾步之遙。
該建築為新古典主義風格,有五個門洞,其中3個是半圓拱門,另2個為平拱門。 是18世紀歐洲史無前例的建築巨作。
如今對馬德里市民和遊客而言,阿爾卡拉大門這一馬德里最知名最受歡迎的形象, 已經成為城市的象徵。

歷史沿革

阿爾卡拉之門的細節圖阿爾卡拉之門的細節圖
需要說明的是在現今這座阿爾卡拉大門存在之前曾經還有另一座大門。1599年為了歡迎菲利浦三世(Felipe III)的妻子奧地利的瑪爾卡利塔(Margarita de Austria)女士而修建了第一座阿爾卡拉之門。大門由石頭砌成,有3個拱門和2座小塔樓,稱為“de Alcala”(從阿爾卡拉),因為馬德里經此門與通往阿爾卡拉的公路相連。
然而1759年12月9日當卡洛斯三世從這個阿爾卡拉門進入馬德里時,他對這個門並不滿意。國王喜歡更為雄偉的建築,一座紀念他抵達馬德里的凱旋門,所以1764年國王下令推倒舊門,修建新的阿爾卡拉之門。
為修建新門,何塞德埃爾莫斯亞(José de Hermosilla)、貝圖拉羅德利蓋斯(Ventura Rodríguez)和弗朗西斯科薩巴蒂尼(Francisco Sabatini)提交了設計方案,國王選中了薩巴蒂尼(Sabatini)來完成這一工程。該工程在1774年動工,1778年竣工。

建築風格

阿爾卡拉之門阿爾卡拉之門
阿爾卡拉之門採用了大型羅馬式凱旋門的風格。因此一共有5個拱門, 當中三個為半圓拱門,內有拱頂,側面的兩個則為平拱門。
大門採用戈爾美娜爾(Colmenar)(馬德里)的石灰石, 底部為花崗岩,門高19.5米。
除了當中的拱門兩面都完全一樣,其餘的拱門兩面則有所不同。 面朝城市外圍的一面,運用了10根愛奧尼亞式圓柱;而對內的一面則運用了半露柱。 然而有一點是統一的,那就是大門兩面的石頂碑都刻了"Rege Carolo III, anno MDCCLXXVIII"的字樣。
中央拱門拱頂石上的獅子頭,以及兩側拱門上的羊角, 都是羅貝爾多米歇爾(Roberto Michel)的作品。
弗朗西斯科基迭列(Francisco Gutiérre)則負責部分裝飾雕刻,例如含有真的武器的徽章、面向大地女神噴泉方向的三角門楣上的兵器、 孩童群像以及起雕刻在拱石上的兵器等等。

地址

獨立廣場 (Plaza de la Independencia) s/n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