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林業遺傳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行動計畫(2015-2025年)的通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於中國林業遺傳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行動計畫(2015-2025年)的通知
  • 來源:政商匯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林業廳(局),內蒙古、吉林、龍江、大興安嶺森工(林業)集團公司,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林業局,國家林業局各司局、各直屬單位:
為進一步加強林業遺傳資源保護與管理,落實聯合國糧農組織《森林遺傳資源養護、可持續利用和開發全球行動計畫》,我局研究制定了《中國林業遺傳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行動計畫(2015—2025年)》,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單位實際情況認真組織實施。
特此通知。
中國林業遺傳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行動計畫(2015—2025年)
前 言
遺傳資源是國家的基礎性戰略資源。豐富的林業遺傳資源,是維持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保障,是開展遺傳改良和新品種培育的基礎,是建設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加強林業遺傳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對於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提升林業生產力和創新能力,實現林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中國是世界重要的物種起源和分布中心之一,物種豐富,特有種眾多,在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國地域遼闊,跨古北區和東洋區兩大區,加之未受第四紀大規模陸地冰蓋的衝擊,因而是世界生物資源富集且特有種眾多的區域。林業遺傳資源是生物遺傳資源的主體,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林業遺傳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採取了有效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本世紀以來,我國實施了自然保護區建設與野生動植物保護等重大工程,開展了林業遺傳資源收集和保存,初步建立了林業遺傳資源保護體系;深入開展了科學研究,資源安全保存、綜合評價等技術得到發展;加強科學管理,林業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水平得到提升;推進區域與國際合作,促進獲取與惠益分享。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導致了林業遺傳資源受到嚴重威脅,遺傳多樣性衰退乃至喪失。同時,在林業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監測與評估、信息共享、決策與管理等方面,與已開發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因此,迫切需要制定國家戰略和行動計畫,指導引領林業遺傳資源的保護、管理與可持續利用。
2013年4月,聯合國糧農組織制定了《森林遺傳資源養護、可持續利用和開發全球行動計畫》;2014年12月,環境保護部發布了《加強生物遺傳資源管理國家工作方案》。為落實全球行動計畫,實施國家工作方案,基於中國林業遺傳資源保護管理、監測評估和可持續利用等方面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國家林業局組織編制了《中國林業遺傳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行動計畫(2015-2025年)》。本計畫明確了林業遺傳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戰略目標,確定了重點領域和具體行動,提出了保障措施,以指導全國林業遺傳資源保護管理和可持續利用工作。
