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塔爾·弗朗西斯·巴肯

阿拉斯塔爾·弗朗西斯·巴肯(1918-1976),戰略和國際事務作家,1918年9月9日生於倫敦珀特蘭廣場(Portland Place)76號。他是父母的第三子,四個孩子中排行老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拉斯塔爾·弗朗西斯·巴肯
  • 出生地:倫敦珀特蘭廣場
  • 出生日期:1918
  • 逝世日期:1976
家庭介紹,事業,

家庭介紹

父親是約翰·巴肯(1875–1940),第一任Tweedsmuir 男爵。母親是第一任Ebury男爵的第三子Captain Norman de l'Aigle Grosvenor的女兒蘇珊· 夏洛特 (1882–1977)。他先後在伊頓公學和牛津大學的基督教堂接受教育,1939年畢業時獲得牛津大學的現代歷史科的二等榮譽。
在維吉尼亞大學度過短暫一段後,他於1939年被安排在加拿大軍隊(他父親那時是加拿大的總督),於1942年在迪耶普積極服務,1944-1945年在西北歐以陸軍少校軍銜服役。
1942年4月11日,他和加拿大渥太華的木材商大衛·戈登·吉爾默的女兒霍普·戈登(死於1997年)結婚。他們育有二子一女。

事業

復員後,巴肯轉向新聞業。1948-1951年,他作為助理編輯服務於《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1951年他作為《觀察者(The Observer)》的記者被派往華盛頓。他在那兒帶到1955年,近距離地觀察了由韓戰和麥卡錫參議員發動的獵巫運動所引起的政治混亂。
正是在那時,他打好了在防務和核軍備主要問題方面專業知識的基礎,而這些問題越來越引起華盛頓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決策者的關注。他在這方面的文章為他贏得了美國和歐洲高級官員、政治人物和同行的敬意。
1955年,巴肯回到倫敦作為外交與防務記者繼續效力於《觀察者》雜誌。在那裡,他開始追隨個人志趣,研究經濟學人雜誌的創立者沃爾特·bagehot的生平與工作,於1959年形成了一本短小而精悍的學術出版物--業餘首相(the spare chancellor)。但是,其主要興趣在於日益複雜和充滿爭議的防務和核軍備領域。
1958年,他樂意地接受了邀請,成為了新成立的戰略研究所(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的首任所長。
研究所創立者的目標在於使大眾可以獲取關於防務問題的信息,以便教育辯論中的公眾觀點,那時的辯論夾雜更多的喧噪而不是遠見。該計畫的一個基本元素是說服負責官員發布更多的信息和與更廣的公眾分享他們的關注。這條充滿荊棘的路必須有人踐行,以保持白廳和艦隊街的信心,巴肯在此取得了輝煌的成功。
此外,他與美國的聯繫使他能夠招募美國種子級的戰略思想家,例如伯納德·布羅迪,艾爾伯特·沃爾斯泰特,托馬斯·謝林,以及亨利·基辛格。歐洲的思想家也被延攬,諸如法國的雷蒙·阿隆和德國的赫爾穆特·施密特。
結果,國際戰略研究所(正如它後來)從一個簡單的信息中心發展成了西方世界戰略討論的最重要的論壇,在此官員,記者,學者,以及軍人會見並自由交換意見。對於這些意見,巴肯以他的書和文章繼續做出貢獻,但是,他真正的天分在於把其他人的想法召喚出來的創業者的能力。通過日漸增加的情報工作和緩和,諸如核威懾、核擴散、以及軍備控制等問題開始在60年代的西方國家公開討論,這頗多要歸功於巴肯的影響力。
巴肯1969年卸職研究所所長,被任命為帝國國防學院的校長,首任的非官方平民獲得此職位。在他的領導下,教學大綱範圍被擴大了,招生成員的資格被擴展了。學院變化後的新角色從其新名字中可見一斑:國防研究皇家學院。
1972年,任期完結時,他成為了牛津國際關係專業蒙塔古·伯頓教席教授,開始發展牛津大學的國際政治研究生院。然而,他幾乎沒有時間為此奠定基礎,1976年2月4日在位於牛津附近的布里爾,滑鐵盧家中的睡夢中溘然長逝。他的葬禮於2月10日在布里爾舉行。1980年為了紀念他,牛津大學建立了國際關係讀者群。
儘管伊頓和基督教堂使巴肯形成了上層英國人令人愉悅的世故,他根本上還是個蘇格蘭人,有強大的工作力量和花崗岩般的正直,這甚至比他的智慧型與從他父親那兒繼承的流暢文筆留給人的印象更深刻。
他於1944年獲得英帝國勳章,於1968年成為英帝國二等勛位獲得者。1973年,他作了瑞斯講座,主題是“沒有戰爭的變化(Change without war)”。
具體內容參見英國人物百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