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姓

闕姓

闕姓,中國罕見姓氏之一,讀作què或quē,用作姓氏時讀四聲,《百家姓》排名,第359位,根據《姓氏考略》考證,闕氏主要源於山東曲阜“闕黨”,即“闕里”,望族出於下邳

闕字有較多通假字或錯別字,一般有“缺“,“傕”,“掘“,“厥”,“撅”,"闋",“閼”等,故有同意多意,作姓氏只能為”闕(què)“字,在古代文獻中,也常用做阿爾泰語族的人名音譯。

闕氏今主要分布於客家民系中,據2016年統計,全國闕氏約2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014%~0.01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闕姓
  • 外文名:Chueh,Kuet
  • 漢字起源:用作裝飾的建築物
  • 姓氏起源:曲阜(少昊之墟)
  • 得姓始祖:代考?,闕弁
  • 現存發音:què或quē
  • 粵語發音:kuet
  • 中古擬音:kʰi̯wɐt
  • 分布地區:華東,華南,台灣,東南亞
  • 郡望堂號下邳郡、銓仙堂
姓氏源流,遷徙分布,歷史名人,闕子,闕羽,闕門慶忌,闕清,闕嵐,闕士琦,闕麟書,闕中一,闕文鋒,闕華山,闕樹槐,闕彩文,闕文海,闕文彩,闕維龍,闕粹求,闕漢騫,郡望堂號,郡望,堂號,闕姓宗祠,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聚居地區,

姓氏源流

1、闕黨邑
出自夏王朝時期,大夫關龍逄的後裔,關龍逄遇難後,其後裔遷入闕黨,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根據史籍《風俗通義》的記載,闕氏承闕黨童子之後(又作“厥黨童子”),東漢時期,“闕黨”之稱改為“闕里
2、闕鞏國
出自商代諸侯國“闕鞏”,以盛產優質鎧甲”闕鞏之甲“而聞名,此國的王族以及國民以”闕鞏“、”闕門“為氏,後簡化為單姓闕氏。
左傳·昭公十五年》:“ 闕鞏之甲,武所以克商也。”,《武軍賦》:“鎧則東胡闕鞏,百鍊精剛。”
3、鮮卑族
出自東漢時期,鮮卑部落 “闕機”(又作“厥機”)、“闕居”部,首領以大人為稱,如:“慕容大人”、“拓跋大人”等,逐漸形成以部落名為姓,如慕容、慕姓
三國志·鮮卑傳》 ”二十餘邑,其大人曰彌加、闕機、素利、槐頭。從右北平以西至上谷為中部,十餘邑,其大人曰柯最、闕居、慕容等,為大帥,從上谷以西至敦煌,西接烏孫為西部“。
”素利、彌加、厥機(闕機)皆為大人,在遼西、右北平、漁陽塞外,道遠初不為邊患,其種眾多於比能也。其後諸子爭立,眾離散,諸部大人慕容拓跋更盛焉。”
4、突厥族
出自隋唐時期,突厥阿史那部。本發祥於甘肅平涼,屬大夏政權,故為有夏之苗裔。
  1. 西突厥 “闕達度”,阿史那氏,隋將,泥撅處羅可汗同母兄弟,漢人向氏所生,隋煬帝詔留突厥羸弱萬餘口,令闕達度安置於會寧郡。曾令其攻打吐谷渾,使部落致富,煬帝大賞之。
  2. 西突厥“闕啜忠節”,阿史那氏,唐將(武周),被唐封為“長安右衛大將軍”,“賓國公”,“忠節”為唐所賜名,曾與“王孝傑”一同,大破吐蕃,克復龜茲、于闐等四鎮,收復“安西都護府”,並鎮守於安西。
  3. 西突厥“闕律啜”,阿史那氏,唐將,被唐封為“右驍衛員外大將軍”。上書謝曰:“生於荒裔,國亂王薨,更相攻屠。賴天子遣嘉運將兵誅暴拯危,願得稽首聖顏,以部落附安西,永為外臣。”
  4. 後突厥:“闕特勤”,阿史那氏,後突厥左賢王,毗伽可汗同母兄弟,戎馬一生,於開元十九卒,唐遣使弔祭,為其刻精像,立祠制碑,現碑文石像均已發掘。
5、滿族
出自滿族旗籍,滿族有闕特氏,據《陝西通志》記載,闕特氏一名女子,嫁入正黃旗,守節至五十歲,於康熙四十三年旌表的記載。
6、其他
東漢末年~永嘉之亂時期,闕氏大規模南渡至荊楚、百越之地,逐漸與當地居民融合,出現收養、過繼、入贅,改姓及羈縻政策,改士歸流等融入闕氏。
得姓始祖
(代考?)、闕弁

