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伊奴族

阿伊奴族

阿伊奴族,日本國的一個少數民族,主要生活在北海道地區,約兩萬多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伊奴族
  • 外文名:アイヌ
  • 生活地區:日本北海道地區
  • 目前人數:兩萬多人
  • 所屬國日本
  • 信仰:風·雷·水·火等自然神,
概要,起源,歷史,人口,食物,山菜的採集,漁獵,阿伊奴人的農耕,阿伊奴人的穿著,飾物,阿伊奴人的居住,信仰和送靈,阿伊奴人的一生,其他,獻給神的舞蹈,口承文藝,阿伊奴的歷史,阿伊奴繪,

概要

什麼是阿伊奴?
說到日本,一般人都會想到大和民族,很多人以為,日本是個單一民族國家。但事實上,日本除了和族外,還有兩個少數民族,一個是琉球族(琉球群島原住民),還有一個就是生活在北海道地區的阿伊奴民族。阿伊奴,日文寫作“アイヌ”。在阿伊奴族語言中有如下意思:
1.一般是指人類、人(相對於神(カムイ)而言);
2.指阿伊奴族、阿伊奴人(相對其他民族而言);
3.指成年男子;
4.父親(稱呼其他人的父親時);
5.丈夫(妻子對其他人說話時提到自己丈夫時使用)。
阿伊奴人信仰多神,他們把生活中任何對自己有用的東西,或者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物都視為神,各種祈禱儀式已經融入了他們的日常生活中。這些神中,有··水·火等自然神,有狐狸·熊·島梟(當地一種貓頭鷹,瀕臨滅絕)·逆戟鯨等動物神,有附子·蘑菇·艾草等植物神,還有船·鍋等器物神,以及家守護神·山神·湖神等各種神靈。阿伊奴語稱之為卡姆伊(カムイ),相對的人類就叫阿伊奴(アイヌ)。

起源

阿伊奴族服裝阿伊奴族服裝
關於阿伊奴人的人種起源,有各種說法,有“白人說”·“蒙古人種說”·“大洋洲人種說”·“古亞細亞民族說”·“人種孤島說”等,現在比較有力的說法是蒙古人種說,這種說法是這樣的:
蒙古人種分南方系和北方系兩類,在距今數萬年前,南方系的蒙古人種漸漸開始向北移動。當時還是冰河時期,海面上覆蓋著厚厚的冰原,他們通過結凍的海面,到達了日本列島和琉球等地,成為日本第一批居民,並且創造了繩文文化,這個時期被稱為繩文時代。到了彌生~古墳時代,北方系的蒙古人種大舉渡海到達日本,大多數的日本地區都受其強烈影響,並迅速發展起來,這些人就是“和人”。然而琉球人受到的影響微乎其微,阿伊奴人則更是幾乎沒有被影響,所以這兩地的傳統文化和大部分的日本地區有很明顯的不同,尤其是阿伊奴地區。

歷史

公元前300年左右,本州迎來了彌生時代,從這時到室町時代這段時間內,在北海道,陸續產生了後繩文時代·擦文時代·奧波斯庫文化和土器文化時代。其後的15世紀左右到17世紀前半期這段時間,被稱為阿伊奴文化時代。
15世紀中期,北海道南部,以江差、松前等地為中心的和人勢力逐漸強大起來,開始壓迫阿伊奴民族。為此,阿伊奴人多次進行反抗,其中以1457年、1669年,1789年的三次舉兵反抗規模最大,但是三次都失敗了,此後阿伊奴人完全被和人控制,受盡壓迫·榨取,就這樣迎來了明治時代。
明治時代,由於當時日本政府實行的同化政策,阿伊奴族的傳統生活習俗被禁止,阿伊奴人被強制按照“日本人”的習慣生活。1899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北海道舊土人保護法》。雖然這部法律的目的是救濟阿伊奴人和教授他們農業生產,但是,阿伊奴民族的地位被明確定位為“舊土人”,被與“和人”明確區分開來。到了明治後半期,大量的本州居民移居北海道,“和人”和“阿伊奴人”間的各種“差別”日益擴大,一直延續到現在,成為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
二戰後,阿伊奴人開始尋求自己平等權力,成立了“社團法人北海道阿伊奴協會”,並積極推廣、復興阿伊奴族文化。教授阿伊奴語言、傳統舞蹈、儀式的活動在全道各地展開。在這些活動氣氛影響下,1997年,《北海道舊土人保護法》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阿伊奴文化振興及阿伊奴傳統相關知識普及及開發相關法律》,簡稱《阿伊奴文化法》。該法對阿伊奴人主張文化方面的要求給予了充分肯定,但是對他們要求的原住權卻只以附帶決議的形式確認。阿伊奴人要實現民族運動的目標還有一段路要走。

人口

阿伊奴族過去居住在北海道、本州東北地方北部、千島、樺太等廣大地區,分別被稱為北海道阿伊奴、東北阿伊奴、千島阿伊奴和樺太阿伊奴。但是後來因為受到日俄戰爭和兩次世界大戰影響,大多數都遷居到了北海道,戰後漸漸分布到日本全國。為了能夠方便控制阿伊奴人,自1800年起,和人開始對阿伊奴人進行人口調查,以下是從1807年到1931年的幾次調查結果。
1807年 26,256人
1822年 23,563人
1854年 17,810人
1873年 16,272人
1903年 17,783人
1931年 15,969人
可以看出,在這一百多年裡,阿伊奴人口不斷的減少,尤其是1822年到1854年間,人口銳減,究其原因,是因為和人帶來的傳染病,以及被強制勞動而造成的家庭破壞。不過依據1993年進行的人口調查,北海道地區的阿伊奴人口已經恢復到了23830人。

