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衫旗袍里的民國范兒

長衫旗袍里的民國范兒

《長衫旗袍里的民國范兒》是由王凱編著,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籍。

基本介紹

  • 書名:長衫旗袍里的民國范兒
  • 作者:王凱
  • ISBN:9787563390359 
  • 頁數:238
  • 定價:24.90元
  • 出版社:廣西師大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1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媒體推薦,自序,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這是一個色彩斑斕的時代,這是一個特立獨行的時代,這是一個包容開放的時代,這是一個坦然率真的時代,這是一個典雅從容的時代,更是一個有脊樑有氣節有風骨的時代,當然也是一個飽受戰禍和災難摧殘的時代。

媒體推薦

我經常在想,民國這樣一個亂世,為什麼會湧現這么多可欽可佩的人物,發生這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使得我們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們有時甚至不知好歹地懷念和嫉妒起那個時代來。
——資深出版人、電子工業出版社人文圖書事業部主任 李影
透過這些舒服、流暢、淡然的文字,我們觸摸到了一個時代的背影,一個有趣的民國。長衫旗袍里的那些人和事,雖已墜落在歷史深處,卻一刻也不曾從我們的心底逝去。
——法制日報社《法治周末》文化版編輯鄔蕾
如此精約、好看的文字,勾勒出民國年間的那些人那些事,像回放的一個個電影短片。從這裡可以品人、可以明史、可以知事、可以記言,正可謂亦史亦文亦故事,宜讀宜賞宜收藏。
——團結報社《文史周刊》編輯陳曉燕

自序

他們像傳說一樣去了
常常感念那個叫“民國”的時代。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與它有著太多的關聯。我們的祖輩甚至父輩就曾生活在那個年代,那些長衫旗袍的身影里就有我們熟稔的親人——家裡藏有一張老照片,身著淡雅旗袍的年輕女性是姥姥,而年近八旬的老母親當時還是一個蹣跚學步的小姑娘,依偎在姥姥身旁。這幅溫馨的畫面是我接受到的對民國最初的啟蒙。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多元化的一個時代,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餘音里,中西、新舊的各種文化、思想、理念、現象如潮水般湧來,滌盪著人們的內心與外在,也造就了性情多元的民國先賢。這種多元的文化就是陳丹青所說的“民國范兒”吧?
對“民國范兒”的理解見仁見智,或曰風情,或曰風尚,或曰趣味。但不管如何,都有一個不變的核心,那就是獨立和自由,也就是陳寅恪所云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這恰恰就是“民國范兒”的魅力之所在。
正是基於這樣一種價值取向,民國先輩們才能在那樣一個烽火不絕的亂世里,活得如此純粹,率真,乾淨,從容。當然,這份恬淡和寧靜今天看來似乎已成為一種久遠的情懷了。
有則典故,大家一定熟悉。
國學大師劉文典潛心研究莊子,出版了十卷本的《莊子補正》,陳寅恪為之作序,推崇備至。有人問起劉氏治莊子的得失,他的回答也自成一體:“《莊子》我是不懂的嘍,也沒有人懂。”言外之意不言自明。
但讓劉文典名揚天下的還不是他的學問和自傲,而是他主持安徽大學校務時與蔣中正的那場著名對罵。安大當時發生學潮,蔣極為不滿,怒責劉文典:“爾事前不能制止,事後縱任學生胡作非為,是安徽教育界之大恥。”劉當面頂撞:“你是總司令,就應該帶好你的兵。我是大學校長,學校的事由我來管。”最後兩人索性拍桌大罵,一個說“你是學閥”,一個回“你是軍閥”,周圍的人瞠目結舌。
故事有多種版本,情節大同小異。其實這些都不重要,關鍵是如此的人物,如此的事情,如此的風骨,今後還會再現嗎?
在一個陽光和煦的午後,讀了這樣一段文字:“他們像傳說一樣過去了。每一個都是奪目的,都是慘傷的。這是一種宿命,誰也無法藏匿或逃避。他們像瑰麗卻肅殺的秋景,攪碎了人生如夢的愁腸。”
文字是章詒和的,也道出了我的心聲。
王凱
2011年5月

