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遠門

開遠門

開遠門建於隋初。隋代稱開遠門,唐代改名安遠門。名為“開遠”,可能意在表明隋唐帝國有向西拓展領土的需要。開遠門下有3門道,唐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門洞上建城樓。《唐代長安辭典》載,開遠門故址在西安西郊原大土門村。大土門村位置在今大慶路與西二環交界處南,而開遠門遺址位於此村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安市古開遠門
  • 建於:隋初
  • 位於 :西安市與大慶路與西二環交界處南
  • 意義:隋唐絲綢之路的起點
建造意義,地理位置,見證歷史,

建造意義

開遠門是隋唐長安郭城西城牆最北的一座城門,也是隋唐絲綢之路的起點。門內有我國最早的基督教教堂景教寺。作為隋唐長安郭城西面的通衢大門,開遠門見證過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
西北大學教授張永祿說,開遠門是隋唐長安絲綢之路的起點,距長安城的國際貿易市場西市僅有兩坊的距離,門外豎有里程碑“立堠”,上題“西極道九千九百里”,不言萬里,表示遠遊之人不為萬里之行。儘管立堠不言萬里,但據《資治通鑑》記載,“是時中國盛強,自安遠門西盡唐境萬二千里”,說明開遠門外有直通西域的大道。當時,只要提起從長安到西域去的里程,大多從開遠門計起。唐天寶八年(749年),在開遠門外建“振旅亭”,用以表示等待西征的戰士歸來。
唐長安城作為當時的國際大都市,對外交通尤為便利,外郭城門作為進出都城的主要通道,成為長安對外交通的關節點。開遠門就是連線絲綢之路和城內的通衢上的節點。隋唐時期,以長安為起點的絲綢之路,從開遠門出發西行,經河西走廊,出敦煌再西行,通往中亞、西亞和歐洲。就是通過這條絲綢之路,從長安開遠門以駝隊將中國大批的瓷器、絲綢等運往西域各國及地區,而西域的“胡商”,也通過這條絲路帶了香料、珠寶、藥物等運往長安,這些貨物主要集中在離開遠門不遠的西市售賣。

地理位置

開遠門內南側是義寧坊,北側是普寧坊。其中,普寧坊西街曾是西漢“辟雍”舊址。北宋人宋敏求所著《長安志·普寧坊》記載,坊西街“次東,漢辟雍”。辟雍也作璧雍,本為西周天子為教育貴族子弟設立的大學,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環為名。漢代的辟雍已經由西周時的教育場所,變為“行禮樂,宣教化”的禮制建築。西漢辟雍建於漢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位於漢長安城南的安門外以東,建築形制為外圓內方型,四周環繞水溝。
開遠門外建有夕月壇、白帝壇。史載,隋開皇初置夕月壇於開遠門外,每逢秋分祭月,唐代延續這一制度,夕月壇在開遠門外一里半道北。史載白帝壇在開遠門外道南,每年立秋時祭白帝。
開遠門內還有一座波斯胡廟。張永祿教授說,這座胡廟位於義寧坊內十字街的東北角,是目前可考的基督教傳入我國後最早建立的教堂。貞觀十二年(638年),唐太宗為從波斯來的大秦國(羅馬)僧人阿羅本在長安義寧坊建立景教寺天寶四年(745年)改稱大秦寺。這是基督教在中國的最早流傳。由於當時把波斯人、大食(阿拉伯帝國)人稱為“胡人”,又因為景教是從波斯傳入,故稱其為波斯胡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在該寺立有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碑中詳細記載了景教的教義,以及阿羅本來長安布道受唐太宗優遇與景教在中國流傳的情況。《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現存於西安碑林博物館。
開遠門內南側義寧坊南門之東,有隋代宰相高熲的居所。高熲(?~607年),字昡玄,隋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他為人精明強幹,文武兼備。隋初,他官拜尚書左僕射,曾兼任建設新都(大興城)大監。開皇初年,高熲與裴政、楊素修制定刑律,廢除諸多殘忍酷刑。高熲任宰相長達20年之久,並輔佐當時的晉王楊廣滅陳國,並因為功勳卓著,被封上柱國,並封齊國公。大興城建好之後,他的居所就在開遠門內義寧坊。
唐長安普寧坊西南隅靠近開遠門處,有唐初名將李勣宅。李勣(594~669),曹州離狐(今山東東明東南)人。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唐武德初年,賜姓李,永徽年間,為避太宗諱,改單名勣。貞觀時以戰功封英國公,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唐高宗永徽年初,任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尚書左僕射等職。