遷徙分布

闕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五十九位門閥,闕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據《風俗通義》載,闕氏承闕黨童子之後,這是闕氏的主要得姓起源。闕是古代的一種建築物,通常建在宮殿、祠廟和陵墓前。一般都是左右對稱的裝飾用的建築物,能反映該家族的地位和勢力。闕氏源流可追溯至距今3700年前夏桀王時,各地《闕氏譜》均載:“本姓系關龍逢之裔。”史載:桀無道為酒池肉林,龍逢極諫,桀囚而殺之。龍逢遇難後,其裔孫歷經商、周兩朝,離夏都安邑沿黃河向東逐漸遷徙,在魯襄公後期,弁公才到達魯國曲阜縣昌平闕里(今山東省曲阜縣城內孔廟東側闕里街)。闕姓是以弁公為一世。弁公到達闕里的時間約在公元前550年。公元前549年,孔母攜孔子(當時三歲)也到闕里定居,與我族為鄰。闕姓各地宗譜均認定闕弁為闕氏的始祖,從中可看出闕是以地名為姓。弁公定居闕里後,至10世安承,在漢文帝(公元前179-公元前158年)時授車騎將軍,因伐楚有功,封下邳英尉侯,欽賜下邳為我族食邑,闕氏族人遂占籍下邳。漢代下邳城址在今江蘇省邳縣城的東南。闕氏向南遷的概況:26世闕宣在漢獻帝(190-219)時授下邳大守,後遷任長沙郡太守,攜眷長沙赴任,為闕氏南遷江南之始。至52世仲仁號文山,江西吉安城人,北宋徽宗時署理泉州政務攜眷入閩,為闕姓入閩之始祖。南宋紹興時,辭官居龍巖城西門,墓在城北青草盂,呈“鋪天蓋地”形。闕仲仁曾孫懸慰,在理宗時任朝官。闕姓四代簪纓,樂善好施,德澤岩城,岩人尊稱我族為“闕半城”。南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懸慰被賈似道誣陷,懸慰與其子八史及家人在岩城慘遭殺戮。56世八史字四十郎,妣周、黃、游氏。黃妣生二子:文福、文政,游氏生三子:文興、文運、文祥,年幼居豐田嶺下而幸免於難。闕姓家族,在台北市南港區是屬於望族之一。
今上海市,台灣省的嘉義市民雄縣、台北市南港縣,福建省的永定縣、龍巖市、長汀縣、上杭縣、寧德市霞浦縣,江蘇省的常州市武進區、無錫市、徐州市、南京市,宿遷市、泗陽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欽州市,博白縣、梧州市、北流縣、南寧市,浙江省的杭州市、溫州市平陽縣、麗水市遂昌縣、麗水市松陽縣,湖南省的常德市桃源縣、懷化市辰谿縣、漣源市,廣東省的海豐市,河南省的駐馬店驛城區、遂平縣、新蔡縣,商丘市睢縣闕莊村,周口市沈丘縣,陝西省的西安市,安徽省的蕭縣,河北省的唐山市,江西省的大余縣,重慶市的梁平縣,湖北省的宜昌市貴州省畢節市等地,均有闕氏族人分布。