目錄

自序/
高處不勝寒/
◆袁世凱導演的政治婚姻 /
在中國歷史上,聯姻一直是政治人物籠絡對手羈縻部屬的慣用手法,這種披著溫情外衣的外交工具長期以來屢試不爽,深得歷朝歷代官僚政客的青睞。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上,袁世凱就是一位這方面的高手。
◆黎元洪與袁世凱的一次較量 /
在袁世凱、段祺瑞這些北洋武夫眼裡,黎元洪只是一枚可供利用的棋子,需要時奉若神明,不用時棄如敝屣。黎元洪對他們也都是唯唯諾諾,從來不敢發出不同聲音,但袁世凱怎么也沒有想到,黎竟然在最關鍵的時刻給了自己致命一擊,兩人之間的這次交手以袁世凱的徹底失敗而告終結,從中人們也可看出貌似“柔暗”的黎元洪在大事上其實並不糊塗。
◆歷史上的“北京兵變” /
不管袁世凱是不是這次兵變的主謀,但他的確是這一事件的最大受益者。從這個角度講,北京兵變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北洋政權的國務總理 /
那些走馬燈般的內閣輪換,背後其實都有各方勢力角逐博弈的身影。
◆張勛的下落 /
孫中山在致兩廣巡閱使陸榮廷的一份電報中說:“張勛強求復逆,亦屬愚忠,叛國之罪當誅,戀主之情可憫。文對於真復辟者,雖以為敵,未嘗不敬也。”孫中山對張勛的這番評價,將其政治態度和個人人格區分開來,可謂公正之言。
◆《大公報》記者的民國高官訪談錄 /
歷史就是如此,總是瀰漫著陰謀和算計——徐鑄成當年筆下的新聞,如今已成為歷史。
◆韓復榘惡搞蔣介石 /
如果說韓復榘的惡搞之舉招致了這場殺身之禍可能有些危言聳聽,但此事在蔣介石心裡埋下了陰影卻是毋庸置疑。從自保的角度看,韓復榘選錯了調侃的對象,或者說錯的是他自己——他沒有政治人物的智慧,卻有街頭混混的狡黠。
◆徐鑄成筆下的蔣經國 /
徐鑄成與蔣經國還有過幾次接觸,他都一一作了記錄。平心而論,徐鑄成對青年蔣經國印象頗佳,正如他晚年在回憶錄中所說:“總之,蔣經國先生在贛南勤政愛民及禮賢下士之精神,迄今猶留深刻印象。”
◆喋血孤城後的余程萬 /
一代抗日名將沒有戰死沙場,最後竟不明不白地死於香港。
◆1948年的中國“大選” /
蔣的反對恰恰正是李宗仁獲勝的原因,這個結局恐怕是蔣介石萬萬沒有料到的。
◆作為軍人的“李白” /
“是文人又是武人,是今人又是古人,是一人又是二人,是二人仍是一人。”這是一則有趣的謎語,謎底是“李白”,既指唐代大詩人李白,又指國民黨新桂系軍閥首領李宗仁和白崇禧。
雨打風吹去/
◆魯迅在仙台的日子 /
在魯迅的印象里,仙台的天氣是寒冷清冽的,“仙台是一個市鎮,並不大;冬天冷得利害”。在這個寒冷陌生的城市裡,給魯迅的生活帶來一抹亮色和暖意的是他的解剖學老師藤野嚴九郎。
◆魯迅與沈從文之間的一場誤會 /
這兩位曾經生活在同一時代的文學大師卻有著深深的隔閡,他們從來沒有會過一次面,甚至連一次直接的通信都不曾有過。有人說造成他們之間隔閡的原因是兩人政治觀、文學觀的不同,也有人認為是由於性格上的差異,這些說法當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當年魯迅與沈從文交惡的直接起因卻是緣於一場非常偶然的誤會。
◆老舍的生日及身世 /
老舍的生日很特別,農曆臘月二十三,恰好是“祀灶日”,民間俗稱“過小年”。
◆老舍和梁實秋筆下的老北京年景 /
在他們筆下,皇城根下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那么精靈剔透富有精氣神兒,而極富中國民俗文化特點的老北京春節,更是被他們的如椽大筆演繹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
◆梁實秋的最後時光 /
梁實秋幼女梁文薔在談及這段往事時說:“爸爸的手一生中寫了不知幾萬萬字,沒想到,留在人間最後字跡竟是求生的呼號,每念及此,肝腸寸斷。”
◆最後的蕭紅 /
她平靜地倚在病床上對駱賓基和端木蕻良說:“我本來還想寫些東西,可是我知道我就要離開你們了,留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去了……生活得這樣,身體又這樣虛,死,算什麼呢!我很坦然的。”
