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鐵柔化技術

鑄鐵柔化技術,是在戰國時期的一種冶煉術。

技術的出現,技術的原理,

技術的出現

戰國已嫻熟地使用鑄鐵柔化技術。戰國時期,隨著生產關係的變革,冶鐵業迅速發展起來。《管子·地數篇》載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零九,可見人們對鐵礦資源的重視和了解程度。管仲相齊時“官山海”,已對鐵的開採、生產實行管理,臨淄東周冶鐵遺址面積達十數萬平方米。戰國中期以後,鐵器的使用已遍及當時的七國疆域,農具有犁、鋤、臿、鏟、鐮,手工工具有斧、鑿、錐、削等。鐵器取代銅、石、木、蚌器成為主要的生產工具,標誌著社會生產力有了劃時代的發展,也是戰國經濟繁榮、出現百家爭鳴的興盛局面的物質基礎。

技術的原理

鑄鐵(生鐵)雖然堅硬,但韌性較差,性脆易折。如果在高溫下將鑄鐵件長時間進行加熱,使其化合碳發生變化,就可以改變它的材質和性能。其中有一種方法叫鑄鐵柔化處理,通過這種處理的鑄鐵叫可鍛鑄鐵。
按照熱處理條件的不同,鑄鐵柔化處理技術又可以分為兩種工藝:一種是在氧化氣氛下對白口鑄鐵件進行退火脫碳處理,使之成為白心可鍛鑄鐵;另一種是在中性或弱氧化氣氛下,對白口鑄鐵件進行長時間高溫退火處理,使之成為黑心可鍛鑄鐵。例如洛陽鐵鏟、長沙鐵臿等,經檢驗是以鐵素體和珠光體為基體,石墨作團絮狀析出,質量比白口鐵和灰口鐵都要好。石家莊兩件戰國鐵斧都經過脫碳處理,表層成為鋼的組織,內部仍為萊氏體,保留著生鐵的組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