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耕

阮耕,男,湖北通山人,1904年生,祖父時置有少量山林與田地,父輩都是忠厚勤勞的農民。袁修平6歲入私塾讀書,12歲善詩能文。在校期間,與學長阮旦明志趣相投,形影不離。每年同學們或是春遊,或是登高聚會,袁修平都緊隨其後,大家取笑他為“阮耕”。袁修平並不氣惱,隨口應道:“既願修平,亦當願耕。”因此阮耕就成了袁修平的外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阮耕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北通山
  • 出生日期:1904年
  • 逝世日期:1935年5月
  • 職業:革命者
  • 信仰:中國共產黨
  • 性別:男
  • 原名:袁修平
個人簡介,生平經歷,人物事跡,

個人簡介

姓 名:阮耕
性 別:男
民 族:漢族
籍 貫:湖北通山
出生年月:1904年
犧牲日期:1935年5月

生平經歷

出生在一個自耕農家庭。當地阮氏為大姓,他幼時常隨阮姓高齡同學郊遊,大家取笑他為“阮跟”,袁修平隨口應道:“既願修平,亦當願耕”。因此阮耕就成了袁修平的外號。1926年,北伐軍攻克武昌,他當年的摯友阮旦明,成了當地農民運動的領導人。阮常到他家,並帶來革命書刊,受其影響,寫下了“吾願獻身共產黨,但願耕者有其田”兩行大字,並鄭重地簽名“阮耕”,以明其志。自這以後,他積極投身農民運動。1926年冬,當選為黃沙區農協會執委。1927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黃沙支部委員。大革命失敗後,帶領農民自衛隊轉戰於深山,繼續堅持鬥爭。1928年9月,中共大永區委成立,任宣傳委員。1929年,調任陽新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長。同年冬,改任陽新縣委農委主任。1930年5月,中共鄂東南特委建立,當選為特委委員;7月調任中共大冶縣委書記。1931年8月,出席了鄂東南特委第一次執委擴大會議,並當選為鄂東南特委委員。同年冬,鄂東南特委為了加強對陽新、大冶邊區的建設,決定成立大陽縣委,調特委委員阮耕任縣委書記。1932年6月,在鄂東南道委召開的各縣縣委書記聯繫會上,當選為道委委員。同年8月,調任蒲圻中心縣委書記。自1933年起,阮耕即率一支游擊隊活動在鹹蒲崇通蘇區。1935年5月,敵三十三師一部瘋狂“清剿”鹹蒲崇通游擊區,他率所部游擊隊員數十人在小嶺遭敵包圍,苦戰數日,游擊隊受到重大傷亡,阮耕身負重傷仍堅持指揮戰鬥,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人物事跡