◆民國教授的高薪生活 /
大學教授是民國期間一個非常體面的職業,當然,說這個職業體面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經濟原因。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是知識分子的黃金時代,大學教授們過著非常優越的物質生活,當時的政府哪怕財政捉襟見肘,也不曾虧欠這些學者們的薪水,他們的幸福生活常常讓後人感嘆不已。
◆民國年間的“高考”試題 /
看著這些當年的老試題,我想每一個人都會感慨良久,與這些簡潔、精煉的試題相比,我們今天的教育還能讓孩子領略到學習的快樂嗎?
◆沈從文與王林交往雜記 /
汪曾祺說:“他教的學生後來成為作家的,也極少。但是也不是絕對不能教,沈先生的學生現在能算是作家的,也還有那么幾個。”
◆雷潔瓊的年輕時代 /
在當代中國,沒有聽說過雷潔瓊這個名字的可能不多,但大多數人眼中的雷潔瓊,是作為國家領導人和黨派領袖的雷潔瓊,是老年時期的雷潔瓊。年輕時代的雷潔瓊是個什麼樣子?她又經歷過哪些風風雨雨呢?
◆關於《沁園春·雪》的幾闋和詞 /
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在重慶《新民報》“西方夜譚”欄目刊出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一時和者甚眾,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南社盟主”柳亞子和“三湘才子”易君左。
論政猶書生/
◆“蘇報案”本事 /
蘇報案之所以成為中國近代言論史上的一個標誌性事件,今天看來,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
◆宋教仁的憲政理想 /
隨著1913年3月20日22時許上海火車站的一聲槍響,正在建設的中國民主憲政大廈轟然坍塌,辛亥革命為國人燃起的希望之火迅速熄滅,宋教仁為之奔走呼號一生的民主憲政理想也隨之付諸東流。
◆一場關乎民主與獨裁的論爭/
1933年至1935年間,中國思想界發生了一場關於“民主”和“獨裁”的論爭。與以往“新月”文人與左翼作家之間的論戰不同,此次論戰雙方的主角皆是深受英美文化浸染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其中蔣廷黻、胡適、丁文江等人還都是“獨立評論”社的同仁和私交甚佳的朋友。
◆關於周作人遇刺的羅生門 /
當年的刺客究竟是什麼人?有何政治背景?刺周的目的何在?這一事件已過去70餘年,卻一直沒有行刺者的任何蹤跡,有的只是各當事方自說自話式的辯解和指責,一起撲朔迷離的槍擊事件逐漸演化為一場各取所需的政治羅生門。
◆張申府一篇文章引發的風波 /
《呼籲和平》成了張申府一生命運的轉折點,並決定了其後半生的道路。
◆張奚若:志士與學者 /
張奚若在國民參政會上發言,批評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和獨裁,蔣介石感到極度難堪,便粗暴地打斷了他的話:“歡迎提意見,但別太刻薄!”張奚若一怒之下拂袖而去,從此不再出席參政會。等到再一次參政會開會,國民黨政府寄來開會路費和通知,張奚若當即回電一封:“無政可參,路費退回。”
◆宋雲彬筆下的新政協/
1949年春天,當時正在香港的宋雲彬應邀北上準備參加新政協會議,其間在其《北游日記》中記下了一些頗為真實生動的歷史細節,他的這些率真鮮活帶有生命體溫的私人記錄,為後人了解和紀念這段歷史書寫了頗有價值的一筆。
名士自風流/
◆酒桌上的胡適博士 /
胡先生交遊廣,應酬多,幾乎天天有人邀飲,家裡可以無需開伙。徐志摩風趣地說:“我最羨慕我們胡大哥的腸胃,天天酬酢,腸胃居然吃得消!”
◆京戲名票張伯駒 /
人們常言人生猶舞台,在這個大舞台上,痴迷了一輩子京戲的張伯駒如雲般飄然而來,又如風般悄然而去,就像一個美麗的傳說——一個無法複製的傳說。
◆幾種不同版本的“民國四公子” /
關於民國四公子,流傳著許多不同的版本,他們均系清末民初高官大員的後人,是名副其實的“官二代”。