歷史名人

闕子

戰國,縱橫者,縱橫十二家之一。

闕羽

漢代荊州刺史。

闕門慶忌

漢代膠東內史,魯申公的學生,以所寫詩聞名。

闕清

明代務本愛民的平涼知府,河南人,弘治舉人,平知涼府,天性純孝,為政愛民,受到人民的愛戴。

闕嵐

清代著名畫家,桐城(今安徽省)人,字文山,一作雯山,號晴峰,客吳門。善畫山水、花卉,尤工人物。仙佛像亦甚妙,善寫真。

闕士琦

字褐公,明朝湖廣桃源(今湖南省桃源縣)人。崇禎進士。曾做過南安知縣,上任不足半年,認為做官太辛苦,辭官歸鄉,杜門著書,堅決不肯入仕為官。朝廷因其德高望重,要調他入京任編修,也被拒絕。卒後留有詩文集近十種傳世。

闕麟書

浙江麗水人。字玉麟(1879-1946)。肄業麗水圭山書院。19歲府試名列之首。八聯軍入侵後,從事反清革命。1902年加入雙龍會,任麗水分部會首。聯絡會黨,策划起義。1904年雙龍總會會首王金保死難,繼承領導。先後加入了光復會和同盟會。徐錫麟一秋瑾遇難後,於1908年到上海,與陶成章、王金髮等共謀浙江起義。次年在杭州被捕。1910年冬,經營救出獄。1912年在杭州成立同盟會浙江支部,並辦《平民時報》。後參加二次革命及護國運動。1916年5月在上海遭袁世凱黨徒暗殺。

闕中一

闕中一(1914-1995),原名闕桂蘭,福建省永定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通信連班長、特務班長,中央通訊隊分隊長,執行警衛毛澤東同志的任務。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陝北後,進入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學習。後任中央軍委警衛連政治指導員,軍委交通局外交聯絡站政治協理員兼總支書記。“西安事變”後,在紅軍駐西安辦事處任周恩來副主席處侍從參謀。
抗日戰爭時期,奉命赴閩,任閩東北抗日義勇軍第三支隊參謀長,新四軍第3支隊5團3營政治委員,新四軍軍部教導總隊政治隊政治指導員,新四軍第2支隊3團2營政治委員,新3團政治處主任。皖南事變中,與新3團指戰員一起浴血奮戰,突圍到安徽蕪為地區。後任新四軍軍部特務團政治處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野戰軍第7師19旅政治部副主任,華東野戰軍第7縱隊19師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膠東軍區第5師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第32軍95師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皖南軍區政治部主任,解放軍海軍政治幹部學校副校長、校長,海軍舟山基地政治委員,海軍舟嵊要塞區政治委員。當選為上海市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5年8月8日因病逝世,享年81歲。

闕文鋒

闕文鋒(1877-1930.8.23),福建省永定縣人。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里。刨煙工人出身,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大革命時期,1926年秘密組織農會,發展黨團員,同軍閥和惡霸地主作鬥爭。1928年6月參加永定暴動,跟隨阮山、熊振聲等人與敵人開展反“清鄉”鬥爭。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9年5月紅4軍入永後,領導當地民眾開展土地革命運動。後在區、縣蘇維埃政府負責軍事工作,組織青年參軍參,進行軍事訓練。1930年後,先後任紅20軍第3縱隊特務連連長。英勇善戰,智勇雙作,指揮連隊幹部戰士擔負保衛地方紅色政權的重任,轉戰於永定和上杭等地。同年5月參加永定縣第三次工農兵代表大會,被推舉為臨時裁判委員會委員。8月23日奉命率隊開赴上杭,配合當地赤衛隊武裝攻打藍家渡,中彈負傷。因傷勢過重,後醫治無效,不幸逝世,犧牲時53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追認為烈士。

闕華山

闕華山(1904-1933),化名夏如銀,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0年參加赤衛隊,任隊長。後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獨立師,歷任紅四方面軍特務營連長、營長。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轉移,留在根據地堅持鬥爭。擔任紅軍第7路游擊師師長。配合紅25軍取得了多次反“清剿”作戰的勝利。1933年3月至4月,率部配合紅25軍參加黃安郭家河、潘安河等幾次反“清剿”重大戰鬥,取得殲敵三個主力團的勝利。1933年冬,不幸被捕入獄,後被殺害於黃安中徐家村後廟崗,犧牲時29歲。

