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江樓(肇慶閱江樓)

閱江樓(肇慶閱江樓)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廣東肇慶閱江樓臨西江而立,樓高二層,分東西南北四座,組成四合院式的整體建築。為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位於肇慶市江濱東路西江河畔。

閱江樓始建於明代,歷史上曾為鵠奔亭。南宋隆興年間(1163-1164年)改建為紀念唐代高僧石頭和尚陳希遷的石頭庵;明宣德六年(1432年)擴建為崧台書院;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增建北樓以及東西兩廊和號舍。崇禎十四年(1641年)命名為閱江樓。1962年,紀念館被公布為廣東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0月,公布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為肇慶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和著名的旅遊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閱江樓
  • 特點:臨西江而立
  • 樓高:二層
  • 位置:廣東肇慶
葉挺獨立團團部紀念館(閱江樓):肇慶市江濱東路閱江樓,閱江樓座落在肇慶市城區正東路石頭崗上,居高臨下,屹然矗立在浩蕩東去的西江河畔,氣勢雄偉非凡。宣德六年(1431年),肇慶知府王瑩將石頭庵改建,名為崧台書院。崇禎十四年(1641年)再度改建,正式立名為閱江樓。500年來不少文人墨客登樓抒懷,寫下許多想像雄奇的詩篇,為這座古樓平添了異彩。
閱江樓始建於明代,歷史上曾為鵠奔亭。南宋隆興年間(1163-1164年)改建為紀念唐代高僧石頭和尚陳希遷的石頭庵;明宣德六年(1432年)擴建為崧台書院;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增建北樓以及東西兩廊和號舍。崇禎十四年(1641年)命名為閱江樓。該樓築於高約8米的山崗上,座北向南,為典型的廣東四合院式古建築。明末清初之際,該樓一度圮毀於戰火。順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抗戰期間,該樓屢遭日機轟炸,後樓、西樓破壞尤為嚴重。
閱江樓的建築布局講究勻稱、均衡,樓房高2層,分東西南北4座,樓與樓間建有迴廊小閣,相互銜接,因此,各樓之間可以全部貫通,組成四合院式的整體建築。中間是典型的嶺南庭院,設有水池假山以點綴,四周有前人所載的米蘭古樹,彎扭虬曲的樹身周長粗達80多厘米,為米蘭中所罕見,每年兩度花開時節,馨香四溢,沁人心脾。樓前有寬闊的停車場,登數十級石階便上到樓台,石階兩側有大石獅一對踞守,神態莊嚴威武,是肇慶市現存石雕中的珍品。該石獅由整塊漢白玉石雕成,是南明桂王朱由榔在肇慶建萬壽宮時所雕。閱江樓後園遍植雞蛋花樹,每值花開之時,樹冠上束束鮮花散發出迷人的幽香。登樓憑窗眺望,西江之水自樓前滔滔東去,江中浮光點點遠接天際,對岸青山連綿,文明、巽峰二塔與閱江樓隔江相對,詩情畫意令人陶醉。
第一次大革命時期,由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為骨幹,由共產黨員葉挺任團長,於1925年11月成立“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通稱“葉挺獨立團”。團部即設在此。它的前身是中共廣東區委軍事部長周恩來建立的鐵甲車隊。1926年5月,作為北伐先遣隊開赴湖南。7月攻克湖南醴陵和平江等縣城。8月27日和29日,在湖北鹹寧的汀泗橋和賀勝橋兩次戰鬥中,協同擊潰軍閥吳佩孚的主力。獨立團英勇善戰,屢建奇功,被譽為“鐵軍”。閱江樓建於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瀕臨西江。1959年重修並闢為“葉挺獨立團團部紀念館”,朱德為紀念館題了館名。
閱江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