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成功

閻成功

陝西省四大才子之首·筆名布丁。陝西西安人。中共黨員。大學學歷。1984—2006年任《教師報》編輯部、群工部主任,2007年至今任《自學考試報》編輯部總編輯。主任編輯。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200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散文集《九州勝景探幽》、《陝西風物趣事》、《秦腔趣聞》、《陝西名勝導遊》、《陝西風情文化》。先後在陝西省圖書館、西北大學、解放軍第二炮兵學院等30多所高校作《陝西風情文化》系列講座60餘場,並被西安培華學院、鹹陽師範學院、西北大學等高校列為公共選修課教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閻成功
  • 別名:布丁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西安
  • 職業:作家
  • 性別:男
網友介紹
閻成功 三秦風情文化的傳播使者
掌聲、笑聲,笑聲、掌聲,不時地從擠滿了師生的報告廳里傳出。“是在進行文藝演出嗎?”許多老師和學生好奇地向報告廳走去。很快的,他們就被吸引住了。緊接著,他們就不由自主地發出了笑聲,拍出了掌聲。最近,這種現象經常在西安、鹹陽的20多所高等院校里發生。原來,這就是被人們譽為“三秦風情文化的傳播使者”的記者、作家閻成功在作《華夏之根——陝西風情文化》系列講座時的情景。
陝西教育報社主任編輯、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自學考試報》總編輯閻成功教授,所作的《華夏之根——陝西風情文化》系列講座共為18講,每講均由“星羅棋布的名勝古蹟”、“流傳千載的風味特產”、“古樸奇特的風俗民情”、“源遠流長的地方戲曲”、“千姿百態的民間藝術”,共五個板塊組成。他以新聞記者的眼光,運用大量鮮為人知的史料詳細介紹陝西著名的49處名勝古蹟的歷史、特點及趣聞;32種著名風味特產的產生背景、特色和趣聞;16種古樸奇特的風俗民情;29種地方戲曲的歷史、流傳、特點及趣聞;28種千姿百態的民間藝術的產生、流行、特點和獨到之處。
閻成功教授的講座,數據詳實、事例典型、健康向上、活潑生動、圖文音並茂、實物與表演並舉,知識性、趣味性、觀賞性、實用性都很強。他發音清晰準確、語速快慢適當、用詞風趣幽默、模仿形象生動。尤其是對地方戲曲、信天游、紫陽民歌、陝西快板的表演展示,更讓學生們大開眼界。因而引起了熱烈的互動,受到了極大的歡迎。每次兩個小時的講座,場場爆滿,從來沒有一個人中途退場。
閻成功出生在西安市的一個書香世家。他的曾祖父閻甘園老先生是享譽全國的文化名人,為人正直、學識淵博,一生在新聞、教育、書畫、戲曲、考古、社會風氣等方面,卓有建樹。魯迅先生於1924年7月19日下午,慕名到閻家拜訪甘園老先生,並說:“炎夏遇知己,可算同路人。”他的祖父閻履初,一生從事教育和書法,解放後任西安市政協委員和五味什字國小校長。他的叔祖父閻秉初,在南院門開設了“古舊書店”。他的父輩伯叔多人都是革命老幹部。
上國小時,他就向西安的曲藝名家楊寬心等人學會了說陝西快板。1963年7月1日晚,他被挑選在當時的西安實驗電視台(陝西電視台的前身)表演了快板。當時的西安電視台只在每周六的晚上才播映一次。
上中學時,他學會了演奏竹笛、笙、鑼鼓等民族樂器,並多次參加各種場合的文藝演出。
上山下鄉時,他向當地農民學習了秦腔等地方戲曲的演唱和伴奏,並了解、掌握了大量的關中方言俗語和風土民情。
