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的宇宙

開放的宇宙

《開放的宇宙》是英國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創作的科學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82年。

波普爾在《開放的宇宙》一書中,對決定論進行了深入細緻的批判。波普爾在該書中主要談了兩個問題:正文部分討論了決定論與非決定論的問題,附錄則提出了三個世界的理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開放的宇宙
  • 外文名稱:The Open Universe
  • 作者:【英】波普爾
  • 類別:科學哲學
  • 首版時間:1982年
  • 字數:135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成書過程,作品思想,作品影響,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前面有一個波普爾在1982年為該書寫的前言。正文分為四章:①決定論的種類;②“科學”決定論;③支持非決定論的論據;④形上學的問題。書末還有三個附錄:①波普爾在1973年寫的論文:《非決定論是不夠的:跋》,這篇論文論述了三個世界的劃分、物理學的決定論與非決定論以及自然主義等問題;②波普爾在1974年寫的《科學的還原和一切科學的本質上的不完全性》這篇論文的修改稿;③波普爾在1981年寫的《再論還原,1981年》。
在這本書里,波普爾以簡明的語言論述了人類的自由、創造性和純理性,他除了勾畫出一種新的宇宙和物理世界的圖景外,還號召人們對過去半個世紀的物理學史及其與經典物理的關係有一個新的認識,他詳細地考察並批駁了“科學”的和形上學形式的決定論。與通常的觀點相反,他認為經典物理並不比量子物理更以決定論為先決條件或者蘊涵著決定論。然而他發現形上學的決定論繼續構成當代量子論者包括決定論的對手們的工作的基礎。波普爾把對機率的主觀解釋在物理學中所繼續起的作用追溯到這些形上學的決定論的先決條件。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決定論的種類第二章 “科學”決定論
編者前言
宗教決定論,“科學”決定論和形上學決定論
經典物理學的初目的地上去的決定論,拉普拉斯之魔
致謝
為什麼的問題。因果關係與“科學”決定論
“科學”決定論的觀念:從內部的可預測性
1982年的序言
可估算性原則
“科學”決定論的兩個定義
行為研究與可估算性原則
“科學”決定論是否根據初看上去的決定論的理論得出?
臨界溫度與全有或全無法則
阿達瑪的一個結果
鐘與雲
來自心理學的贊成決定論的論據
決定論的世界圖介
舉證的責任
第三章 支持非決定論的論據第四章 形上學的問題
為什麼我是非決定論者:作為網的理論
形上學的決定論和非決定論學說
與康德的觀點和比較
我為什麼擯棄形上學的決定論:與巴門尼德的談話
經典物理學是可估算的嗎
科學的增進:趨向的理論
過去與未來
初看上去的決定論的理論與機率論的理論
狹義相對論的裁決
朗代的片
歷史的預測和知識的增長
朗代的片和趨向的解釋
預測理論知識的增長
結論
自我預測的不可能性
對“科學”決定論的駁斥
聖奧古斯丁·笛卡兒和霍爾丹的一個論據
附錄
附錄1:非決定論是不夠的:跋
注釋
世界1,世界2和世界3
索引
三個世界的實在性
關於作者
世界1和世界2的實在性
關於編者
世界3的實在性與部分自律
人類地位與自然界
物理學中的決定論和非決定論
非決定論是不夠的
決定論與自然主義
開放的宇宙
附錄2:科學的還原和一切科學的本質上的不完全性
附錄3:再論還原,1981年

成書過程

《開放的宇宙》是為波普爾的《科學發現的邏輯》一書撰寫的《後記》的第二卷。
《開放的宇宙》的寫作時間為1951—1956年,處於德文版《研究的邏輯》(1934)與英文版《科學發現的邏輯》(1959)出版的時段之間,據說1956—1957年被排成校樣,計畫與《科學發現的邏輯》同時出版,但由於某種原因,直到1982年才正式出版,此前一直以長條校樣的形式在親近的同行和學生之間流傳。

作品思想

該卷與《科學發現的邏輯後記》第一卷《理想主義和科學的目的》有密切的聯繫。第一卷在考慮正當性和純理性問題時,反駁了關於批評的限度——隨之還有純理性的限度——的主觀主義和懷疑論的觀點。如果存在著局限性的話,那么嚴肅辯論便是徒勞無益的了。在《開放的宇宙》中,波普爾在處理決定論時,他贊成這樣的說法,對於預測未來人類知識的增長,人們的理性是有局限性的,如果這樣一種限度存在,那么嚴肅的討論也是徒勞無益的。因此,波普爾論證說,就批評而言,人類的理智是無限的,而就其預測能力而言它卻是有限的;並表明無限和有限在它們各自的方面對於的純理性的存在都是必要的。
波普爾在《開放的宇宙》中對非決定論、“科學”決定論和形上學決定論的用力程度很不同。形上學決定論只斷言世界上的事件都是確定性的、不可改變的,或者預先決定好了的,但不聲稱有任何人知道它們或者可以用某種手段做出預測。這種形上學決定論是不可檢驗的。實際上它是非常“弱”的斷言,既被宗教決定論所蘊涵也被“科學”決定論所蘊涵,它是各種決定論的共同點。考慮到這一點,波普爾沒有特別去反駁它。波普爾對非決定論論述的特點是,以反駁“科學”決定論為重點,指出經典物理學是非決定論的,拋棄了早先的“有窮預測器”的模型,引用了非線性動力學的新證據等。他的猜想和論證均遠領先於同時代的科學和哲學。
波普爾懂得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了解歷史上的科學,熟悉哲學史,從該書看他也十分關注當時多數人不大注意的非線性動力學的進展。他的哲學能與時代科學對話,他的哲學也能夠與時代政治對話。他的哲學觀點看似極端,其實並不極端。

作品影響

1999年,隨著《開發社會及其敵人》和《開放的宇宙》的中文譯本的出版,中國理論界掀起了研究波普爾歷史哲學的高潮,一直持續到2002年波普爾百年誕辰。

作品評價

美國公司執行委員會名常務董事戴維·阿普加:卡爾·波普爾在《開放的宇宙》一書中,是用自我參照來解釋隨機性的。他描述了一個思維試驗,該實驗試圖證明以可預見性為特徵的決定論是不成立的。這個思維實驗的要點就是,一個具有預測未來功能的機器卻不能預見它自己未來的知識狀態。為了實現預測的功能,該機器生成未來預言的速度必須快於生成用於預測未來知識的速度。

作者簡介

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1902—1994年),英國哲學家、批判理性主義的創始人。出生於奧地利的維也納,1928年獲維也納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次年取得任中學數學和物理教師的資格,1933年出版《研究的邏輯》後,波普爾名聲大振,1936年應聘前往紐西蘭坎特博雷大學任教。1945年先受聘為倫敦大學講師,翌年赴倫敦經濟學院工作,1948年升為倫敦大學教授,不久出任倫敦經濟學院哲學、邏輯與科學方法系主任,後加入英國籍,獲爵士稱號,當選為英國科學院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1970年退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