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鎮 (東莞市)

長安鎮 (東莞市)

長安鎮位於東莞南端,東鄰深圳市,南臨珠江口,西連虎門港,區域面積98平方公里,下轄13個社區居委會,常住人口66萬,其中戶籍人口4萬多人。改革開放以來,長安從一個邊陲小鎮迅速發展成為珠三角灣區的一顆璀璨明珠,成為廣東乃至全國鎮域經濟的排頭兵,曾獲“全國首屆小城鎮綜合發展水平1000強”第3名、全國文明村鎮、國家衛生鎮、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中國攝影之鄉等5個國家級之鄉、廣東省紅旗基層黨組織等國家級榮譽50多項、省級榮譽60多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長安鎮
  • 面積:98平方公里
  • 人口:66萬
  • 別名:靖康、淺水灣
  • 方言:粵語
  • 行政區類別:市轄鎮
  • 所屬地區:廣東東莞
  • 著名景點:蓮花山郊野公園
  • 下轄地區:錦廈等13個社區居委會
  • 政府駐地:東莞市長安鎮德政中路218號
  • 電話區號:0769
  • 車牌代碼:粵S
  • 郵政區碼:523841
  • 地理位置:東莞南端
基本信息,自然地理,發展歷史,產業重鎮,文化名鎮,魅力新城,歷史事件,城市建設,經濟建設,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後,工業經濟,基礎設施,文體教育,精神文明,

基本信息

長安鎮位於廣東省東莞市南端,東鄰深圳市,南臨珠江口,西連虎門港;是廣州往深圳、香港的必經之地。行政區域總面積97.87平方公里,下轄13個社區居委會,常住戶籍人口4萬多人、非戶籍人口100多萬人,旅港同胞3萬多人。
長安鎮起源於東晉,始建於北宋,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自古人文薈萃,名賢輩出,湧現出南宋理學大師李用、現代革命志士蔡日新等歷史名人,是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先代故鄉。
活力之城 全鎮上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轉型增後勁,加快建設促升級,改善民生保穩定,鞏固應對金融危機的成果,全鎮經濟在高平台上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2010年全鎮生產總值237.1億元,稅收總額39.2億元,鎮、社區、居民小組三級集體資產總額188.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3億元; 14年獲評為全市鎮街年度考核綜合總分第一名。

自然地理

長安鎮是東莞市下轄的 32 個鎮區之一,行政區域總面積 97.87 平方公里,下轄 13 個社區居委會,常住戶籍人口4萬多人,非戶籍人口60多萬人,旅港同胞3萬多人,位於東莞市最南端,珠江口東南岸,東連深圳寶安,西接虎門古鎮,地處廣(州)深(圳)經濟走廊中部,是廣州、東莞與深圳交通往來的南大門,距深圳市區 55 公里 ,廣州市區 90 公里 ,東莞市區 30 公里 ,廣深高速公路、 G107 國道、 S358 省道縱橫貫通全鎮,水路緊臨東莞市虎門港。

