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周南女子師範學校

長沙周南女子師範學校

1904年夏,朱劍凡從日本學成歸國,適逢清政府禁止女學。他認為“女子沉淪黑暗,非教育無以拔高明,要自立於社會,有學識技能,才能拔於黑暗”,遂立志創辦女學解放婦女,啟迪民智。1905年農曆五月初一,朱劍凡以長沙泰安里私宅花園房屋為校舍開辦女學堂,為避清廷禁女學之忌,考慮家塾是中國辦學傳統,便將女學堂命名為“周氏家塾”。家塾設二年制簡易師範科,附以國小和幼稚園。聘請周震麟、陳潤霖、姜濟寰等男教師執教,採用“垂簾授課”之法,以塞頑固勢力之非議。湖南之有女子師範自此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沙周南女子師範學校
  • 建立時間:1905年農曆五月初一
  • 建立人:朱劍凡
  • 著名校友:楊開慧 向警予
  • 優秀稱號:湖南省重點中學
  • 位置:湖南長沙
周氏家塾,周南女學堂,湖南私立周南女子師範學校,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學,湖南代用女子中學,湖南省立周南女子中學,湖南省長沙市第一女子中學,長沙市第四中學,長沙市周南中學,

周氏家塾

(1905-1907)
朱劍凡以“教學要與社會生活相結合,要為社會改革和建設而服務”為辦學方針。明確提出周南的全體師生均應“敬情將事,有嚴肅風、無浮囂氣,寓活潑於秩序之中”。他實施的校訓是“一、自治心(節制整潔),二、公共心(博愛仁恕),三、進取心(勤勉耐勞)”。要求學生敦品力學,尊師敬賢,教師為人師表,力行身教,愛護學生,整個校園紀律嚴明,氣氛和諧。此外,朱劍凡很重視體育、美育和養成教育。他經常組織學生開展文娛體育活動,親率學生在校園中種植花草樹木。他要求學生“行為端莊,服飾整潔,語言文雅,態度謙和”。
1906年,朱劍凡聘請徐特立來校任教。徐老擔任過師範部的教導主任和國小部主事。徐老的思想很進步, 1907年,他與朱劍凡發起周南全體師生首先罷課,反對清政府將民辦鐵路國有再將主權轉送帝國主義的政策,並得到全城公私立學堂的回響。這是長沙城最早的一次罷課行動,深刻教育了廣大民眾,鼓舞了教師和學生進行民主革命的勇氣。

周南女學堂

(1907-1912)
1907年,朱劍凡取《詩經·國風》“周南”之義,呈請清政府當局提學批准將“周氏家塾”正式更名為“周南女學堂”。增設縫紉、音樂、體育等專修科,開闢圖書室、學級室、飼養園、美育園等,豐富課外文體活動。學校開始舉行一年一兩次的運動會,是湖南省開展運動會最早的女子學校。1910年,徐特立遠赴上海和日本考察教育,藉以學習他人的先進經驗,改進周南的教學工作。同年,徐老創辦了《周南教育》周刊,這是湖南最早的一種教育刊物。1911年,朱劍凡帶領師生開展了光復湖南的鬥爭,後又在校內開展反對袁世凱稱帝的鬥爭。

湖南私立周南女子師範學校

(1912-1916)
1912年1月,遵令改名為“湖南私立周南女子師範學校(簡稱周南女校)”,校董黃興捐銀2000兩助建校舍4楹。近而湘省,遠而鄂、贛、蘇、皖、閩、浙、燕、魯、晉、豫、粵、桂及南洋等地,均有女子負笈前來求學。學生由百餘人增到400多人。1915年,周南女校舉行建校十周年紀念,省府獎給“興學育才”匾額。

