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牛嶺村

鐵牛嶺村

鐵牛嶺村隸屬萊城區方下鎮,位於萊城西10公里,鎮政府駐地北2公里處。東面隔小河與李封邱村相望,南面是長埠嶺,西面與溝頭村相接,北面與台頭村相鄰。232戶,690口人,耕地645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鐵牛嶺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萊城西10公里
  • 人口:690口人
村莊概述,人文自然,特產展台,

村莊概述

據《萊蕪縣誌》記載:明弘治三年(1490年)李姓由李封邱遷此建村。當時槲樹成林,曾名槲樹林。清初,村東河內衝出一鐵石,演變成鐵牛嶺村。
鐵牛嶺村民國初期屬魯西區,1941年改屬方下區,1951年改屬第四區,1953年成立互助組,1955年成立初級社,1957年成立高級社,1958年屬於方下人民公社。1984年歸屬方下辦事處,1985年建鎮,隸屬方下鎮管轄。
鐵牛嶺村
鐵牛嶺村人有尚武的傳統,附近鄰村的人都說“鐵牛嶺村連小娃娃都會打拳。”20世紀60年代,每逢農閒時節,村頭、場邊經常聚集一些村民,舞槍弄棒,各顯神通。據村中老人講,他們的拳術與赫赫有名的少林拳同宗同脈。傳說明崇貞年間,河南省有一姓白的人,曾在少林寺學過拳,後考上武狀元。明朝被李自成推翻後,白狀元化裝成和尚逃走,一路化緣來到方下鎮盧家莊村。當時盧家莊村東有一大廟,白狀元就在那裡安下了身,盧家莊村民盧振東拜其為師,勤學苦練數載,終於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後盧振東被李封邱村一財主聘為教練,讓他教子孫學拳練武。當時鐵牛嶺村在財主家打工的村民偷學練武,學成武藝的長工又將武藝傳給子孫們。一代傳一代,鐵牛嶺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的習武村。
鐵牛嶺是革命根據地之一。早在1938年1月中旬,萊蕪縣委就在鐵牛嶺村西召開會議,確定以下任務:大力宣傳八路軍游擊隊抗日救國主張,批評較普遍存在的“恐日病”;繼續組織發動人和槍,參加游擊隊,發動民眾給游擊隊送給養;繼續聯繫失掉關係的共產黨員,整理恢復各區、村黨的組織等。此次會議成為萊蕪黨組織的一次重要會議。
鐵牛嶺人富有革命傳統,村民李碩芝生於1921年2月,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參軍。曾任魯中軍區文化教員,後任中國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離休後享受軍級待遇,1996年元月去世。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年代裡,青年人積極報名參軍參戰,老人婦女做軍鞋、送給養、當嚮導、抬擔架,踴躍支前。有5名青年為祖國獻出寶貴的生命。
鐵牛嶺村民過去生活雖不富裕,但卻十分重視文化教育。解放前,本村有國小1所,解放後仍保留。1967年建新校l處,1969年除了招收國小各年級外,還辦國中班。1977年國中部併入封邱聯中,國小仍保留。1986年又重新擇址另建高標準國小l處,1998年併入方下中心國小。自恢復高考至今全村有8名學生被大學錄取,李殿祥是本村的第一個大學本科生。
為了擴大經濟來源,村里於l985年建磚瓦廠l座,現由村民李漢偉承包,每年向村里繳納8萬元的承包費。1999年,鐵牛嶺村委針對大型農具、水利設施難管理的實際,先後將一處提水站抽水配套設施、大小型農機具16台,分別以招標方式進行拍賣。2000年,村民李惠祥以2260元中標,將村里新打的一眼機井買下了10年的使用權。2001年在村東河內建揚水站1處,修暗渠300米,架渡槽200米,埋地下管道近千米,配5000伏變壓器1個。揚水站的建成,為村里農業豐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95年冬至1996年春,全村每人捐資40元鋪設瀝青路。瀝青路修成後,兩側迅速蓋起了漂亮的磚瓦房,在不足200米長的路兩邊有經銷點3處,收蒜點3個,這裡成了該村最為繁華的地方。
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相信鐵牛村的人們很快就會進入小康時代。