食物

阿伊奴人通過打漁、狩獵、採集、農耕等方式獲取食物。為了過冬和防備荒年,他們會把食物貯藏在倉庫里,阿伊奴語稱這種倉庫為“プ”(音:布)。阿伊奴人把熊·鹿等獸肉用大鍋煮,然後放在太陽下曬乾,而後放在室內爐子上的火棚上乾燥,用爐煙燻制,最後用樺樹皮包起來,貯藏到倉庫里。對於大馬哈魚、鱒魚等魚類,是連頭背剖開兩半,用與加工獸肉相同的方法熏制貯藏。由於鱒魚的油脂比較多,容易腐爛變質,所以必須烤乾後再進行乾燥處理。
山菜等農作物,則直接用日光曬乾,或者煮一次後曬乾,然後放進倉庫儲存。有一種叫姥百合的植物,取其球莖,碾碎,放於水中沉澱,取其澱粉乾燥後保存。或者將澱粉和其他沉澱物捏在一起,做成圓盤狀的糰子,兩個一組在戶外曬乾後,懸掛在屋內保存。下圖就是這種“糰子”。
阿伊奴人一般是把獸肉放在鍋里煮湯吃,不食用生肉。但是如果是熊和鹿的內臟的話,他們會切的很細後生吃。魚類的話,如果是新鮮的,他們會把魚穿起來烤著吃,但是如果是曬乾的魚,他們還是會煮湯吃。在冬天他們還會把鮭魚凍起來,好像吃冰棍一樣咬著吃。山菜蔬果類,他們一般是生吃。莖葉類和根菜類,他們會和魚、獸肉一起煮湯,就著粥、飯食用。這裡所謂的湯,原文寫為“汁”,和我們平素見到的湯不大一樣,沒有我們中式的湯這么多的液體。
曬鱒魚曬鱒魚
料理的種類:阿伊奴人一般來說一天只吃早晚兩餐,午飯有時候吃,有時候不吃,並沒有一定。他們經常以他們稱作“噢哈烏”、“魯”的湯為主食,而以他們稱為“薩由”的粥為副食(和我們相反)。“噢哈烏”的材料,一般是肉汁、行者葫(一種百合科植物)的汁液、二輪草(鵝掌草)汁液等。而粥的做法似乎和我們差不多,也就是煮的時候多加水就是了,依照使用的各種不同的材料,作出來的粥也分很多種。其他的料理還有各種的山菜,蔬菜,而米飯則是在儀式上才使用的。
阿伊奴人使用的調料只有動物油、魚油、鹽等,不使用味噌、醬油這類調料。
噢哈烏噢哈烏

山菜的採集

對於以漁業、狩獵、採集為生的阿伊奴人來說,野外的各種植物也都是重要的糧食。
這裡舉些採摘時間和採摘植物的名字。春天的3月到5月,他們可以採摘行者葫、蜂斗葉、艾、甘乳(?)、土當歸、花土當歸、二輪草、蕨、薇菜、藪豆等;夏天的6月到8月間,有姥百合、蝦夷延胡索、黑色鶯神樂(荷杯子?ハスカップ)、玫瑰等;秋天的9月到10月,有庫利(?クリ)、胡桃、栗子、山葡萄、獮猴梨、西棵羅(?シコロ)、菱的果實、蘑菇等。(注,以上列舉植物名,部分名字後有?那是因為它們的原文是阿伊奴族語,或者是日本語但找不到相應中文名字或漢字寫法,故不能確定名字)。
採集都是女性的工作,只要是在自己居住集落的範圍內,她們都可以自由的採摘。針對不同的植物,她們使用不同的採摘工具。對於藪豆和行者葫,她們使用一種叫做“西塔布”的鹿角,或者用木質的前端彎曲成鉤狀的掘土工具來挖,對姥百合則用棒子,對一些莖、根類的,則使用小刀或山刀。採集到的東西放在用椴樹皮和其他植物纖維編制的口袋裡帶回去,這種口袋阿伊奴人稱之為“サラニプ” (音:薩拉尼布)

漁獵

打漁和狩獵,是阿伊奴族最重要的生活方式。阿伊奴族的村落多數建造在鱒魚和大馬哈魚逆流而上必經的河流和海邊。
夏天的鱒魚,秋天的大馬哈魚是阿伊奴人在河裡捕捉的最具代表性的魚類,此外還有伊富魚、石斑魚等魚。阿伊奴人有多種方法捕魚,最普遍的捕魚工具是一種帶鉤子的長桿,用這個一條條的抓。到了大馬哈魚繁殖的季節,他們就會用石頭等東西堵住河流,只留一個缺口,就在這個缺口上等溯流而上的大馬哈魚自動送上門來。他們還會用竹枝和柳枝編成圓錐形的陷阱籠子放在河裡抓魚。
阿伊奴人的集落一般都在河流的旁邊,這些漁場分別屬於各個部落或個人,其他人不能隨意在漁場範圍內捕魚。
阿伊奴人不但在河裡捕魚,也到海里捕魚。他們駕著長3~4米的小船,使用投擲魚叉,獵殺旗魚、鮪魚、翻車魚等。還有海狗、海豹、鯨魚等大型的海洋哺乳類。特別是在噴火灣地區,盛產海狗和鯨魚。
狩獵
狩獵期一般是從晚秋到初冬。因為此時一般採集植物和捕捉大馬哈魚的日子已經結束了。還有一個原因是,這個時期山中的草木枯萎,比較容易發現獵物。獵場一般由一個部族占有,或者由幾個部族共同使用。其他部族的人如果侵入的話,將會遭到重罰。
獵捕的對象,獸類中主要是棕熊、蝦夷鹿、兔子、狐狸、狸貓等。特別是蝦夷鹿,對阿伊奴人來說,是和大馬哈魚並列的最重要的食物來源。鳥類中的獵捕對象主要是白尾海雕、虎頭海雕、渡鴉。捕捉這些鳥類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這些鳥的尾羽是阿伊奴人與和人進行交易的重要交易品。
阿伊奴人常常在箭頭和槍頭上塗抹毒物。這種毒物是從附子中提取的,其具體的製作方法每家各異,密不外傳。使用的時候,為了增強毒性,還會再混合上生馬(植物名,阿伊奴語中是“神之足”的意思)的根莖、長腳蜘蛛、松藻蟲、菸草的煮汁等。此外,阿伊奴人還使用紅鰩魚帶劇毒的尾刺外皮,或者直接用這個尾刺本身做箭毒。
出門打獵的時候,阿伊奴人會帶著狗,和幾個要好的夥伴一起去。特別是去獵熊的時候,要向火神、家的守護神祈求打獵豐收和安全。獵熊,一般是在冰雪消融的春季,趁著熊經過長時間冬眠,體力衰弱的時候進行,獵捕還在冬眠中的熊或剛出洞的熊。到了夏天的時候,他們會用名叫機關弓的圈套來獵熊。這種機關弓,是把弓箭固定在某處,順著箭瞄準的方向拉一根繩子,繩子的這頭連著發射機關,那頭也固定,熊一觸動繩子就會引發弓箭。
山獵山獵
獵鹿的時候,一般是使用弓箭,不過也會使用陷阱和機關弓。有時候,他們也會把鹿趕落到海里或河裡後用弓箭射殺。在一次獵捕很多鹿的時候,部落會全體出動,把鹿群趕落懸崖摔死。