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學

(1916-1920)
1916年,校董會以長沙衡陽桃源三地先後成立省立女子師範學校,唯女中尚缺,便呈準省府停辦師範部,改為普通中學。學校定名為“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學”,是為湖南第一所正規的女子中學。一時間,名師薈萃,除資深的教育家徐特立外,還有革命家張唯一、周以栗熊瑾玎陳章甫、著名詩人吳芳吉、國學家李肖聃、唐梅村等都在該校任教。
1918年,朱劍凡和徐向前等湖南教育界人士組織“健學會”,探索真理,改革教育。毛澤東著文稱譽這個組織的出現是“東方的曙光,空谷的足音”。 1919年5月,朱劍凡帶領師生參加了毛澤東領導的驅逐軍閥張敬堯的鬥爭,駐省驅張團的團部就設在周南。在這期間,學校還成立了周南女子赴法勤工儉學會,後又擴大為湖南女子赴法勤工儉學會,推動了湖南一批婦女赴法勤工儉學。1919年秋,朱劍凡在教育界率先對周南施行革命性的改革,強調科學與新文化教育,主張學生自治,言論、信仰自由,鼓勵學生參加社會活動。學生周敦祥等創辦了湖南婦女界最早的一種革命刊物《女界鐘》,向婦女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民學會在周南師生中發展了20名會員,19名女會員中,周南學生就占13人,周南也成為新民學會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受到毛澤東、蔡和森的高度重視。濃厚的政治空氣使周南形成了一種優良的革命傳統,成為大批革命者的啟蒙園地。向警予、蔡暢、丁玲、帥孟奇、勞君展曹孟君、劉昂等都是這個時期的學生。

湖南代用女子中學

(1920-1929)
1920年,經湖南省政府批准,湘督學譚延闓指令周南為“湖南代用女子中學”(當時湖南還沒有一所官辦女子中學)。省議會通過,政府津貼每班年銀2000兩。1923年,朱劍凡赴廣東追隨孫中山參加革命,委託教務主任李士元代理校長。1925年,周南成立共青團支部。1926年,朱隨北伐軍返回長沙,重掌校務。同年7月,周南成立了中共地下支部。 1927年5月21日,長沙發生“馬日事變”,朱劍凡因反對蔣介石而受到通緝,被迫離開周南。周南女中亦被發動政府查封,停辦一年。1928年8月獲準復學,原教務主任李士元出任校長。
二、崢嶸歲月、薪火相傳
(六)、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學(1929-1951)
1929年9月奉令復名為“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學”。
1930年秋,改四年舊制中學為三、三制新制,即國中三年,高中三年。同年秋開辦高中第一班,同時還有國中及附設國小。
1932年,蔣介石來學校視察,高度讚揚周南為女子教育所作出的貢獻,勉勵周南師生努力把學校造成全國的一個模範學校。
1938年1月,學校里秘密成立了中共周南女中(學生)支部委員會。
抗日戰爭爆發後,敵機在長沙狂轟亂炸,學校被迫於1938年8月臨時疏散到湘潭淦田樓廈。不久,遷移到安化藍田。初寄寓長郡中學,後覓定譚篤慶堂大宅作校舍,繼續上課,弦歌不絕1946年1月,學校遷返長沙。1938年長沙的“文夕大火”幾乎將校舍化為灰燼,19棟中西式房屋(含圖書、儀器、設備),燒毀13棟。日寇進犯長沙後,校舍復遭嚴重破壞。遷回長沙後,李士元校長率領教職員工眾志成城,同甘共苦,劫後的周南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機。
李士元擔任校長期間,特別重視師資建設。20年中,先後有應開識、袁鶴皋、周世釗、黃培心、鄧滌邦、任壽銓、閩家篤、陳劍秋、黃特輝、梁新民、魯立剛、易仁劾、郭德垂、楊筆鈞、李靜等一大批名師在周南執教 。其次,李士元校長特別重視對學生品德的培養。言談舉止、衣著髮式,都有嚴格的要求。此外,大力開展各科學科活動和各項課外活動。學校每年都舉行國語、英語講演比賽、數學競賽、時事測驗、畫展、園藝和採集標本和科技活動。豐富多彩的文藝表演,普及活躍的體育運動成為周南的特色。特別是在體育方面,他聘請優秀體育教師,擴充體育設備,制定體育活動的規章制度,建立了球隊和運動隊。1928年夏,學生陳嘉鈞等組成湖南省第一支女子足球隊,翌年參加長沙市秋季運動會設的女子足球比賽,4隊角逐,周南奪魁。從1924年到1948年,周南學生體育代表隊先後8次參加全省運動會,獲女排、女籃冠各5次,獲女子田徑總錦標6次,女子游泳、女子網球總錦標各1次;先後3次選拔運動員加入湖南省代表隊參加第三、四、五屆華中運動會,獲女子組總錦標1次,女排冠軍1次,各類錦 旗13面;先後4次選拔運動員加入省代表隊,參加第四、五、七屆全國運動會。女子排球隊曾代表湖南在第六屆全國運動會上奪得第三名,在第七屆全國運動會上與上海市、台灣省並列冠軍。周南也因此享有“泰安球王”的美譽。
1948年,李士元卸校長之職而退養天年。校友會倡議“校友治校,整頓周南”,朱劍凡夫人魏湘若函邀周南舊制九班畢業的周昭怡返校主持工作。周昭怡對校務有所革新。在此期間,全校的房屋和圍牆全部修葺一新,並相繼修成學校大門、大操坪、大廚房、劍凡堂,陸續添置了各種器具、化學藥品、物理儀器及三百多冊圖書。
三、改天換地、鳳凰涅盤
1949年8月5日長沙和平解放,同年8月29日長沙軍事管制委員會文化接管部發出文教字第一號檔案接管周南,成立新校董會。市軍管會主任肖勁光任董事長、魏湘若任副董事長,周小舟、石磊(即曹瑛,長沙市第一任市委書記)、董純等13人為董事。朱超任校長,原校長周昭怡改任副校長。不久,學校正式成立了公開的黨支部,同時學校建立了團總支。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的戰爭開始,師生上街宣傳,演出各種節目,效果很好。1951年,黨號召學生參乾參軍,全校師生全部主動報名,有的學生咬破指頭,用鮮血寫申請書,情景極為感人。不久,黨號召全國人民捐款,購買飛機大炮,支援抗美援朝,全校師生員工都節約生活費和零用錢,捐獻了一筆巨款。

