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耳鴞指名亞種

長耳鴞指名亞種

長耳鴞指名亞種(學名:Asio otus otus)中形鳥類,上體棕黃色及黑褐色斑紋相雜顯得十分斑駁;下體棕黃色,雜以黑褐色的有橫枝的縱紋,頭頂有二簇具黑色及皮黃色斑紋的長羽,豎立呈耳狀;面盤發達,趾披密羽。分布於蘇聯歐洲部分到烏拉爾及西伯利亞中部濱海區、薩哈林島、蒙古北部、日本北海道、外裏海地區、土耳其等地。越冬地在繁殖區以南。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長耳鴞指名亞種
  • 拉丁學名:Asio otus ot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鴞形目
  • :鴟鴞科
  • :耳鴞屬
  • 長耳鴞
  • 亞種:長耳鴞指名亞種
  • 定名人及年代:Linnaeus,1758
  • 模式產地瑞典
外形特徵,鑑別特徵,地理分布,

外形特徵

成鳥面盤的中部白而綴以黑色,前額呈白色與揭色相雜狀,眼的上下緣均黑,面盤的側部棕黃而具白色羽乾,羽支鬆散,不相連結,皺領白而羽端綴黑褐色,耳羽發達,長達50毫米,呈黑褐色,羽基兩側棕色,內翈邊緣有一棕白色塊斑,其上更雜以若干狹小的黑褐色橫紋;上體棕黃而密雜以黑褐色粗著的羽乾紋,羽端兩側還綴以褐色和白色細紋,上背棕色較淡,向後逐漸變濃,而羽端黑褐色細斑亦較發達,肩羽及內側覆羽和三級飛羽色似背部,但在羽基和外翈處沾棕色,肩羽和大覆羽外翈近端處有棕色以至棕白色圓斑,小覆羽的羽基棕色,羽端黑褐色而微緣以棕色或白色斑,初級覆羽黑褐,而雜以若干棕栗色橫斑,斑上更綴以褐色細點;初級飛羽黑褐,基部具棕色橫斑,端部則雜以灰褐色雲石狀斑,並貫以若干黑褐色橫斑,次級飛羽轉為灰褐,密雜以黑褐色細點和同色的橫斑;綠羽基部棕色,端部轉為灰褐色,均貫以黑褐色橫斑,在端部的橫斑之間還綴以同色的雲石狀細點,外側尾羽的橫斑更細更密。頦白色,下體餘部棕黃,胸部雜以黑褐色寬闊羽乾紋,羽端兩側綴以白斑,上腹和脅部的羽乾紋較細,羽端白斑更著,而在此處的羽乾紋更具樹枝狀橫枝,下腹中央棕白色無斑,覆腿羽純棕色,綠下覆羽棕白,其較長者純白而具褐色羽乾紋。
虹膜金黃色;嘴和爪均暗鉛色並具黑端。

鑑別特徵

體形中等,上體棕黃色及黑褐色斑紋相雜顯得十分斑駁;下體棕黃色,雜以黑褐色的有橫枝的縱紋,頭頂有二簇具黑色及皮黃色斑紋的長羽,豎立呈耳狀;面盤發達,趾披密羽。

地理分布

中國分布∶黑龍江哈爾濱,遼寧草河口、丹東內蒙古西林、呼倫貝爾盟,青海東部繁殖,冬時幾遍布全國各地。
世界分布∶歐洲及亞洲北部北緯60°地區,蘇聯歐洲部分到烏拉爾及西伯利亞中部濱海區,薩哈林島,蒙古北部,日本北海道,外裏海地區,土耳其等地。越冬地在繁殖區以南,印度西北部,我國南部,科西嘉島,賽普勒斯,埃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