阿伊奴人的農耕

阿伊奴人一般被認為是狩獵民族,不會農耕,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從北海道的遺蹟發掘出來的物品,表明在擦土式土器文化時代就有進行農耕了。目前已經確認的作物品種有小米、玉米、稗子等。阿伊奴人的農耕只是為了補充漁獵,山菜採集不足而進行的副業。耕種的面積很小,由阿伊奴的女性當作普通家務勞作。男性只負責漁獵,從不進行農耕。
栽培作物
阿伊奴人栽培的穀物類作物主要有稗子、小米、玉米、麥子、蕎麥、豆、蕪菁等。其中小麥和稗子分別被稱為男性的穀物和女性的穀物,合在一起被作為神聖的夫婦穀物而受到阿伊奴人尊重。
蔬菜的栽培就比較遲了。比如馬鈴薯,就是在1798年(寬政10年),由和人帶來的種子,之後阿伊奴人才開始栽種。而蘿蔔、蔥、黃瓜、南瓜等也都是從江戶時代開始栽培的,據說也是受到在漁場勞動的和人的影響才開始栽培的。
除了這些以外,還有一種阿伊奴人自古以來就栽種的蔬菜,被稱做“阿達內”,是蕪菁的一種。
從耕耘到收穫
耕作的土地選取草木稀少的土地,大多都在河邊。耕地的時候,先用鐮刀割掉雜草,而後用鹿角或樹枝製做的挖土工具把土裡的草木的根挖出來,同時把土塊碾碎。再用耙子把土耙平。播種的時候,以穀物為例,他們把種子放在碗或者樹皮做成的容器里,用播撒的方式播種。
由於對神的信仰觀,阿伊奴族人從來不使用任何肥料,連除草都很少做。收穫的時候,對於穀物類作物,他們會使用川珍珠貝的貝殼做成的收割工具來摘取谷穗,不會從根部割取。對於穀物以外的作物,則基本是用手作業的。另外,在給穀物脫殼的時候,阿伊奴人使用臼和杵。並使用簸箕除去糠殼,並分離精谷和粗谷。

阿伊奴人的穿著

阿伊奴民族的衣服,原來是用海鸕鶿、花魁鳥等帶著羽毛的皮製作的鳥羽衣,和用熊、鹿、狐狸、狗、海豹等動物的皮製作的獸皮衣,也有用鱒魚,鮭魚等皮製作的魚皮衣。不過這些傳統現在已經沒有了。現在還在使用的最具代表性的是樹皮衣。其中最有名的アットゥシ織,就是用青榆樹內皮纖維編織而成的。
衣服衣服
此外,還有一種用萇楚(植物名)纖維編織而成的草衣,因為是白顏色的,所以被稱為レタラペ(音:雷塔拉貝,阿伊奴語,意為白色的東西)。樺太地區的阿伊奴人常穿著這種衣服。他們在這種衣服上加上刺繡和切伏紋樣(所謂切伏,是指在衣服上貼上其他的布,以形成各種圖案),作為節日時穿的盛裝使用。而沒有紋樣的,則作為平時穿的衣服使用。
從江戶時代後半期開始,通過與本州和人交易,阿伊奴人得到了大量的木棉,於是就開始在布上刺繡和切伏,這叫チカラカラぺ(音:奇卡拉卡拉貝),意思為“我們刺繡的東西”。
除此以外,阿伊奴人的服飾還有以下分類。
ルウンペ(音:魯烏恩貝),是在細緻的切伏布上經過精巧刺繡的衣服。其傳統現在只留存於噴火灣和白老地區。
カパラミプ(音:卡巴拉米部),是一種布上大量使用白色布為切伏,進行刺繡的衣服的總稱。カパラミプ的意思就是薄衣。
チヂリ(音:奇幾利),是不使用切伏布,直接在布上進行刺繡的衣物的總稱。
此外,也有以外來的衣服作為盛裝的情況。通過與本州和人的交易,得到的和人的打掛和陣羽織,通過山丹交易(阿伊奴樺太地區和黑龍江下游地區的北方民族間的交易,阿伊奴人稱對方為山丹人)獲得的山丹服飾都傳到了阿伊奴地區,對當地的服飾文化有很大影響。
關於內衣,以前似乎男性和女性都有不同的內衣,但是現在流傳下來的只有女性內衣,穿的時候是從頭部開始套下去的。