闕樹槐

闕樹槐(1905-1937.1),福建省永定縣人。出生於貧農家庭。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9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入閩後,任永定縣三堡鄉赤衛隊隊長,鄉、區蘇維埃政府軍事委員會負責人,率領地方赤衛隊配合紅軍打擊地方反動勢力。1930年10月任永定縣游擊大隊長。1932年春調任永定縣軍事部工作。10月任永定縣獨立團第2連連長。不久,獨立團編入福建省軍區第一分區獨立團,任第2連連長,1934年3月任中國工農紅軍獨立第8團第1連連長,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爭,牽制敵人進攻中央蘇區的兵力。同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後,紅8團在閩西一帶地區堅持游擊鬥爭。1936年秋永定縣紅軍游擊隊整編為2個縱隊,他任第2縱隊第3支隊隊長。1937年1月率部在永定坎市寨背爐開展活動時,被國民黨粵軍157師938團1個營包圍,在突圍戰鬥中不幸壯烈犧牲,時年32歲。

闕彩文

闕彩文(1902-1931.3.23),福建省上杭縣人。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1929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9年7月,在革命形勢的影響下,在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的支持下,參加了才溪武裝暴動。加入了赤衛隊,投入了打土豪,斗劣紳,分田地,建立紅色政權的鬥爭。1929年才溪成立上杭赤衛軍13大隊時,在13大隊工作。隨後,參加了策應南陽一帶的武裝暴動。1930年12月調任(上)杭、武(平)赤衛團政治委員。蔣介石發動三省會剿,相繼攻占上杭武平兩縣後,奉命率部轉移到官莊、武北、武東和茶樹下、南陽等地,配合紅軍發動人民保衛和鞏固區、鄉蘇維埃政權。
1931年3月23日,率部攻打官莊守敵,當部隊從武東迂迴到官莊的茶頭下時,遭敵人阻擊。在前沿陣地指揮戰鬥時,中彈犧牲,時年29歲。

闕文海

闕文海(1903-1931.4),福建省永定縣人。國小教師出身。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時期,1926年與范炳南、賴連璋、載茶興等在西溪創辦“西溪公學”並以學校為陣地,開展革命活動。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8年6月參與張鼎丞領導的永定農民暴動。1929年5月紅4軍解放永定後,歷任鄉蘇維埃政府主席、中共永定縣委委員、常委、宣傳科科長等職。1930年1月兼任“紅報社”社長,親自編寫《黨團訓練材料》,供黨團訓練作教材。還深入黨校、黨訓班講課,為培養黨員,提高黨員素質,壯大黨的力量作出了貢獻。1931年4月在閩西肅清社會民主黨事件中,在虎崗蒙冤被害,時年28歲。
1959年10月追認為革命烈士。

闕文彩

闕文彩(1889-1930.6.2),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出生在一個佃農家庭,飽受地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1928年經田開壽、劉和松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8年以做皮匠手藝為名,走鄉串村,散發傳單,宣傳“打倒土豪劣紳”,“實行土地革命”等,向農民灌輸革命思想,鼓動農民自覺擁護革命,參加革命。1929年在本村周圍一帶組建赤衛隊,開展土地革命。在擴大紅軍隊伍運動中,首先送自己的獨生子闕裕全參加紅軍,並動員青年報名參軍參戰。經他動員入伍的青年達30人之多。1930年6月2日到趙家沖地主家派款,被國民黨便衣隊發覺,不幸被捕。敵人將他押到縣城,施用各種酷刑,上軋棍、釘竹籤、用燒紅的青磚烙,逼他供出地下黨組織成員。但堅貞不屈,敵人無奈,將其殺害於縣城教場崗,犧牲時41歲。

闕維龍

闕維龍(1883-1931),福建省永定縣人。1926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時期,1926年4月被選為國民黨(左派)代表,參加國民黨福建省第二次代表大會。會上同右派勢力作了堅決鬥爭。與阮山等人積極從事農運工作,宣傳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領導農民展開“二五減租”和反對土豪劣紳的鬥爭。中共永定縣委成立後,領導農民從經濟政治鬥爭轉向武裝鬥爭,組織農軍施行軍事訓練。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8年6月參加永定暴動,收繳土豪民團武裝,反抗敵人的“清鄉”,堅持山區隱蔽鬥爭。1929年5月紅4軍解放永定後,任增瑞鄉蘇維埃政府主席,領導民眾開展打土豪分田地的鬥爭。組織青年參軍上前線,率領赤衛武裝保衛民眾的生命和生產安全,發動民眾積極搞好生產,為永定蘇區的各項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1931年春因被指控為社會民主黨分子而在永定龍門蒙冤被害,時年48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闕粹求

