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寫作:一隻鳥接著一隻鳥

《關於寫作: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內容簡介:“三十年前,我的哥哥十歲,第二天得交一篇鳥類報告。雖然他之前有三個月的時間寫這份作業,卻一直沒有進展。當時他坐在餐桌前,周圍散置著作業簿、鉛筆和一本本未打開的鳥類書籍。面對眼前的艱巨任務,他不知如何著手,簡直快哭出來了。後來身為作家的父親在他身旁坐下,把手放在他肩上說,‘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夥伴。只要一隻鳥接著一隻鳥,按部就班地寫。’”多年來,安·拉莫特把這個故事謹記在心,寫作的時候,以及和寫作班的學生上課時,她總把它當成一個鼓勵;並且,轉而贈與我們一份獻禮:一本循序漸進、教導如何寫作和處理過程中各種狀況的指南。

基本介紹

  • 書名:關於寫作:一隻鳥接著一隻鳥
  • 作者:安·拉莫特 (Anne Lamott)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100089859, 9787100089852
  • 品牌:商務印書館
  • 外文名:Bird by Bied:Some Instructions on Writing and Life
  • 譯者:朱耘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頁數:253頁
  • 開本:32
  • 定價:20.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關於寫作:一隻鳥接著一隻鳥》編輯推薦:幾乎沒有一本教寫作的書,像這樣令人時而捧腹大笑,時而感動落淚,並且如同小說般,讀畢竟有依依不捨的感覺。安·拉莫特坦率風趣的文筆,將寫作的各個面向,闡述得一針見血又引人入勝。這大概是《關於寫作:一隻鳥接著一隻鳥》之所以成為暢銷經典的原因──自1994年出版以來,蟬聯Amazon網路書店分類排行榜第一名長達十四年之久。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安·拉莫特 譯者:朱耘

安·拉莫特(Anne Lamott),1954年生於舊金山。身為古根漢學術獎得主的安·拉莫特曾為《小姐》(Mademoiselle)雜誌的書評專欄作家,也為《加州》雜誌撰寫過美食餐廳評論,並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及全美各地多個寫作研討會教授寫作。

圖書目錄

致謝
前言
第一部寫作
動筆
短文
拙劣的初稿
完美主義
學校午餐
拍立得
角色
情節
對話
場景設計
錯誤的開頭
情節論述
你如何知道作品已完成?
第二部寫作的心境
到處看看
道德觀
花椰菜
KFKD電台
嫉妒
第三部一路幫助你
索引卡
打電話找人談談
寫作社
讓別人讀讀你的稿子
書信
寫作者障礙
第四部刊登和出版以及為何寫作的其他理由
寫出一份獻禮
尋找你的表達方式
付出
出書
第五部最後一堂課

