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淮衛

長淮衛

長淮衛古鎮建於唐宋時期,是千年淮河的重要商貿、貨物集散地。明代朱元璋建中都鳳陽,將長淮定為中都八衛之一,取其名為長淮衛,與當時天津衛、威海衛統稱全國三大衛。它的由來,大有玄妙之處。史書記載,在隋唐時期,長淮衛僅是淮河的水中之洲,為南滄衛的一個汛地。隋朝末年,農民起義風起雲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長淮衛
  • 地理位置:位於蚌埠龍子湖區邊陲的小鎮
  • 氣候:溫帶
  • 級別:一級
  • 區域面積:面積7平方公里,3000畝耕地
  • 類型:景區
  • 保護對象:主要有東、西兩條大街
  • 管理單位蚌埠
  • 批准時間:公元1373年
  • 批次:5
名稱起源,盛況,發展,謎語,

名稱起源

長淮衛,位於蚌埠市龍子湖區邊陲的小鎮。面積7平方公里,3000畝耕地、萬餘人。主要有東、西兩條大街,逢集時的客流量均在萬人以上。長淮衛,可不同於千千萬萬個農村小集鎮。
長淮衛古鎮建於唐宋時期,是千年淮河的重要商貿、貨物集散地。明代朱元璋建中都鳳陽,將長淮定為中都八衛之一,取其名為長淮衛,與當時天津衛、威海衛統稱全國三大衛。它的由來,大有玄妙之處。史書記載,在隋唐時期,長淮衛僅是淮河的水中之洲,為南滄衛的一個汛地。隋朝末年,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相傳,楊林在南滄衛設武科場,四周布下伏兵,邀約各路義軍前來比武,然後炮轟武科場,火焚南滄衛,迫使一些居民北移到淮河的水中之洲。因該洲細沙遍地,質輕色白,一遇風起,便成團飛舞。有人把水中之洲戲言為“粉團”洲。直到宋朝,南滄衛才正式改稱為“粉團洲”。
《鳳陽新書》載:公元958年,即五代末年,周世宗柴榮率兵南征濠州(今臨淮關),夜取粉團洲。蘇軾(1037-1101年)36歲那年,去杭州赴通判伍,乘船沿淮而下,路經粉團洲,觸景生情,隨口吟出了“十里清淮上,長堤轉雪龍”詩句,追憶了那場戰爭。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明太祖朱元璋在鳳陽建中都城,定粉團洲為中都八衛之一,並根據蘇軾“十里清淮上,長堤轉雪龍”兩句詩各摘一字,親自把粉團洲易名為“長淮”。喻當時的長淮衛象千里淮河,波浪滾滾,淮水滔滔,百舸爭流的一片繁榮盛世景象。
翻開中外歷史,數以萬計的地名,有哪個是皇帝親自御名、賜名、易名的?從此可以看出,長淮衛這一地名是何等的珍貴,歷史文化的底蘊和內涵是何等的精深!人文資源及其歷史文化價值真乃無可估量。
在明代,長淮衛出了兩個有名的人物。一是兵部尚書單安仁,家居衛西二里西嶽廟旁,今孫嘴子村。單死後,亦葬在故鄉。二是與單安仁連親的明代燕山侯孫興祖,孫的長子孫恪後封為驃騎將軍,死後亦葬在故土。 長淮衛古鎮名勝古蹟甚多,但因地勢低洼,常受水患,絕大部分未能留存。1976年在挖新河時,於衛東大隊6米以下的土層中發現有明代的碗筷、鍋台、棺木等。1979年,又發現明代奮勇將軍懷遠侯孫安墓碑,至1982年,在財神殿附近挖掘出古旗桿座一個。

