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柄杜若

長柄杜若

直立草本,高0.8—1米。葉片長圓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7—23厘米,寬3—7厘米,無毛,腹面頂端稍粗糙,頂端漸尖,基部漸狹成長柄狀,柄長1—2厘米;葉鞘近無毛或稍粗糙。圓錐花序疏散,被短柔毛,長4—7厘米;總花梗纖細,長4—17厘米,被短柔毛,中部有一長1—5厘米的葉狀苞片;小苞片狹披針形或線形,長5—9毫米;萼片寬橢圓形,3毫米;花瓣白色,長橢圓形,長約4毫米;發育雄蕊3枚;子房球形,直徑約1.5毫米。蒴果球形,直徑5—7毫米,鉛色或藍色;果柄直立;種子多數,褐黑色,有小窩點。 花期4—6月,果期9—10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長柄杜若
  • 拉丁學名:Pollia siamensis
  • :植物界
  • :鴨跖草科
  • :杜若屬
  • 分布區域:貴州、廣東和台灣。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直立草本,高0.8—1米。葉片長圓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7—23厘米,寬3—7厘米,無毛,腹面頂端稍粗糙,頂端漸尖,基部漸狹成長柄狀,柄長1—2厘米;葉鞘近無毛或稍粗糙。圓錐花序疏散,被短柔毛,長4—7厘米;總花梗纖細,長4—17厘米,被短柔毛,中部有一長1—5厘米的葉狀苞片;小苞片狹披針形或線形,長5—9毫米;萼片寬橢圓形,3毫米;花瓣白色,長橢圓形,長約4毫米;發育雄蕊3枚;子房球形,直徑約1.5毫米。蒴果球形,直徑5—7毫米,鉛色或藍色;果柄直立;種子多數,褐黑色,有小窩點。 花期4—6月,果期9—10月。
長柄杜若長柄杜若
多年生草本,具長而橫走的根狀莖,除花序軸外全體無毛或近無毛。根狀莖直徑2-4毫米,節間長達10厘米。莖直立或上升,高30-100厘米,直徑4毫米至近於1厘米,下部節間長而葉疏,上部短而葉密集,葉鞘2-4厘米,無毛或疏生短毛;葉柄十分明顯,長2-4厘米;葉片橢圓形至長卵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長10-25厘米,寬2.5-8厘米。圓錐花序單支頂生,通常與上部葉子等長,不高出上部葉子,或稍高出之,具長5-10厘米的總花序梗;蠍尾狀聚傘花序多支,通常在花序總軸上互生,有時部分輪生;花序總梗,總軸及花序軸均密生短腺毛;聚傘花序長2-4厘米;總苞片下部的葉狀,但小得多,上部的披針形,長僅1厘米;苞片膜質,抱花序軸;萼片圓卵狀,舟狀凹陷,外面無毛,長3毫米,常宿存;花瓣白色,卵狀橢圓形,舟狀淺凹,長4毫米;雄蕊3枚能育,位於前方(遠軸面),中間一枚對瓣,其餘兩枚對萼,不育雄蕊3枚,具較短的花絲和小而空癟的花葯。果成熟時黑色,圓球狀,直徑5毫米。花期4-8月。果期8月以後。
長柄杜若(圖)長柄杜若(圖)
種間區別
自C. B. Clarke (1881)以來,一直把它和長花枝杜若 Pollia secundiflora 合併為一個種。我們(1974)曾懷疑地暫把它們當作同種看待。從我國標本看來,這兩個類型區別頗為顯著。一個類型是葉明顯具柄,葉背面無毛,花序為單圓錐花序,一般不分枝,與上部葉近等長,極少稍伸出上部葉的。這就是長柄杜若 Pollia siamense。另一類型,葉大而不具葉柄,葉背面密生細柔毛;花序遠遠伸出上部葉子,通常具分枝,總梗長20厘米以上,花也稍大些。這就是Pollia secundiflora的特徵,至少從我國標本來看。兩者並不相混,界限頗為分明,故我們重新分成兩個獨立的種。
文獻來源
Pollia secundiflora(Bl.)Bakh.f.(1950);Hong(1974);海南植物志(1977)*。
長柄杜若長柄杜若
Commelina secundiflora B1.(1827);Aneilema secundiflorum Kunth,(1843);Haenk.(1827)*;Pollia sorzogonensis Steud.(1841);C.B.Clarke in DC.(1881);P.indica(Wight)Thwaites(1864);Aclisia indica Wight(1853)*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20—1540米溝谷林下。

分布範圍

產麻栗坡、河口、屏邊、金屏、勐臘、易武等地;分布於貴州、廣東和台灣。斯里蘭卡、印度、中南半島、菲律賓至印度尼西亞也有。
長柄杜若長柄杜若
產海南(文昌、陵水、保亭、崖縣、儋縣、澄邁)、香港、廣西(憑祥、龍州)和雲南(河口、屏邊、西雙版納)。生於海拔1 200米以下的山谷林下或濕潤沙土上。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越南、寮國、高棉、泰國、巴布亞紐幾內亞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泰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