序言

前言(節選)
我搬回舊金山,不但沒有成為名作家,反而成為一個臨時雇員,我的能力差又愛哭被眾所皆知。我因為工作乏味和不相信竟落到如此下場而哭。後來我在城裡一家大型工程建築公司的質量監督部門找到一份文書打字的工作,整天被有如海嘯侵襲般的大批三聯單和備忘錄淹沒。處理這些檔案是很煩人又枯燥的苦工,讓我覺得兩眼總掛著貓熊般的黑眼圈。直到最後我發現這類文書工作大多可以扔到一邊,不會真的有什麼大不了的後果,於是我便放心開始著手撰寫短篇小說。
“每天騰出一段時間寫作,”父親一直這樣告訴我,“就像練鋼琴一樣。事先排出時間。把它當成一種道義上必須償還的債,並且要求自己一定要寫完。”
因此除了在辦公室偷偷摸摸地寫,我每天晚上會帶著記事本和一支筆在咖啡館待一小時左右,同時也灌了不少葡萄酒,因為作家都是這樣,父親和他所有朋友也是如此,而且對他們還蠻有效的,雖然這也發展出一個令人困擾的新趨勢——他們開始試圖自殺。這當然令我父親非常痛苦。但我們倆依然持續寫作。
我最後搬到博利納斯,父親早在他離婚前一年便跟我弟弟搬到那裡。我開始靠教網球和幫人打掃住宅維生。連續兩三年,我每天都會寫一點東西,但主要都在寫我的嘔心瀝血之作,即《阿諾》(Arnold)這部短篇小說。內容是關於一位禿頭、留大鬍子的心理醫生,名叫阿諾,有天他跟一位有輕微憂鬱症的年輕女作家和她有輕微憂鬱症的弟弟待在一起,阿諾給了他們各式各樣心理方面的有用建議,到最後他放棄了,並決定放下身段,學起鴨子走路和呱呱叫,逗他們笑。這是我向來偏愛的主題;兩三個完全沒救的人恰巧遇到某個人,例如一個小丑或一名外國人,給了他們一點短暫的鼓舞,並向他們坦承:“我也迷路了!可是你看——我知道怎么抓到兔子!”
這是個糟糕的故事。
我也寫了不少其他東西。我記錄周遭的人物、我居住的城鎮、我的回憶。我也記錄自己的心態、我得意的時刻、我低落的自我評價,也寫下我偷聽到的趣事。我試著像船艙里的老鼠,薄得可看見血管的耳朵抖動著,專心聆聽周遭動靜,並試著快速記下我聽到的一切。
但大多數時候,我都在寫我的短篇小說《阿諾》。每隔幾個月,我便將它寄給父親在紐約的經紀人,伊莉莎白·麥基(ElizabethMcKee)。
“嗯,”她的回信總會這么寫道,“現在它真的有點樣子了。”
這部小說我持續寫了好幾年。我極度渴望出書。不久前,我聽一位牧師說,希望是義無反顧的耐心。我不妨補充一句,當作家亦如是。在黑暗中,希望產生,只要你站出來,堅持不移地努力將事情做好,黎明便會降臨。你等待、守望、努力工作著;你不放棄。
我沒有放棄,大部分是基於父親對我的信心。還有,很不幸的,我在二十三歲時突然有了一個想說出來的故事。醫生診斷父親得了腦癌。他和我們三個孩子都很難過,但我們還是挺住了,但只是不至於被悲傷淹沒而已,父親要我留意並記錄一切。“你寫下你所知的部分,我也會寫我的部分。”
我開始動筆寫下父親將要面對的狀況,然後開始將這些文字整理、修改成幾篇相關聯的短篇故事。我把發現父親罹癌前一年內寫的所有小片段集合起來,改編成五個連貫的篇章。病弱得無法動筆寫下他所知部分的父親,看了之後相當讚賞,並要我將它們寄給我們的經紀人伊莉莎白。寄出後,我等了又等,那一個月等到我都快人老珠黃了。不過我猜她收到後一定欣喜若狂,因為她看到的終於不再是《阿諾》。她並不是一個有虔誠信仰的人,但我總想像她會將那份稿子緊抱在胸前,閉著雙眼,身子微微搖晃,一邊喃喃自語:“上帝,感謝您。”
她將稿子寄給紐約好幾家出版社,後來獲得維京(Viking)出版公司的採用,於是出書過程就此展開。這本書在我二十六歲、父親過世一年後出版。老天!我出了一本書!這正是我朝思暮想的一切。我終於夢想成真,對吧?哈。
在我的第一本書獲得出版契約之前,我相信出書會令人當下感到心滿意足、別無所求,同時也是一種千真萬確又帶有浪漫傳奇色彩的體驗,有如在賀曼(Hallmark)文具廣告中,某個人以慢動作又跑又跳地穿過開滿野花的草原,投入歡呼喝彩及自我肯定的懷抱。
但這些並沒有發生在我身上。
對大多數作家而言,新書推出前的幾個月,是一生中最難熬的時期,很像電影《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Now)的開頭二十分鐘,馬丁·辛(MartinSheen)在西貢的小旅社房間裡完全失控的狀況。等待和幻想、快樂和陰鬱交替,會令你筋疲力盡,此外還加上在新書發表的兩個月前撤銷的預覽書評對你造成的影響。我這本敘述至親死亡的個人經歷、充滿情感的書,得到的頭兩篇短評表示,如今我過世的父親會說我寫這本書簡直浪費時間,是一部乏味、灑狗血、自我耽溺的大集合。
這並非原文照錄。
接下來的六個星期,正如你想像,我有點焦躁不安。我每天晚上喝酒喝得很兇,並在酒吧里告訴一大群陌生人,我父親過世了,我寫了一本書描述這件事,以及預覽書評如何批評我的書,接著我會開始大哭,再點幾杯酒,然後告訴他們,我家養過一隻很棒的狗,名叫露琳(Llewelyn),我十二歲時不得不將它安樂死,至今依然一想到就難過。我還會告訴我的聽眾,我唯一辦得到的就是別跑去洗手間把我的腦袋一槍轟掉。