盛況

長淮衛,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明代初期,鳳陽府在蚌埠集設立官倉後,淮北各地及蚌埠集官倉的糧食均經長淮衛運往鳳陽。淮河下游所產的淮鹽也經長淮衛運往北方各地。水路、陸路的一些官商客旅常在長淮衛短暫逗留,使長淮衛的飲食、客棧、澡堂、理髮、百貨等80多種行業日趨興隆。一街七巷,人海涌動。僅300米長的獅子口巷就有騾馬店(馬車夫客棧)18家。玄帝廟(又名鎮淮樓)北門外的淮河碼頭,每天停靠的木帆船,也呈現出“白天千桿桅,晚上萬盞燈”之壯觀景象。
花鼓燈花鼓燈
長淮衛定中都城八衛之一後,指揮、守備、總兵等朝廷命官雲集長淮衛,一時高築衛城牆,深挖護城河,又大建庵觀寺廟。其中有前庵、後庵、水洪庵、地藏庵、玉皇閣、三皇閣、火神閣、魁星閣、文昌閣以及城隍廟、玄帝廟、東獄廟、西獄廟、大王廟、巧神祠、財神殿等“五閣、四庵、十四廟”。中都城重點工程之一——明太祖朱元璋宗室“十王四妃墓”和“駙馬黃琛墓”也建在衛東二里北灣處。在“十王四妃墓”的西首,莫家園、畢家園、蘇家園三處建有千餘畝的御花園。又把鳳陽鳳凰山經馬丘(今嶗山)通往長淮衛入淮河的運糧河拓寬鑿深,兩岸遍植楊柳桃杏。從明代起,長淮衛不僅已成為方圓百里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宗教、軍事中心,同時,也是風景秀麗的遊覽勝地。明太祖朱元璋,除每年清明節、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孟冬(農曆十月),必備祭品,親書祭文,前往十王四妃墓祭祀外,每隔10天,半月,必來長淮衛賞花觀景。一些文人墨客,也雲集長淮衛,給人們留下了一些可貴的詩篇。三國時期,曹操次子曹丕(魏文帝)曾隨南征之師沿渦河入淮、順流過蚌,見長淮風帆如林,遂作《浮淮賦》。唐代天寶進士、大曆“十大才子”之一韓翃在蚌埠東晚渡淮河時,近聞棹聲,春浪;遠望帆影、炊煙,不禁詩興發作,遂作《淮河》一首。宋代大詩人蘇軾的《淮上華發》、徐仲東的《淮上水》,明代王清敘的《長淮晚眺》、程昊的《游長淮桃園》、蔡蓮仙的《游桃園》等詩作達千餘篇。正當庵觀寺廟叢生之際,長淮衛的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社會文化也出現了群芳競艷之勢:
——“衛調花鼓”、“衛調花鼓戲”因起源於長淮衛,故稱“衛調”。它與雙條鼓、花鼓燈齊名,統稱“鳳陽三花”。自明代以來,一直活躍在五河、鳳陽、固鎮、懷遠、淮南、壽縣等江淮大地。後來,以安徽省的唯一劇種被收進《中國戲曲、劇目大辭典》;
——農曆正月初九的花鼓燈會、正月十五的龍燈會、七月十五的於蘭勝會等長淮衛廟會,從明朝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其中以龍燈會最隆重。有蟠龍、舞獅、高蹺、旱船,花車等二三十個節目,演員達2000人,觀眾達5萬人。

發展

集鎮的歷史文化是今天集鎮文化脈絡的源頭和起點,是今天集鎮的基礎,直接影響到集鎮的發展。長淮衛的每一條街,一條巷、都是一幅恢宏的畫卷;長淮衛的每一座廟、一座庵,都是一首凝固的樂曲。庵觀寺廟的恢復,將為開發商和社會各界的參與提供了平台和機遇。如何讓天然神韻與人工技巧結合,欲傳統色彩與現代新意並生,廣西、雲南等省和安徽皖南山區旅遊已做出了樣板。他們對傳統的民居進行改造,吸引了眾多遊客,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從“保護文化傳統,挖掘歷史文脈,提高文化品位”思路出發,長淮衛將立足資金先導,政策指導,信息引導,實施投資行為市場化,著力恢復歷史文化古鎮面貌,營造出發展旅遊業的空間和產業,既突出長淮衛旅遊產品的旅遊資源特色,又把傳統、典型的點線旅遊轉變為板塊旅遊,把一個點上文物古蹟的參觀旅遊轉變為城市遺產懷舊休閒旅遊。有眼光的投資商和社會各界,如果能夠到長淮衛一展風姿,長淮衛就會在不到1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呈現出二三十個庵觀寺廟旅遊景點,形成一個獨立的板塊旅遊地區,再與“吃、住、行、游、購、娛”六大旅遊要素和“衛調花鼓”、“衛調花鼓戲”以及蟠龍、舞獅、高蹺、旱船、花車、花挑、鑼鼓、河蚌精、小跑驢、蓮香舞等地方民眾文化藝術精品形成產業鏈,這將是一項戰略性的雙贏商機,這粒良種經過精心選育和成功“孵化”,一定會在一定的時間內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一定會獲得十倍、幾十倍、上百倍的投資回報。
歷史文化藝術、建築、人物雕塑等,越是民族的,歷史的,就越具有世界性。長淮衛一旦恢復歷史文化古鎮面貌,其市場潛在價值和旅遊業的前景一定會不可低估。

