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國小(鮁魚圈鐵路國小)

鐵路國小(鮁魚圈鐵路國小)

坐落在營口經濟技開發區崑崙大街北段,學校占地13000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9800平方米。是一所全日制,集國小、幼兒、走讀、寄宿於一體的國有民辦學校。國小部內設7個寄宿班,17個走讀班,在校學生1700多名,幼兒500多名。各學科專用教室26個。學校始建於1988年9月,隸屬大連鐵路分局。2001年1月學校改制,被鮁魚圈政府批准為“國有民辦”學校。2004年3月,企業改制,鐵路國小被正式移交給鮁魚圈政府實行屬地管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鮁魚圈鐵路國小
  • 簡稱:鐵路國小
  • 校訓:勤奮求實,自主創新
  • 創辦時間:1988年
  • 類別:國有民辦國小
  • 所屬地區:遼寧大連
  • 主要獎項:國家級“中國特色教育理念與實踐項目”學校
    國家基礎教育網路《網路實驗學校》
    遼寧省校園環境藝術化工程先進學校
    遼寧省美育示範學校
基本信息,簡介,近況,探索,創建背景,教改需要,傳統積澱,不同階段,提煉階段,創建階段,塑造階段,三個層次,一校兩牌三部,教師學生並進,全面個性兼融,創建反思,地理位置,

基本信息

簡介

近況

多年來,鐵路國小始終堅持“兩全”“三個發展”及“三特”的辦學思想。既面向全體學生、全面貫徹教育方針,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全面發展、終身發展,突出教學有特點、學生有特長、學校有特色的辦學目標。在上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04年以來,先後被授予“遼寧省校園環境藝術化工程先進單位”、“遼寧省圖書管理示範校”、“遼寧省信息技術實驗校”、“營口市藝術教育特色學校”、“營口市目標管理先進單位”等光榮稱號。

探索

1993年,國家教育部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提出:中國小教育改革必須“辦出各自的特色”。抓特色建設,創“特色學校”逐漸成為上個世紀末教育改革的熱點,但是理論研究的眾說紛紜和學校實踐的五花八門,一直困擾著教育界許多人士。我們認為:藝術特色辦學不只是一個觀點、一句口號,而是學校長期辦學經驗的積澱,是辦學優勢的弘揚和辦學個性的彰顯。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辦學校辦的是一種精神,一種文化。”而特色學校辦學也是在探求一種特色精神,培育一種特色文化,是對學校辦學歷史的一種系統提煉和最佳化整合。我校擁有悠久的藝術教育傳統,在不斷探求一種特色辦學精神,努力營造一種特色辦學文化。

創建背景

教改需要

我國的經濟基礎已經基本實現由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私有經濟空前壯大,這一轉變也不斷推動著包括學校教育在內的上層建築的改革步伐。由於民間資本越來越多地進入教育領域,市場競爭機制逐步引入教育領域,教育效益的觀念深入人心。在市場機制的調配下,不管是哪一類學校,都必須接受市場競爭機制的洗禮、迎接市場競爭的挑戰,學校辦學越迎合市場的需求,越能適應市場機制的運轉,學校就越能壯大,教育效益就越趨明顯。這使得學校不得不從自身實際條件和市場需求兩者之間尋求支撐點和突破點,形成自身特色,以便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持續發展。

