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芒德舞曲

阿勒芒德是起源於德國的一種舞曲,其名稱就是來源於法語中“德國”一詞,慢速,4/4拍,也有2/4拍中速的,16世紀傳入法國,又傳入英國,巴洛克時期常用來作為組曲中第一首。 18世紀時有一種新興的快速三拍子舞曲也被稱為阿勒芒德,在瑞士的農村非常流行,後來演變成為“圓舞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勒芒德舞曲
  • 外文名:O le mans, dance music
  • 國家:德國
  • 類別:舞曲
基本介紹,阿拉伯風格曲 Arabesque,阿勒芒德舞曲Valse Allemande,Liebestraume 愛之夢,

基本介紹

阿勒芒德"意為“日耳曼的”,是一種古舞曲 。
阿勒芒德舞曲相關圖書阿勒芒德舞曲相關圖書
"阿勒芒德舞曲"起源於德國,原本是一種較緩慢的二拍子舞曲,動作樸實,單純。
十六世紀流傳到法國和英國.
十七世紀,作曲家將為舞蹈伴奏的音樂創作成器樂音樂.
"阿勒芒德舞曲"和另外幾首對比性舞曲:"庫郎特舞曲","薩拉班德舞曲","吉格舞曲"一起,構成了古舞蹈組曲形式的四首主要樂曲.
其中"阿勒芒德舞曲"的特性變成4/4拍,溫和平靜,稍帶滯重.

阿拉伯風格曲 Arabesque

阿拉伯風格原指阿拉伯建築中花巧的裝飾圖案。在音樂上,阿拉伯風格曲指旋律富於裝飾的作品。舒曼、德彪西等的阿拉伯風格曲是一種帶有幻想性、即興性的抒情特性曲。

阿勒芒德舞曲Valse Allemande

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評論家舒曼創作的鋼琴套曲《狂歡節》中第16首,3/4拍,速度極快。 中間間奏曲有"帕格尼尼"的標題,2/4拍,急板,用鋼琴來模仿小提琴大師帕格尼尼的斷奏技巧,最後,回到阿勒芒德舞曲結束。

Liebestraume 愛之夢

Liebestraume 愛之夢 李斯特於1850年將自己的三首歌曲改編成的三首抒情性鋼琴曲,題 作《愛之夢》。其申以第3首降A大調最著名,一般提起李斯特的《愛之 夢》,指的就是這首樂曲。
原歌詞第1、第2首由德國詩人烏蘭德(1787-1862)作,名為《崇高的愛》和《幸福的死》。這首樂曲的原歌詞由德國詩人弗萊里格拉特(1810-1876)作,名為《盡情地愛》,其歌詞大意是:
愛吧!
能愛多久, 願意愛多久就愛多久吧!
你守在墓前哀悼的時刻快要來到了。
你的心總得保持熾烈, 保持眷戀,
只要還有一顆心對你回報溫暖。
只要有人對你披露真誠,
你就得盡你所能教他時時快樂,
沒有片刻愁悶。 還願你守口如瓶,
嚴厲的言辭容易傷人。
天啊!
本來沒有什麼惡意卻有人含淚分離。
李斯特根據這首詩創作的樂曲,並沒有局限於歌詞提供的內容。原詩的情調低沉,表現了生離死別的傷感情緒,而鋼琴曲的形象卻煥發著充沛的熱情。三首樂曲都採用夜曲體裁,前兩首不經常演出,本曲卻流傳較廠,並被改編為管弦樂曲以及小提琴或長笛的獨奏曲等。
樂曲引用原歌曲的旋律,採用降A大調,6/4拍,稍快的快板,單主題三部曲式的結構。音樂由中音區出現的一個輕聲吟頌、情意綿綿的旋律開始,這就是樂曲的甜美的愛情主題,其中含有愛的柔情和愉悅。
中段這一旋律伴隨著情緒的不斷高漲,接連在B大調、C大調、E大調上出現,難以抑制的熱情終於爆發出來,原來含情脈脈的內心獨白,發展成大膽而熾烈的愛情傾訴,散發著火--般熱烈的情思。 經過華彩性的段落後,樂曲移高到其他調上去,用更為熱烈的情緒奏出開始的愛情主題旋律。當變化重複中段的旋律時,樂曲進入高潮,表達了對純真愛情執著的追求。隨後,樂曲出現更為纏綿的華彩段落,並在中音區再現開始的主題,在夢一般美麗的旋律中,戀戀不捨地結束全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