一、林業遺傳資源保護利用現狀
(一)林業遺傳資源的範疇
林業遺傳資源指分布在森林、濕地、荒漠生態系統中的植物、動物、微生物遺傳資源。
(二)多樣性狀況
生態系統多樣性豐富。中國地域遼闊,地形複雜,氣候多樣,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森林、濕地和荒漠生態系統類型。森林生態系統包括針葉林、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熱帶季雨林、灌叢等多種類型;濕地生態系統包括湖泊、河流、沼澤等類型;荒漠生態系統包括沙地、戈壁、鹽鹼地等類型。這些生態系統孕育了豐富的動物、植物、微生物資源,蘊藏了60%以上的陸地生物資源。
物種豐富。目前中國已知的高等植物有432科3 921屬34 377種,其中被子植物241科3 143屬29 348種,裸子植物12科42屬244種。有木本植物8 000多種,占世界的54%,其中喬木約2 000種,占世界的24%。目前有記錄的鳥類種類有1 400餘種,獸類450餘種,爬行類300餘種,兩棲類270餘種,魚類2500餘種,昆蟲約15萬種以上。我國微生物資源極為豐富,目前僅真菌已報導近2萬種。
特有物種豐富。中國獨特的生物地理區系擁有眾多特有物種乃至特有科屬。木本植物有銀杏科、馬尾樹科、大血藤科、伯樂樹科、杜仲科、銀鵲樹科、珙桐科7個特有科,金錢松屬、銀杉屬、華蓋木屬等239個特有屬,金錢松、白豆杉、台灣杉、毛白楊等1 100個特有種。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白唇鹿、朱䴉、馬雞、畫眉、揚子鱷、中華鱘、金斑喙鳳蝶等具有代表性的特有種。
種內多樣性豐富。我國地域廣闊,生長環境多種多樣,經過長期的適應、進化和發育,形成了豐富的生物種內遺傳變異。例如,杉木有灰杉、紅心杉,毛白楊有箭桿毛白楊、易縣毛白楊、小葉毛白楊等多種類型;全世界虎的8個亞種有5個曾見於我國,包括東北虎、華南虎、印支虎、孟加拉虎、裏海虎;環頸雉(Phasianus colchicus),又名雉雞,屬雞形目雉科鳥類,是典型的以森林為棲息環境的鳥類物種。環頸雉在世界範圍內約有30個亞種的分化,不同亞種間雄性個體體羽顏色分化較為明顯,是該物種基因多樣性的重要體現之一。分布於我國的環頸雉有19個亞種,除了海拔3 000m以上的高原和海南外,其分布範圍遍布我國其他所有地區,是我國雉科鳥類中的優勢物種。
(三)受威脅狀況
由於資源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生境片斷化、環境污染、基因污染、氣候變化以及冰凍、暴風雪、持續乾旱等極端天氣的影響,林業遺傳資源受到嚴重威脅。
大約有800~1 000種喬灌木樹種及其種群處於受威脅狀態,近百種樹木已經或瀕臨滅絕。天然群體退化嚴重,原始和接近原始狀態喬木林減少,大量珍貴樹種遺傳資源丟失。人工林樹種結構單一、林分結構簡單,樹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明顯降低。鄉土樹種遺傳資源受到侵蝕,傳統知識保護不夠。珍稀瀕危樹種遺傳資源保護不力,流失嚴重。
1999年國務院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對數量極少、分布範圍極窄的瀕危種,具有重要經濟、科研、文化價值的瀕危種和稀有種,重要作物的野生種群和有遺傳價值的近緣種,以及有重要經濟價值,因過度開發利用,資源急劇減少的種進行了選列。名錄中共有92個科,其中裸子植物7個科,被子植物68個科,蕨類14個科、藻類1個科,真菌2個科。一級保護植物有49種和三個屬(屬中所有種),二級保護植物有197種與2個科(科內所有種)、3個屬(屬內所有種)。第二批名錄正在徵求意見中。《名錄》中有的植物僅有模式標本或幾十年以前採集到的少量標本;有的植物僅分布在一個特定的產地或狹小區域,形成極小種群,其資源亦日益枯竭,其中許多植株極少,有的甚至僅存一株。
現行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對我國處於瀕危或威脅狀態下的動物確定了保護的法律地位,其中包括了我國大部分的特有種。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公布的Ⅰ級保護野生動物共83種,包括獸類39種,鳥類37種,爬行類5種,昆蟲類2種;Ⅱ級保護野生動物共120種,5個科(科內所有種),1個目(目內所有種),包括獸類36種,鳥類68種,5個科(科內所有種),1個目(目內所有種),爬行類2種,兩棲類1種,昆蟲類13種。2001年8月,國家林業局根據我國野生動物資源長期監測的結果,公布了《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其中包括了獸類88種、鳥類707種、兩棲類291種、爬行類395種,此外還包括昆蟲綱的110種。野生動物資源所面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適宜棲息地面積萎縮和破碎化,人類干擾加重等。
