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島漁號

長島漁號

長島漁號是一種山東省的傳統民歌。起源於長島縣漁業區的砣磯島,距今己有300多年的歷史。它是風帆時代漁民創造的一支闖海的歌。具有號詞簡單,語調粗獷,情緒豪放,領和嚴謹,鄉土氣息濃郁等特點。是一曲原汁原味,沾著海風海浪,帶著魚腥氣息的闖海之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長島漁號
  • 地理標誌長島縣漁業區的砣磯島
  • 非遺級別:國家級
起源,特點,保護工作,現狀,

起源

“長島漁號”源於長島縣漁業區的砣磯島,距今己有300多年的歷史。它是風帆時代漁民創造的一支闖海的歌。早在清末民初,砣磯島上的大風船達300多隻,是一支海上生產的勁旅。這些大風船,系母船帶子船,常年活動在煙威、萊州、渤海灣遼東灣一帶漁場。因此,長島的漁民號子波及到整個渤海和北黃海沿岸。北至丹東、大連、營口、長海縣,西至天津、塘沽,南至蓬萊、萊州、龍口。東至煙臺、威海、韓國一帶。  那時,一隻大風船多為18人操作,帆船的動力全靠風力和人力,於是,以吆喝、吶喊和領唱、合唱為主要形式的“長島漁號”,遂成為統一步調、協調動作、指揮生產的“漁令歌”。“上網號”、“拾錨號”、“豎桅號”、“掌篷號”,節奏鏗鏘有力,曲調蒼勁渾厚,氣吞山河。領者,胸有成竹,氣宇軒昂;和者,齊心協力,眾志成城。這一領一和,一呼一應,音程八度大跳。和者的句頭緊咬著領者的句尾,尤如巨龍鬧海,大有力挽狂瀾和排山倒海之勢。“漁號”的領者,俗稱號頭。是個富有經驗的闖海者。領號,有輕有重,有長有短,或間歇,或急促,要與勞動相吻合;合號,視漁令為軍令,應合的句頭緊咬著領號的句尾,要嚴格地配合領號的腔調、情緒,要合得及時,答的協調。於是,漁號便得到充實和發展。

特點

“長島漁號”,號詞簡單,語調粗獷,情緒豪放,領和嚴謹,鄉土氣息濃郁。由於大風船在捕撈作業中,或是與風險抗爭,或是不惜時機地追趕漁群,其勞作是緊張而激烈的,所以呼喊的情緒具有一往無前的衝動力,漁號可直接轉化為生產力。漁號的音樂表現特點受勞動強度的制約。“發財號”輕慢悠揚,柔中有剛,它伴隨著動作、環境、心緒,曲調歡快、平和,象一曲帶著海鮮味的“信天游”。在捕撈機械化以前,木帆船有風靠篷,無風全憑搖櫓。每當風暴來臨或追趕漁群的關鍵時刻,4人或8人同搖一張大櫓,“搖櫓號”顯得更加急促,節奏加快。漁民裸露的脊樑,粗壯的胳膊,有力的手腕和腿上暴起的青筋,全神貫注的眼神,全被漁號調度在力系千鈞的綆繩和撥水推浪的櫓槓上,使人感到漁號的聚集力、向心力和權威的號召力。充分表現了崇尚團結、不畏艱險的強大群體力量,彰顯出漁民同舟共濟、征服自然的大無畏精神。在生產工具落後,生產力低下的歲月里,漁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成為沿海地區民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特定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
“長島漁號”,是一曲原汁原味,沾著海風海浪,帶著魚腥氣息的闖海之歌。在海洋民俗文化中,獨樹一幟。漁號一旦叫起,它能令“多心眼”想到一起,令“八股繩”擰到一塊,在險情當頭、時間緊迫和重負荷壓頂的情況下,產生以一頂十的降龍伏虎之威。作為海洋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它的基本特徵是其它曲藝、說唱形式不可取代的。這種無形的文物,粗味、野味、原味濃重,領唱合唱與動作協調,凝聚力、向心力和權威的號召力強,是其它船江號子無法比擬的。這種曲調,對補充完善中國音樂史,忠實記錄風帆時代的闖海史實,均有諮質、教化和存史的作用。

保護工作

2008年1月,《長島漁號》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現正在中國文化網公示。
《長島漁號》是千百年來長島漁民在闖海打漁的勞作中形成的一種為勞動鼓勁的歌,有著強烈的生活氣息,是長島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9月《長島漁號》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並代表山東省參加象山全國漁歌《號子》邀請賽,榮獲表演、作品二等獎。2007年6月《長島漁號》參加了煙臺市政府組織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展覽和文藝展演,獲得優秀組織獎和優秀表演獎。2006年11月《長島漁號》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4月《長島漁號》開始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年7月長島縣文化局成立後,非常重視《長島漁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多方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單位對接、溝通,做了大量爭取工作,使《長島漁號》得以順利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現狀

漁號成為旅遊資源
“"漁家號子"不僅是我們長島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筆寶貴財富,而且也是我們長島的旅遊資源。”長島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吳忠波這樣告訴記者。
喊漁號唱旅遊,在長島人的生活里無時不在,無處不有,是一個時尚,還派生出了專為遊客唱漁號的“漁爸爸”、“漁媽媽”演出隊。正因為長島人嗜好喊漁號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所以長島漁號在旅遊市場就產生了一種令人難以想像的神奇力量,成了招引客源的一大“吸盤”,每年有北京、河北、河南、江蘇等省的近百萬遊客湧進長島。
從上世紀90年代起,長島就把海島旅遊業作為一大經濟“漁號”高聲喊唱。使其聯帶載體“漁家樂”旅遊項目風風火火。島上從事旅遊相關產業經營的人員占人口量的四分之一,僅搞“漁家樂”家庭旅遊的就有700個漁戶。到了夏季,長島便成了遊人熙攘的海洋,數千輛游車在街頭擺起了長蛇陣,漁村夜晚燈紅笙歌,豪爽含情的漁號子不絕於耳,其情其景,讓人嘆為觀止。
長島人這般起勁地喊著旅遊“號子”,目的是為了打出心中這張“底牌”,以鍛成縣域經濟支撐點,拓出漁民增收新渠道。如今,長島人用喊漁號的激情把旅遊文章越做越大,走進長島漁村,你會發現這裡的漁民不再專門從事傳統的漁養業,“小漁村海鮮樓”、“老漁民餃子館”、“漁家小吃鋪”等鱗次櫛比,出自漁家加工的天然海米、魚乾、蟹醬、海菜包子、鹹魚玉米餅等成了遊客的搶手貨,經營“漁家樂”的漁戶每年漁閒時節可賺得戶均2萬元的實惠。旅遊業已成為全縣三大產業之一,直接收入年均增長20%以上,景區門票收入占財政收入的30%多,拉動三產增值4億多元,並藉助旅遊帶來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每年外銷水產品20多萬噸。
說到長島“漁家號子”的繼承與發展,宋衛緒充滿信心:“漁號子”如今已是長島旅遊的代名詞,我們長島人必須要唱大唱活唱實。下步,我們將在砣磯島修建大風船歷史博物館,組織好展覽和漁號演出。建立“長島漁號”文化生態保護村,對漁號演唱藝人進行重點保護。另外,還要搞好文化廣場空間和大型文藝演出及對外文化活動,供人們一睹“長島漁號”這一原生態的原始風貌,並領略其獨特魅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