人文自然

村南有一高大雙龍石碑帽的石碑,上書“敕旌鐵牛嶺節烈碑”,系清同治八年(1869年)四月一日所建。石碑記載了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二月十一日鐵牛嶺村民保家自衛同捻軍激戰之事。那一天,村中人早已得到了捻軍要來騷擾的訊息,本來有時間攜老帶幼,遠去他鄉。由於村中人都習拳練武,又有豪俠仗義氣概,因此,面對來敵毫不畏懼。眾人團結一致,在村南槲樹林內築木寨為屏障,展開激戰。終因寡不敵眾,捻軍攻破了山寨。男子與捻軍展開了肉搏戰,婦女為了免遭蹂躪,紛紛跳入十幾米深的井中,整個井中都跳滿了人。捻軍為了泄憤,竟往井中滾入碌碡,還用竹子做的標槍穿刺,井中婦女均殉難。皇帝為了表彰他們的堅貞不屈,特下聖旨並撥下銀兩為村民樹碑立傳。可是村中只接到了皇帝的聖旨,沒有收到朝庭的銀兩。銀兩裝入了貪官的腰中,村民中只得集資立起了此碑。碑呈長方形,高1.85米,寬0.75米,厚0.18米,碑帽浮雕二龍戲珠,陽有“皇清”,陰有“聖旨”四字。碑文如下:“同治四年三月二十五日具呈山東萊蕪縣舉人呂憲春為口明殉口婦女並擬捐建節烈祠,懇準代奏以彰節烈事。竊查萊蕪縣於鹹豐十一年二月十三日捻口闖人邑境,所至焚殺。時有婦李何氏等十二口因逃避不及捐軀明志,實系捨生取義。未便聽其淹沒,謹將殉難事跡繕寫,呈……旨依議,欽此,除咨部議恤外,合行出示諭。殉難之家,準於本籍地方捐建坊祠一體,遵照可也。同治八年歲次己巳四月朔日仝立,趙龍刻石。”“文革”中,此碑被散置幾處。1996年6月1日,此碑由鐵牛嶺村、萊蕪市水暖器材供應公司、萊蕪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重新立於鐵牛嶺村南,並被萊蕪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定為文物保護單位。
村東有一大土丘,狀似鱉蓋,村民稱其為“鱉蓋子”。過去,少年兒童常在這裡嬉鬧玩耍。其南坡上有一條連線李封邱與鐵牛嶺兩村的東西小道,小道上有兩道明顯凸起的長長的黑色條狀石條,截路而橫貫南北,人們稱之為“二道龍”。傳說,村東河中每發洪水,無論河水多大,水從沒漫過此處,因而“二道龍”被認為是神龍。
鐵牛的傳說:太上老君除了冶煉仙丹外,還負責給玉皇大帝及宮廷燒制名珍古玩、珍禽怪獸之類。老君冶煉仙丹用他的八卦爐,而燒制那些小玩藝卻有些敷衍了事,用的也是不成器的破爐子。有一回,他燒制鐵牛,捅爐子時一不小心,從破爐底下掉出來一個,等燒制好後一點數,老君才發現少了一個,小鐵牛掉落地上得了地氣,很快瘋長起來,不多時便長成一道嶺,老君叫聲不好,立即駕雲來到地面,使個仙法把它定住,鐵牛才不長了。其實根據有關資料和傳說,此處是秦始皇時期,為了防止人民造反,將鄰近幾個村莊中的鐵器全部集中在鐵牛嶺村東冶煉,就連農戶上鎖用的門鼻子也不放過。冶煉的鐵水注入一土坑內,成為一鐵疙瘩,狀似牛身,所以稱其為鐵牛。

特產展台

改革開放以來,在支部書記李仲友的帶領下,村民改變傳統觀念,大力發展多種經營,農民收入逐年增加。老一代村民都有養牛的經驗,所以許多村民搞起了養牛業。有的農戶養到6頭牛。1993年該村被上級評為“養牛專業村”。為了擴大養牛業,人們還搞起了“飼料青貯”新方法。即將秋天收割後的玉米稈粉碎後,放入水泥池中泡起來貯存,留待冬天餵牛。當時的市委書記張敬茂曾親自來檢查指導工作,肯定了這種做法。農業方面除傳統的小麥玉米種植外,村民還種植了生薑、大蒜等經濟作物。全村每年種植大蒜300多畝,且蒜的質量比較高、個頭大,一般都在6公分以上,深受客商歡迎大蒜暢銷東北三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