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潭河侗族鄉

長潭河侗族鄉

長潭河侗族鄉是湖北省恩施州宣恩縣下轄民族鄉,位於宣恩縣東北部,東與本縣椿木營鄉接壤,南與沙道溝鎮相鄰,西與珠山鎮、高羅鄉交界,北連萬寨鄉、恩施市。國土面積432.71平方千米(2017年),轄39個村36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1568人(2017年),有侗族、土家族、苗族、壯族等6個少數民族,侗族人口1.9萬人,占51.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長潭河侗族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湖北省恩施州宣恩縣
  • 地理位置:宣恩縣
  • 面積:432.71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31568人(2017年)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資源,人文,發展,本鎮概況,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文化事業,衛生事業,教育事業,中武當遺址,

歷史沿革

長潭河侗族鄉元朝屬東鄉五路軍民府,明朝屬東鄉安撫司轄,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之後屬宣恩縣東鄉里。
1949年11月,屬獅長區轄,1953年設定長潭河區。1951年3月屬第三區。1958年10月,全縣實行人民公社建制,改稱東方紅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稱為長潭人民公社。
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管理區、生產大隊、生產隊建制,設定區、鄉、村、組建制。撤銷長潭河、會口、中間河3個人民公社,合併設立長潭河區,原管理區改為鄉(鎮),轄長潭鎮、中間河鄉、大臥龍鄉、諾西鄉、會口鄉、苦草坪鄉、洗馬坪鄉等11個鄉鎮。
1986年7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會口侗族鄉(原會口鄉管轄範圍)。
1995年10月,經州委、州政府批准,將長潭河區分為長潭河區、會口區。長潭河區轄長潭河鎮、中間河鄉、大臥龍鄉、諾西鄉、東鄉鄉。會口區轄會口侗族鄉、洗馬坪鄉。
1996年12月,經省政府批准,撤區建鄉,將原來的鄉(鎮)改稱為管理區,屬鄉管轄。會口區更名為會口侗族鄉,轄會口、洗馬坪2個管理區,長潭河區更名為長潭河鄉,轄長潭、東鄉、諾西、中間河、大臥龍5個管理區。
1997年1月,經省政府批准,將長潭河的中間河、大臥龍、諾西3個管理區劃出,設定中間河鎮。
2001年3月,經省政府批准,將長潭河鄉、會口侗族鄉、中間河鎮合併,成立長潭河侗族鄉。

地理

武陵山脈的延伸,使得長潭河山巒起伏、層巒疊嶂,七姊妹山的環繞,更顯得氣勢宏大、景觀奇美。兩條河流的奔騰——前河與後河的交匯,使得長潭河如聞其名、如見其形。交相輝映的山水,使得這個鑲嵌在七姊妹山麓的璀璨明珠顯得格外引人奪目。

環境

優美的生態環境。放眼望去,長潭河全是綠色的海洋,通過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全鄉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奇特的地形地貌結構形成了眾多的自然景觀。
有絕壁孤峰秀麗的奇山異石,有類型眾多、蔚為壯觀的瀑布,到處是潺潺流淌、清澈見底的清泉。四季分明的氣候和宜人的居住環境而使得長潭河被譽為“天然氧吧”。

資源

豐富的自然資源。獨特的地質結構和生態環境,造就了豐富的自然資源。獨特的生物資源。有3500畝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原生珙桐(中國鴿子樹)群落,為世界之最。有1500餘種珍稀植物,258種珍稀動物,其中有4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43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豐富的水能資源。
地勢的落差和眾多的河流,賦予鄉豐富的水能資源,可開發的水能資源達6萬千瓦。貯量巨大的天然氣資源。經勘查,全鄉天然氣資源達917.8億立方米。
豐厚的煤鐵礦產資源。有長潭河、中間河兩個鐵礦區,貯藏量達1.1億噸,含鐵量為50%——60%。

人文

獨特的人文景觀。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長潭河獨特的人文景觀。有宗教聖地中武當,有被譽為“華中藥庫”和“世界動植物基因庫”之稱的省級自然保護區——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有宣恩八景之一的仙人洞和仙女池清,有山勢如馬頭龍尾的龍馬山,有形似仙童騎鶴的萬嶺山,有冬暖夏涼、清泉涌流的永水洞泉水,有全縣第一個全縣蘇維埃政權遺址,有具有侗族特色的門樓、風雨橋和吊腳樓,有形如菊花、聞名遐邇的奇石——菊花石。
長潭河侗族鄉長潭河侗族鄉
一山(七姊妹山)一水(永水洞泉水)一聖地(中武當)一石(菊花石)二仙(仙人洞、仙女池清)三建築(門樓、風雨橋、吊腳樓),形成了侗鄉獨特的自然與人文景觀。