發展歷史

長安,古稱靖康。遠古時代的長安原是淺水灣。春秋時期,長安還是一片沙洲,至三國後期,遂成陸地,晉代開始才有人在這一帶活動。
長安鎮 (東莞市)
據《靖康譜》記載:西晉惠帝(司馬衷)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已在此地建鹽場,為東官九都六圖屬地。宋太祖開寶五年(公元972年),長安稱靖康鹽場,"西自雙崗瀝口、東接新安(今寶安)迤麗數十里。民以利漁、灶鹽、采莞草為生",逐漸形成村落。北宋天年起,由於金兵南侵,我們祖先經福建、江西等地流落到此,村落迅速擴大,並出現一些新的村落。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的《都邑檔棚》記載,當時的靖康仍為莞邑第九都第六圖。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靖康鹽場併入歸德鹽場,屬東莞第七都第五圖。清末,虎門太平(含長安)一帶的鄉紳設立蓮溪局(非官方組織),故長安又有"蓮溪"之稱。
長安明代有大井圩,清末建立萬和圩,民國時期歸虎門管轄,俗稱"下里"。民國三十年(1941年)鄉民在沙埔頭籌建新村,取名長安圩,以後就採用長安為正式鎮名。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長安歸虎門行政公署管轄。
1925年,東莞縣設定區級行政機構,長安與北楊、懷德等地屬東莞縣第一區。
1943年,改稱東莞縣第五區,設聯鄉辦事處。辦事處所在地是霄邊甘素祖祠堂。
1944年7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成立東寶行政督導處。東莞全縣分八個區。長安的沙頭、廈崗、烏沙,霄邊等,與懷德、北柵同屬新五區。區府設霄邊。
1946年,國民政府推行保甲制度,金區編為45保,4506灶戶,約16000人。全區分為北山、長邊兩大鄉。沙頭至北柵為北山鄉,烏沙至霄邊為長邊鄉。
1949年10月7日,東莞解放。縣人民政府成立後,將長安、虎門合編為第六區。區府設太平鎮。
1950年,長安從第六區劃出,稱第十區,區府設霄邊。
1955年9月,改數字序稱的區名為地名稱呼,稱長安區。
1957年夏,撤區改為聯鄉。長安劃分為沙崗,沙頭、烏沙、錦廈、霄邊五個聯鄉。五個聯鄉合稱長安大鄉。大鄉府設長安圩。
1958年10月,虎門、北柵、長安三個片共16個聯鄉,82個農業社,合併成立虎門人民公社。
1959年,長安從虎門公社劃出,成立長安公社。
1966-1976年,"文革"期間,各級管理委員會稱"革命委員會"。
1977年,恢復管理委員會名稱。
1983年4月,改社為區,成立長安區公所。
1984年5月,大隊改為鄉。全區轄1鎮(鄉)級鎮11鄉。鄉以下仍稱生產隊。
1986年11月,長安區經廣東省正式批准為工業衛星鎮,1987年正式改為鎮,稱長安鎮人民政府。鄉改稱為管理區,全鎮劃分為13個管理區。管理區下設村(居)民委員會,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全鎮共84個村(居)民小組。2005年1月,全鎮13個村(居)委會全部改制為社區居委會,其中街口村改名為新安社區,長安居委會改名為長盛居委會。“村改居”實現了由農業向工業、由農村向城市、由農民向市民、由村組向社區的“四個轉變”。長安鎮並於當年獲得了“全國文明村鎮”、“全國小城鎮綜合發展水平1000強(第三名)”、“全國小康建設十佳鎮”等國家級榮譽。

產業重鎮

長安鎮是中國機械五金模具名鎮和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重鎮,也是中國市場名鎮,每年一屆的“中國(長安)國際機械五金模具展覽會”,已經成為中國乃至東南亞地區一個大型專業展會。最近些年來堅持把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作為應對金融危機的重要抓手,選擇了“三舊”改造、自主創新、產業轉型、節能降耗四個重點進行突破,取得積極成效。編制《長安鎮“三舊”改造專項規劃及年度實施計畫》,長安第一高樓長安萬科中心成功奠基;積極推進科技創新,成功協助環球石材入選上市後備軍,幫扶勁勝公司在創業板成功上市,推動東陽光公司新藥開發創新科研團隊入選廣東省首批引進創新科研團隊;完成了電鍍、印染專業基地項目的前期有關報批手續,積極籌建三洲水質淨化廠二期工程。

文化名鎮

長安擁有50多所高標準中國小,以及圖書館、文化廣場、體育公園等一大批文化設施,文化產業繁榮,是全國文明村鎮、全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中國書法之鄉,中國粵劇之鄉,中國攝影之鄉。鎮委、鎮政府出台了《長安鎮建設文化名鎮規劃綱要》,計畫用10年左右時間,把長安打造成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的文化名鎮。

魅力新城

長安氣候溫和,四季如春,依山傍海,環境優美,有風景勝地蓮花山郊野公園、景色宜人的大嶺山森林公園等;擁有星級酒店10多家,以及36洞國際標準高爾夫球場、長安廣場、東莞新八景之一的“蓮峰賞鷺”等景點,山河湖海風景,讓人心曠神怡。水電路網、通信等基礎設施完善,交通便捷,全鎮綠化覆蓋率44.75%,道路綠化覆蓋率100%,是首屆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鎮之一。

歷史事件

1.長安上沙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先代故鄉,1912年5月,孫中山先生回鄉與長兄孫眉以及族親在香山翠享左埗頭孫氏祖祠合影。
2.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時期,在阮嘯仙等人的關心支持下,長安霄邊成立了東莞縣第一區農民協會,第一區農民協會包括霄邊,錦廈,鹹西,涌頭等村,會址設在霄邊德馨堂,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霄邊農會一直是革命人士的落腳點。