飾物

阿伊奴的男性在舉行重要的儀式時會在頭上戴一種他們稱為サパンペ(音:薩跋恩貝)的頭冠。這是一種樹木纖維編制的頭冠,用一些削制過的植物枝葉包著,在中間有動物神形象的木偶。肩上還挎著傳統的阿伊奴刀エムシ(音:誒姆西)阿伊奴的女性在頭上包著名為マタンプシ(音:瑪塔恩布西)的刺繡布卷。耳朵上掛ニンカリ(音:尼恩卡利),這是一種金屬制的耳環,環上帶著珠子。當然穿帶前必須在耳朵上開個洞了。這兩種飾物其實本來都是男性用的,但是現在卻成了女性用飾物。還有一種名為マイダリ(音:瑪依達利)的圍裙,現在是作為女性盛裝服飾之一使用,但是按照古代的資料來看,這原本也是男性用品。還有女性戴在手上的名為テクンカニ(音:忒庫恩卡尼)的手環也是這種情況。
首飾首飾
有一種戴在脖子上的,細長的帶狀布上裝飾金屬飾板的首飾,稱為レクトゥンペ(音:雷庫托烏恩貝)。還有一種名為タマサイ(音:塔瑪薩依)或シトキ(西托基)的一直掛到胸部的脖飾,上面使用了很多玻璃珠子。這些玻璃珠子是通過與大陸的交易得到的。以前松前藩也曾秘密製作這些,用來與阿伊奴人交易。

阿伊奴人的居住

集落
集落在阿伊奴語中叫コタン(音:扣塔恩)。コタン一般都建造在河邊或海邊等較容易獲得食物的地方,尤其是大馬哈魚逆流而上要經過的河流邊比較多。コタン一般都是父系血緣的集團,一般每個集落有4~7戶人家,極少有超過10戶的。但是到了近世,由於被強制到和人的漁場勞動,為了確保勞動力和漁場遷移時的便利,コタン被強制移動,結果,原本的コタン消失了,形成了以漁場為中心的,有數十戶人家的大集落。
房子房子
家的構造
コタン里的阿伊奴人居住的房子是用茅草或矮竹、樹皮等為材料建造的。房子以東西方向為長軸,或與河流的流向並行。大小約為寬5米長7米,長軸的西側是庫房兼入口。房子一共有3個視窗,其中正對著入口的正東的窗子叫ロルンプヤラ(音:樓路恩布牙拉),是神明出入的窗子,還有一些儀式中使用的器物也通過這個窗子出入,被視為神聖的窗子,絕對不可以窺看
屋內的入口附近是爐子,爐子左邊是シソ(音:西索),是這家主人夫婦的位置,孩子和客人的位置在爐子右邊。在シソ的後面則是寶壇,各種與和人交易所得的行器、矢筒等貴重的物品就放在這裡。
附屬建築
家的附屬建築有:廁所(男女分開的),儲藏食物的倉庫,養小熊的圍欄,曬乾魚和山菜用的曬架。在家的東側,正對著神聖的視窗ルンプヤラ的是熊的送靈儀式的祭壇。

信仰和送靈

信仰:阿伊奴人把太陽、月亮、風、火、雷、水等自然現象,動物、植物、物品等,所有和人類生活相關的事物與現象都視為神,或是神的化身,進行各種祈禱和儀式。
家的守護神、火神、窗神、爐神、戶口神、庭神、山神、海神、湖神、河神、成長守護神、熊神、貓頭鷹神,還有船神、臼神、鍋神等,阿伊奴人的世界中到處都是神。這些神守護著阿伊奴人,給予阿伊奴人食物,有時候也會給予嚴厲的考驗。其中火神似乎是阿伊奴人最重要並與生活最密切相關的神,大小事情都會向火神祈禱。
但是,在阿伊奴人看來,如果神對人類做了不好的壞事,人也可以進行抗議。神幫助了人類會得到感謝,人也可以回過來幫助神。神與人之間其實是互相扶持互相幫助的關係。
阿伊奴人認為神總是生活在東面上方的カムイモシリ(音:卡姆伊摸西利,阿伊奴語意為神的世界)。神的外貌和人類一樣,過著和人一般無二的生活。神守護著人類,並向人類的世界(アイヌモシリ)降下大馬哈魚·鹿等食物。有的時候,神也會親自化身成各種動物、植物、物品等降臨人間。比如穿上熊的衣服化身為熊,或者給予人類食糧、毛皮、鍋、碗等日用品。相對的,人也把大馬哈魚、大馬哈魚乾、御幣等神喜歡的東西,通過儀式獻給神。
但是,這些神當中也有給人類帶來疾病和災難的惡神和魔神,特別是散布天花的パコロカムイ(音:巴扣樓卡姆依),尤其為人們所恐懼,為了驅趕這些惡神和魔神,阿伊奴人會進行各種咒術儀式。
送靈 :阿伊奴人經常進行各種儀式,其中包括送靈、祭祖、新房落成的儀式,每年初次捕捉大馬哈魚前也要舉行儀式。
其中舉行的最多、最重要的就是送靈儀式了。所謂送靈儀式,就是神化身為動物、植物或器物,為人類帶來食糧等各種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為了送這些神返回神的世界,就必須要進行送靈儀式。其中最大最重要的,就是イヨマンテ(音:依尤瑪恩忒),即:熊的送靈儀式。
イヨマンテ,就是把在冬季獵熊中捕獲的小熊先飼養1~2年,然後舉行一個盛大的儀式後送回神之國。一般這個儀式在雪最厚的1~2月左右舉行。所謂“送”,實際就是“殺”,支解也是儀式的一部分。在現代動物保護主義者眼裡,這種行為可能有些殘忍。但是對以狩獵為主要生存手段的阿伊奴人來說,熊是至高的神之一,熊的送靈儀式是他們最大最重要的儀式,同時甚至可以說是阿伊奴文化的核心。
還有イワクテ(音:依瓦庫忒),是把破損的、舊的或者已經不用的日用器具、祭具等送回神之國的儀式。有的地方也把送松鼠、兔子等小動物的送靈儀式稱為イワクテ。此外,爐灰·小麥和稗子等作物的糠也會被放到一定的地方,送回神之國。