傳統積澱

我校一直坐落於松台山麓、九山湖畔,幽美的自然環境不斷觸發著七中師生的藝術靈感,而藝術便如同松台山底的一股清泉,給學校六十多年成長史注入生機與活力。1947年學校建校之初,便有王公望等一批藝術教育先輩領著學生教唱《你是燈塔》《黃河頌》《義勇軍進行曲》《熱血》等革命歌曲,而置當時的白色恐怖於不顧,在是非顛倒的年代,先輩們就義了,但是藝術之花卻在七中校園裡蕩漾開了。1958年,學校便成立了全市唯一的溫州七中業餘文藝學校,創辦了校刊《七中音樂》,學生表演的身影遍布在街頭、農村、工廠。1966年11月,藝術教育的形式進一步升級,學校成立了“溫七中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文宣隊),並在1974年開始增加雜技訓練,設立“溫七中少年業餘雜技團”。1966年到1981年前後16年間,總計培育了文宣隊隊員不下600人。同學們每逢下鄉參加春耕、“三秋”勞動,都帶著整台的文藝節目,每晚為農民演出。1966年11月5日,在文宣隊成立的日子,他們更組織了精幹隊員從溫州出發南下,經福建古田、江西瑞金、井岡山,挺進湖南韶山,一邊表演節目,一邊進行毛澤東思想宣傳,將演出作為學習和提高的途徑。繁忙時,每周要演四、五場,甚至天天演出,在演遍市區遠近的鄉鎮外,也到瑞安、平陽、永嘉以及麗水等地獻演,更有《甌繡舞》等節目演到了杭州,《紅燈閃閃》通過逐級比賽,演到首都北京。
七中堅持藝術教育與學科學習並重,如文宣隊的同學,不但藝術水準迅速提升,而且文化課成績也輒居上游,學校先後向上海音樂學院、省藝術學校等高等專業院校輸送了一大批文藝人才,更多的被選拔進入浙江歌舞團、市歌舞團、市越劇團、市甌劇團、省群藝館、市群藝館等,為社會輸送了一大批藝術人才。如有國家一級編導邢時苗(連續七屆“全國春節聯歡晚會”舞蹈總監)、藝術家邵小眉(省群藝館舞蹈室主任、舞蹈正教授)、周金瑜(省歌舞團編導,浙大藝術系音舞教授)、李蔚蔚(空政歌舞團編導)、鄭小冰(著名音樂家、作曲家)、潘悟霖(著名音樂家、指揮家)、鄭春華(特級舞蹈教師),加拿大華裔歌唱藝術家葉璐等。輝煌的歷史賦予特色學校創辦豐厚的土壤,更昭示著創辦藝術特色學校的必然使命。
二、藝術特色學校創建的實踐
自國家提出實施素質教育,創辦特色學校的改革思路以來,學校便積極總結與分析自身的辦學歷史與辦學經驗,思考與定位自身的辦學方向。在總結歷史的基礎上,我們認為藝術教育的辦學方向符合該校實際,也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適應,與學生個性發展的素質教育思想相呼應,只有繼續發揚學校優良的藝術教育傳統,創辦藝術特色學校,方能讓學校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求得持續發展。我校藝術特色學校的探索與實踐,縱向上分特色學科的提煉、特色學校的創辦、特色品牌的塑造三個階段;橫向上分為以學校發展為本的管理實踐、以教師發展為本的研修實踐、以學生成長為本的課程實踐三個層次。具體而言:

不同階段

提煉階段

(1993-2004)
特色學科的提煉階段的做法是以教研組建設為核心,以科研為先導,積極提鍊形成學校的特色學科。學校申報並立項了省教科規劃課題《加強教研組建設,實施“科研興校”工程》,通過開展全方位的、以校為本的教育科研實踐,不斷探索學校自身的發展潛力;通過加強教研組的建設,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突出特色學科的建設。經過10餘年的探索實踐,學校初步形成了多個特色學科,如體育項目中的籃球,我校已經連續獲得14個市直第一名;國中數學學科,在1992年、1995年、2002年全國國中數學競賽中,我校都有學生獲得全國一等獎,並多次獲得優勝團體獎;國中的自然科學,我校也獲得多個省一等獎;高中的政史地教研組,獲得了市優秀教研組稱號,並且培養了省教壇新秀等多名骨幹教師;藝術教育,學生在各級各類比賽中成績顯著,學校藝術氛圍濃郁,藝術特長考生的成績喜人,等等。多個特色學科的形成體現了學校在特色化道路上所做的努力與探索。

創建階段

(2004—2006)
2004年,學校再次發揮教育科研在學校工作中的引領作用,提升特色學校的辦學層次,積極開展特色學校的創建工作。學校申報並立項了省教育基礎重點課題《實踐校本教研,創辦特色學校的研究》,立足校本,通過加強以校為本的教育科研,圍繞藝術特色的創建這箇中心,積極探索以校為本的管理模式、教師培訓模式及學校課程培養模式。2003年,學校重新開始了藝術班的招生,並且逐步由開始的“隨班就讀”形式轉變為“分班獨立教學”模式,在堅持保證文化課成績的同時開設藝術專業課程,形成文化與專業雙邊教學、雙邊管理的有效模式,保證了藝術班學生的全面發展。並且加強了藝術教育的組織機構建設,包括強化藝術教研組,增加藝術教師人數等。同時,還逐步形成自身獨特的藝術傳統節日——“松台廣場文藝匯演”,面向社會展示學校藝術教育的成果,吸引全市具有藝術興趣和才能的學生來校就讀,並豐富了社區文化生活,擴大影響。學校還逐步增加設備、設施,引進聘請社會知名藝術人才講學,保證藝術班學生接受優質教育,獲得快速發展。
2006年,經市教育局批准,學校正式成立藝術部,實施藝術部單列管理,負責學校藝術班的招生、藝術教師的配備、藝術教育模式發展的研究、藝術班教學的管理等等事項,並於國中開始招收兩個藝術班,完善了中學階段的藝術教育,形成“一校、三部(國中部、高中部和藝術部)”的管理模式,真正形成藝術特色學校的雛形。2006年,學校首屆獨立招生的36名藝術班學生全部考上本科院校,其中24名學生考上了重點大學,有上海音樂學院、瀋陽音樂學院等全國知名院校,特色辦學的效果日見明顯。