城市建設

長安鎮委、鎮政府確立了“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的城建工作指導思想,堅持規劃先行,制定了鎮中心區、沿海產業園區和13個社區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等;完善了環保、消防、燃氣和污水管網等專項規劃、其中環保總體規劃開創了全省鄉鎮一級先河,在規劃的指導下,長安鎮已建成城市中心區19平方公里,擁有一個36洞國際標準高爾夫球場、3家五星級酒店,鎮內道路、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一個環境優美的現代化中心城鎮已具雛形。先後獲得了“全國村鎮建設先進鎮”、“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鄉(鎮)”、“首屆中國鄉鎮投資環境100強”等榮譽稱號。

經濟建設

改革開放前

長安鎮在改革開放前還是一片鄉村氣息,這裡也是70年代“逃港潮”最嚴重的地方。 那時的長安只是個經濟落後的農業區,雖然土地肥沃、人少地多,但農民辛辛苦苦幹了一年,收入只有幾百元,吃肉都叫做“打牙祭”。“青年走光,田地丟荒,老人心慌,幹部難當。”當年流傳於長安的這首民謠,聽來令人心酸。

改革開放後

改革開放以來,長安抓緊機遇,調整政府職能,提高服務意識,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環境,引進外資和技術,走出了一條“借船出海”,以外部力量推動本地經濟發展的新路子。在從計畫經濟到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由以農業生產為主過渡到以外源型工業生產為主。同時,商業、娛樂、飲食服務業等第三產業也迅速發展,逐步走向內、外源工商業並舉,社會經濟迅速騰飛,各項經濟指標每年均保持著大幅增長的勢頭,人民生活富裕,成為聞名全國的經濟強鎮。
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2010年全鎮完成生產總值( GDP ) 237.1億元,同比(下同)增長 13.8% ;工農業總產值 584.2元,增長27.9% ,其中工業總產值 583.5 億元,增長 27.9% 。鎮、村、組三級經濟持續穩步發展,為各項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富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財政增收、存款增多。集體經濟的發展,有效促進了個體、民營經濟的發展,確保了全鎮的財政收入和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2010 年,全鎮稅收39.2億元,居民人均年收入25322 元,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75.4 億元。
外源型經濟穩步發展。2010年簽約利用外資項目72宗,契約利用外資31191萬美元(含增資)。高新技術產業在外資投資中的比重日益增大,有力地促進了長安經濟結構的順利轉型。
私營經濟快速發展,商業繁榮、物價穩定。多年來,長安在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同時,積極扶持私營經濟、發展第三產業。 2010 年民營企業總數發展到 1182家,累計實際投資總額 44.5 億元;個體工商戶 3.6 萬戶;個體、民營經濟稅收占全鎮稅收總額的 43% 。全鎮經濟進入了多元化的發展格局。
創新能力提高。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加強著名研發機構的引進與合作,加快發展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2010 年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263.04億元,占全市2353.7億元的11.2% 。到 2010年止,全鎮有省高新技術企業22 家。省民營科技企業 50多家、市民營科技企業約130 家,科技企業的數量居全市各鎮區前列。先後榮獲了“中國機械五金模具名鎮”、“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重鎮 ”等國家級榮譽,成為了“ 廣東省五金模具產業集群升級示範區 ”。至2010年,已成功舉辦了10屆中國長安(國際)機械五金模具展覽會,成為了南中國重要的五金模具製造和集散基地。

工業經濟

長安鎮致力實施"外向帶動"戰略,依託有利的地理條件,長安鎮努力營造優良的投資環境,吸引了大量的外商前來投資設廠。至2002年底,來自香港、台資企業共1666家,利用外資總額19.5億美元。主要行業是電子、電器、五金、玩具、製鞋、製衣等。去年全鎮企業出口總額達到24億美元,居全國鄉鎮之首。在外向型經濟的帶動下,私營經濟發展迅速,現有私營企業508家,投資總額11.1億,有"步步高"、"金正"、"OPPO"、"加多寶"等知名品牌。
2006 年底,來自香港、台灣、日本、美國等企業共1600 多家,利用外資總額30 多億美元;同時還擁有步步高電子、方達集團等民營企業703 家,投資總額21.2 億元。2006 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152.2 億元,稅收20.1 億元;企業出口總額 46.3 億美元,連續九年居全國鄉鎮首位。鎮、社區、居民小組三級集體資產總額174.6 億元,其中鎮級71.1 億元、社區 67.5 億元、居民小組36 億元;有11 個社區居委會和居民小組兩級淨資產超過2 億元,最多的達到14.9 億元。先後獲得“中國鄉鎮之星”、“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全國文明村鎮”等國家級和省級榮譽稱號;鎮級工作實績量化考核結果綜合總分等主要考核項目得分連續十一年獲得東莞市第一名。