(四)保護與利用成效
隨著全社會對林業遺傳資源認識的不斷提高,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利用的水平不斷提高,林業遺傳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取得了顯著成效。
原地保護網路初步建成。截至2013年底,林業系統有自然保護區2 163個,面積12 400萬hm2,建立森林公園2 855處,總面積1 738萬hm2;建立了濕地自然保護區577處、國家濕地公園(含試點)429處、國際重要濕地46處,主要江河源頭及其中下遊河流和湖泊濕地、主要沼澤濕地得到搶救性保護,濕地保護率達到43.51%,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濕地保護體系;已建設了沙漠公園(試點)33個,對重要沙漠遺傳資源起到重要保護作用。目前,初步形成了我國林業遺傳資源原地保護網路,使全國約90%的陸地自然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類型得到了保護;90%以上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納入了自然保護區體系;部分珍貴食、藥用菌資源等得到了較好的保護。
異地保存體系發展迅速。中國已經建立樹木園、植物園160多個,收集、保存了大量的以樹種為單元的林業遺傳資源。建成22個多樹種遺傳資源綜合保存庫,13個單樹種遺傳資源專項保存庫,226個國家級林木良種基地,保存樹種2 000多種,覆蓋全國大多數省份,涵蓋目前利用的主要造林樹種遺傳資源的60%。根據全國第一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的結果,全國範圍內建設有野生動物救護中心77個,野生動物園數量達到16個,全國範圍內異地保存的野生動物數量近20萬頭(只)。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9個國家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
重要物種遺傳資源的保存與評價取得突破。通過原地、異地和設施保存相結合的方式,對杉木、油松、馬尾松、毛白楊、銀杏等200多個樹種的遺傳資源進行保存與遺傳多樣性評價;完成了毛竹、楊樹、柳樹等樹種的全基因組測序;啟動了全國油茶、核桃遺傳資源調查編目,部分省區市開展林業遺傳資源調查工作。開展了瀕危野生動物,比如大熊貓、麋鹿、華南虎、金絲猴、朱䴉、揚子鱷等人工種群的遺傳多樣性測定,遺傳管理及譜系建檔。開展了食、藥用菌如松茸、靈芝、塊菌、蟲草、桑黃等菌種的遺傳資源的保存與遺傳多樣性分析。
遺傳資源發掘利用取得顯著進展。從20世紀60年代初,選育了一大批林木良種、新品種,其中大多數已經在全國林業遺傳資源保存單位和良種基地得到推廣套用,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並產生了巨大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經過遺傳改良的樹種有100多種,全國年均提供各類林木種子2 300多萬kg,各類合格苗木約300億株。林木良種的套用產生了明顯的綜合效益,其中用材林平均生長增益達10%~30%,經濟林平均產量增益達15%~68%。開展了野生動物的人工種群基因交流,避免近親繁殖,維護遺傳多樣性,利用野生動物基因資源改良家養動物的遺傳品質。利用天敵昆蟲及生防菌資源開展有害生物防控。開展了許多大型野生真菌的人工選育與栽培利用研究,菌根、菌肥在林木育苗和苗木移栽方面得到有效利用。
信息化建設取得初步成效。建立了林木、微生物種質資源平台及信息系統,建立了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保護區網站及相關的物種信息資料庫。至2013年底,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平台規範化收集、登錄中國林業遺傳資源信息6萬多份;林業微生物平台收錄了1.65萬餘株(782屬2606種)微生物菌種信息。林業遺傳資源的信息化建設在資源收集、保存、評價和利用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五)問題與挑戰
由於中國林業遺傳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工作起步晚,基礎比較薄弱,與已開發國家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調查編目不全面不系統。目前大多數物種的遺傳資源現狀不清,特別是關於種內遺傳多樣性狀況的信息嚴重缺乏,部分省區市林業遺傳資源調查結果尚待整合。