1926年,國民革命軍攻克武昌,黃沙地區農民運動蓬勃發展。他當年的摯友阮旦明,成了當地農民運動的領導人。阮旦明來到阮耕家,兩位同窗好友促膝談心,阮旦明向他詳細地講述了無產階級革命,國共合作,打倒土豪,剷除軍閥的道理,向他介紹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二七罷工、五卅運動的事跡;還帶來了《共產黨宣言》與進步報刊《楚光日報》等,鼓勵他參加工農革命。阮旦明一席話,點燃了阮耕胸中的為焰。送走了阮旦明之後,袁修平如饑似渴地讀完了《共產黨宣言》、《楚光日報》,他的心再也平靜不下來,當即研墨鋪紙寫下“吾願獻身共產黨,但願耕者有其田”兩行大字,並鄭重地簽名阮耕,以明其志。自這以後,阮耕積極參加鬥爭土豪劣紳、減租減息等一系列革命活動。1926年冬,黃沙區農民協會成立,阮耕當選為區農民協會執委,並擔任區農協會文書。1927年1月,阮耕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並擔任中共黃沙支部委員。從此,他堅定不移地執行上級黨組織與支部會議的決議,協助阮旦明鎮壓了當地一些罪大惡極的土豪劣紳,沒收了土豪劣紳的不義之財,焚燒了一些農民的債券,揭露土豪劣紳剝削、坑害農民的罪行。阮耕辦事穩重,有理有節,深受民眾的擁護與愛戴。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黃沙的反革命分子也蠢蠢欲動。阮耕與阮旦明迅速召集四鄉農民1000餘人舉行反蔣示威遊行,長了革命民眾的志氣,滅了敵人的威風。五六月間,夏斗寅的叛軍危害鄂南,製造“大畈慘案”,黃沙地區的反革命勢力重新控制了黃沙政權,阮耕等人遭到通緝。在此情況下,他毅然離家,帶領農民自衛隊轉戰深山,堅持革命鬥爭。
1928年夏,戰鬥在黃沙孟壠一帶的阮耕等人,與通山“董南賢”游擊隊和陽新方步舟取得聯繫後,建立了一支赤色工農游擊隊。他們還派共產黨員全忠在黃沙開藥店,秘密聯絡地下活動的共產黨員人和革命民眾,開展抗租抗債鬥爭。1928年9月,在中共通山縣委、陽新縣委的幫助下,中共大永區委建立,阮旦明任區委書記,阮耕任區委宣傳委員。他深入各鄉村,宣傳發動民眾,組織農民抗租抗債,在工作中表現出他的領導才能,得到湖北省委特派員吳致民的讚揚。這年冬天,他隨吳致民到大冶、陽新、通山各地赤區進行調查研究,阮耕勤學好問,善於聯繫民眾,虛心聽取民眾意見,工作幹得扎紮實實。1929年,陽新縣委充實領導班子,阮耕調任陽新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長。在任期間,他重視黨員幹部的理論學習,配合革命鬥爭辦起了《無情斧》雜誌,並親自為雜誌撰寫文章,揭露敵人鎮壓革命,製造白色恐怖的罪行,宣傳黨在土地革命時期的方針政策,表場各地赤區湧現出的先進人物,批評黨記憶體在的“太平觀念”、不願做細緻艱苦思想工作、不講政策、盲目燒殺的錯誤思想和行為,起到了極好的宣傳教育作用。1929年冬天,紅五軍第五縱隊挺進鄂東南,在當地民眾支持下力拔崇陽、通山、陽新、大冶四縣縣城,殲敵數千。為了鞏固與發展鄂東南的大好形勢,形成與發展“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當時擔任農委會主任的阮耕在陽新縣委與大冶中心縣委領導下,組織數萬赤衛隊員,配合紅五縱隊開展年關鬥爭與“三一八”武裝大示威。在年關鬥爭中,陽新反動政府,只能依靠羅霖第二十二師所部的胡良玉的一個團保護,成了“政令不出城”的烏龜政權。1930年春的“三一八”武裝大示威中,陽新反動縣長趙鐵感到在縣城實在呆不下去,便攜帶印信潛逃,縣城土豪劣紳也紛紛隨奔。阮耕探知這一情況後,迅速組織赤衛隊截獲潛逃船隻五艘,抓獲土豪劣紳數十人。從此,陽新縣除城區一隅為白區外,寬闊的富水南北二鄉都建立了蘇維埃政府。阮耕歡喜萬分,欣然吟詩,抒發自己的情懷:
1930年5月,中共鄂東特委建立,阮耕當選為委員。7月,調任中共大冶縣委書記。
阮耕擔任大冶縣委書記不久,新組建的紅三軍團主力奉命離開鄂東南,西進湖南攻打長沙,大冶蘇區又處於赤白區域對峙的前沿,這給蘇區工作帶來很大困難。但是,阮耕團結縣委一班人,在鞏固蘇區,實行土地改革,壯大黨的組織,擴大工農武裝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930年6月,在大冶羅家新屋召開了全縣第一次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與會代表460人。會上吳致民、阮耕代表特委和縣委作了形勢報告,會議選舉產生了大冶縣蘇維埃政府,通過了大冶縣土地分配方案。會後,阮耕等人深入區鄉共建了六個區蘇維埃政府,42個鄉蘇維埃政府,並而鞏固了占全縣總面積三分之一,人口達195萬的大冶蘇區。這塊蘇區北接鄂城,南鄰陽新,是鄂東南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年夏秋之交,阮耕等人又領導大冶蘇區全面地實行土地改革,並把沒收地主的土地9000餘畝,除留下紅軍公田、學校公田及修橋建校用地外,全部分給蘇區內缺田少地的11萬貧苦農民。大家歡天喜地。為了進一步鞏固與發展蘇區,1930年11月,阮耕主持縣委會議,通過了整黨決議。阮耕還親自深入五區,協助區委在花猶樹、衛祥港等地召開整黨大會,組織黨員學習中國共產黨黨章,聯繫實際進行自我教育。五區的300多名黨員通過整黨學習,政治思想覺悟有了提高。在整黨中對個別屢教不改,嚴重喪失革命立場的黨員進行了必要的紀律處分;對混進黨內的階級敵人,堅決地進行了清洗。通過整黨,各地還吸收了不少先進分子入黨,到1930年底,大冶縣的共產黨員發展到3600餘人,許多黨員還擔任了區鄉蘇維埃政府和赤衛軍、游擊隊的領導,成為大冶軍政、群團組織中的骨幹。
