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頻值

對於閃爍的光源,當閃爍頻率增大到某一數值的時候,就能感覺到它是連續光源,這種現象叫閃光融合,這時的頻率叫閃光融合頻率,也叫閃光融合值(簡稱閃頻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閃頻值
  • 外文名:Critical Flicker Fusion Frequency
  • 縮寫:CFF
  • 也叫:閃光融合值
閃頻值,頻閃儀,發現者,

閃頻值

閃頻值(Critical Flicker Fusion Frequency ,CFF)。對於閃爍的光源,當閃爍頻率增大到某一數值的時候,就能感覺到它是連續光源,這種現象叫閃光融合,這時的頻率叫閃光融合頻率,也叫閃光融合值(簡稱閃頻值)。 由於人體在疲勞增大、大腦意識水平下降的情況下,閃頻值也隨之下降,因此閃頻值可以作為評價室內光源和工作環境合理性、分析精神疲勞最少的室內色彩和照明環境的設計依據。

頻閃儀

頻閃儀又叫閃頻儀,泛指可以以控制頻率快速閃動的光源。
頻閃儀每隔一定時間發出一次閃光,利用人眼睛的視覺暫留,使動態的物體靜止化,用頻閃儀可測量風扇的轉速,水滴的流速,弦的振動頻率和觀測一維駐波的特性等,從中可揭示一些運動物體的形成、規律、特點和內在的物理含義。
在觀測高速旋轉的物體時,通過調節頻閃儀的閃動頻率,使其與被測物體的轉動或運動物體的速度接近或同步時,被測物體雖然在高速運動著,但看上去卻是緩慢運動或靜止的。這種視覺暫留現象,使人目測就能輕易觀測高速運動物體的運行狀況。視覺實際上是靠眼睛的晶狀體成像,感光細胞感光,並且將光信號轉換為神經電流,傳回大腦引起人體的視覺。感光細胞的感光是靠一些感光色素,感光色素的形成是需要一定時間的,這就形成了視覺暫停的機理。物體在快速運動時,當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後,人眼仍能繼續保留其影像0.1-0.4秒左右的圖像,這種現象被稱為視覺暫留現象。人眼觀看物體時,成像於視網膜上,並由視神經輸入人腦,感覺到物體的像。但當物體移去時,視神經對物體的印象不會立即消失,而要延續0.1 -0.4秒的時間,人眼的這種性質被稱為“眼睛的視覺暫留”。
閃頻值

發現者

頻閃儀的視覺暫留現象首先被中國人發現,走馬燈便是據歷史記載中最早的視覺暫留運用。宋時已有走馬燈,當時稱"馬騎燈"。隨後法國人保羅·羅蓋在1828年發明了留影盤,它是一個被繩子在兩面穿過的圓盤。盤的一個面畫了一隻鳥,另一面畫了一個空籠子。當圓盤旋轉時,鳥在籠子裡出現了。這證明了當眼睛看到一系列圖像時,頻閃儀閃一次保留一個圖像。
1945年,德國德雷羅(DRELLO)公司成功開發、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套用在紡織機上的頻閃檢測儀,從此頻閃儀被廣泛套用於各工業領域。
在現代工業自動化生產中,頻閃儀被廣泛套用於鋼鐵、印刷、造紙、計量、機械製造、等行業,涉及到各種各樣的檢查、測量和零件識別工作,其共同特點是連續大批量生產、對外觀質量的要求非常高,通常這種高度重複性的工作只能靠人工檢測來完成。生產線上的微小尺寸精確快速測量、形狀匹配、顏色辨識等,由於被觀測物體高速運動,人眼無法連續穩定地進行觀察和檢驗,易出差錯。頻閃儀觀測技術能較好地解決這樣的難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