塑造階段

(2007—2010)
2004-2006年三年間,隨著學校不斷立足校本,從“校本”、“師本”“生本”三個角度,不斷探索研究,挖掘自身發展潛力,努力形成自我發展特色,學校的辦學實力也得到快速提升,形成了良好的社會美譽度。2004年,學校獲得了“省級教科研先進單位”榮譽稱號,2005年學校又獲得“市校本教研示範校”稱號、溫州市文明學校稱號,並被評為市直屬學校首批市級重點中學,2006年獲省綠色學校稱號。
2006年,隨著學校新的五年發展規劃的制定,學校藝術特色的辦學方向得到進一步明確。藝術不僅是學校發展的一個特色,也是學校在激烈社會競爭中獲得發展的一個品牌。學校的快速發展需要樹立品牌,藝術特色的生命也在於品牌,以“品牌促發展”成為學校下一步工作的核心內容。為塑造藝術教育品牌,學校首先將進一步明確“一校兩牌三部”的管理模式,即以溫州七中為根基,爭創“藝術學校”“普通中學”兩塊牌子,明晰“國中部”“高中部”“藝術部”三個模組的辦學格局。在現有條件下,學校將改建藝術樓,形成藝術部的獨立管理、獨立師資、獨立教學;其次,將加快藝術教師隊伍建設,積極引進專業的藝術師資,保證學生的藝術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另外,將進一步加快藝術課程建設,努力通過校本藝術課程的建設來營造校園藝術、學術氛圍,提升藝術部辦學品味。

三個層次

一校兩牌三部

通過以學校發展為本的管理實踐,形成了“”的特色管理模式
以學校發展為本即是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學校教育自有條件為依據,結合學校周邊社會條件,自主確定學校發展方向、辦學特色,確定學校的組織行為和管理行為,最佳化資源配置,從而提高辦學效能。學校不斷加強自身制度建設,努力形成自主化、人本化的管理制度,加強學校工會建設,完善教代會制度,廣泛聽取教師意見,對學校重大問題和教師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進行討論,廣泛發揚民主,集聚全體教職工的力量,集思廣益,同心協力,形成共同願景。
到目前為止,學校已初步形成了“一校兩牌三部”的特色管理模式。這種模式既保證了“集中管理”和“分散管理”的相結合,又形成了藝術生管理與普通生管理相協調的並行管理思想。首先,一所學校集中管理,保證了學校辦學的一致性,政策的一貫性和延續性,三個學部根據各自特點施行不同的管理制度、管理策略,充分體現了管理對象的個體差異,保證了民主管理,“集中而不集權、分開而不分散”。其次,針對藝術生文化基礎相對薄弱,藝術專業壓力又較大,而普通生文化課壓力大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教學策略,抓好抓實教學的各個環節,使兩類學生都能取得巨大的進步。

教師學生並進

通過以教師發展為本的研修實踐,形成了“教師與學生並進”的校本培訓模式
學生髮展,教師為本,“教師強則學生強,教師興則學校興”,教師隊伍建設自始至終都是我校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學校堅持“教師與學生並進”的辦學理念,採用“分層培養”和“分步實施”相結合的方案,深入開展校內外的“師徒結對”活動,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積極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平台。
“教師與學生並進”的校本培訓模式,最根本的是:我們將教師也視作一個成長的個體,一個與學生一樣需要引導、需要學習、需要培養的個體。因此,我們必須要像對待學生一樣將學校教師分成成長的不同年齡段,不同層次的對象確定不同的目標、制定不同的措施、採取不一樣的考核方法。我們將教師分為“適應型”“提高型”“骨幹型”“專家型”四個層次。
適應型的教師是指教齡1-2年的教師,其要完成的成長任務是在規定時間內“熟悉學校工作常規、站穩講壇、適應教學”,培養方式主要是通過開展“師徒結對”進行,完成師徒結對的相關要求,每學期開設1次匯報課、上交1篇案例,開展1次“溫州七中新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
提高型的教師是指教齡3-5年青年教師,其要完成的成長任務是在規定時間內“勝任教學,並成為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培養方式主要為組織他們積極參加校本主題培訓,要求每學期主講1個主題課例、開設1節公開課、完成1篇教學論文,每學年完成一個校級課題、參加一次“溫州七中學年優秀主題課例(或優質課)評比”,通過每學年一次的學科專業知識測評。
骨幹型的教師是指教齡6-12年青年教師,其要完成的成長任務是在規定時間內“成為素質過硬、成績突出的學校骨幹”。培養方式主要是為積極推薦參加市“青年骨幹教師研修班”學習,要求每學年開設1節研討課(與主題課例同課異構),每兩年1個校級課題,培養期內至少完成1個市級及以上課題;每學年撰寫1篇論文,培養期內至少有2篇論文獲市二等獎以上或在市級刊物上發表,推薦參加市直以上各項開課或評比活動。
專家型的教師是指教齡13年以上的教師,其要完成的成長任務是在規定時間內“成為學校的教學中堅、或市級名師”。培養方式主要是擔任師徒結對的指導師,承擔校本課程的開發任務,開設主題課例示範課,主講校本培訓講座,擔任校級課題評審任務、每三年完成1個市級及以上課題,每三年1篇論文在省級及以上刊物發表。
經過多年的建設,學校逐步形成了一支數量適當、結構最佳化、富有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的中學教師隊伍,現擁有全國數學競賽優秀指導師1名,省優秀教師2名,省教壇新秀1名,市教壇新秀2名,市教壇中堅2名,市教壇宿將1名,市學科骨幹教師5名等一大批優秀骨幹教師,他們成為學校特色發展的堅實後盾。