上了大學,進入報社當記者以後,他先後向近百名專家學習了音樂、戲曲、書畫、詩詞、歷史、寫作、攝影、考古等各個文化領域裡的知識。著名作曲家劉熾、張玉龍、趙季平、高永謀;著名秦腔演員楊金鳳、劉毓中、李興、宋百存;著名話劇演員劉法魯、張克瑤、王芳;著名歌唱家貟恩鳳、馮健雪、楊巧;著名小品演員石國慶(王木犢);著名書畫家張樂平、劉自犢、鐘明善、羅寧;著名作家陳忠實、賈平凹、和谷;著名詩人黨永庵、徐劍銘;著名學者趙喜民、張光、任中南;著名教授薛迪之、黃留珠、吳成功;著名評論家肖雲儒、劉建勛、商子雍;著名攝影家張富漢、胡武功、葛新德;著名教育家姜維之、丁祖詒、黃藤;著名考古學家韓偉等人,都分別給他當過老師或向他傳授過專業知識。使他受益匪淺。
三秦大地博大精深的文化積澱的薰陶和家庭濃郁的文化氛圍的感染,使閻成功從小就深深的愛上了陝西這塊古老而神奇的黃土地。
在這裡,鏗鏘有力、氣勢磅礴、震人肺腑的民間鑼鼓;絢麗多彩、千姿百態、驚險懸妙的民間“社火”;高亢激越、強烈急促,被譽為梆子戲鼻祖的秦腔;纏綿悠揚、清新悅耳的信天游;雄渾強健、活潑歡快,充分展現出陝西人彪悍、豪爽、剛強、淳樸性格的安塞腰鼓。使他一次次地陶醉,一次次地流下了激動的熱淚。
棗香撲鼻、綿軟粘甜,有著數千年歷史的甑糕;肉酥湯濃、饃筋味醇,烹製方法獨特的牛羊肉泡饃;肥而不膩、瘦而無渣、食後濃香不散,被譽為西安人的“漢堡包”的臘汁肉夾饃;以“薄、筋、光、酸、辣、香、煎(熱火)、稀(湯多)、旺(油足)著稱,被譽為“大唐風味”的臊子麵,使他吮足了三秦大地的乳汁,長成了一副高大、魁梧的身板。
31年來,陝北的高原、大漠,關中的遺址、帝陵,陝南的巴山、漢水,處處留下了他訪古、探幽的足跡。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園林——華清池;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宮殿遺址——秦阿房宮;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國際大都市遺址——漢長安城遺址;唐代的實物遺存、被譽為“西安標誌”的大雁塔、小雁塔;中國最大的石質書庫——西安碑林;世界上最大的古城堡——西安城牆,他都一次次地探訪,一次次地痴迷,一次次地流連忘返。
1978年3月的一天,閻成功遊覽了唐代高僧玄奘的靈骨安葬地——長安興教寺,採訪了寺院管理人員,拍攝了照片,寫了報導。先後被《陝西日報》、《西安晚報》、《烏魯木齊晚報》刊用。從此,他就一發而不可收。每年都有100多篇文化報導分別被《光明日報》、《中國旅遊報》、《工人日報》、《羊城晚報》、《今晚報》、《蘭州晚報》、《烏魯木齊晚報》、《成都晚報》、《春城晚報》、《呼和浩特晚報》等多家報刊採用。
經過多年的調查和採訪,閻成功教授於1981年5月寫出了3千字的《七代活周仁》。很快,省劇協和《陝西戲劇》編輯部就召開了研討會給以肯定和支持。許多縣的劇團把這篇文章張貼在劇場門口。有的用黑板抄寫,有的甚至抄成大字報供人們觀看。當他在三原縣和禮泉縣的劇場門口看到擁擠的人群里,有許多人在評論、在讚揚、在用筆記錄時,他的眼睛濕潤了。人民民眾這么喜愛地方戲曲文化,使他下決心,今後不但要多寫這方面的文章,而且還要寫得更好。
當他經過10多年的收集、匯總,於1990年2月寫出《陝西十大怪》時,立即被陝西經濟廣播電台請去當嘉賓,講解寫《陝西十大怪》的經過及特點。
從1991年到1993年期間,他先後寫出了《九州勝景探幽》、《陝西風物趣事》、《秦腔趣聞》、《陝西名勝導遊》等書籍,被陝西旅遊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其中,《陝西名勝導遊》先後被修訂出版了3次。