闕粹求(1910-1934),江西省興國縣人。1928年參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0年任興國縣鄉蘇維埃政府支部書記,同年調縣郵務科工作。1933年3月任中央蘇區郵政總局總務處處長。1934年10月隨部參加長征,途中在會昌被敵殺害,犧牲時24歲。

闕漢騫

闕漢騫(1902—1972年),字撥雲,清水橋鄉闕家村人,中學畢業後上過法政學校。1920年投筆從戎,考入武漢教導團,加入國民黨,不久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後歷任國民黨軍隊連、營、團長、少將旅長、中將師長、副軍長、軍長、廣州警備司令、浦東兵團司令等職。曾以戰功獲國民黨雲麾勳章、寶鼎勳章等多枚,還得到過美國的棕色勳章。1949年去台,先後任台灣中部防守司令、台灣防衛副總司令、東部防守司令、澎湖防衛司令等職,1952年因病辭職,1972年病逝於台北榮民總醫院。
在八年抗戰中,闕漢騫歷經10戰,屢建奇功。1938年上海誓節渡一役,闕率部與日軍白刀相接,反覆肉搏,威震敵膽。1939年冬日軍自廣州大舉北犯,闕漢騫在固守原有陣地的同時,派出一支奇兵,會同友軍展開反攻,一鼓作氣攻占翁源、花縣,迫使日軍3個師團倉皇退至廣州近郊,創造了振奮人心的粵北大捷。1944年,他率兩個師空運緬甸,解盟軍密支那之圍。同年,擔任五十四軍副軍長的他統率全軍將士浴血奮戰,突破日軍嚴密設防的怒江天險,攻破海拔3000米的高黎貢山防線,收復了滇西重鎮騰衝,創造了全殲日寇兩個聯隊的光輝戰績。闕漢騫蜚聲中外,在戰役中榮升軍長。
闕漢騫作為國民黨的高級將領,曾經給中國革命造成過嚴重損失。1930年至1934年,他參加對井岡山的封鎖圍剿,忠實地執行了蔣介石的“燒、殺、平、毀”政策,使革命根據地遭到嚴重破壞,抗日戰爭勝利後,他積極參加反共同戰,奪膠東,戰遼西,守上海,為蔣介石立下了汗馬功勞。
闕漢騫擅長書法,造旨頗深。在長期的軍旅生活中,他每天都要堅持練數百個大家,功課不完,絕不休息,病中也不間斷。1959年,他在台北中山堂舉辦了個人書法展。其正本《正氣歌》和行、草、楷、隸四體千字文,被譽為拔雲體,深得行家稱道。

郡望堂號

郡望

下邳郡:改自臨淮郡,東漢時期將臨淮郡改為下邳國,在今江蘇省睢寧縣西北,南宋時期又把下邳國改為郡。治所在下邳,相當於今天江蘇省西北部。

堂號

銓仙堂:明代安南縣縣令闕士琦上任幾個月以後母親就逝世了,他於是回家再也不肯回去做官,而是閉門讀書,寫書。著作有《銓仙草》、《闕野草》等。
此外,闕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據《百家姓》)註:“闕氏下邳郡”。闕氏各支裔還有堂號,福州稱“三韓堂”,上杭、永定稱“邳州堂”,江西省樂安、永豐等縣稱“荊州堂”,泰和稱“敘倫堂”及“節高堂”,湖南安化、漣源稱“思榮堂”,廣東梅州稱“追聖堂”。

闕姓宗祠

闕姓宗祠通用聯

四言

才能著譽;
刺史馳聲。
——佚名撰闕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闕津為龍南令,以才能著稱。下聯典指漢·闕翊官荊州刺史。
官居刺史;
政播荊襄。
——佚名撰闕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闕氏宗祠“荊州堂”堂聯。
侯封英尉;
系出下邳;
——佚名撰闕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闕氏宗祠“邳州堂”堂聯。

