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濱樟原八仙洞遺址

長濱樟原八仙洞遺址

長濱是台東縣北境花蓮縣接壤的一個鄉,東臨浩蕩汪洋,西面起伏群山,因海邊有一道狹長的沙礫海灘而得名。鄉北的樟原村偎山臨海,山坡多長香茅草和竹林,在台東至花蓮約200公里形勢險要的海岸線上是很難得的宜漁宜農的好地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長濱樟原八仙洞遺址
  • 地理位置:台灣省台東縣
遺址介紹,地質調查,其他遺址,

遺址介紹

關鍵字: 八仙洞 遺址 舊石器 古人類 骨器 考古
長濱是台東縣最北境與花蓮縣接壤的一個鄉,東臨浩蕩汪洋,西面起伏群山,因海邊有一道狹長的沙礫海灘而得名。鄉北的樟原村偎山臨海,山坡多長香茅草和竹林,在台東至花蓮約200公里形勢險要的海岸線上是很難得的宜漁宜農的好地方。樟原村後山的岩壁上有許多形狀大小各異的洞穴,人們稱之為八仙洞,其實並不只八個、今已發現的達16個,都是巨大石塊岩上的洞穴,其中崑崙洞最高,海拔約130米,三藏、靈岩、觀音等洞最低,海拔約15米。
從前這些荒山洞穴並不為人注意,只有阿美族人常到一些洞中取活泉飲用,據說有祛病延年之效。從前有個名徐阿禮的和尚雲遊至此,見山青海碧,認為是“好風水”,就在靠近路邊的“仙女洞”住下,奉觀音菩薩,以洞為寺,取名“靈岩寺”(今仙女洞又名靈岩洞)。他又編造神話,說八仙過海曾駐曄於此,於是騙得善男信女紛紛來拜神佛,賺了不少錢。從此和尚道士競相效尤,紛紛選洞開基。當年有大小八洞建寺庵,故題日“靈岩八洞”,又叫“八仙洞”,成為“台東十景”之一。

地質調查

1968年3月,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林朝濟來到台東海岸作地質調查,發現八仙洞是岩層被海浪撞擊侵刷而成的“海蝕洞”,因陸地間歇性上升而自海濱升到山上。他又發現散處石崖、岩降、草叢、竹林中的這些洞各具特徵,或燥或溫,或洞中有泉,或洞外有平坡,或較隱蔽,或有徑可通,甚適宜原始人類居住。他進一步發現 若干洞穴中的堆積層含有新石器時代文化層並有年代曠遠的紅土層,因此可能有更古的文化層。林教授立即趕回台北,邀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教授宋文薰前往勘察,一致認為必須發掘,後由部分師生組成“八仙洞考古發掘隊”前往樟原試掘,捷報頻傳。他們紅土層下挖到先陶文化層,發現石片、石器、骨角器、獸骨、魚骨等珍貴古文化遺物計4000多件。林朝濟教授的老師、年逾古稀的考古學權威李濟博士聞訊後趕赴現場觀察,非常興奮地宣布這是台灣考古學上最重大的突破,並把這一古文化遺址命名為“長濱文化遺址”。
經對多天努力,長濱文化的秘密被首次揭開,驚動了世界考古人類學界。人們期待繼續發掘,能夠發現古人類頭骨化石,但因經費無著落而中止。
學者們經詳盡研究證實,這些石器、骨器大約是15000年前古人類使用的斧子、刀子和鏈子,這些原始生產工具的製作方法和形狀與祖國大陸各地發掘的舊石器時代古人類的遺物十分相似,它們為台灣古人類和祖國大陸上的古人類民族淵源提供了有力的歷史性證。
沒有到過這裡的人,一定認為八仙洞是一個很大的洞了。其實不然,它是這一帶大大小小海蝕洞的總稱。據推測,構成這一段海岸的基岩,大約是在2000萬年以前,海底火山噴發時所形成的。近一二十萬年來,間歇性的陸地相對上升,使它們逐漸從海中露出,同時海浪的不斷衝擊,在頁岩面上留下許多海蝕洞穴。

其他遺址

台灣東海岸上還有許多處巨石文化遺址,不過大多為比長濱文化稍晚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台東市鯉魚山石板棺遺址,卑南溪巨石文化遺址和都蘭巨石文化遺址等。從這些遺址出土的大量石棺、石器,黑陶、彩陶、印效陶等,都證明早在上古時代,大陸上的中原人已在台灣居住,台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八仙洞不僅是歷史文化的重要遺址,也是一處著名的旅遊勝地,“靈岩八仙”早已被列為台東縣的十景之一。在陡峭的海岸上,洞穴從海邊一直排列到懸崖的頂端,在青翠樹木的襯托下,遠看近取都是很美麗的畫面。
八仙洞有八仙、雲岩、潮音等12個較大的洞穴,洞洞各有特色。最大的雲岩洞,高約15米、寬約8米、深 達40多米,洞內經人工修飾,築有佛殿、石桌、石椅、蓮花池等。 還有一清泉自岩縫中湧出,色情味純,終年不竭。當地人傳說,婦女不孕者,飲此泉水後均可生男育女。其他如仙女洞、乾元洞、潮音洞。
火雷洞也已開發,各具巧妙,均可供遊人參觀。自從八仙洞出土了許多古代遺物後,更引起了人們來此觀光的興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