湖南省立周南女子中學

(1951-1952)
1951年11月24日,學校改名為“湖南省立周南女子中學”,直屬省文教廳領導。教師由政府調派,成了國家的公職人員,設班計畫由省文教廳統籌安排,經費開支納入國家財政系統。省人民政府將省軍區幼稚園園址撥給學校接管。這樣學校基地增加了三百多方丈,還增加了三棟房屋。周南附小遷出校外,與它校合併,學校增加了兩棟教學樓。學校領導很重視繼承和發揚周南光榮的革命傳統,積極向全體師生員工進行政治思想教育。教學上學校在繼承了過去的傳統的基礎上,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學習蘇聯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對舊有教材和教法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師資力量比較雄厚,有經驗豐富,聲望卓著的老教師,如周光午、鄧滌邦、楊筆鈞、黃培心、陳嘉鈞等。著名作家王西彥,瞿鳳鸞當時也在周南任教。

湖南省長沙市第一女子中學

(1952-1956)
1952年11月10日學校更名為“湖南省長沙市第一女子中學”。學校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從1952年起開始推廣前蘇聯凱洛夫《教育學》的五個原則和五個環節,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省市報刊上曾多次刊專文報導學校的工作經驗和教學經驗。1956年,高十四班排演了蘇聯名劇《巴浦利克》,由老師擔任導演,多次出外公演,博得了社會上觀眾的好評。湖南省廣播電台還為此劇錄了音,播放達一月之久。