五言

闕里家聲遠;
荊州世澤長。
——佚名撰闕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闕氏宗祠“荊州堂”堂聯。

六言

內侍名高宋室;
編修望重明廷。
——李文鄭撰闕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高宗時宦官闕禮,淳熙末年提舉重華宮。孝宗死後,光宗因與孝宗不和,聲稱有病不出面料理喪事,大臣趙汝愚、韓惋胄請求讓嘉王趙擴(寧宗)繼位,闕禮人內宮請示慈烈太皇太后同意。後歷官內侍省都知、中侍大夫,從不倨功自傲,為南宋內侍中較有名望者。下聯典指明代湖廣桃源人闕土琦,字褐公,崇禎年間進士,官南安知縣,數月後因母親去世而離職。於是閉門著書,不想再做官,後來因為名望重於一時,又授以編修。著有《余仙草》、《蝌蚪詩》、《闕也草》、《郎當草》等詩文集。

七言

闕里家聲期勿替;
荊州事業異維新。
——佚名撰闕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闕氏宗祠“荊州堂”堂聯。
自古官聲傳漢代;
於今政績溯荊州。
——佚名撰闕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闕氏宗祠“荊州堂”堂聯。
績著南閩光世澤;
庥揚東魯振家聲。
——佚名撰闕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闕氏宗祠“邳州堂”堂聯。

九言

賜姓溯成周,風承闕里;
家學傳曲阜,美顯昌平。
——佚名撰闕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闕氏宗祠“邳州堂”堂聯。

聚居地區

闕氏聚居地區之自然環境,具有山區多、貧地多、名勝多等特點,絕大多數聚居於長江、珠江、贛江汀江甌江、淮河等幾大流域。只可惜,多數闕姓聚居村,既不緊靠江湖,也不緊靠鐵路和公路幹線,而是多屬偏僻山區,故環境甚為貧脊。但闕氏地區周圍之名山古蹟較多。如闕氏始祖地曲阜之孔廟,蘇州園林,西湖美景,浙南之雁盪山,福建永定縣內之土圍建築群房,贛閩邊界是之武夷山,湘西之張家界、桃花園,寧遠之九嶷山,廣州之黃花崗,梅州地區之銅鼓嶂和山勢雄奇的那拉山五指峰,以及廣州、香港、台北、高雄、基隆、京津、杭州、蘇州、長沙、西安等名城或名港。這些闕氏聚居較多之周圍地區,堪稱中外遊覽之勝地。
海外宗親,多系高工資或經營致富,其生活水平自然較高。至於大陸闕氏經濟狀況,可分為三類:部分聚居城鎮和少數交通便利,環境優越的鄉村或城郊,生活水平較好,能負擔子女的教育費;多數農村闕姓基本過上溫飽生活,其中多數免強負擔子女學費;有10—20%的邊遠山區宗親,尚未脫貧。教育費負擔相當困難。山區農民文化素質不高,交通阻塞,致富門路不多,不易富裕起來。
根據湘、贛、閩、鄂的幾十個鄉村的調查和統計,多數聚居村,人均在1000—4000元之間,發展不平衡。漢壽闕姓農民說:物價上漲,人均達不到1500元,日子就不好過了。可是闕姓農民還有部分達不到這個數字。如浙、閩、粵、滬等省市沿海開發區,交通便利、有礦藏、特產盈利的鄉村,地畝較多的江西、浙江、福建、廣東的一些地區及蘇南地區、川中平原、桂南地區、洞庭湖平原地區,農民生活水平較高。如梅州市梅縣區荷泗鎮太平村,在村23戶110多人,人均達3000元;戶戶有新房、電視機,已普及國中文化、高中文化達50%。永定增瑞村480多戶2400多人。特產菸葉,打工經商者多,人均3000元以上;部分已改用液化氣灶,電器已逐漸普及,近半數已改用彩電。各地貧富,很難全面概括。
闕氏散居全國及世界部分地區,調查收集的資料極其有限,且筆者水平不高,此文定有差錯,敬希宗親指正,則深表謝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