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嘉祥

阮嘉祥

阮嘉祥,號泰占,明朝北勝州永北府清驛鎮清驛人。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科中舉,是明朝清驛第一舉人。

歷任四川潼川州(今梓潼縣)知州,調甘肅臨洮府(今蘭州)通判,後升臨洮府少府。

據《永北府志》記載:“明萬曆四十三年(乙卯科1615年)中舉,任四川潼川州(今梓潼縣)知州,後升任甘肅臨洮府(今蘭州)少府。”明崇禎六年(1633年),阮嘉祥回到家鄉清驛。

阮嘉祥是永北府清驛鎮“中舉第一人”。在家鄉清驛流傳著很多有關阮嘉祥的軼聞趣事,但最為口口相傳的是“阮門世孝”的故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阮嘉祥
  • 別名:泰占
  • 國籍:明朝
  • 出生地:北勝州永北府清驛鎮清驛
  • 職業:知州、通判、少府
  • 主要成就:明朝清驛第一舉人
人物生平,阮門世孝,

人物生平

阮嘉祥持身方正,文學優長。
阮家在清驛被稱為“世孝”,其因是阮嘉祥之父阮欽相患了不治之症,阮嘉祥之妻劉氏仿效佛經故事,割股肉煮藥治好了公公之疾。
數年後,劉氏又得病無法醫治,阮嘉祥年方 10歲的女兒又仿效其母,割股肉熬藥解脫了母親病痛。其孝行是阮嘉祥之子,貢生阮堦(後任廣東香山縣知縣)上報朝廷,被御史陳繼儒記錄在案的。
陳繼儒還撰有《世孝阮母劉宜人傳》。明末江南大儒、貴州總兵錢邦芑流落清驛後,聞知此孝行後寫下《世孝歌》,其中有“阮家世孝流慶長,碑傳人口名姓香。
母為翁疾懷感傷,藥餌不愈中彷徨。金刀股調藥嘗,一匙入口心清涼,病翁霍然起匡床,孝道成家感正祥”詩句。因阮氏家孝,又父以子貴,阮欽相死後被朝廷賜予“奉直大夫”。
劉氏被賜封為五品“宜人”。阮嘉祥告官回籍後,還捐資修建了清驛村東南的寺廟“瑞光寺”。據《永勝縣誌》載,“明崇禎七年( 1634年)甘肅臨洮少府阮嘉祥,大理府雲州儒學司訓阮嘉福與主持寂登建。”
瑞光寺有正殿側殿,前殿後殿,廟宇為斗拱式建築,極其高大雄偉。主要建築在“文革”期間被毀,其大殿搬遷至東嶽廟南側,現為清水村委會辦公樓。