基礎設施

貫徹市委"一網兩區三張牌"發展思路,長安鎮多年來一直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提高競爭力的戰略工程,以超前意識和巨額投入,使基礎設施超前發展,形成了良好的投資環境,成為"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和"首屆中國鄉鎮投資環境100強"。目前,城鄉一體化的城鎮建成區面積達到 30多平方公里;有國家二級公路標準以上水泥、瀝青道路200多公里,13條公共汽車線路貫通鎮、村、組及各工業區;大型農貿、綜合市場16個;22萬伏變電站2座、11萬伏變電站4座,年供電量、供水量分別超過25億千瓦時和9700萬噸,電話普及率超過160%。全鎮有三星至五星級標準的酒店8家,醫療設施齊備先進的醫院5家,裝置有空調設備的影劇院7家,以及文化中心、圖書館、體育中心和國際標準高爾夫球場等一批文化體育設施。以蓮花山郊野公園、長安公園、長安廣場等為主體的40多個休閒景區、景點遍布鎮中心區及各村,青草、綠樹、花園處處可見--全鎮綠化覆蓋率40.2%,道路綠化率100%,在全省鄉鎮一級率先制定實施了《環境保護總體規劃》。

文體教育

教育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反映。舊社會,廣大勞動為求生計,只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其子女難得入學讀書。
長安的古代教育,可追溯到明朝。明朝正德丁卯年(1507),沙頭就辦起了蓮峰書合,以識字教學為主,教材主要有《三字經》、《中庸》、《大學》、《孟子》等。
長安第一所正規學校--霄邊國小(又稱縣立第二十七國小),創辦於1925年。第二年,沙頭國小,上沙國小先後開辦。接著,錦廈國小、烏沙國小、廈邊國小也相繼成立。解放後,國家接收,整編原有的國小,增設了不少國小,適齡兒童都能就近入學。現在,長安共有14所國小,長安中心國小在1994年,被評為省一級學校。
長安在建國前沒有中學。1957年,始辦了一所農業中學,校址設在沙頭。1958年,又在霄邊將軍山旁開辦了一所普通中學,是現在長安中學的前身。1968年底,復辦三年的長安農業中學解散。合併入長安中學,長安中學始設高中班。"文革"期間,各國小附設國中班,1972年,有關大隊聯合開辦了長安一中,長安二中。1984年,又辦了長安三中。1988年,在鎮中心區興建了一所全新的長安中學,全鎮中學合併。1994年,在蓮花山腳下又開辦了長安職業高級中學。至此,長安普及了中小學生十二年制教育。
長安成人教育也得到逐步發展。近年來,舉辦了各類專業培訓班,開設成人大專班,全面培訓村民小組以上幹部及工廠行政管理人員。到1995年,長安本地從業人員已有48%得到培訓。
長安各級領導都非常重視教育。先後投資上億元建起一流的中學、中心國小、職業高級中學和中心幼稚園,改建和新建了十三所管理區國小。所有學校在硬體配備上均達到或超過國家一類標準。同時,長安制訂"大辦教育、辦大教育"、"建教育強效"的教育方針,推動了長安教育事業的發展,初步形成了長安鎮多層次,全方位的教育體系。

精神文明

長安鎮長期致力提高全民綜合素質,努力打造"教育強鎮"和"文化名鎮",投入巨資興建了一批高檔次教育文化設施。現有設施一流、環境優美的中國小校和幼稚園26所,其中12所被評為省、市一級學校(園)。1996年普及了高中教育,去年全鎮考上大學的長安籍學生273人。2002年成為全省首批、全市第一個"廣東省教育強鎮"。在大力培養人才的同時,大量招聘科技管理及文藝人才,現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員2萬多人。
圍繞"做現代人、過現代生活、建現代城市"的"三現代"目標,長期堅持開展創建"文明村"、"文明單位"、"文明房"、"青年文明號"、"員工滿意企業"等活動。從1996年起,第年圍繞一個主題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努力共建和睦社會。目前全鎮12個農村村委會中,有9個村、組被評為市"文明村標兵"或"文明村"。
文化、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有文學、書畫、攝影、戲曲等9個民眾文體協會;先後獲得了"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民眾體育先進集體"、"億萬農民健身運動先進鎮"、全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全國龍獅運動之鄉"等榮譽稱號,1999年被定為"全國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示範點"。全鎮上下講文明、講科學、好學上進、創業樂業敬業、遵紀守法、友愛互助等美德蔚為風尚。在抓好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狠抓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積極創建"安全文明小區",社會治安穩安,民風祥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