阿伊奴人的一生

結婚 :阿伊奴人在本人還年幼的時候,就由雙方父母相互約定,或者由媒人撮合定下婚約,等到了適婚年齡才告訴雙方本人,讓他們結婚。當然也有依照雙方本人的意志結合的。還有些地方,等女孩到了適婚年齡後,就在家的南壁格個小房間給女孩住,讓她自己從來家裡玩的男性中選擇結婚對象。
長老長老
適婚期,男性是17~18歲,女性是刺青完後的15~16歲左右,到了這個年齡就被認為是成年人了。
求婚的時候,由男方訪問女方家,女的會給男的盛一碗很滿的飯,這時男的把這碗飯吃掉一半,把剩下的一半還給女的,如果女的把這剩下的一半飯吃掉的話,就是答應求婚了,反之,如果女的不理會那半碗飯,那就是拒絕求婚了。
定下婚約後,或者男女雙方知道有婚約後,雙方會互相贈送禮物。男的會贈送女的雕刻過的小刀、針線包、線卷等物,女的則會贈送刺繡衣、手甲、腳絆等自己縫製的衣物。
據文獻記載,阿伊奴人的婚姻多為嫁入婚,即女方搬到男方家去住的形式。
首先,由男方的父親帶者大刀、寶刀、飾矢筒、護手、行器(一種裝食物的器具)等聘禮拜訪女方家裡,重新談論結婚的事宜,談成的話,回去的時候就直接把新娘帶回去了。也有的時候,新郎會暫時在女方家住段日子,再把新娘帶回自己家裡。
在結婚儀式中,大家要向火神祈禱,然後新郎新娘共同分吃掉一碗飯,並用盛宴招待來賓。
懷孕 :妻子懷孕後,在第2~3個月裡,要向火神、產神、家裡的戶口神等眾神祈禱,祈求母子平安。到懷孕的第5個月,要進行“著帶祈禱”,即孕婦把丈夫或者公公的兜襠布當作腹帶使用(腹帶是孕婦為了保護腹部和保溫、保持胎位正常所使用的包在腹部的帶子)。到第6~7個月,就要舉行驅除孕婦身體中的不潔和災厄的儀式。
結婚儀式結婚儀式
生產:到了快臨盆的時候,就在爐子的左側,主人的位子這裡設定出產所,用一根長繩子,兩端綁在樑上,中間垂下來的部分套在產婦背後,這就是所謂產繩。讓產婦抓住這繩子生產。這時,丈夫和孩子要離開屋子,只留下一個老者在屋裡的火爐旁,向火神、產神、家裡的戶口神、廁所神祈禱順產。要是遇到了難產,各個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咒術儀式。在白石地區,會由在旁邊的女性抱著產婦,給她一根杵,讓她做刺突狀,以驅走邪魔。
育兒 :阿伊奴人使用破舊衣服來包裹嬰兒,因為這種布柔軟,不會對嬰孩幼嫩的皮膚造成傷害,還因為阿伊奴人認為病魔和妖魔討厭髒東西,用這種布可以防止病魔與妖魔侵害。此外,在給嬰兒餵奶前,會先給孩子喝用赤楊內皮和蜂斗煎成的藥湯,以排除體內的髒東西。在4~5歲以前,阿伊奴的孩子基本都是不穿衣服的,即便是穿的話,衣服的前面也是敞開的。這之後一直到成人為止,他們穿的都是沒有花紋的樹皮衣服。
命名 :阿伊奴小孩剛出生的時候,父母並不急著起名字,他們叫小孩的時候,往往使用“小糞”、“舊糞”、“啊啊”這樣的稱呼,目的是為了防止病魔靠近,這一點與我國一些地區給孩子取賤名的習慣相似。這種情況會一直持續到孩子2~3歲。過了這個年齡,父母才開始考慮給孩子取名字。取名的時候,他們往往依據孩子平時的行為習慣,或命名時發生的一些印象深刻的事,或者以對這孩子將來的期盼來取名。而且,他們絕對不會取和別人一樣的名字。
成人 :男子到了15~16歲成人的時候,才開始系兜襠布,整理頭髮。女孩子也是到15~16歲的時候開始穿內衣,整理頭髮,帶腰帶。從12~13歲開始,女孩子就開始在嘴邊和手上刺青,到這個時候也已經刺完了,這就表示已經有結婚資格了。
家庭 :阿伊奴人的家庭基本上都是由夫妻和小孩組成的丁克家庭。孩子們一旦結婚了,就必須離開這個家另建家庭了。決不會有一對以上的夫妻住在同一屋檐下的事情發生。
死亡 :對於阿伊奴人來說,死亡就是肉體和靈魂的分離。肉體在這個世界上停止了活動,而靈魂將到達祖先們居住著的那個世界,過著和現世同樣的生活。
死者去的那個世界在地下,阿伊奴人稱之為ポクナモシリ(音:朴庫那摩西利,意為下方的世界)。阿伊奴人認為那裡除了晝夜·季節和現世顛倒外,和現世是完全一樣的。在北海道,至今還有些地名在阿伊奴語中的意思是“那個世界的入口”的意思。
舉行葬禮的時候,首先會向鄰近的各個村子發出訃告。接到訃告前來悼念的人並不直接去喪者家,而是先去近鄰的人家打聽喪者家的情況,然後由首長帶頭,排成一列前往喪者家悼念。
在喪主家裡,死者的遺體穿著壽衣安置爐子旁邊,眾人按照家人、親戚、鄰居的順序圍座在旁,女性開始哭泣(是儀式的一部分),然後由長老向火神為死者、遺族、親戚、村人祈禱。
死者的遺體,被用地毯包起來,再用細繩綁緊。遺體抬出去的時候,拆掉爐子左側的牆壁,仰面朝天,腳在前頭在後的抬離屋子。之後,房子將被燒毀,這是為了讓死者在那個世界也能有房子住。
埋葬的方式是土葬。根據阿伊奴人的習慣,即便是夫婦、家人,也決不會安葬在同一墓穴里,一個墓穴只能埋葬一個人。死者生前使用過的日用品、裝飾品、寶物,都會作為殉葬品帶走。墓碑的樣子各地各不相同,在白老地區,男性的墓碑是槍頭的形狀,女性的墓碑是縫紉用的針頭形狀。
埋葬結束後回去的時候,絕對不可以回頭看,也不可以走近道,不可以哭。不然的話會引起死者對生前的眷戀,而被亡靈附體的。
服喪期間大約是一年。以死了丈夫的女性為例,在這個期間她將會把衣服翻過面來穿,並把淚頭巾戴的很低,上面再用衣服蓋起來,留在家裡不出門。