阮門世孝

阮嘉祥之妻劉氏,原籍江西臨江,後隨父游居賓川。阮嘉祥之父阮紹南,字欽相,原籍江西安福。劉阮兩家原本就是沾親帶故的遠房親戚,後來相認並結為秦晉之好。劉氏嫁到阮家,不但能勤儉持家,而且還識大體顧大局,接人待客熱情周到,每逢三親六戚家有紅白喜事,她都竭盡全力幫忙操持且嫻熟有方,被鄰居們稱讚為“女君子”。其公阮紹南性格豪爽,樂善好施,家中經常高朋滿座;丈夫阮嘉祥善解其老父心意,家宴常使賓客們盡興而歸;而劉氏常持守在則,添餚端飯,恭敬有佳。
阮紹南年愈七旬時,得了重病,臥病在床,訪遍遠近四鄰的名醫均無藥可治。劉氏看到其公的病一天重似一天,苦悶徘徊,不知所措,每天以淚洗面,無計可施。一日,劉氏偶聽鄰里說“人肉甚於藥”。她暗自到臥室里拿刀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剁成肉沫,煮成湯,端到阮公床前作食而進之。過了幾天,阮公的病就痊癒了。爾後,清驛家鄉父老們均被劉氏的孝行所感動,打算向朝廷告白此事,劉氏急迫搖手說:“這是我家的叨咀小事,何必要去博取高名呢?”
又過了許多年,劉氏自己生病,無法醫治。其長女阮甫適年10歲,亦像其母一樣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剁成肉沫,煮成湯,給劉氏吃了,劉氏的病隨之痊癒。後來,此事漸漸地在永北府境內流傳開來。人們經常議論說:“龍生龍,鳳生鳳,孝種生孝子,難道是假的嗎?”
阮嘉祥賢敏好學,屢次高中,官拜四川省潼川州知州。任上,他愛民如子,禮賢下士,恪盡職守。其妻劉氏每月上中下三次換洗公婆衣物,一日三餐只吃個半飽。她常對相鄰們說:“我以這種方式來輔佐夫君的清廉。”阮嘉祥在潼川州上下都博得了好名聲,於是天啟皇帝就敕封其父阮紹南為“奉直大夫”,劉氏被賜封為“宜人”(皇帝敕封誥命夫人的一種,一至五品官員母親或夫人,可敕封為淑人、恭人、安人和宜人等稱號,有俸祿,沒實權)。阮嘉祥的兒子阮堦才雋賢惠,被選為貢生。他撰寫的文章,素來有斌德之風。每天晚上,他都陪伴在母親織布的機梭旁的燈火下,接受劉氏的指點。
明代文學家陳繼儒說過:“自古以來,培養子女的高尚品德都是從孝道開始的,孝道要從孩提時開始。我家的家訓,就是從我幼小時候父母教授《孝經》開始的。每天晚上,兄妹幾人都在父母的燈燭下聽父母講授《孝經》要義,做到眼到心到,把孝順父母的好種子耕植於心田;有朝一日,我們也可能會像‘劉宜人’那樣,習慣成自然,一代代地傳承下去。現如今,劉阮兩家割股成湯,兒媳婦救治翁公,女兒救治母親。她們不圖什麼好名聲,也不撰寫請求封賞的文章。母女倆都能勤勤懇懇做人,危難時刻都能忍痛割肉救濟病危的長輩,如果不是詩書禮儀厚重的人,能做到嗎?血淚濺到刀刃上,疼痛揪心似的難過,其慘狀不是常人能夠想像的。那樣的巨痛和恐怖,是難以言狀的啊!在冥冥之中,就是鬼神看見這樣慘烈的境況,也要皺緊眉頭了。誠然,病魔亦只好望而卻步了!這樣感人肺腑的事跡,與壯士斷腕又什麼區別呢?”
以上文字來源於阮嘉祥之子阮堦千里迢迢到上海請陳繼儒為其母劉氏撰寫的《世孝阮母劉宜人傳》一文。我把這篇傳記找到並譯釋出來,是想告訴世人:烏鴉有反哺之恩,又何況是人呢?百善孝為先,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理應將這種傳統美德薪火相傳下去。需要指出的是,“金刀刲股調藥嘗”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我們應該提倡的,是現代社會的孝文化和新風尚。
順治十三年(1656),江南大儒錢邦芑削髮為僧。他從貴州出發,躲過兵燹,到達雲南永北清驛瑞光寺隱居。錢邦芑在永北清驛瑞光寺居住期間,曾揮毫寫下《世孝歌·並序》,其中有“阮家世孝流慶長,碑傳人口名姓香……金刀刲股調藥嘗,一匙入口心清涼”的詩句。據《永北直隸廳志》載:“清驛瑞光寺,明崇禎七年(1634),甘肅臨洮少府阮嘉祥、大理府雲州司訓阮嘉福與主持寂登共同擴建。”
在我很小的時候,曾聽祖父講過有關阮嘉祥重修瑞光寺的故事:一天,幫阮家放牛的啞巴和尚在離瑞光寺不遠的山溝里看見一頭公牛正在用腳刨箐溝里的泥巴,他趕到牛刨土的地方,見露出一石缸邊角。啞巴和尚繼續往下深挖,看見一個四四方方、能容五六立方米大小的青石缸,裡面裝了滿滿當當的一大石缸銀子。啞巴和尚把顯露出來的石缸復原後,連忙跑回家去找來很多人,把石缸里的銀子抬回家去。後來,阮嘉祥用拾得的一缸銀子擴修了瑞光寺。
其實,這都是在遮人眼目、哄騙世人的傳說和故事。真實情況是:明朝末年(崇禎六年1633),正值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占山西、陝西、河北等地,清軍“清剿”農民軍時期,阮嘉祥受甘肅巡撫委派,從臨洮府押送進貢稅銀進京上貢,要路過山西、陝西、河北一帶,這正是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占領的地區,阮嘉祥就只好繞道四川、貴州、雲南三省,把進貢的稅銀託運北上。然而,當他回到永北清驛家中時,遠方傳來“道路封閉,無法通行”的訊息。在既不能私吞又無法上繳稅銀的情況之下,他就把稅銀用來重修瑞光寺。重修的瑞光寺,有大雄寶殿一座、前後殿兩座,廟宇都是斗拱式建築,金碧輝煌,高大雄偉。
因此,《永北直隸廳志》就有了上述記載。後來,在“文革”“破四舊,立四新”、拆除瑞光寺大殿時,人們從大殿牆壁中找到了當年重修瑞光寺的文字記錄。同時,人們還發現了清驛文人雅士們唱和的《瑞光寺詩稿》一本,是研究永勝歷史文化的寶貴史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