1992年6月,《秦腔趣聞》出版時,任哲中、肖若蘭、郝彩鳳、李愛琴、肖玉玲、全巧民、張詠華、劉茹慧、郭明霞、馬桂英、劉美麗、白江波、李買剛、王升堂、周曉莉等全省50多位著名秦腔演員聯合在西安市尚友社演了七天戲,予以慶賀。當時戲票極為緊缺,每天都有數百名戲迷在劇場門口“釣票”。40多家新聞媒體進行了跟蹤報導。閻成功應邀作了現場簽名,並登台講話,受到熱烈歡迎。這在當時,是古城西安的一件重要新聞。
民眾的喜愛和歡迎,同志們的支持和幫助,使閻成功決心把對陝西的旅遊文化、宗教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戲曲文化、民間藝術文化的報導和研究進行下去。
近幾年來,每逢“五一”、“國慶”黃金周和春節,他總要駕車自費去陝西的各地考查、採訪、拍照,可以說,陝西各地所有的名勝經景點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尤其是韓城市的司馬遷祠墓、党家村,臨潼區的秦兵馬俑、華清池、鴻門宴遺址,周至縣樓觀台,戶縣的草堂寺,長安區的南五台,耀縣的藥王山、耀州窯遺址,涇陽縣的安吳堡,三原縣的城隍廟、孟店民居,蒲城縣的橋陵、泰陵、高力士墓、讓皇帝陵,彬縣的大佛寺,旬邑縣的唐家莊園,銅川市的玉華宮遺址,鳳翔縣的東湖,扶風縣的法門寺,黃陵縣的黃帝陵,寶雞市的炎帝陵,藍田縣的公主嶺猿人遺址、水陸庵,興平市的茂陵、楊貴妃墓,禮泉縣的昭陵、建陵,乾縣的乾陵,岐山縣的周公廟、五丈原,華陰市的華山、西嶽廟,大荔縣的豐圖義倉,白水縣的蒼頡廟,米脂縣的李自成行宮,佳縣的白雲山,榆林市的紅石峽鎮北台,漢中市的古漢台、拜將壇,勉縣的武侯祠、諸葛亮墓,城固縣的張騫墓,洋縣的蔡倫祠,安康市的香溪洞等景點,更是他的多次探訪之地。
對於陝西的風味特產,閻成功總是不聲不響地去購買、品嘗,以求報導的真實。
2006年10月,閻成功應邀為西安外國語大學的學生們作了一場有關陝西風情文化的講座。沒想到,因為它有利於拓寬學生們的知識面,能夠增強學生們就業的競爭實力,而受到了非常熱烈的歡迎。
緊接著,他應邀先後在自2006年10月以來,應邀先後在西安圖書館、陝西省圖書館、中共西安市委組織部幹部培訓中心、西安勝利飯店、長安飯店、陝西鼓風機廠、長慶油田等單位以及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安聯合大學、西安歐亞學院、西京學院、陝西郵電職業技術學院、鹹陽職業技術學院、西安培華學院、解放軍第二炮兵工程學院、陝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西安文理學院、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陝西國際商貿學院、西安工業大學、西北大學、西安海棠學院、陝西服裝藝術學院、鹹陽師範學院、西安外事學院、西安財經學院等40多所高等院校作講座60餘場,聽眾達4萬多人次。每場都是笑聲不斷、掌聲不斷。
西安培華學院、西北大學、鹹陽師範學院等10多所高等院校已將《華夏之根——陝西風情文化》列為了公共選修課。
新浪、搜狐、網易、百度、谷歌、雅虎、搜搜、新華、人民網等多家網路媒體都分別建立了“閻成功網頁”。
在本職工作中,閻成功是一名具有新聞高級職稱的好記者、好編輯,優秀的共產黨員。他寫的報導和評論多次榮獲全國和陝西省好新聞獎。除了搞好本職工作外,他唯一的想法就是搞好陝西風情文化的研究、報導和宣傳。
“讓世界人了解陝西,讓中國人更愛陝西”是閻成功教授的美好願望。事實已經證明:他的願望一定能夠實現,而且正在實現!