其他

獻給神的舞蹈

阿伊奴人認為,因為有各路神明的護佑和給予生活所必須的糧食,才能保障日常平穩的生活。因此,為了保障自己家人、村子的平和生活,人們通過在各種祭典上進行的各種舞蹈,向神表示感謝。而且,這舞蹈也包含了與神分享自己的歡樂、悲傷之意,在傳統的阿伊奴人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祭典中進行的各種舞蹈,多數是以“ウポポ─座り歌─”和“リムセ─踴り歌─”為基礎進行的集體舞蹈。
ウポポ(音:烏波波),是女性環坐在一起,一邊按節奏敲打行器的蓋子,一邊唱歌。這是各種舞蹈開始之前的前奏,用來製造氣氛。
リムセ(音:利姆塞),是指和著舞蹈的歌聲或舞蹈本身,原本是“發出咚辛的聲音”之意。在村子發生什麼變故的時候,村人排成行列,踩著這種舞步,上下揮舞著大刀行進,驅趕惡魔。
例如在舉行イヨマンテ儀式時(熊的送靈儀式),為了慶祝神起程回家而要進行各種舞蹈。歡宴會持續到深夜,到達高潮時,所有的人都站起來圍成圈跳舞,隨著人數增加,圈也越來越大,這就是“イヨマンテリムセ─クマ”(送熊靈之舞)。
祭典中的舞蹈有很多是從日常的勞作中演化而來的。比如,表現制酒、搬運酒的動作的“造酒舞”,還有用杵搗臼里的穀物的“搗杵舞”等。在跳這類舞蹈的時候,跳的人還會按照一定節奏發出一定的聲音,比如在白老地區的阿伊奴人在跳“搗杵舞”的時候,就會發出“嘿,薩喔~”或者“嘿,薩,吼”的喊聲。這有助於緩解單調勞動的枯燥,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如果把“嘿,薩”改成“忽,薩”,那么這個舞蹈就成了一種咒術。所謂“忽,薩”,是驅趕惡魔的語言。
此外,在祭典中跳的舞蹈里,還有“威嚇惡魔”的舞蹈。比如エムシリムセ─(音:誒姆西里姆瑟)刀舞,男性的舞者用力揮舞手中的刀,與其他舞者的刀激烈相交,同時發出勇猛的喊聲,有時還用力敲打房梁,是一種非常雄壯的舞蹈。還有一種叫クリムセ“音:庫里姆瑟”的弓舞,同樣也是男性的舞蹈。
作為祭典餘興的舞蹈,圍成一圈的女人們一邊跳烏波波舞一邊互相傳遞·投擲盆子。原本由於信仰產生的舞蹈漸漸也出現了娛樂要素,從這裡漸漸的發展出了一些新的舞蹈。
其他還有不停的跳舞直到跳不動為止,跳到最後的人勝出的集體舞蹈;有講述一定故事的舞蹈;有表現勞動場景的舞蹈;還有以狩獵採集對象的動物和植物為主題的舞蹈。比如:鶴之舞,水鳥之舞,鳥之舞,狐狸之舞,兔子舞,老鼠舞,鯨舞等。其中的鯨舞,表現了這樣一個內容:一個老婦人發現了一條被海浪衝上岸的鯨魚,得到了訊息的村民們立刻趕來,他們分割了鯨肉,周圍很多希望得到點殘渣碎屑的烏鴉在飛舞。這個舞蹈實際是個祈求打獵豐收的咒術。
以上介紹的舞蹈和歌保有各地方獨特的形態,種類豐富多彩,現在在北海道各地傳承·保留,其中不少被指定為日本的重要無形民俗文化遺產。

口承文藝

阿伊奴族原來並沒有文字(有學者認為有種超古代的阿伊奴文字)。各種阿伊奴的故事、傳說、體驗和人生教訓全是靠口頭傳承下來的。
ユカラ(音:予卡拉)阿伊奴敘事詩,講述一個少年孤兒的英雄冒險歷程。故事因地方的不同有著不同的名字,主人公的名字也各不相同。人們常常坐在圍爐旁邊,用棒子敲打著爐子邊緣徹夜講述這個故事。
相對的,也有以化身成人的神為主人公的敘事詩。在各地的傳說中有著不同名字的天神降臨到人間,與人類間發生各種故事。這種敘事詩流傳也很廣,在膽振·日高地方,這種敘事詩叫オイナ(音:歐依那),在其他的地區則被包含在下面要說的カムイユカラ(音:卡姆依予卡拉)里。
カムイユカラ,是以動物和自然神為主人公傳唱的故事。主要是動物神的體驗談和教訓,唱述者在故事的每個小段間,總是不斷的重複插入一句“沙給嘿”。
以上這些都是以唱歌的形式表現的,也有口說的。就是講述從前故事的“ウエペケレ”(音:烏誒貝給雷)。因地域不同,這種故事的叫法也不同。這些故事多是有典故的,是真實的事情,也是前人的經驗教訓,並非是憑空編造。
ヤイサマ(音:亞依薩瑪),是一種由女性一個人和著節奏的獨唱歌曲,歌曲內容雖然是即興的,不過其語言的表現方法很多都留存了下來,可以說也是口承文藝的一種。