長沙市第四中學

(1956-1984)
1956年6月26日學校更名為"長沙市第四中學",仍為女校。
1957年末到1958年初,學校開展了反右鬥爭。由於反右擴大化,挫傷了部分教師的積極性,給學校工作造成損失。
1958年上期,學校開展了勤工儉學活動,在長沙高塘鄉辟設農場,組織學生前往勞動。10月,學校回響黨的號召,停課大搞勞動,進行革命教育。一部分師生參加修建京廣複線的勞動,一部分師生在學校參加其它勞動,為時約達3月,完全打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複課之後,學校仍堅持以教學為主,學習質量有所提高。
從1961年起,隨著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學校重新擺正了德育、智育和體育的位置,堅持以教學工作為中心,以課堂教學為主體的做法,狠抓教師隊伍的建設和學生學風。督促新教師向老教師學習,鼓勵新、老教師訂立師徒契約,定期分科舉行觀摩課,進行研究;改革考試制度,由學校統一命題;設立獎學金,制定章程公布。在這一時期,學校的體育訓練頗有成效。體操隊1964年獲湖南省女子少年團體第一名,桌球隊1963年、1964年、1965年連續3年獲湖南省女子少年團體冠軍,在1964年、1965年全省桌球賽上,學生張子安獲女子單打冠軍,劉錫林、毛藏丁獲女子雙打冠軍。
1964年,面上社教開始,由於過分強調階級鬥爭,學校教學質量出現了下降的趨勢。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黨政組織癱瘓,很多教師受到殘酷的打擊,學生停課。1968年9月,工宣隊進駐學校,一切工作都由工宣隊領導。10月全校開始複課。在過去,學校一直為女子學校,只招女生,從1968年9月起改為男女合校。1969年9月29日市革委《關於更改中學名稱的通知》的檔案將學校名稱統一按原順序改為“湖南省長沙市第四中學”。1971年春,學校在長沙縣高塘嶺(現屬望城縣)建立了分校,並辟設農場,直至1974年,分校停辦,校舍由政府撥交湘江師範。1977年農場停辦。1977年12月,工宣隊撤出學校。工宣隊在學校領導工作的時間內,不遺餘力地推行“四人幫”的極左路線,在教師中大搞“三查一清”,揪“五一六”份子,“清理教師隊伍”,無限上綱,打擊教師。學校無法建立正常的教學秩序,很多課程被精簡,教材被砍削,教育質量嚴重下降,不堪聞問。
四、沐浴春風、銳意改革
1978年春,林海任黨支部書記,吳錦任副書記兼革委會主任。11月,革委會撤銷,學校改制,吳錦任校長,劉秉芳、黃更生、陳森琪任副校長。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學校全面深刻地批判了極左路線,結束了混亂狀態,重新建立起以教學為中心的正常秩序。1979年,應屆高中畢業生考取高等學校的有50餘人,升學率在全市名列前茅。高65班學生余建明,參加全市數學競賽,名列第一,接著參加其全國數學競賽,名列第九。初一學生任謙,參加義大利世界中學生體操賽,在全國二十五省市比賽中獲得自由體操、高低槓冠軍。
1980年湖南省教育廳宣布四中為全省首批重點中學之一。(省教育廳檔案湘教普字〔1980〕5號)。
1981年11月12日,市教委明確學校為副縣級單位。
1982年2月,林海調離四中,何輔喈任黨支部書記,吳錦仍任校長兼黨支部副書記,,劉秉芳、黃更生、黃芳田、陳森琪任副校長。同年,學校開始採取文化考試和考核鑑定相結合的辦法對全體教職員工進行全面的考核評議工作,形成了教師主動進修學習,要求上進的局面。
1983年8月機構改革,學校領導班子一律免除職務,經民眾推薦和上級考察,由本校幾位骨幹教師組成學校新領導班子。易松濤任校長,沈祖麟任黨支部副書記兼副校長,溫清舞任副校長。原有校級領導6人,現在減為3人。