◆被遺忘的民國帥哥王賡 /
新月詩人徐志摩與民國名媛陸小曼的那場情感糾結世人皆知,而其中另一位男主角王賡的情況卻一直鮮為人知,有關書籍或資料提起這段往事時對其也是語焉不詳一筆帶過,“陸小曼前夫”成為王賡一生最知名的“頭銜”。
◆汪曾祺眼裡的聯大教授們 /
汪曾祺筆下那些可愛的教授們在今天已成為一種絕響,我們能夠循著汪先生的文字走近他們,去敬重並感受他們的風采,其實是一種福祉。
◆多情才子吳雨僧 /
對於吳宓的這些“戀愛的浪漫史”,其清華同學兼同事顧毓琇以“千古多情吳雨僧”一語概括,可謂神來之筆。
◆魯迅與許廣平的愛情往事 /
在魯迅的蜜月旅行中,他的學生一直與他和許廣平共居一室,直到離開杭州。
◆王右家的婚姻生活 /
今天知道王右家這個名字的恐怕已經不多了,但曹禺名劇《日出》中交際花陳白露的形象卻是婦孺皆知,據說此人的原型之一就是王右家。
◆藍妮其人其事 /
她的一生便是一部很好的長篇小說,如果有人寫出來,必然是一部巨著。
◆周培源的愛情 /
今天看來,周培源與王蒂澄的愛情就像默聲片電影裡的一個動人場景,那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做派,值得我們用心去細細品味。
舊事誰與語/
◆哈同遺產案往事/
1931年6月19日,素有“遠東第一富翁”之稱的上海房地產大鱷哈同撒手人寰。哈同去世後,留下了1.7億元的巨額財產,其中包括460畝土地、1300幢房屋和價值百萬英鎊的金銀珠寶。哈同一生並無親生子女,在他死後十餘年間,其遺孀、管家、中外養子女以及垂涎其財產的各色人物相繼登場。
◆紅塵傳奇話德齡 /
隨著一些晚清宮廷題材影視劇和文學作品在大陸的傳播,才女德齡重新引起了人們的關註:中國近代史上到底有沒有德齡公主其人?真實的德齡究竟是何許人也?
◆老上海的計程車 /
上海是中國較早擁有計程車的城市之一,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計程車就已經成了“阿拉上海人”出行的首選和最愛。
◆中國童子軍史話 /
當1907年英國軍官貝登堡爵士在英國南部海島上成立童子軍5年之後,中國也創辦了童子軍,其創始人便是湖北武昌的嚴家麟先生。
◆民初的一場體育盛會/
1915年的上海遠東運動會是華夏古國與現代體育的第一次“親密接觸”,中國從此邁出了體育強國的第一步。
◆日本的關東大地震及其餘波 /
地震帶來的災難固然嚴酷,但人類自身之間的傷害卻更令人傷感。
◆易培基案:一場不了了之的司法遊戲 /
這本是一次正常的人事安排,不料卻引發了故宮內部的派系爭端,為日後的“故宮盜寶案”埋下了伏筆。
◆“黃克功事件”中的女主角劉茜/
1937年10月5日傍晚,紅軍高級將領、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第三期第六隊隊長黃克功因逼婚未遂,竟殘忍地將陝北公學學生劉茜槍殺,此即當年轟動一時的“黃克功事件”,年僅16歲的劉茜成為這場悲劇的主角。
◆軍統“黑馬” /
長篇小說《狼煙北平》中塑造了一位國民黨軍統特工“黑馬”的形象,此人潛伏於古都北平,策劃指揮了一系列針對日偽的暗殺制裁行動。這位神秘的“黑馬”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就是曾任軍統局駐華北辦事處主任、北平市民政局局長的馬漢三,據說戴笠之死與其有關。
◆1942年的中原大旱 /
在中國歷史上,餓死人的荒年不可勝數,但如1942年這樣的慘景卻不多見。為何會如此殘酷?究其緣由,既有自然原因,也有社會原因,而後者可能還是最根本和最主要的原因。可以說,發生在1940年代初的這場大旱,是天災,更是人禍。
◆魯迅母親魯瑞舊事 /
魯瑞雖然愛讀書,卻不喜歡看魯迅的小說。有人拿魯迅的小說給她看,老太太看了之後說:“我們家鄉那兒就是這個樣子的,我覺得也沒什麼好。”
後記 /

作者簡介

王凱,專欄作家、文史撰稿人,主要從事民國歷史的探究與寫作,著有《民國的背影 那些人那些事》。
長衫旗袍里的民國范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