接下來,那本書推出了。我得到一些主要報刊的好評,少數則很糟糕。我出席了幾場新書發布會,接受一些採訪,還有不少重要人士宣稱很喜歡這本書。但大體上我其實並不打算就此封筆。我私下相信,勝利的號角終將響起,重量級的書評家會宣告,我的書是美國小說自《大白鯨》以來第一本精確描寫生命之複雜難解的書。我在出版第二本書時仍這么想,然後第三本、第四本、第五本,依然如是。但每一次我都錯了。
但我依舊鼓勵任何有心寫作的人不妨放手去寫。我只會試著提醒那些渴望出書的人,出書並不如一般人想像得那么好,但寫作是。當你寫作時,你有那么多東西可以貢獻出來,有那么多事物可以傳授給他人,還能得到許多驚喜。必須要求自己去做的那件事——亦即實際動筆寫作——結果反倒是整個過程中最美妙的部分。就像你原本因為需要咖啡因才去泡茶,到最後卻發現自己真正需要的是體驗茶道進行的整段過程。寫作本身就是一種獎賞。
成人後的我幾乎每天都能完成一定的文字量,即使並沒有因此賺大錢。不過我會毫不猶豫地一次又一次投入寫作,雖然每次總免不了犯錯、低潮、崩潰等諸如此類的歷程。有時,我無法確切告訴你我這么做的原因,尤其當我感到茫然又可悲,像是有財務問題的西西弗斯(Sisyphus)之時。不過在其他時候,寫作對我來說,宛若一個人——一個經過這么多年、依然對我具有特殊意義的人。這令我想起溫德爾·貝瑞(WendellBerry)一首寫給他妻子的詩,《野玫瑰》(TheWildRose):
有時信賴和習以為常
令我視而不見,
於是我雖在你身邊
對你卻像對自己的心跳般,
一無所覺。
突然間你在我眼前一亮,
如茂草邊一朵盛開的野玫瑰,優雅明艷,
就在昨日僅有陰影之處。
我再次感謝上蒼賜予的好運,
再次選擇我過去所選的。
我從小便認為寫作以及擅長寫作、像魔法師或天神般創造出一個世界的人,帶有奧妙崇高的色彩。我過去一直覺得,有人竟能深入其他人的內心,將跟我類似的人抽離自我,然後再引領我們回到自我,實在很奇妙。你知道嗎?至今我依然這么想。
如今,我教別人寫作。這個工作機會就是自然而然地出現的。十年前,有人提供我一份在寫作班任教的工作,於是我從此便一直在教寫作。“可是你不懂如何教寫作”,有人這么對我說。而我回答:“你又是什麼東西,上帝的教務主任?”
若有人來我的課堂,想學寫作或想寫得更好,我可以告訴他們對我向來很有幫助的一切,以及我個人每天經歷的寫作過程。我能教導他們一些小事,或許剛好是所有出色的寫作指南都沒提到的。例如,我不確定是否有人說過,十二月在傳統上是不宜寫作的月份。十二月的每一天都是憂鬱星期一,而星期一也不是寫作的好日子。經過整個周末的無拘無束、實際體驗和縱情想像後,接著星期一卻像你暴躁的斯拉夫叔叔般到來,你又得在書桌前坐下來工作。所以我只會建議來寫作班上課的學生們,絕對別在十二月的星期一著手進行重大的寫作方案。畢竟,何必讓自己一開始便遭受挫敗?
採訪者總會問名作家為何寫作,詩人約翰·阿什伯里(JohnAshbery)回答(假如我沒記錯的話):“因為我想寫。”弗蘭納莉·奧康諾(FlanneryO’Connor)則回答:“因為我擅長。”若臨時有人問我一樣的問題,我會引用這兩句話,並補充:除了寫作,我沒有其他賴以維生的職業。不過私下說句老實話,我的確想寫,也擅長寫;這並非自以為是。我常提到我所記得的電影《烈火戰車》(ChariotsofFire)中的一幕,男主角艾瑞克·林道(EricLinddell),那位蘇格蘭賽跑選手,跟他擔任傳教士的妹妹在蘇格蘭一處風景優美的山坡上漫步。她不斷叨念著,要他退出奧運賽前訓練,回來投入他們教會在中國大陸的傳教工作。他回答,他很想去大陸,因為他覺得這是上帝對他的安排,但首先他要將全部心力放在訓練上,因為上帝也賜予他敏捷飛快的步伐。
所以上帝賜給我們當中一些人運用文字的敏捷天賦,也賜予我們像熱愛大自然般對閱讀的熱愛。我在寫作班的學生都擁有這種熱愛閱讀的天賜禮物,而當中有些人對文字的感受力的確很敏銳,文筆也很好,有些人則不那么敏銳,也寫得不太好,但他們依然喜歡傑出的作品,也有心寫作。我會對他們說:“嘿!對我來說,這就足夠了。不妨去寫吧。”
我告訴他們,每當我第二天早上坐在書桌前準備動筆,面對一大沓白紙,腦中沒有多少點子,懷著相同程度的驚人狂妄和低落自信,手指擺在鍵盤上卻不知要寫什麼,是什麼感覺。我告訴他們,他們會希望馬上就寫出傑作,雖然這不太可能實現,但若他們一直保持信心並持續練習,有一天可能會寫出好作品,而且甚至從希望寫出成果進展到只想一直寫,只想持續做這件事,就像愛彈鋼琴或打網球,因為寫作本身帶來許多樂趣和挑戰。它結合了工作和玩樂。當他們正在構思和撰寫自己的書或短篇小說時,腦中會盤繞著各種想法和創意。他們將會通過全新的觀點看世界。他們看到、聽到和學到的一切,將會成為送進磨坊里的穀子。在雞尾酒會上或在郵局等待的隊伍中,他們會收集各種景象和碰巧聽到的對話,然後溜到一旁,把這些材料快速記下來。他們會碰上滿懷令人抓狂的乏味、不甘心的絕望,以及只想就此永遠封筆的心情坐在桌前的日子,也會遇到情緒高昂、感覺有如乘風破浪的日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