長沙市周南中學

(1984-至今)
1984年3月28日省教育廳發文將學校恢復為“長沙市周南中學”。蔡暢為母校題寫“誠樸、健美、篤學、奮進”的新校訓。學校領導經過慎重研究,提出一定要繼承和發揚周南的光榮傳統,即:勇於開拓的革新精神,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嚴謹艱苦的治學態度,文明好學的優良校風,豐富多彩的課餘活動。
1985年,經市委同意,成立了“中共長沙市周南中學委員會”,下轄文科、理科、行政、老乾四個支部。同年5月1日,學校隆重舉行建校八十周年校慶。在大會上,宣布設立“朱劍凡獎學金”。校友黃德榮女士捐資五千美元,設立了“黃德榮獎學金”。隨後又陸續設立了李士元、李淡安、羅步歌、羅首庶、鐘麓生、劉愛珍、陳崇靜、唐光後、陳淑芳、周昭怡及香港校友會等十一項獎學金。每年發獎一次,分等級獎勵特優學生、三好學生和特長學生。是年,學校由方錦任教練重新組建女子排球隊。
1986年6月,易松濤校長隨 長沙教育代表團出訪美國,考察美國中學教育地現狀和特色。學校開始試行校長負責制。
1987年,學校為了深入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成立了教學研究會,有行政領導、主科骨幹教師和退休教師參加。每周堅持聽課4節,課後及時評議,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並定期檢查教師地教案和作業批改情況,以了解教師工作的全貌。發現了先進典型,及時表揚。為了改進教學工作和行政工作,學校制定了一系列地規章制度,如貫徹“中國小職業道德規範”的若干規定,貫徹執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幾項規定,校長、班主任等三十七項崗位職責,教學工作常規,黨委議事制度,教學衛生制度等等。為了改善教學環境,學校興修了250米跑道的田徑場一個。同年,長沙市教育系統開始職稱評定工作。學校第一批通過了高級教師12人,一級教師78人,初級教師35人。
1988年,易松濤校長向全校學生提出“倡文明好學之風,走博學多才之路”的口號,全校掀起了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的高潮。學校成立了文學、科技、興趣、體育等二十多個課外活動小組,經常舉辦專題講座。國中學生劉新參加全國數學競賽,榮獲湖南賽區第一名。學校女排榮獲長沙市中學排球賽冠軍,學校體操隊代表長沙市參加湖南省第三屆中學生運動會,獲團體總分第二名。學校每年4月份舉辦藝術節,九月份舉辦體育節,十一月舉辦科技節。每年校慶(五月一日)隆重舉辦全校表彰大會。“三會一節”形成制度。為了加強和深化德育工作,學校成立了學生心理輔導小組。在探索學生個體內心世界,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1989年,學校參加全省學校愛國衛生競賽評比獲得第一名,評為湖南省衛生文明學校。
1990年5月2日,學校隆重舉行建校85周年校慶,有校友1600多人參加。同年,易松濤校長接受香港校友會會長劉愛珍的邀請,考察了香港中學的教育。
1991年,市委任命陳立倫為副校長。方錦被評為省優秀教師。
1992年學校改革向縱深發展,進一步完善了原有的規章制度。制定了“人事改革管理暫行辦法”及“關於提高教學質量的工作計畫”。為了用黨的思想薰陶學生,學校創辦了學生青年黨校。
1993年,學校實行校長責任制。學校黨委被評為市教育戰線先進黨委,易松濤校長被評審全省優秀教育工作者。
1994年,全校興起了素質教育的高潮,除了基礎課程外,開設了電腦打字、電工基礎、電子技術、手工製作、園林工藝、心理教育、健康教育、三防教育等課程和文學、生物、無線電、航模、舞蹈、聲樂、球類等課外活動小組和特長培訓小組。陳出亞同志被評為全國三育人先進個人。
1995年1月,周南校友總會主席陳嘉鈞同志逝世,為表達對她的紀念,學校決定成立“陳嘉鈞周南教育發展基金”。同年,經省教育廳驗收合格後,被授予“省重點中學”牌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