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峽滑坡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湖北長江三峽滑坡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位於湖北省秭歸縣屈原鎮新灘,長江三峽大壩上游26.5公里處,地理坐標:北緯30°56′35″,東經110°47′26″。觀測場地面積20000平方米,房屋建築面積約2500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江三峽滑坡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成立時間:1988年5月
  • 主管單位:湖北省科學技術廳
  • 依託單位:三峽大學
發展歷史,科學定位,主要任務,試驗設備,監測環境,人才隊伍,發展目標,科學貢獻,

發展歷史

1978年10月成立湖北省西陵峽岩崩調查工作, 1988年5月成立湖北省岩崩滑坡研究所, 2001年12月湖北省岩崩滑坡研究所-長江三峽滑坡監測試驗站列入國家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 試點站 ),2004年3月整體併入三峽大學, 2006年11月通過科技部評估認證為湖北長江三峽滑坡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科學定位

建設成為滑坡災害監測預報與防治技術的實驗基地和研究平台。

主要任務

以長江三峽工程近壩地段新灘鏈子崖滑坡崩塌區為中心,面向三峽庫區滑坡進行長期、系統的監測, 基本數據資料的積累、存儲、整理; 建設滑坡監測數據資源共享平台; 研究滑坡災害的監測預報、形成機理、防治技術,促進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學科的建設與科技創新, 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

試驗設備

本站擁有單、雙頻GPS接收機,高精度的全站儀、經緯儀、水準儀,鑽機、鑽孔測斜儀,高分辨地震儀、地質雷達,大型人工降雨滑坡平台,非飽和土三軸試驗系統,岩石三軸蠕變儀等滑坡監測預警、地質勘查、科學試驗、數值模擬等科研儀器設備176台(套)。

監測環境

本站滑坡觀測場地位於湖北省秭歸縣境內的長江西陵峽兩岸,山峰聳立,河谷深切,溝谷縱橫分布,是崩塌、滑坡地質災害多發區。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氣溫17~19 ℃, 多年平均降雨量1493.2mm。 境內河流水系發育,地表水資源比較豐富。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全境,流量豐沛,多年平均流量14300立方米/秒,水位變幅達40m左右。境內地層發育齊全,自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處於新華夏構造體系鄂西隆起帶北端和淮陽山字型構造體系的複合部位,構造格局較為複雜。

人才隊伍

本站擁有工程地質、大地測量、工程測量及岩土工程等專業高、中級技術職稱的科技人員21名,形成了一支長期從事地質災害防治與監測預報防災的科技隊伍。

發展目標

突出本站“觀測、實驗、示範”的特色,凝鍊研究方向, 把滑坡觀測研究站建設成為滑坡災害監測預報與防治技術研究的野外觀測實驗基地和科學研究工作平台,實現“開放研究 、數據共享、科技創新”的目標。

科學貢獻

自建站以來, 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30餘項,獲得國務院有關部委的聯合表彰2項,湖北省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 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 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 二等獎3項, 三等獎2項,湖北省科學技術成果推廣一等獎1項;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128篇和專著6部。
特別是在有關單位的支持下,首次在國內成功地預報了1985年6月發生的長江西陵峽新灘3000萬立方米土石滑坡,使滑坡區內457戶1371人在滑坡前夕安全撤離,無一人傷亡;使正在險區上下游航行的11艘客貨輪及時避險,為國家避免了巨額經濟損失,被譽為我國滑坡預報研究史上罕見的奇蹟!受到中央領導、 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湖北省政府的通報嘉獎; 並被授予“ 新灘滑坡觀測尖兵 ”光榮稱號; 科研成果“新灘滑坡的臨陣預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承擔完成(歷時16年)國務院專項鍊子崖危岩體防治工程監測預報任務;監測預警了三峽庫區近壩庫段八字門、卡子灣、樹坪、白水河等重大危險性滑坡險情變化,使滑坡險區內的185戶607人和190名師生及時搬遷避險,為保障我國黃金水道長江航運暢通、三峽工程建設及地方國民經濟的建設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熱誠歡迎海內外專家、學者蒞臨滑坡觀測研究站指導工作和進行合作研究與學術交流。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大學路8號三峽大學地質災害防治研究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