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八一劇團

關中八一劇團前身為關中劇團和關警劇團。民國三十二年(1943)春,關中劇團和關警劇團合併,改名為關中八一劇團。嚴一農、石生芳任正、副團長,隸屬關中警備區政治部,全團計八十餘人。主演秦腔兼演眉戶戲和歌舞、話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中八一劇團
  • 外文名:The guanzhong bayi troupe
  • 介紹:戲曲表演團體
  • 團長:王維之
關中八一劇團,藝術管理骨幹,

關中八一劇團

戲曲表演團體。主演祭腔、兼演眉戶戲和歌舞、話劇、民國三十二年(1943)春,“八一劇團”與“關中劇團”合併,在馬欄鎮成立了關中八一劇團,隸屬關中分區領導。王維之任協理員兼團長,石生芳任副團長,衛新任黨支部書記,下設團務委員會、教育股、總務股和演出隊等機構。演出隊又分六個小隊。第一小隊為舞美隊、第二小隊為文武場面(即樂隊)、三至六小隊為演員隊,各小隊設正副隊長各一人。全團共七十餘人,實行戰時供給制,專業革命文藝演出團體。 1953年隨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需要,該團調入西安,改建為陝西省秦腔實驗劇團,1955年4月又與西北戲曲研究院合併,成立了陝西省戲曲劇院。
劇團成立後,聘請蒲城“景化社”的趙德蒲和西安易俗社的周玉民為導演和教練,選《盜御馬》、《八臘廟》、《取長沙》、《走雷》、《烙碗計》、《三回頭》、《打草鞋》、《訪白袍》等生、旦、淨、醜行當齊全,唱、念、做、打過硬的戲苦練基本功。並開設語文,音樂、美術、歷史、政治等文化課學習,提高演職人員素質。民國三十四年上半年,中宣部又從魯迅藝術學院調來劉採石、胡仁智、吳銘,給演職人員上理論課。提高全團人員的政治理論水平。與此同時,劇團新排出了分區宣傳部副部長張劍穎同志創作的新編歷史劇《九宮山》、《舌戰群儒》、《南宋痛史》和現代戲《關中炮火》、《漢奸滋味》、《雙運糧》,《紡棉花》、《捉王二》、《關中四傑》等,深入關中分區備縣為民眾演出,受到民眾的歡迎。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本投降以後,劇團創作上演了一批反對內戰,爭取和平的秦腔劇目《兒子》、《兄弟會》、《關中炮火》、《闖王遺恨》、《白毛女》等。
民國三十六年三月初,蔣介石進攻陝甘寧邊區,劇團埋藏重要物資,十二頭騾子馱上戲箱,離殲馬欄,開始轉移。三個多月時間,從關中到隴東,延安、三邊分區,再到晉綏邊區。同年農曆八月十五日回別綏德地委所在地雷家峁。一邊轉移,一邊演出,一邊打阻擊,出色的完成了任務,受到了聯防司令部王維舟副司令員多次表揚。民國三十七年四、五月間,西北人民解放軍收復關中分區,劇團隨軍演出。1949年5月 4日,三原解放,第二天劇團進城。根據西北局習仲勛書記“到了新區,你們要接收青年學生,要讓他們演現代戲,抽老演員去建設新團,幫助舊戲班改革,輔導民眾開展文化活動”的指示,在三原女中、三中招收茹香雪、劉天順、張錦、陳汶波、高鵬、張培民、溫養言、梁抗敵、張發梁、淡明芳、戴戰友、韓存保、周變、李含宏等-批學生。1949年到1952年,先後抽王志勝、周軍、李莉、王錫財、范玉丁、杜興貴嬸去三原組建分區宣傳隊(後改為陝西軍區文工團),肖金、白智到渭南黨校和文工團分別任職;陳瑞林、屈映明、張志光、王群英辭去組建鹹陽文工團;田志順、陳萬哲等參加改編“化民社”為分區人民劇團;鞏清雲、劉福堂等回商洛組建文工團;馬平治等到西安易俗社任學生隊領導;張安邦、程化若、王志敬、宋廣田等分頭去省幹校文藝幹部訓練班、寶雞申新紗廠、鋼川煤礦任主任或文藝專乾。老人員走了大半,新生力量補充了進來,仍堅持一邊演出,一邊排練。先後在三原、富平等縣巡迴演出秦腔《窮人恨》、《血淚仇》、《白毛女》、眉戶《大家喜歡》、歌劇《赤葉河》、《劉胡蘭》等劇目,配合了反霸鬥爭。

藝術管理骨幹

這個劇團擁有一批優秀的專業藝術人才和文化藝術管理幹部。業務骨幹人員有:陳瑞林、尚戰魁、王群定、屈映明、張安邦、陳忠義、王錫才、胡虎林、馬平治、陳萬哲、劉掌印、田志順、張振中、楊有才、鞏慶雲、任青芳、楊文經、張志光、陳光、王小民、譚增成、王明富、劉福清、嚴卜文、胡振西、范玉丁、趙興娃、郭建基、蕭殿儒、張長保、宋光前、張改娃、劉福堂、李英孝、張寧、雷振善、趙成林、王志敬、賀玉林、任新勝、荊春科、吳步清、劉勝起、劉書印、劉書創、衛國祥、穆旺、王伯芳、章清等。先後招收培養學生六十多名。管理幹部有:王維之、石生芳、衛新、袁光、王志勝、王依群、王俊英、田德興、周軍、張培仁、肖金、姜炳泰等。創作演出的現代劇有:《大釘缸》、《十八年大慶》、《新教子》、《新考試》、《大上當》、《雙運糧》、《關中四傑》、《兄弟會》、《白毛女》、《十里原》、《軍民一家》、《勞軍》等三十餘出;新編歷史劇有《九宮山》、《南宋痛史》、《屈原》、《闖王遺恨》、《打虎計》、《忠王李秀成》、《救凌統》等二十餘出;改編傳統劇有《櫃中緣》、《黃鶴樓》、《空城計》、《串龍珠》、《烙碗計》、《破寧國》、《殺四門》、《臥薪嘗膽》等百餘出。這些為宣傳革命,活躍解放區軍民文化生活,創造新秦腔,創造和發展革命文藝事業作出了突出的成績。
1953年隨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需要,該團調入西安,改建為陝西省秦腔實驗劇團,1955年4月又與西北戲曲研究院合併,成立了陝西省戲曲劇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