這張長安興教寺的照片是 閻成功教授於1978年3月拍攝的,是他從事名勝古蹟報導的第一張照片。從此,他便走上了長達31年的陝西風情文化的報導和宣傳之路。(鵬 子)
風情文化看陝西
作者:楊 溢 文章來源:西安文理學院
一直很喜歡陝西。星羅棋布的文物古蹟,流傳千載的風味特產,源遠流長的戲曲藝術,還有著名的陝西十大怪。我總是驕傲的,因為這片土地的多姿多彩。但當有人問起:“陝西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我能說出的,只有許多的名字。生在陝西,長在陝西,並不一定了解陝西。這次的文理大講堂讓我對陝西有了進一步認識。
星期三下午,我早早到報告廳,在第三排坐了下來。不多時,後面傳來陣陣掌聲,是閻成功老師來了。只見他西裝革履,講究又不做作,寬大的臉龐帶著淺淺的微笑。不知閻老師會帶給我們一場怎樣的文化之旅呢?閻老師走上講台,鞠了個躬,清了清嗓子,“大家好!今天我要給大家講一講我們陝西的風情文化。”他聲如洪鐘,力道十足,台下的同學們都嚇了一跳:這可不就是一個地道的關中漢子嘛!我莞爾一笑,呵,那文雅的衣著打扮,定是“騙”到了不少人。
剛一開始,閻老師就提了個問題:“陝西,我們叫了這么久,你們可知道它的來源?”原來,“陝西”這一名稱已經使用了2800多年了。公元前841年,以陝塬為界周公與召公分而治陝,陝塬以西的地方就稱作“陝西”。“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陝西共有72座陵墓,埋了73個皇上。為什麼是73個?老師一笑,賣起了關子:“我們先從名勝古蹟講起,一會兒就有答案了。”坐落在大慈恩寺內的大雁塔建於唐代,曲江宴飲和雁塔題名是唐代進士最引以為傲的兩件事,有詩云:“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至於塔名,有一說認為鳥中以雁為最尊,故以此為名。我這才知道,經常看到的大雁塔,還有這么多說法。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是以72座陵墓埋了73個皇上。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無字碑”,碑上為何無字,至今依然眾說紛紜。
說到陝西的風味特色小吃,首推羊肉泡饃。別看它現在很普遍,周代時它可是宮中的禮撰。多彩的圖片加上老師生動的講說,台下的同學都不禁咽起了口水,想要立刻吃上一碗,解解饞。
正聽得精彩,卻旁邊同學嘀咕:“哇,居然來了這么多人,還好來得早,占了個好位子。”回頭一瞧,報告廳早已座無虛席,後面還站著不少人。這時,老師講起了陝西十大怪——陝西特有的風俗民情。老師很自豪地告訴我們,外地人都不相信陝西有像盆一樣大的碗,陝西人能吃這么多。想想陝西的老瓷碗,大的確實夠嚇人的。
最讓我興奮的,莫過於陝西的秦腔了。那一聲吼,八百里秦川都要晃動,聽的人豪氣沖天。聽了秦腔的陝西人都會說:“這才是真真的陝西戲曲,過癮,解悶,嘹咋咧!”陝西的戲曲不單只是秦腔,還有眉戶(迷糊)、碗碗腔等。講到酣處,老師還會情不自禁地唱上幾句,聽得同學們紛紛叫好。陝西的民間藝術也是豐富多彩。安塞腰鼓,充分展現出了陝北人民的剽悍豪爽;黃土高坡上響起的信天游,把陝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期待毫不隱諱地唱了出來。
不知不覺,兩個小時就過去了,我們還沒有聽過癮,這期的講座卻要結束了。從報告廳出來,我意猶未盡地借了本有關陝西風情文化的書細細研究起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