阿伊奴的歷史

阿伊奴族有歷史嗎?
即便是在日本的學校里,也只有日本史和世界史,並沒有阿伊奴史這一塊,很多人都認為阿伊奴族並沒有歷史,所謂“阿伊奴史”並不存在。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一個民族可能沒有歷史嗎?現在我們對歷史的看法,那是建立在史料的基礎上的。我們通過分析·解讀史料,從新發掘歷史真相。而史料,那是要有文字來記錄的。可是阿伊奴族沒有文字,他們不能把自己的歷史記錄下來,自然就沒有“阿伊奴史”,但是並不是沒有“阿伊奴歷史”。雖然阿伊奴族沒有文字,但是在和族古代文獻里還是有少許記載的。
《古事記》中,有“日本武尊平定東方“まつろはぬひとども<不服從的人>”的記錄。此外,在《日本書記·神武天皇》里,也有“えみしをひたり ももなひと ひとはいへとも たむかいもせす”的歌。歌詞的意思是:えみし人雖然以一當百,但是卻不進行抵抗。在《日本書記·景行天皇二十七年》里 ,第一次出現了“蝦夷(えみし)這兩個漢字。同書在其他地方多處提到“蝦夷(えみし)”,其中比較有名的是齊明天皇時代的阿部臣比羅夫討平“阿基達、奴西羅、茨噶路、伊步利薩誒”等“えみし”的記載。
這些歷史書中出現的“えみし”和“まつろはぬひとども”是不是指阿伊奴人,這一點現在還有分歧意見。而且也不一定是異民族(這裡指和族以外的民族),而應該是不臣服於大和朝廷,並與之對立的勢力總稱。這就是“えみし”。
但是這些反抗大和朝廷的勢力“えみし”中是否包括阿伊奴族?至少這些記載中的地名和人名看起來很象阿伊奴語。所以,當時居住在這些頗似阿伊奴名地方的人被稱作“阿伊奴語族”。
關於神武天皇日本武尊的記載雖然只是傳說,但是《古事記》和《日本書記》還是反映了7~8世紀初的和族人對蝦夷的認識。
江戶幕府·松前藩同阿伊奴的關係
在江戶時代,北海道被稱為蝦夷地,並在那裡設定了松前藩。當時的北海道並不產米,所以松前藩雖然面積極大,卻只是一萬石格的小藩。由於無力向眾家臣發放祿米,所以松前藩把蝦夷地分成幾塊,把其中一部分賜給主要家臣,允許他們與當地的阿伊奴人進行貿易。這些地方就叫“場所”,擁有“場所”的家臣就是“知行主”。貿易所得的收入就是這些家臣的知行了。
最初的時候,知行主直接到場所去進行貿易。但到後來,出現了一種“場所請負制”。所謂的“場所請負制”,就是由商人向知行主交納一定的“運上金”,以換取在場所的貿易控制權。17世紀後半葉以後,阿伊奴人就深深的陷入場所請負制中,受到商人的無情盤剝。場所請負的商人們為了更容易控制阿伊奴人,禁止阿伊奴人學日語。而原本松前藩只是把阿伊奴人當作交易的對象來看,並不太干涉他們的生活,並不禁止他們學日語。
場所請負制對阿伊奴人及其文化和社會生活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說的極端點,請負商人甚至對阿伊奴人有生殺予奪的權力。為了獲取最大的利益,請負商人根本不把阿伊奴人當人看,而是象牛馬一樣的役使著他們。而對於請負人的無道行為,松前藩卻一點措施都沒有。在松浦武四郎寫的《近世蝦夷人物誌》中,對松前藩和請負人進行了強烈批判。
場所請負制的弊端越來越明顯,甚至導致了兩次阿伊奴人起義。此外,外國的船頻繁出現在蝦夷地。終於使得江戶幕府開始擔心阿伊奴人離開日本或與外國勢力聯合,開始覺得不能再這樣把蝦夷地交給松前藩了。1799年(寬政11年),江戶幕府從松前藩收回了東蝦夷地。之後又於1807年(文化4年)收回了西蝦夷地,並設定松前奉行。在這期間,松前奉行大力打擊不法商人,整頓貿易,並推行阿伊奴風俗日本化。但是,1821年,蝦夷地被還給了松前氏,一切基本恢復原狀。
1854年(安政1年),江戶幕府再次對蝦夷地施行直轄,推廣阿伊奴風俗日本化,推廣日語,但是政策還沒得到徹底貫徹就迎來了明治維新。
江戶幕府雖然兩次收回蝦夷地,並且進行了整頓,客觀上阿伊奴人的生活景況有所改善,但說到底還是出於國防考慮,並非是為了保護阿伊奴人和阿伊奴文化,這以後的明治政府也是一樣。
阿伊奴人與和人的戰爭
在阿伊奴族與和族的歷史上,有過多次戰爭,以下是松前藩記錄的歷次戰爭。
1456 蝦夷蜂起
1457 東部首長(コシャマイン)蜂起
1469 蝦夷蜂起
1473 蝦夷蜂起
1512 蝦夷蜂起
1513 蠣崎光廣攻擊大館
1515 東部首長(ショヤ、コウジ兄弟)蜂起
1525 東西蝦夷蜂起
1528 蝦夷蜂起
1529 西部首長(タナサカシ)蜂起、セタナ來寇
1531 蝦夷蜂起
1536 西部首長(タナサカシ的女婿タリコナ)蜂起
1551 第一次平定東西夷尹。東地チコモタイヌ(知內)、西地ハシタイヌ(瀨田內)
1643 西部首長(セタナイのヘナウケ)蜂起
1648 東部蝦夷間的抗爭
1651 東部メナシクルとシコツクルと抗爭
1653 東部メナシ蝦夷蜂起
1655 シャクシャイン與オニビシ和解
1662 東部蝦夷騷亂
1665 東部蝦夷和解(由下國安季斡旋)
1669 シャクシャインらの蜂起  10月23日シャクシャイン被謀殺
1670 征伐西部與伊知(よいち)蝦夷
1671 征伐東部之良遠伊(しらをい)蝦夷
1672 征伐東部久武奴伊(くんぬい)蝦夷
1758 ノシャップ蝦夷與ソウヤ蝦夷的抗爭
1770 十勝蝦夷與沙流蝦夷的抗爭
1789 クナシリ、メナシ蝦夷蜂起
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次,分別是:1457年(長祿1年)的コシャマイン(音:扣夏瑪依恩)之戰、1669年(寬文9年)的シャクシャイン(音:夏庫夏依恩)之戰和1789年(寬政1年)的クナシリ?メナシ(音:庫那西里·美那西)地方阿伊奴人起義。這三次戰爭是阿伊奴族與和人關係的轉折點,影響很大。
1456年(康正2年)春。在箱館附近志海村的一個阿伊奴少年去找一個和人鐵匠打一把小刀,但是,雙方針對小刀是否鋒利的問題發生了口角,最後事件以和人鐵匠刺殺了阿伊奴少年的悲劇收場。以這件事情為導火線,道南的阿伊奴人對和人發動了起義。此後,爭亂延續了很長時間,其中最大的一次,就是コシャマイン之戰。1457年(長祿1年)5月14日,以コシャマイン為總大將的阿伊奴軍對箱館等道南各地的館發動了攻擊。(館是和人的據點,當時在北海道有12個,俗稱十二館)。阿伊奴軍攻勢猛烈,和人的館陸續陷落,只剩下了兩個館。但是,6月20日,在花澤館(現上之國町)的戰鬥中,コシャマイン被武田信廣殺死,阿伊奴軍敗北,不久和人就回復了道南各館,戰爭結束。 這個武田信廣,後來成了蠣崎家養子,也就是松前藩的藩祖。
シャクシャイン之戰,是阿伊奴人與和人之間發生的最大的戰爭。戰爭的發端,是パエ(音:巴誒)地區(現門別町)的阿伊奴人內部的領土爭端。1640年代,巴誒的首長是オニビシ(音:歐尼比西)。シプチャリ(音:西布恰里)地區的首長是カモクタイン(音:卡摩庫塔依恩)、副首長是シャクシャイン。1648年(慶安1年),發生了件シャクシャイン殺死オニビシ部下的事件,松前藩介入調停。但是,5年後的1653年(承應2年),巴誒的阿伊奴人殺死了カモクタイン。之後,兩者間的小爭鬥不斷,松前藩雖然介入調停,但是局勢卻越來越惡化,1668年(寬文8年)4月,オニビシ也在爭鬥中被殺害。巴誒的阿伊奴人急忙派人去向松前藩求援,但是多名使者在回來的路上突然暴斃。很快,阿伊奴人之間就開始流傳松前藩下毒殺害使者的說法,阿伊奴人開始懷疑和人。 シャクシャイン乘機向各地的阿伊奴人散布松前藩將要殺光阿伊奴人的訊息,激起了各地阿伊奴反和人、反松前的浪潮。1669年(寬文9年)6月,各地阿伊奴蜂起,開始了對和人的戰爭。最初的時候,阿伊奴軍占上風。但是隨著戰爭的進行,阿伊奴軍勢力被分隔切斷,和人開始占上風。終於在10月23日,松前軍和シャクシャイン軍達成了和解。但是這和解是假和解,就在慶祝和解的酒宴上,シャクシャイン被殺害。失去指導者的シャクシャイン軍不久就被擊敗,之後阿伊奴人就開始了長期被欺壓的生活。
和人·場所請負人對阿伊奴人的壓迫非常嚴酷,並強迫阿伊奴支付高昂的租金,使得阿伊奴人對和人的不滿日益增大。1789年(寬政1年)5月,クナシリ(音:庫那西里)島的阿伊奴人暴動,很快影響到了メナシ地方(音:美西那,現在根室支廳目梨郡一帶)。他們襲擊運上屋,並殺死了守衛。但是這次暴動並不象シャクシャイ之戰那樣有嚴密的組織,在與松前正規部隊交戰之前,就被長老們說服,放下了武器。暴動的發起者七人被捕,並決定於7月21日處決。但是由於一起被捕的阿伊奴人發生騷動,致使全員被槍殺。 這次暴動的時間很短,但是卻留下了很大的後遺症,阿伊奴內部出現分裂,此後再也無力以武力反抗和人統治。當時說服暴動者的長老們被松前藩稱為御味方蝦夷,還有畫像保留下來,這些長老中有的人不少親戚都參加了那次暴動,不知道當時他們心裡是怎么想的。 這次暴動是和人與阿伊奴人間最後的武裝鬥爭,但這並不意味著從此雙方就互相理解了,和平並沒有來到。