標準體系不完善。在林業遺傳資源界定、調查、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等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標準體系,影響了工作的系統性、科學性和規範性。
保存體系不完善。林業遺傳資源的原地保存主要依靠自然保護區保存,異地保存主要是研究、保存機構對部分物種的保存,而作為長期安全保存的設施保存建設仍很薄弱。現有體系難以完全克服頻繁發生的極端氣候和自然災害的影響。
相關政策不完善。對林業遺傳資源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保護和利用的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和規章不夠完善,獲取和惠益分享機制尚未建立,在能力建設、制度建設、科學研究等方面缺乏必要支撐。
監測體系不完善。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了野生動植物資源的監測體系,但林業遺傳資源整體的監測體系缺乏。尤其是監測方法、手段、指標不完善,先進的生物技術未得到有效套用,監測技術力量嚴重不足。
二、林業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戰略
(一)指導思想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林業發展方式轉變,堅持有效保護、科學評價、依法管理、持續利用的方針,重點推進中國特有、珍稀、瀕危、重要林業遺傳資源保存和利用,建立適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林業遺傳資源管理體系,實現林業遺傳資源安全保存、可持續利用、公平公正分享資源利用惠益,為推進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發展,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提供基礎保障。
(二)基本原則
1.保護優先,永續利用。把林業遺傳資源保護放在優先的位置,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利用,開發利用服從於資源保護;嚴格禁止對林業遺傳資源的掠奪性開發,科學、合理、可持續地利用林業遺傳資源。
2.突出重點,分步推進。針對林業遺傳資源的流失和喪失的突出問題,重點對中國特有、珍稀、瀕危、重要的林業遺傳資源實施有效保護;狠抓林業遺傳資源保護重點領域與行動計畫的落實,分步實施,紮實推進。
3.科技引領,依法管理。以科技為先導,注重新技術、新方法、新品種的研發與推廣,全面提升林業遺傳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水平;依法管理林業遺傳資源,不斷完善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加大執法力度,做到監管嚴格,保護得力,利用有序。
4.履行公約,惠益分享。履行相關國際公約,積極參與相關國際規則的制定,彰顯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推動建立林業遺傳資源及相關傳統知識獲取與惠益分享制度,公平、公正分享其產生的利益。
5.廣泛宣傳,共同參與。加強林業遺傳資源保護、利用的宣傳教育,積極引導公立機構、社會團體和基層民眾的廣泛關注,形成全民參與林業遺傳資源保護利用的有效機制。
(三)戰略目標
到2025年,初步建立起法律完備、機制健全、保護有效、管理有序、評價科學的林業遺傳資源管理體系,本底清晰、結構完善、保存安全、監管規範的林業遺傳資源保護體系,以及標準健全、資源共享、使用合理、惠益分享的林業遺傳資源利用體系。全面提升林業遺傳資源的研究、監測及保存能力,使90%以上的珍稀、瀕危樹種和80% 以上的中國特有樹種的遺傳資源得到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的遺傳多樣性保持穩定;重要資源微生物得到有效保存。基本實現資源大國向資源強國的轉變,林業遺傳資源得到切實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三、林業遺傳資源保護重點領域與行動計畫
(一)重點領域1:林業遺傳資源調查、監測與信息化建設
行動1:開展林業遺傳資源調查編目
(1)根據林木、野生動物和微生物物種遺傳資源的分布、種群數量、生境、繁殖更新、瀕危狀況、遺傳變異、價值和利用等開展重點物種遺傳資源調查編目,建立國家野生動植物基本信息庫;
(2)在全國範圍,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和偏遠地區,開展林業遺傳資源及相關傳統知識的調查登記;