1931年1月,敵軍郭汝棟部在第一次“圍剿”中占領鄂東特委所在地太子廟後,分兩路圍攻大冶蘇區。鄂東特委及時地集中紅七團與大冶、陽新、通山、鄂城等地赤衛軍,智取沿埠頭,殲敵一個團,粉碎了敵人的“圍剿”。在春季的擴紅運動中,阮耕動員全縣近千名青壯年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獨立第三師,從各地赤衛軍中精選300人,組成大冶赤衛軍警衛營,阮耕兼任營政委。在阮耕的領導下,大冶縣及時地召開了第二次工農兵蘇維埃大會,選舉成立以盛茂炯為主席的大冶縣蘇維埃政府。1931年8月,阮耕出席中共鄂東南特委成立大會,當選為特委委員。8月,他參加在黃沙召開的鄂東南特委擴大會議。會上阮耕聽取了湘鄂贛省委組織部長吳致民的政治報告,參觀了家鄉黃沙蘇區的建設成就,深受鼓舞。他回到大冶後,立即組織力量深入四、五區,迅速恢復在二、三次反“圍剿”中被敵人破壞的蘇維埃政權,並配合紅三師,對侵擾大冶六區的敵保全團進行了打擊。這是8月下旬的一天,阮耕等人將大冶赤衛軍、游擊隊分成四路,從殷祖、馬對於、流水?、田家山出發,分兵合擊,殲滅敵保全團一個營,斃敵營長朱鳳熙、敵大隊長陳漢平,繳槍300餘支。
大冶蘇區在粉碎敵人第三次“圍剿”後,為了迅速發展工農業生產、文化教育事業,在阮耕等人的領導下,利用大冶礦產資源豐富的有利條件辦起了硝鹽、紡織、造紙、水碓、爐罐、樟腦、煤礦等工礦企業,活躍了蘇區經濟。同時各蘇區都建立了督耕委員會、督耕隊和農業競賽委員會,鼓勵農民種好田地,多打糧食支援前線。他們還開辦了蘇維埃農場、國營商店、合作商店,開闢了體育場,興辦了俱樂部,成立了文娛隊。據不完全統計,蘇區共辦列寧國小203所,使蘇區的適齡兒童都得到入學的機會。
1931年下半年,敵人加緊對鄂東南蘇區進行第四次“圍剿”的準備。當時大冶蘇區下轄果城、升啟、茗山、高才、振山五個蘇區和保全、鐵山、玉葉、六里局、鳳吉五個游擊區。為了應付事變,阮耕在大冶蘇區實行全民軍事化,將全部青壯年編入赤衛軍,少年編入少先隊,老弱編為赤衛隊,並加強軍事訓練與戰略教育,從而鞏固和發展了革命武裝。
1931年冬,鄂東南特委為了加強對陽新、大冶邊境蘇區的建設,決定成立大陽縣委,調特委委員阮耕兼任該縣縣委書記。阮耕與曹鳳祥等人一道以大冶馬對於村為根據地,團結陽新、大冶兩縣幹部民眾堅持鬥爭。1932年6月,在道委召開的各縣縣委書記聯席會議上,阮耕當選為鄂東南道委委員。7月,他出席大冶縣蘇維埃主席團會議後,離開了他曾戰鬥過兩年多的大冶蘇區,向鄂南蘇區進發。
1932年8月,阮耕奉調去鄂南擔任蒲圻中心縣委書記。當時,鄂南蘇區正遭到蔣介石發動的第四次“圍剿”的重兵進攻,敵袁英師、張英師的八個團,分別駐守蒲圻、崇陽、鹹寧等地的重要集鎮。阮耕一行數人,攀越大幕山西行,過小嶺進入蒲圻縣隨陽山區,得知蒲圻中心縣委所在地荊泉山已被敵人占領。連日來他們在崇蒲邊境的崇山峻岭中尋找地下黨組織。因為當時蒲圻中心縣委幹部已轉移到湖南境內未能聯繫上。阮耕等人在尖山汪家遭到蒲圻民團的襲擊,被逼進深山老林,只好越過銅鼓山進入崇陽境內,直到8月底才與崇陽縣委游擊隊接上關係。他們依靠崇陽蘇區軍民,積極聯繫鄂南各地黨組織,擴大紅軍游擊隊,並率部轉戰蒲圻、崇陽、通山等地,與“圍剿”蘇區的敵人展開游擊戰爭。因為蘇區被敵軍分割,交通線中斷,阮耕未能及時地與鄂東南道委取得聯繫。為了恢復鄂南蘇區工作,湘鄂贛省委與鄂東南道委於1932年底派出了鄂南工作團與鹹通工作團。1933年8月,鹹通工作團與鄂南工作團合併,組成鹹蒲崇通縣委,阮英清、徐自然先後擔任縣委書記。阮耕不計個人得失,率領紅軍游擊隊在崇陽黑橋、牡羊等地戰鬥,既為鹹蒲崇通蘇區的恢復與發展建立了一塊較為鞏固的根據地,也使自己領導的紅軍游擊隊得到發展,受到了鄂東南道委的表彰。在道委的領導下,1933年12月,阮耕在崇、蒲、通邊境,集中各區、各地方武裝充實紅軍游擊隊,組成鄂南獨立團,阮耕任團長兼政委。1934年春至1935年春,阮耕與鄂南獨立團幹部戰士同甘共苦,並肩戰鬥,神出鬼沒地活動在鹹寧、通山、崇陽、蒲圻的邊境山區,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1935年5月,敵三十三師一部在師長馮興賢率領下,瘋狂地“清剿”鹹蒲崇通游擊區,阮耕及所領導的鄂南獨立團在戰鬥中傷亡很大。一天,阮耕與獨立團戰士數十人在小嶺附近被敵人包圍。阮耕與獨立團戰士奮不顧身,英勇抗擊,但終因敵眾我寡,只有部分戰士突出重圍。阮耕身負重傷仍堅持戰鬥,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時年29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