發展

從1986年長潭河侗族鄉成立以來的二十年,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鄉各族人民狠抓發展不放鬆,精誠團結、艱苦奮鬥,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產條件不斷改善,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成績斐然。
二十年來,全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始終不渝地抓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建成了五條千畝菸葉生產線、四個藥業生產帶、三個茶葉專業村、兩個特色蔬菜生產基地、一個反季節水果生產基地,形成了以木瓜為主的中藥材產業、以水能為主的電力產業、以菸葉、茶葉為主的林果產業、以煤礦開挖為主的礦產業,培植了易家坪養殖協會等三個專業合作組織,扶持了七姊妹山茶業有限公司、康源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等8個民營企業。目 前,全鄉擁有木瓜面積6000畝,為建設全省木瓜大鄉奠定了堅實基礎。
微耕機的使用微耕機的使用
巧借東風好行船。長潭河侗族鄉將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促進中部崛起和支持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加快發展的歷史性機遇,走“資源立鄉、產業富鄉、工業強鄉、科教興鄉、和諧穩鄉”的發展路子,大力實施“12345”發展戰略,即唱好一台戲(狠抓發展不放鬆),打好兩張牌(發揮好民族政策優勢和資源優勢),念好三字經(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築牢四道牆(社會穩定、環境保護、計畫生育、村政管理),奏響五部曲(基礎設施建設、工業經濟、招商引資、產業發展、特色資源開發),全力打造木瓜大鄉,將長潭河侗族鄉建設成為山川秀美、和諧穩定、繁榮昌盛的新侗鄉。
群山巍巍,遮擋不住陽光的普照,流水潺潺,阻隔不住奔向大海的急流,一個充滿希望與活力的新侗鄉正破繭而出。
這是一塊充滿希望的田野,這是一座自然資源豐富的寶庫,這是一方溢滿無限活力的熱土,這是一片民族文化豐厚的沃土。長潭河侗族鄉,這個猶如待字閨中的窈窕淑女,正向世人展示她美麗的風姿與無盡的魅力。

本鎮概況

①鎮名:長潭河侗族鄉。②美稱:秀美侗鄉。③區位:宣恩縣東北部,距縣城34公里。④交通:209國道。⑤人口:31568人(2017年),其中侗族人口占總人口數的51%。⑥特產:菸葉、木瓜。⑦郵政編碼:445504。 ⑧電話區號:0718。
重要景點
中武當遺址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建設

長潭河侗族鄉全鄉39個村有23個村實現了公路黑色化和硬化,通暢里程達167公里;新修村組公路53公里,改擴建了村組公路97公里;新建碼頭7個。實施安全飲水工程,建分散供水180處,5000立方米,解決了1.1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完成異地搬遷314戶,新建及維修村委會32個。幾年來,新建沼氣池2351口,建省柴灶6250座,建太陽能。

文化事業

長潭河文化站曾被評為湖北省山區特級文化站、湖北省先進文化集體、全省先進文化站、湖北省山區一級文化站、 湖北省農民滿意的鄉鎮綜合文化站等。舉辦了全省首屆木瓜文化節,順利完成非物質民族文化遺產普查。新建了民族文化活動中心2402平米,新建了39個村級文化活動室和41個村級農家書屋。民族文化活動日益活躍。深入挖掘有民族特色的節目9個。全鄉民間文藝演出隊已發展到5支,3年多來開展各類文藝演出100餘場。“陪十姊妹”、“拉船號子”多次榮登州縣舞台,並獲得好評。出版了侗鄉魂寶——《神秘的侗鄉》,製作了侗鄉音符——《長潭河之歌》。8個村有922戶開通了有線電視,安裝合法衛星地面接收設施1800餘套。

衛生事業

2006年以來,全鄉共投入資金400萬元,完成了鄉中心衛生院綜合大樓1800平米、醫技樓1100平米和11個村衛生室的項目建設。域內有中心衛生院1個、衛生院職工51人,醫療點25個,醫務人員76人,能開展轄區內常見病、多發病治療和下腹部手術等業務,下設25個衛生室,從業鄉村醫生25人。全年參加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10474戶,34885人,參保率95.34%。

教育事業

近幾年共新修校舍面積1880平米,維修加固校舍面積865平米,添置教學設備投資68萬元。全鄉現有國中1所,國小7所,教學點4處,幼稚園2所,在職教師155人,在校學生2562人,其中國中749人,國小1813人,在園幼兒649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升初比例100%。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達98%,國中升學率達85%,9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

中武當遺址

中武當,是宣恩的一大名山。屹立在忠建河畔,屬長潭河侗族鄉之域。中武當,又名大寨山、轎頂山,後來改名銅鐘山、中武當。幾易其名,有其來歷。清朝乾隆年間,湖南南武當有范道人等二人來此,各背一口銅鐘和一尊菩薩,擬在大寨山頂建廟,因未徵得當地人同意,將銅鐘埋在大寨山拂袖而去。爾後,當地人掘得此銅鐘,銅鐘山由此得名。銅鐘實為編鐘。由周邊鄉鄰捐助,在銅鐘山開始建觀,從此更名為中武當。此山海拔922米,峰兀獨聳,三面懸崖,流水環繞,群峰欲抱,形勢高峻,景色奇美。
這裡山頂寬敞平整,先後建有玉皇殿、觀音殿、靈觀殿、地母廟等,各種神象達100多尊,雕畫工藝精湛,栩栩如生。鑄造的大小鐵鐘有數十口,鐘上鑄有文字,或經書,或募捐者的姓名和捐額 。山上,每天鐘聲不斷,清脆悅耳。院內有若干個天井,院外是一片段預告園 。來自川、湘、黔、鄂各省的傳道士和香客、絡繹不絕。山上,每年要舉行多次盛大的香會,如正月初九上皇會,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的觀音會,三月初三師祖會,五月十三單刀會,八月十五中秋大香會等,會期來自上述各省的道人和香客每次多達數千人。儘管目 前已是殘垣斷壁,但仍常常有人上山燒香,供品經常可見。
中武當石碑林立,如今碑文清晰可見,大多是刻的詩文。有一塊石碑的詩云:銅鐘高掛小溪東,殿閣巍然地氣雄;水自岩生流更潔,雲從岫出勢凌空;荒村路曳回崖板,遠浦帆隨斷岸風;最好蓮台寺外起,香花不散四時紅。詩文對其佳景極具稱頌。如今,中武當山麓正在修建洞坪電站,此電站是清江開發的系列工程之一,是振興宣恩經濟的一大壯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