(3)開展跨區域樹種、國外引進樹種的遺傳資源調查編目;
(4)在例行林業資源調查基礎上,探索生物多樣性和遺傳資源的綜合調查的新途徑和方法,在全國系統開展林業遺傳資源普查。
行動2:建立完善的林業遺傳資源監測評估體系
(1)對原地保存的林業遺傳資源原生境狀況(土壤、水分、氣候、生物)以及影響因子等進行定期觀測調查,重點對林業遺傳資源生長、適應性、繁殖更新、瀕危狀況等進行定期觀測調查,分析評價保護物種的遺傳多樣性及變化趨勢和原因;
(2)定期定點觀測病蟲害等情況;對異地保存的農林兼(間)作樹種遺傳資源進行調查、登記、編目和定期定點觀測、及時更新等;
(3)根據監測數據,開展評估預警,定期報告遺傳資源保護管理情況,及時發布動態變化和預警信息;
(4)建立完善的野生動植物遺傳資源監測體系,定期開展監測和種群動態評估,及時發布動態變化和預警信息。
行動3:制訂林業遺傳資源標準體系
(1)研究制定林業遺傳資源調查編目技術規程與數據規範;
(2)研究制定林業遺傳資源特徵描述規範和數據規範;
(3)研究制定林業遺傳資源監測評估技術規程和指標體系;
(4)研究制定林業遺傳資源收集、保存、評價技術規程與標準。
行動4:建立林業遺傳資源資料庫和信息系統
(1)建立林業遺傳資源資料庫系統和管理信息系統,收集、整理和登錄有關樹種及種群利用、分布、生境、生物學及遺傳變異的信息,搭建林業遺傳資源信息共享平台;
(2)建立林業遺傳資源相關傳統知識資料庫,保護傳統知識;
(3)套用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物聯網(IOT)等新技術,提高林業遺傳資源管理效率;
(4)建立林業遺傳資源地理分布圖。
(二)重點領域2:林業遺傳資源收集與保存
行動5:確定林業遺傳資源保存優先物種
(1)制定優先物種的篩選原則和評價指標,在全國、省(區市)等不同層面開展各類遺傳資源保存行動,篩選確定優先物種;
(2)根據優先物種篩選原則和指標,評價確定在國家、省(區市)和縣市等層面開展原地、異地和設施保存行動的優先物種。
行動6:加強林業遺傳資源原地保存
(1)在各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植物園、自然保護小區等建立和維護基於生態系統的原地保存,強化遺傳多樣性保護;
(2)加強樹種邊緣種群/極端種群的評估、管理,促進邊緣種群/極端種群的綜合保護與多層次合作研究;
(3)加強散生林木的遺傳資源保存,建立健全古樹名木、特殊樹木的編目登記和掛牌制度,實現安全保存和有效管理;
(4)參與制定並實施區域原地保護戰略,積極參與和促進林業遺傳資源原地保存生態區域網路建設與合作。
行動7:加強林業遺傳資源異地保存
(1)建立健全林業遺傳資源異地保存庫體系,加強現有異地保存基因庫的維護,加強具有重要價值遺傳資源試驗基地的建設;
(2)建立完善林業遺傳資源設施保存庫體系,加強超低溫保存、超乾燥保存等現代保存技術的套用,系統收集重點樹種、野生動植物、微生物的遺傳材料(種子、細胞、DNA等)進行長期分類保存;
(3)加強試管保存技術的研究與套用,建立重要樹種和野生植物離體材料保存技術體系;
(4)加強瀕危野生動植物的人工繁育技術研究,建立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異地保存的技術系統。
行動8:加強農林兼(間)作樹種遺傳資源保存
(1)支持和發展在農田中林木遺傳資源的作用,採取措施提高農民在農田兼(間)作活動中保護林木遺傳資源的意識和積極性;
(2)加強農田中林木遺傳資源保護和管理,為農民開展農林兼(間)作林木遺傳資源保護提供技術支持。
(三)重點領域3:林業遺傳資源評價與可持續利用
行動9:開展林業遺傳資源評價
(1)開展中國特有、珍稀、瀕危、新發現和重要物種遺傳變異和多樣性分析,評價遺傳多樣性狀況,為保護與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2)廣泛開展鄉土樹種林業遺傳資源評價,挖掘其潛在利用價值,推動鄉土樹種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
(3) 加強林業遺傳資源分析評價技術研究,對已收集保存的林業遺傳資源進行評價,挖掘其潛在利用價值,提高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效率。
行動10:推進育種、馴化和生物勘探工程
(1)制定育種、馴化和生物勘探研究計畫,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品種;
(2)加強鄉土樹種、經濟樹種和速生樹種遺傳資源的栽培馴化、價值發掘和育種工作;
(3)將當地社區納入重點樹種的選育計畫,鼓勵公眾參與,加強非木質林產品的開發與利用;
(4)促進基因組學等現代生物技術與常規育種技術結合,加快良種選育進程;
(5)加強微生物新的物種、基因和代謝功能的發現及其評價體系。
行動11:強化良種利用
(1)加強林木良種選育研究,建立和完善優異種質創新、新品種選育和規模化繁育體系,高效、有序地開展林木良種選育推廣工作,提高造林良種供應率與使用率;
