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虎鳳蝶(長尾虎鳳蝶)

太白虎鳳蝶

長尾虎鳳蝶一般指本詞條

太白虎鳳蝶學名:Luehdorfia taibai)是鱗翅目鳳蝶科虎鳳蝶屬的蝴蝶種類,極似中華虎鳳蝶,不同處是前翅上如虎斑的粗黑條紋比中華虎鳳蝶更寬,後翅尾突長達10mm。 翅膀基色為黃色,前翅外緣有寬的黑帶,翅面有一些黑色短紋,猶如虎皮。後翅外緣波形,尾突長,外緣黑帶上鑲有彎月形黃斑,最裡面有一列彎月形紅斑。喜歡生活在光線較強而濕度不太大的林緣地帶。飛翔能力不強。經常尋訪的蜜源植物有蒲公英及其他堇科植物。一生要經歷卵、幼蟲、蛹、成蟲等四個階段。產卵於芸香科、樟科、傘形花科及馬兜鈴科等植物上。分布於中國秦嶺山脈的部分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太白虎鳳蝶
  • 拉丁學名:Luehdorfia taibai,Luehdorfia longicaudata
  • 別稱:長尾虎鳳蝶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鱗翅目
  • 亞目錘角亞目
  • 鳳蝶科
  • 虎鳳蝶屬
  • :太白虎鳳蝶
  • 命名時間:Lee ,1982、Chou , 1994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太白虎鳳蝶翅展45-53mm,極似中華虎鳳蝶,不同處是前翅上如虎斑的粗黑條紋比中華虎鳳蝶更寬, 留出的黃色部分很窄,在中室下尤其明顯;特別是後翅的尾突不僅長,而且比虎鳳蝶屬的任何一種都長,達10mm,故也稱長尾虎鳳蝶。體黑色被黃白色毛。翅黃色。前翅上半部有7條黑色橫帶,其中基部第1、2、4條及外緣區的1條寬黑帶直達後緣,且外緣寬頻內嵌有1列黃色短條斑(外側)和1條似顯非顯的黃色橫線(內側)。後翅外緣鋸齒狀,在齒凹處有黃色彎月形斑紋,在彎月形斑外側有相應的鑲嵌黑色和黃白色的邊;翅的上半部有3條黑色帶,其中基部1條寬而斜向內緣直達亞臀角;中後區有1列新月形紅色斑,紅斑外側有不十分明顯的藍斑列;臀角有紅、藍、黑三色組成的圓斑。尾突長。翅反面與正面相似。。
生活史是經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成蟲有二對大而且布滿鱗片的翅膀,體表及膜質翅上都被有鱗片和毛,身體為黑色,胸背及胸側生有濃密的棕色毛列,貼身的後翅外緣生著灰色羽絨狀毛叢。成蟲具有可以收卷的虹吸式口器,口器特化為虹吸式的喙,不用時作螺旋狀捲曲。複眼發達。觸角未端膨大,呈棒狀。有凹進的肛角與尖細的燕尾。下翅尾端有一對尾突。幼蟲有"臭角",受驚擾時會伸出。觸角端部逐漸加粗。前足脛節內側具有大形中刺,端部具有對稱的爪1對。前後翅近似三角形;兩翅中室均為閉式。前翅R脈5分支,R4與R5共柄;M1與R脈不共柄;具有基橫脈(cu-a),A脈有2條(2A及3A)。後翅肩區具鉤狀肩橫脈(h);外緣呈波紋狀;內緣收縮,靜止時側面明顯露出腹部,A脈只有1條(2A);多數種類M3脈延伸為尾突,有2條尾突。

生活習性

喜歡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活動,生活在光線較強而濕度不太大的林緣地帶,飛翔能力不強,在分布地域內活動。它們經常尋訪的蜜源植物主要有蒲公英、紫花地丁及其他堇科植物。日落前後就棲息於低洼沼澤地段的枯草叢中,體表的色彩和條紋形成的警戒色可以使其在錯雜的枯草背景上難以被天敵所發現。幼蟲的寄主為馬兜鈴科馬蹄香屬,為中國特有屬馬蹄香Saruma henryi Oli)、小葉馬蹄香Asarum ichangense C.Y.Cheng et C.S.Yang)。
太白虎鳳蝶幼蟲喜食的馬蹄香植物,在陝西秦嶺太白山保護區海拔1000 - 1600 m山溝溪旁的林下陰濕處呈小片狀分布。實驗表明:處於飢餓狀態的幼蟲也可取食細辛屬(Asarum)和馬兜鈴屬(Aristolochia)的植物,並順利進入蛹期;但對成蟲期是否有影響,待進一步研究。 該種一年一代,成蟲每年4月間出現,僅見於秦嶺山脈的部分峽谷中。經過交配的雌蝶腹端向後延生著的衍生物成長形刀狀,幼蟲寄主為細辛。
(1)生活周期與生活年史: 一年發生1代,卵期4月下旬 - 5月中旬,幼蟲期5月上旬 - 7月下旬,成蟲期4月下旬 -5月下旬,蛹期7月上旬 - 次年5月上旬;
(2)交尾與產卵習性:成蟲在空中飛舞時交尾。雌蝶產卵於寄主植物葉背面,一般產卵20~30粒,卵單產,呈矩形或呈行排列。
(3)初孵化幼蟲有群集性,頭朝同一方向排列整齊;5 齡後分散為害。
(4)老熟幼蟲在寄主植物枝幹上、崖壁縫內、枯枝落葉下或樹皮縫隙中化蛹越冬。 陝西省周至已進行半人工大量的飼養。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秦嶺山脈的部分地區。

保護級別

此物種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