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人鄉

長人鄉,原松江府華亭縣古鄉之一。

元壬辰(1292年)春,聖天子以華亭地大民眾難理,命分高昌、長人二鄉全部與北亭、海隅、新江五鄉各半(凡二十六保),立縣上海。到清後葉,長人鄉已分屬南匯縣上海縣川沙廳。

長人鄉地處上海市東部,為原南匯縣前身,歷史上曾分屬南、上、川三縣,今為浦東新區大部、閔行區(原上海縣)大部及奉賢區西北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長人鄉
  • 地理位置:在上海縣境東部,西起黃浦江一線
  • 面積:7077頃50畝
  • 人口:44102丁
南匯縣誌記載,邑廟祀春申君,

南匯縣誌記載

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朝廷割華亭縣東北、黃浦江東西兩岸之地設定上海縣,本縣地區為上海縣轄區。當時,上海縣領屬高昌、北亭、海隅、新江、長人5鄉。長人鄉在上海縣境東部,西起黃浦江一線,東瀕臨東海,即本縣之前身。
長人鄉的沿海地區在唐末錢鏐建吳越國以後,即開始有煮海製鹽之業。1127年至1130年(南宋建炎年間)期間在下沙地建鹽監後,這一帶被闢為鹽場,稱下沙鹽場,下設團、灶機構。鹽區在下沙一線之東,下沙以西,此時以農業為主。以後,隨著成陸面積的逐漸擴大,鹽區亦隨之東移。至明代初期,鹽區已移至里護塘以東一帶,行政區劃隨之也作了新的劃分。塘內之地稱漕田或有司地,屬長人鄉管轄,設保、圖建置;塘外之地則稱灶田或鹽司地,屬下沙鹽場,設團、灶建置。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為了抵禦倭寇,在里護塘畔,三團之地,修築了南匯城,設立守御南匯嘴中後千戶所,屬金山衛管轄。
清康熙末年,長人鄉和下沙鹽場的面積為:東西廣90里,南北袤84里,當差人丁數44102丁。1724年(清雍正二年)兩江總督查納弼疏請清政府將上海縣長人鄉劃出建南匯縣。1726年正式建縣,長人鄉編為上、下兩鄉,共5保25區169圖和9個團,全縣土地面積為7077頃50畝多(其中準熟糧田7034頃25畝多),當差人丁數為44102丁,縣治設在原南匯嘴所城,此後改稱南匯城,即分之惠南鎮。
1810年(清嘉慶十五年),川沙撫民廳建立,原屬本縣的八團、九團和長人下鄉10個圖劃歸川沙廳,劃入川沙廳的10圖仍名長人鄉。劃出後,南匯縣實存田盪數為6570頃76畝多(其中準熟田6533頃84畝有奇),所科平米數為156687石余。

邑廟祀春申君

長人鄉邑廟祀黃歇,是戰國赫赫有名的春申君,是與信陵君、孟嘗君、平原君齊名的“戰國四君”之一的風雲人歷史人物。《史記》中有他個人的專篇《春申君列傳》,其他各篇中也頻繁地出現其大名,與當時許多叱吒風雲的人物及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大事均有牽涉,可惜卻未記下他的生年。上海原屬他的封地,傳說黃浦江就是他開鑿的,所以原本地處長人鄉的黃浦江又稱“春申江”。上海別稱“申城、申”,均因他的敕封而得名。估計他死後被長人鄉祀為鄉城隍,所以在上海建城(1291年)後,就稱他為長人司。
長人司黃歇的廟宇最早並不在老城隍廟內,上海開埠前,春申廟(又稱春申侯祠、延真觀)曾在今山東路以東,河南路以西,延安東路北首那裡。據記同治初年,洋涇浜(在今延安東路)河乾,出現過一座“春申古蹟”牌坊。1853年前,廟毀於兵,廟址又被洋人租去,於是移建於老城內穿心街。
民國十三年(1924)改建後的上海城隍廟內,財帛司已供於大殿下東廡內,長人司供於福佑路舊校場街口的“春申侯府”。黃歇逝於公元前238年,受上海市民供祀已2300年。上海已發展為一個國際性大都市,它的人口和澳洲差不多,但曾為上海作過貢獻的“四司”仍在上海受到祀拜。提到黃浦江,人們仍不會忘記那是春申君開鑿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