謎語

明、清時期,長淮衛街是蜚聲大江南北的燈謎之街,這一點,就連當今絕大多數不了解長淮衛街謎史的長淮衛人都感到意外。
上世紀七十年代,從相繼去世的三十多位七、八十歲以上老人的採訪中獲悉,長淮衛民間幾乎失傳的謎史逸聞中可以隱隱約約地看出:秦朝末期,長淮衛街就有兩位“字虎王”:一位叫張卓,號稱“鬼迷人”;另一位叫陳其,號稱“迷人鬼”。這兩人既會拍字虎,又會猜字虎,公元前二〇二年十二月的一天夜裡,項羽帶八百騎兵,從垓下(今固鎮縣)連夜突圍南逃,渡淮河經長淮衛,就遇上了這兩位“字虎王”。他倆看來者貌相和民間傳說的模樣就知道是西楚霸王項羽,也聽說項羽沒有劉邦愛民,所以就用“字虎”(即字謎)騙項羽及其部下誤入蘆葦沖天的方邱湖沼澤地,並用字謎“翠”上部,喻項羽,“翠”下部,卒者死也,此字謎一直流傳至今。
東漢時期,建安十五年,曹丕隨南征之師自亳縣(今亳州市)沿渦河而下,入淮河,向東行駛到長淮衛碼頭臨時休息。曹下船偶見並觀賞長淮衛“字虎會猜”的熱鬧場面。
北宋時期,文壇巨匠蘇東坡三十六歲那年去杭州赴任通判伍,乘船沿淮河而下路過粉團洲(今長淮衛),順便下船後身臨長淮衛“重陽謎會”而甚感快慰。
進入明代,長淮衛的燈謎事業更加興盛。明太祖朱元璋多次出入長淮衛的謎會,並即興下旨鳳陽縣令撥專款興建燈謎館(今二十一中學)。使長淮衛的燈謎活動以其為基地,會八方謎友,招天下賢士,商燈謎大業。當時長淮衛猜謎風氣十分熱烈,上至皇宮,下至民間,有家人謎會、聯戶謎會、師生謎會、商業謎會、行業謎會、喜慶謎會、老人謎會、孩童謎會、還有重陽謎會、中秋賞月謎會、元宵謎會、乘涼消閒謎會等。在猜謎內容上,有字謎、實物謎、畫謎、詩謎、棋謎、印章謎、彩字謎、符號謎、對聯謎、故事謎、書法謎等。在猜謎的類型上,有猜謎、對謎、斗謎、析謎、賞謎等。其中鑑賞謎會的內容就較為多樣。有評謎、解謎、鑒謎等。長淮衛謎館除附設各種猜謎的廳室以外,還設有制謎室,專門制新謎;又設有謎教廳,專供講解謎的知識,猜謎技巧,制謎方法,培訓謎界人才。
長淮衛人不但制謎,猜謎,還善於用謎。出現了“農業展覽”、“謎破命案”、“地府解謎”、“謎童趕集”、“張奶點戲”、“求婚情書”等許多謎語逸聞。真乃情趣橫溢,曲折傳神,令人目眩神搖,驚嘆不已。為活躍、繁榮和發展大明江山的燈謎事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到了清代,長淮衛的燈謎活動依然興而不衰。
清代後期到中華民國期間,長淮衛地區連年戰亂,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燈謎活動處於中斷。建國後,長淮衛連遭三次洪災洗劫,加之十年動亂,長淮衛的燈謎活動始終處於低落停滯階段,燈謎事業代表性傳承人也隨之夭折。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長淮衛有了文化站,燈謎事業才獲新生。成立了燈謎協會,出刊了燈謎專欄,開展了燈謎競猜活動。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生活質量的提高,使人們生活情趣和愛好發生了新的變化。尤其是電視機的普及,電腦的廣泛套用,人們對燈謎活動又開始逐漸淡忘。因此,重視挖掘、蒐集、整理,還明、清燈謎事業興盛的歷史原有面目,繼承傳統寶貴的文化遺產,並在此基礎上出現新的起色,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繁榮文藝陣地,顯得更加必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