見證歷史

開遠門作為隋唐長安城郭城西門中最繁華的一座,見證過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3年),一代名臣魏徵去世,他的公葬日那天,太宗勅令京官文武九品以上及計吏,送魏徵靈柩至開遠門外,而太宗則登臨苑日樓遠遠觀望,哀傷不已。
張永祿教授說,由於開遠門接近宮城和皇城,皇帝來去常經過這裡。唐中宗曾在開遠門外迎接高僧實叉難陀。唐代高僧實叉難陀是于闐(今新疆和田)人,對大乘和小乘佛教都很擅長。武則天時曾攜帶梵本《華嚴經》至東都洛陽,住在大遍空寺,與菩提流志、義淨等高僧翻譯了《華嚴經》八十卷。武則天長安四年(704年),因母疾請歸。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年),中宗李顯遣使徵召,實叉難陀奉召到達長安時,長安僧眾傾城出迎,中宗皇帝也親自到開遠門外迎接他。據記載,當時場面非常壯觀,有萬年、長安兩縣法儀旌幢鼓吹,一路引導實叉難陀,並用青象載著他,儀式極為隆重,最後將實叉難陀送入大薦福寺。實叉難陀在長安薦福寺共譯出《大乘入楞伽經》《文殊師利授記經》等佛典共十九部,一百零七卷。實叉難陀於景雲元年(710年)十月圓寂,壽五十七歲。
有關開遠門的重要歷史事件,文獻中記載很多,比如,唐玄宗天寶九年(750年),唐安西四鎮節度使,執突騎施石國王,在開遠門獻俘。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太上皇李隆基自蜀返都,即由此門而入。唐懿宗皇帝在鹹通十四年(873)四月八日舉行了迎佛骨儀式,其中佛骨就是從開遠門進入長安城的。
安史之亂平定之後,朝中百官曾在開遠門迎接大將郭子儀。郭子儀是華州鄭縣人,因考中武舉而做官,天寶八年(749年)時,官職左衛大將軍。後安史之亂爆發,郭子儀因平定安史之亂及收復兩京有功,唐肅宗任命他為兵部尚書、同平章事。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當時,僕固懷恩與其子仆固瑒起兵反唐,率領回紇、吐蕃、党項數十萬人寇,京師震恐。郭子儀奉召到涇陽說服回紇酋長,並聯合共破吐蕃,叛軍與蕃軍自潰,京師解嚴,郭子儀成功地化解了一次危機。《舊唐書·代宗紀》記載,當年十一月丁未(12月11日),郭子儀自涇陽入覲,唐代宗詔令,命宰相以及百官在開遠門迎接郭子儀,唐代宗則在皇城安福門等待郭子儀。
開遠門見證了唐代的興盛,目睹了唐王朝危機的化解,也親歷了唐的衰敗。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十七日,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克洛陽,接著揮師西進,渡過黃河,於十二月一日攻克潼關,長安城岌岌可危,在此情況下,《舊唐書·黃巢傳》載,唐僖宗連夜自開遠門出城,逃往駱谷,諸王官屬,都跟著他逃命,置國家的安危於不顧。
公元904年,朱溫挾唐昭宗遷都洛陽,佑國軍節度使韓建以唐長安皇城為基礎建新城,放棄了宮城和外郭城,從此,郭城和宮城成為郊野,逐漸演變為村落。
清嘉慶時的《長安縣誌》載,當時這裡有土門北村,即後來的大土門村。據當地住戶回憶,解放初時,大土門村還有高出地面的夯土台遺蹟。地圖上標註的開遠門遺蹟,在大慶路與西二環十字西南,土門坊中段街東。記者看到,這裡是一片工地,工人們告訴記者,在建的高層建築是“開遠門廣場”,但沒有見到過開遠門遺址的石碑。而西二環與大慶路交界處的立交橋名為“開遠門橋”,同時,捷運1號線還有開遠門站,在開遠門站西不遠處,則是象徵著開遠門是絲綢之路起點的絲綢之路群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