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比卡豆

阿拉比卡豆

阿拉比卡豆是商業咖啡中重要的一種,結果期在三年以內,有優質的香味和酸味。阿拉比卡咖啡豆主要產地為南美洲(阿根廷巴西部分區域除外)、中美洲非洲肯亞衣索比亞等地,主要是東非國家)、亞洲(印尼,葉門印度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部分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拉比卡豆
  • 外文名:Coffea arabica
  • 形狀:扁平、橢圓形
  • 栽培高度:500 - 2000米(高海撥地區)
  • 適合溫度:無霜氣候的較高海拔地區種植。
  • 耐腐性:弱
  • 生產量比例:70% - 80%
  • 別名:小果咖啡
簡介,歷史,品種,原生種,亞種,中國種植情況,

簡介

阿拉比卡(Arabica)是商業咖啡產業中兩個非常重要的品種之一,另外一個重要的品種是羅布斯塔(Robusta/Canephora)。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色:
口 感: 馥郁細膩、氣味香濃,酸性度較高,質感幼滑:不容易有苦澀味;
染色體:44條染色體
咖啡因:較之羅布斯塔低
價 格:高

歷史

阿拉比卡種(Coffea arabica)的原產地是衣索比亞的阿比西尼亞高原(Abyssinia,現稱衣索比亞高原),初期主要作為藥物食用(伊斯蘭教的僧侶們用來當作治療身心的秘藥或者用來醒腦),13世紀培養出烘培飲用的習慣,16世紀經由阿拉伯地區傳入歐洲,進而成為全世界人們共同喜愛的飲料。
阿拉比卡豆阿拉比卡豆

品種

原生種

在所有咖啡的產量中,阿拉比卡種咖啡占據了70%-80%,它絕佳的風味和香氣使其成為所有咖啡原生種中唯一能夠直接飲用的咖啡。但是它對於乾燥、霜害、病蟲害等的抵抗力過低,特別不耐咖啡的天敵--葉鏽病,因而各產地國都在致力於品種的改良。
原來世界上的商品咖啡都是小粒咖啡,只是到了19世紀末因為葉鏽病的肆虐導致大量咖啡莊園的倒閉,種植者才開始尋找其他抗病的品種。
小粒咖啡仍然是最主要的咖啡品種,約占世界咖啡總產量的3/4。主要在拉丁美洲各國種植,也有部分在印度尼西亞和太平洋島嶼種植。世界最大的咖啡產地巴西的地理氣候條件非常適合小粒咖啡的生長,種植的主要咖啡品種也是小粒咖啡,巴西的咖啡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1/3以上。
小粒咖啡的果實比中粒咖啡和大粒咖啡要小,漿果橢圓型,一般內有兩粒種子,即所謂的“咖啡豆”。

亞種

小粒種咖啡阿拉比卡種(Coffea arabica)系列中三個出現較早的亞種是:藍山亞種(varietal BlueMountain),鐵比卡亞種(varietal Typica)以及波旁種(varietal Bourbon)。
咖啡花咖啡花
牙買加藍山是品質極佳的咖啡;鐵畢卡咖啡原產於衣索比亞蘇丹的東南部,是西半球栽培最廣的咖啡變種;在夏威夷產量較高的夏威夷可那(Kona)和藍山咖啡在質量上不相上下,在價格上也只有1~3美金的差距。
波旁種是十八世紀由法國移民從波邦島(Island of Bourbon,今天的法屬留尼旺島Island of Reunion,位於馬達加斯加島東邊的印度洋中)傳入美洲,如今在巴西等西半球產地廣泛種植,在中國雲南也有少量種植。波邦亞種的咖啡因含量比鐵畢卡亞種高20%~30%,但是要少於絕大多數咖啡亞種。主枝最初和主幹呈45度向上生長,隨果實負荷下垂。側枝節部較密、結果多、產量較高,但漿果較小,成熟較快,因此不耐強風及大雨。波旁咖啡是小粒咖啡中僅次於鐵畢卡的變種,結果多,產量較高,但漿果較小,成熟較慢。中國雲南種植的小粒咖啡主要是鐵畢卡亞種和波邦亞種,從咖啡的植物學角度來講,雲南小粒咖啡和公認最優秀的牙買加藍山(Jamaica Blue Mountain)、夏威夷可那(Kona)有基因上的相近性。

中國種植情況

阿拉比卡因其濃郁的果香而深受對咖啡接觸歷史不久的中國人喜愛,19世紀時由傳教士引入中國,在四川攀枝花、雲南西部海拔1000米以上的金沙江乾熱河谷地區廣為種植,該地區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當地人採用引水上山的方式解決了季節性降雨不足的問題,成就了香氣獨特的“中國咖啡”,其中,尤以四川攀枝花的阿拉比卡種的半坡咖啡為最,相對於雲南和海南,處於乾熱河谷的攀枝花日照更長、海拔更高、溫差更大、光質好、處女地多,是不可多得的最適宜種植阿拉比卡咖啡的區域。半坡咖啡農民利用這個優勢,採用了獨特的種植與加工工藝:第一,“全程不落地”:從採集咖啡豆到加工成成品,咖啡一直保持不受土壤等雜物的影響,保證口味和品質;第二,“分級採集”:由於咖啡豆並不是整齊劃一成熟,所以採集時對同一級別的咖啡豆進行集中採集,而不是混雜一起;如手工操作,利用大量勞動力人力採集、分類、加工。這裡的咖啡香氣濃郁、酸苦平衡、還有水果味,很受消費者歡迎和國外咖啡飲料巨頭的青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