全面個性兼融

通過以學生成長為本的課程實踐,形成了“全面與個性兼融”的校本課程體系
當前,新一輪課程改革已經啟動,它對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都作了較大調整,大大提高了學校與地方的課程自主權。其意義也在於:凸現學生的個性發展必須要有符合學校和地方實際的特色的校本課程予以支撐,先有個性的課程,再有學生的個性。
一直以來,我校便注重以特色的藝術課程來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如,學校一直注重藝術課程的開設,除合理設定藝術班的藝術課程外,開始積極開設非藝術特長班藝術選修類課程,如音樂、舞蹈、器樂、書畫、園藝等方面藝術類校本課程;同時積極把握隱性課程的建設,濃郁校園藝術氛圍,如抓好學生藝術團的建設,逐步建立了合唱隊、舞蹈隊、樂隊等學生藝術團體,並開始在班級成立藝術活動小組,鼓勵學生參加藝術活動,培養學生興趣愛好,發展學生個性特長;面向全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主題常新、形式多樣的藝術教育活動,如開展高雅藝術欣賞、藝術講座、藝術展示、藝術實踐、藝術比賽等藝術活動;堅持舉辦一年一度校園文化藝術節;開始逐步建立藝術特長班畢業匯報演出制度;逐年提高學生文學刊物《百草園》的質量,建設好“百草園”植物園,逐步拓展藝術教育領域,並逐步延伸到文學、器樂、美術、園藝等領域;通過板報、展覽、廣播、電視、綠化、雕塑、標誌性建築等各種形式,營造校園環境的藝術氛圍。

創建反思

1、特色學校的創建有助於學校更好實現自身價值
學校教育的功能及價值,不僅在於傳承教育科學文化知識,也在於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為社會進步培養多方面的人才。當初,學校提出創建特色學校這一目標,不僅是繼承學校優良傳統這一需要,更是看到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溫州隸屬沿海開放城市,經濟發展速度較快,隨著人民物質文化需要逐步得到滿足,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百姓都希望孩子有更高的素質、有較好的藝術素養。近些年,溫州有許多家長都不遠千里將孩子送到上海、北京等地求學,而我校藝術特色的辦學方向恰好迎合了這一需要。我校在創辦特色學校實踐的這幾年,就得到了社會廣泛支持和普遍認同,家長反響熱烈,認同度高,市教育局也給予學校相應的政策傾斜。因此,我校在藝術特色教育上的努力,不僅實現學校多元化辦學的發展目標,有效提升了學校的辦學水平,也滿足了本地老百姓的需求,更好地實現了學校價值。
2、特色學校的創建必須正確處理好特色與全面發展的關係
特色學校不等於全校學生被“一刀切”地發展同一特長,特色項目建設中的“一刀切”現象需要正確地認識。有些學校劃一地要求全校所有學生訓練同一項目,發展同一特長。這樣,“學校特色”是發展了,但是學生個性發展被遏制了。中國小是基礎教育,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根本目的,學校特色建設不能偏離這一思想。因此,學生個性發展應當是自主的、多樣的。我校在特色學校創建中深刻認識到這點,學校經過近10年的努力,形成了多個特色學科、特色項目,但最終著重發展藝術教育。這樣的做法目的也在於保證全體學生的個性都能得到自主發展,同時,學校特色也能得到充分體現。所以,我校在倡導“一校一特色”的發展理念的同時,從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出發,做到“因材施教”,實踐了我校的辦學理念—“全面與個性兼融”。

地理位置

鮁魚圈鐵路國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