(2)加大執法力度,加強對種苗生產、流通的監管,強化林木種苗質量控制;
(3)提高林木種苗的生產經營水平,建立種子儲備制度和應急機制;
(4)加強微生物人工大量快速培養技術及其野外人工促繁技術。
行動12:建立以適應氣候變化為目的的林業遺傳資源經營管理模式
(1)改善林業遺傳資源經營管理模式,維護林業遺傳資源的多樣性,增強森林生態系統的自然恢復功能,提高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
(2)採用多樹種、多品系造林,鼓勵採用混交造林和輪作栽培模式,提高人工林多樣性;
(3)加強天然林保護和經營,對氣候變化敏感樹種採取相應保護措施。
行動13:加強入侵物種的防控
(1)開展入侵物種現狀的調查、評估,及時更新發布入侵物種名錄;
(2)加強入侵物種防控,減少入侵物種對林業遺傳資源的損害;
(3)研究制定入侵物種管理辦法。
行動14:研究建立林業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制度
(1)開展林業遺傳資源及相關傳統知識獲取和惠益分享試點;
(2)研究制定遺傳資源獲取國際通行證書、獲取和惠益分享示範契約文本;
(3)建立林業遺傳資源及相關傳統知識獲取和惠益分享制度。
(四)重點領域4:林業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能力建設
行動15:建立宣傳機制、提高公眾對林業遺傳資源重要性的認識
(1)充分利用多種傳媒手段,建立長效的林業遺傳資源宣傳機制;
(2)普及林業遺傳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管理知識,提高公眾認知;
(3)在保護區、森林公園、植物園、動物園、標本館等場所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宣傳,提高公眾認知水平。
行動16:加強林業遺傳資源的教育和培訓
(1)在相關大學和科研機構開設林業遺傳資源專業課程,培養多層次專業人才;
(2)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培訓班,對從事林業遺傳資源保護管理和研究利用的人員進行培訓。
行動17:強化林業遺傳資源保護保存與利用的機構建設
(1)強化林業遺傳資源管理機構;
(2)健全林業遺傳資源保護與保存機構;
(3)完善林業遺傳資源研究機構;
(4)建立林業遺傳資源監測機構;
(5)成立林業遺傳資源信息管理機構。
行動18:加強林業遺傳資源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1)積極開展並規範與林業遺傳資源相關國際組織、外國政府、與非政府間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2)積極引導並規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業與國外對口單位開展技術交流與合作;
(3)開展戰略研究,履行國際公約。
四、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國家林業局負責林業遺傳資源保護和管理工作,各相關單位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本行動計畫的實施。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林業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行動計畫的實施,將有關任務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林業部門的工作計畫。
(二)政策保障
從林業遺傳資源的戰略性、基礎性、公益性、長期性等特點出發,推進中國林業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的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建設,完善各項政策。
(三)科技保障
整合技術力量,最佳化資源配置,加強協同配合,開展聯合攻關;加強林業遺傳資源調查編目、監測評價、保存利用等方面技術研究,完善標準體系;強化成果推廣套用和科技服務,促進產學研一體化。
(四)資金保障
國家和地方政府應當將林業遺傳資源保護管理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引導各類社會資金參與林業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整合林業遺傳資源現有資金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