阿伊奴繪

描寫阿伊奴人風俗的繪畫作品就是“阿伊奴繪”或者“阿伊奴風俗畫”。“阿伊奴繪”一般是指18世紀初期到19世紀中葉,由和人繪製的,以阿伊奴人生活、文化、風俗為主題的繪畫作品。不過也有種廣義的“阿伊奴繪”,不限定時代、作者和主題的,其內容也不一定是阿伊奴人,也可能是其他少數民族。這種作品非常多,多的數不清,比較著名的有《蝦夷島奇觀》、《蝦夷風俗圖屏風》等,日本各地博物館多有收藏,也有很多寫本,但其中描寫錯誤的也不在少數。
這些畫的作者很多都曾經居住在蝦夷地,這些作品是研究當時蝦夷地方和阿伊奴族的重要材料。但是有一點要注意,就是這些畫並不是阿伊奴族自己留下來的,而是由和人繪製的,所以與日本其他的風俗畫不同,其中可能難免有些獵奇、醜化的內容。以上的文章內容,多數是基於明治時代以後的調查獲得的材料,主要是描寫明治時期前後阿伊奴人的生活畫面。阿伊奴文化誕生到現在已經有六百多年了,他們的生活、文化,也不會是一成不變的。圍繞著交易權,阿伊奴人之間、阿伊奴人與和人之間多次發生爭鬥。從最初的自由交易,到後來和人為了獨占利益,使用各種方法,限制貿易方式。再後來失去自由的阿伊奴人為了自由向和人發動戰爭。阿伊奴人經歷了很多歷史波折,每次都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深刻的影響。
《蝦夷島奇觀》中的阿伊奴長老《蝦夷島奇觀》中的阿伊奴長老
主要資料來源:阿伊奴民族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