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凱奧斯體

指每節為四行伊奧尼克句格(見“伊奧尼克體”)的詩體,得名於古希臘詩人阿爾凱奧斯(公元前620—公元前58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爾凱奧斯體
  • 詩體:伊奧尼克體
  • 地點:古希臘
  • 時間:公元前620—公元前580
指每節為四行伊奧尼克句格(見“伊奧尼克體”)的詩體,得名於古希臘詩人阿爾凱奧斯(公元前620—公元前580)。其格式一般是:第一行、第二行是長阿爾凱奧斯體,含11個音節;第三行含9個音節;第四行是短阿爾凱奧斯體,含10個音節。羅馬詩人賀拉斯(公元前65—公元前8)在頌歌的左旋詩中常用此體。後來義大利詩人加布里埃洛·基亞布雷拉(1552—1638)、保羅·羅利(1687—1765)、基奧凡尼·凡托尼(1755—1807)在使用時又有所變更。文藝復興時期,英、法韻律學家孜孜不倦地致力於恢復阿爾凱奧斯等古典詩體。18世紀時,德國詩人克洛卜施托克(1724—1803)創作了17首阿爾凱奧斯體頌歌。F·荷爾德林(1770—1843)、馮·普拉滕(1796—1835)等人的作品也沿用了這一傳統格式。英國詩人丁尼生(1809—1892)、A· H·克拉夫(1819—1861)、斯溫伯恩(1839—1909)等都寫作過英語阿爾凱奧斯體詩歌。到了現代,這種詩體主要見於翻譯作品,如拉鐵摩爾從希臘語、拉丁語翻譯成英語的阿爾凱奧斯詩歌;利什曼、亨策、米基翻譯的賀拉斯詩歌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